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國務院發布了《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目的是為了推進青少年的體育教育改革,平衡體育教育和文化課之間的關系,促使青少年在完成文化課學習的基礎上,享受體育樂趣、增強體質、錘煉意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本文將從“教會、勤練、常賽”對足球教學的意義出發,分析“教會、勤練、常賽”視角下青少年足球教學中的困境,探究“教會、勤練、常賽”視角下青少年足球教學優化路徑。
關鍵詞:青少年;足球教學;體育事業
一、引言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體育事業得到空前絕后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體育提出了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錘煉意志,學校應該聚焦“教會、勤練、常賽”的教學理念,從多個維度開展教學,讓學生在足球學習中樹牢核心素養,更好的優化體育教學。
二、“教會、勤練、常賽”的相關概述
“教會”是通過理論和實踐等多種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全面的掌握,也要求教師應該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在充分了解班級學生基礎情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只有全面了解基本學情,才能促使教學活動更具針對性,便能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會”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以學促教”。
“勤練”指的是對所學知識與技能進行科學合理的鍛煉,這個環節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是對教學內容的鞏固,啟下是為競賽做足準備。“勤練”是教會、學會階段的要求,也是動作技能的形成和鞏固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反復練習中深入理解各個部分的動作,改進動作質量。“勤練”是教學質量提高的保障,是動作技能熟練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開展高質量勤練[1]。
“常賽”指的是體育課后要組織開展各種競賽活動,在競賽實踐中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由此可以看出,“常賽”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對教會、勤練的科學延伸,同樣也是激發學生對足球運動熱情的方式。“常賽”是足球運動教學的出發點,同樣也是落腳點,出發點是通過競賽發現學生的不足,從而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落腳點是因為教會、勤練的最終目的是提高競賽水平。因此,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樹立“以賽促學、以賽強練”的教學理念,促使“教會、勤練、常賽”三者之間相輔相成[2]。
三、“教會、勤練、常賽”對足球教學的意義
(一)培養社會時代發展所需人才
足球這項運動在我國的影響力非常大,振興足球運動是我國體育事業的核心目標,也是促進體育運動不斷發展的必經之路。為了加快校園足球的發展,習總書記在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中強調,要促進體育課程和文化課程均衡發展,并且樹牢以人為本、健康發展的理念。青少年是國家發展的希望,也是發展足球教育的主力軍,同樣也是最具潛力的人群。在青少年階段培養學生對足球運動的興趣,對我國發展足球體育事業有積極的作用。發展校園足球事業有助于促進青少年體質增強,還能不斷壯大我國足球事業的人才隊伍,實現體育強國。
(二)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
現階段,我國足球體育事業呈現出人才不足,后備力量薄弱等現狀,并且由于人們生活條件逐漸富足,大量青少年呈現出肥胖、近視、抵抗力較弱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鑒于此,發展青少年足球運動能夠讓學生真正的從教室中走出去,豐富學生的體育活動。并且在“教會、勤練、常賽”的教學理念下,學生不但能夠掌握足球運動知識,還能改善當前學生體質差的問題,優秀人才發展一定是建立在健全、完善的體魄基礎上,因此,健康的身體是促進學習的根本動力,通過開展足球教學讓學生在運動中鍛煉自己,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同時,由于足球運動屬于群體性運動,學生在該項運動中能夠互相配合,筑牢團結一致、相互協作的理念,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
四、“教會、勤練、常賽”視角下青少年足球教學中的困境
(一)教學缺乏整體性
隨著體育教學改革,很多中小學開始踐行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的教學理念,并且在教材中也規定了足球教學的重點,但是更具聚焦在單一動作講解方面,并且存在知識內容淺顯化、表面化等情況,缺乏對不同年齡階段足球教學的系統化安排,并且不同年級的足球教學存在斷裂的現象[4]。再加之,學校體育部門對足球項目的重視度較弱,尚未認識到教學整體性和系統性的重要性,缺乏統一科學的教學安排,導致很多教師在進行足球教學過程中過度依賴教材內容,教學隨意性較強,并且對知識的講解較少,難以真正激發學生對足球的熱愛。
(二)基礎設施投入不足
基礎設施建設是開展足球教學的基礎,學校對足球體育投入資金的多少是決定基礎設施建設程度的前提,但是通過對現階段中小學足球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現狀來看,用在足球教學方面的經費較少,缺乏專項資金的支持。由于經費有限,學校只能購買基本的器材,導致足球體育的開展舉步維艱。部分學校在器材設施方面,領導較為重視,但是需要學生自帶足球,這就會導致部分家長對足球運動有不同的看法,例如:部分家長更重視孩子的文化課程學習,對于自己提供器材這件事不贊成,嚴重影響足球運動的開展[5]。
(三)缺乏訓練和競賽意識
