


摘 要 甘薯是重慶地區傳統優勢農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在33萬hm2以上,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三。近幾年,高淀粉甘薯、鮮食甘薯、紫色薯等特色甘薯已成為重慶市助農增收、精準扶貧的重要產業。調查重慶市特色甘薯產業發展現狀,包括栽培品種、種植效益、加工情況、銷售渠道等;針對重慶市特色甘薯產業存在的品種結構不合理、高質高效栽培技術到位率較低、優質脫毒種苗(薯)普及率低、貯藏技術不過關、流通營銷體系不健全、薯農收益低、精深加工產品少等問題,提出重慶市特色甘薯產業發展對策:調優品種結構,加強專用型良種選育與推廣;發揮生態區位優勢,推廣甘薯綠色高效栽培技術;加快推進甘薯脫毒種苗繁育體系建設;加大貯藏技術研究與示范力度;加大宣傳營銷力度,提高特色甘薯商品率;調整加工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值。
關鍵詞 特色甘薯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對策建議;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F326.1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5.034
甘薯是一種高產穩產、營養豐富、用途廣泛的重要農作物,是淀粉、酒精和輕工產品加工的重要原料。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認為,甘薯是21世紀解決糧食短缺和能源問題的重要農作物之一[1]。甘薯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評選為“十大最佳蔬菜”的冠軍,被營養學家稱為“營養最均衡的保健食品之一” [2]。日本國立癌癥預防研究所公布的數據顯示,甘薯在20種抗癌食品中排名首位,被譽為“抗癌之王”[3]。因此,甘薯的營養、保健及醫用價值越來越受到社會重視,在國內外市場十分走俏,市場前景廣闊。
甘薯是重慶市傳統優勢農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在33萬hm2以上,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三,其中種植面積在1萬hm2以上的區縣有17個,占全市甘薯總面積的72%。甘薯營養豐富、用途廣泛,已成為重慶市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助農增收、精準扶貧的重要產業之一。尤其是高淀粉品種、紫色薯、葉菜型品種、口感好的鮮食品種等特色甘薯,種植效益突出,是提高甘薯產業經濟效益的重要增長點。為摸清重慶市特色甘薯產業發展現狀,對全市17個甘薯主產區縣的特色甘薯生產、加工、銷售情況等開展了詳細調查。
1" 發展現狀
1.1" 生產情況
2018年全市17個甘薯主產區縣的特色甘薯種植面積達10.49萬hm2,占全市甘薯種植面積的27.9%,產量279.6萬t,產值25.2億元;平均667 m2鮮薯產量1.78 t,產值1 537元;產地平均售價0.86元·kg-1,其中淀粉型品種0.78元·kg-1,鮮食型品種1.5元·kg-1,紫薯型品種1.9元·kg-1;葉菜型品種平均667 m2產量3.5 t,產值1.3萬元,平均售價4元·kg-1,4—5月提早上市售價最高可達10元·kg-1。
此次調查的17個區縣中,特色甘薯栽培品種共有37個,其中淀粉型品種15個,紫薯型品種6個,黃肉鮮食型品種10個,兼用型品種3個,葉菜型品種 3個。種植面積在0.33萬hm2以上的主栽品種有12個,包括淀粉型品種:商薯19、南薯88、67-12、徐薯18、朝薯1號、60天、渝薯2號;鮮食型品種:南瑞苕、渝薯34、萬薯34;淀粉/鮮食兼用型品種:渝薯17、萬薯7號。667 m2產量在2 t以上的品種有9個,產量由高到底依次為龍薯9號、臺農57、渝紫10號、渝薯27、渝薯2號、綿紫9號、商薯19、南薯88、豫薯13,其中龍薯9號667 m2產量為4 t,臺農57為3.4 t,渝紫10號為2.26 t。667 m2產值排名前10的品種依次是福薯18(葉菜型)、鄂菜薯1號(葉菜型)、福薯53(葉菜型)、渝紫10號、綿紫9號、渝紫7號、渝薯2號(淀粉型)、渝薯15(鮮食型)、龍薯9號(鮮食型)(見表1)。
1.2" 加工情況
此次調研結果表明(見表2),17個甘薯主產區縣從事甘薯加工的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有60余家,2018年加工特色甘薯34.15萬t,產量6.64萬t,加工產值7.42億元。加工產品:以粉絲、粉條和淀粉為主,產量分別為3.62萬t和2.74萬t,占比分別為55%和41%;薯干產量2 220 t(其中紫薯干20 t),薯丸410 t,方便酸辣粉110 t,方便面60 t,其他還包括少量的蛋白粉、紫薯酒、甘薯全粉等新型產品。產品價格:2018年全市甘薯淀粉平均批發價為7 900元·t-1;粉絲(粉條、粉皮)平均批發價1.33萬元·t-1,彭水、武隆等旅游區農戶加工的手工粉條、粉皮零售價在24元·kg-1左右;薯干平均批發價1.4萬元·t-1,薯丸平均批發價1.95萬元·t-1;方便酸辣粉批發價5.36萬元·t-1,方便面批發價4.27萬元·t-1。加工產品結構以傳統的淀粉、粉絲等初級加工產品為主,高附加值產品占比少,產業附加值有待進一步挖掘和提高。
1.3" 銷售情況
重慶市特色甘薯的主要銷售渠道包括訂單銷售、地頭收購、進入加工廠和電商銷售。由表3可見,2018年全市17個甘薯主產縣的特色甘薯通過地頭收購銷售3.42萬t,銷售額2 580萬元,平均售價為750元·t-1;進入加工廠34.16萬t,銷售額2.82億元,平均售價828元·t-1,其中進入休閑食品加工企業的價格較高,品種是胭脂紅薯和渝紫10號,分別為4 000元·t-1和3000元·t-1;訂單銷售28.84萬t,銷售額2.56億元,平均售價886元·t-1,價格最高的是南瑞苕,1 600元·t-1,其次是渝紫7號,1 400元·t-1;通過電商銷售5 240.5 t,銷售額1 769.8萬元,平均售價3 377元·t-1,品種以鮮食型為主。通過電商銷售的經濟效益最高,銷售價格是其他銷售渠道的3~4倍,但銷量有限,有待進一步發展,可依托電商平臺,拓寬重慶市特色甘薯銷售市場,擴大銷售量,提高經濟效益。
典型案例:秀山縣創新開展“互聯網+三農”農村電商發展模式,搭建“科研—大戶—電商—加工”平臺,促進甘薯產業穩產增效,聯合當地甘薯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建立特色甘薯電商示范基地66.67 hm2,培育了“巴谷鮮”“丁丁網”“威其諾”“盾皇”“大嘴蛙”等實力電商企業,年銷售鮮薯750 t。建立首條日加工量達3 t以上的紫薯深加工生產線,對商品性不佳的小薯和次品薯進行加工打粉再利用,解決了電商企業的后顧之憂,延長了產業鏈。2017年,重慶巴谷鮮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銷售紫薯160 t、小香薯150 t,平均售價5元·kg-1,收購價2元·kg-1,銷售金額達155萬元,純收益93萬元。
2" 存在的問題
2.1" 專用型品種缺乏,品種結構不合理
缺乏市場需求大的專用型甘薯品種,優質品種占比少,一些地區仍以一些老品種為主栽品種,而高淀粉品種,適口性好、經濟價值高的鮮食品種種植面積小,且品種種性退化嚴重,抗病性較弱,影響甘薯產量和品質。
2.2" 脫毒種薯(苗)繁育體系建設滯后,脫毒種薯(苗)應用率低
推廣種植脫毒種薯已經成為甘薯生產中防治病毒病、提高產量和品質最經濟有效的措施。但重慶市甘薯脫毒種薯(苗)繁育體系建設剛剛起步,從事甘薯脫毒種薯(苗)繁育的主體單位缺乏,目前僅有一家,繁育基地數量有限,設施相對落后,導致甘薯脫毒種薯(苗)繁育能力有限,脫毒種薯(苗)普及率極低,嚴重制約了重慶市甘薯產業的發展。
2.3" 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到位率低
目前,重慶市一些地區的甘薯栽培管理仍然比較粗放,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到位率低;在肥料施用上,氮磷鉀肥比例失調,偏施氮肥,大多忽略了鉀肥的投入,造成薯秧旺長,不利于薯塊生長,影響產量;在農藥應用上,忽視了對甘薯病蟲害的防控,高風險病蟲害存在加重擴散趨勢,導致甘薯減產。
2.4" 農機農藝融合程度較低
甘薯生產農機農藝融合程度較低,僅限于機耕,甘薯生產機械化水平嚴重落后于平原壩區的生產應用水平,尤其是與中等馬力動力配套在起壟、栽插、去蔓、收獲環節的機具嚴重缺失,導致人工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益低下。
2.5" 貯藏技術不過關,生產損失嚴重
目前重慶市甘薯仍以農戶簡易貯藏為主,采用井窖、地溝、屋內貯藏等方式,主要用作商品薯和種薯。由于甘薯不耐貯藏,貯藏設施不規范,許多農戶對適時收獲、預貯消毒、通風換氣、控溫控濕等關鍵技術措施應用不到位,一般只能貯存3~4個月,貯藏腐爛損失率達10%以上。收獲后不能久貯、增產不增收的問題突出,制約了重慶市甘薯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2.6" 加工業落后,加工能力與產值有待提高
重慶市甘薯加工業的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甘薯產業的經濟效益,但發展趨于緩慢,仍以加工傳統的粉絲、粉條、淀粉、薯干等初級產品為主,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產品種類和產量都較少。制粉業以傳統加工為主,廠小而雜,加工設備落后,淀粉出粉率低;機械化程度低,原料分散,質量差,限制了產品產量和市場競爭力;深加工技術不配套,副產物利用率低,產業附加值有待進一步挖掘和提升。
3" 重慶市特色甘薯產業發展對策
3.1" 調優品種結構,加強專用型良種選育與推廣
根據市場需求調優品種結構,擴大高淀粉加工型、薯干加工型、葉菜型、紫薯型、鮮食型等經濟效益高的品種種植面積,調減飼用型品種種植面積,淘汰商品性不佳、種植效益差的品種。
3.2" 發揮生態區位優勢,推廣甘薯綠色高效栽培技術
發揮重慶市高山地區的生態優勢,推廣特色甘薯綠色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生產優質綠色食品甘薯。開展輕簡化、機械化(起壟、機插、機收)技術研發,節省勞力,提高生產效率。
3.3" 加快推進甘薯脫毒種苗繁育體系建設
探索以脫毒中心(試管苗)+大棚原原種苗繁育基地(原原種苗)+原種生產基地(原種)+良種生產基地(生產種薯)為主體的脫毒甘薯四級繁供體系建設模式,因地制宜逐步建立甘薯脫毒種苗快繁體系,擴大生產規模,提高重慶市甘薯脫毒種薯(苗)的供應能力,提高甘薯種薯(苗)質量。
3.4" 加大貯藏技術研究與示范力度
積極發展以農戶和專業合作社為主體的中小規模貯藏,推廣先進的貯藏設施;開展貯藏設施貯藏環境條件對甘薯品質影響的研究,貯藏病害防控技術研究與推廣,進一步改進貯藏技術,延長特色甘薯貨架期,增加效益。
3.5" 加大宣傳營銷力度,提高特色甘薯商品率
加強品牌建設,打造地方特色甘薯品牌,以優質產品為賣點,加大宣傳營銷力度,加強產銷對接,拓寬銷售渠道和市場。如通過對接大型超市、批發市場、加工廠等實行訂單銷售;充分利用微商、電商等線上銷售平臺,擴大銷售面,提高特色甘薯的商品率,提高薯農收入。
3.6" 調整加工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值
積極引導加工市場,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值高的加工產品占比,如甘薯蛋白粉、甘薯全粉、甘薯多糖、天然色素、乙醇、紫薯酒、薯丸等。加強精深加工技術、設備的引進與研發,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延長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湯月敏,代養勇,高歌,等.我國甘薯產業現狀及其發展趨勢[J].中國食物與應用,2010(8):23-26.
[2] ADELIA C, BOVELL-Benjamin. Sweet potato: a review of it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role in human nutrition[J]. Advance in Food and Nutrition Research, 2007, 52: 1-59.
[3]" 渠琛玲,玉崧成,付雷.甘薯的營養保健及其加工現狀[J].農產品加工(學刊),2010(10):74-79.
(責任編輯:易" 婧)
收稿日期:2023-08-31
作者簡介:胡黎華(1985—),碩士,農藝師,主要從事農作物栽培及病蟲害綠色防控研究。E-mail: 276822732@qq.com。
*為通信作者,E-mail: 49714515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