由于我國長期以來處于應試教育模式,所以很多學校的領導更加重視學生的文化課程學習,對于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并不高,并且足球運動在短期內難以看見明顯的效果,所以會出現體育課程安排較少的情況。“常賽”是需要課堂比賽、課后活動比賽、體育課程比賽等多種方式實現,引導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比賽中,但是很多學校都存在學生參與程度不高的情況,這也充分體現出我國青少年足球教育的匱乏。通過競賽的方式檢驗足球教學的成果,但足球競賽最常見的方式是班級學生進行比賽,很少會舉辦校園足球賽、縣級足球賽等,缺乏系統的競賽體系制度,導致學生對足球運動的熱情不高[6]。
五、“教會、勤練、常賽”視角下青少年足球教學優化路徑
(一)促進教學體系的完整性
教學是提高青少年足球運動質量的基礎,因此,應該對足球教學的內容和結構體系有全面清晰的分析,有效整合教學資源,促使教學活動能夠更加順利的開展。在體育課程改革以來,傳統的體育教材已經難以滿足現代化體育教學的需求,教師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轉變教學思路,主動開發適合學生發展、能夠激發學生體育興趣、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促進體育教學創新,讓學生能夠在豐富的教學資源中體會體育學習的樂趣。首先,應該科學選擇足球體育課程的資源,構建完善的足球教學體系,將以人為本作為教學根本原則,將其貫穿在教學整個環節,并且注重調動學生對足球的熱情和興趣,可以將教材中適合學生發展,并且操作性較強的內容進行提取,同時結合學生實際發展情況,將專業性和創造性、趣味性相結合,打破傳統教學的枯燥無味化,適當增加輔助練習和創造性的活動,讓學生更加積極的練習,強化教學效果[7]。例如:教師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根據不同年級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尊重學生的發展需求,利用游戲、視頻、動畫等多樣化方式向學生講解足球知識,增強學生的立體感受。
教學體系的完整性還需要注重教學、練習、競賽之間的聯系,將靜態的教學設計轉化為動態的流程。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過程中應該具備縝密的教學思路,結合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征設置針對性、個性化的教學方案,盡最大程度給學生創建豐富的教學情境,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讓學生能夠在足球教學中有所收獲,并且增強對足球運動的熱愛。例如:在運球和傳球這一單元的學習中,教師通常會使用折返跑、蛇形跑等方式加強聯系,但是這種訓練方式通常會讓學生感覺到枯燥乏味,無法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鑒于此,教師可以在該過程中增設趣味化的內容,激發學生的挑戰欲。可以分為兩組,讓學生通過比賽的方式進行訓練,以賽帶動訓練,促使教學效果更佳[8]。
(二)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
政府對公共事業的管理具有積極作用,政府應該發揮對學校教育的領導作用,建立健全的教學保障體系,促使“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教學能夠順利開展。學校是開展足球教學的重要場地,教會是在課堂是在課堂上進行,勤練需要將課上和課下相結合,常賽需要將校內和校外進行結合,針對不同層次的發展需求,學校應該加大對基礎設施的建設,給足球運動的開展提供堅實保障。通過開展座談會等方式提升學校、家長、學生等對足球教學的重視程度,積極轉變重視文化課、忽略體育運動的思想,發展以培養學生對足球運動興趣為目標的教學體系,為我國足球體育事業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9]。
學校應建立足球教學專項資金,從根本上保障足球運動教學的開展,提供充足的經費支撐,完善基礎教學設備和器械,并且構建校外俱樂部,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路徑,形成校內加校外的一體化學習模式。同時應該將青少年足球運動發展納入到教體局的監督條例中,給足球運動的開展提供有力保障。師資力量也屬于基礎建設的一部分,教師的專業能力、綜合素養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打破籠統化教學的模式,首先讓自己成為“專家”,不斷適應教學改革的要求,掌握學生發展的規律、運動心理學、運動醫學等多方面內容,制定科學合理的運動方法,促使教學質量得到提升。
(三)強化訓練和競賽意識
訓練是對教學知識的練習和鞏固,競賽是檢驗教學成果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學校應該強化訓練和競賽意識,并不是簡單的將足球運動相關知識講解給學生就完成教學任務,最重要的是通過訓練的方式讓學生掌握重點,并且形成競賽意識。首先應該在練習方面保證“量”,教師應該在課上和課下增加練習的時間,可以利用早操、課后服務時間強化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適當增加練習量。同時,還需要保證練習的質量,要制定清晰的訓練目標,明確訓練方向,根據學習的教學內容設置練習作業,保證練習數量的同時滿足質量要求[10]。
游戲教學法是很多中小學都采用的教學方式,游戲或者比賽能夠構建真實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促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不管是教會還是勤練,最終的目的都是讓學生將掌握的知識運用在競賽中。通過足球競賽的方式能夠讓學生不斷鞏固足球相關技能,也能促使教師從競賽中觀察到每一位學生的不足和優勢,便于后期有針對性的教學。競賽不僅是對教學成果的檢驗,更是教學質量提高的必要途徑。因此,青少年足球運動教學應該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體育運動的魅力。同時積極組建年級足球賽、校園足球賽、縣級足球賽等,給學生提供更大的展示舞臺,激發學生不斷超越自我、不斷拼搏的精神。除此之外,為了確保青少年足球運動教學能夠更順利的開展,可以向社會和企業尋求幫助,有效解決校園足球教學難、訓練難、競賽難等問題,共同促進青少年足球運動的發展。
六、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教會、勤練、常賽”視角下青少年足球教學模式,能夠給足球教學帶來更多創新點,并且站在系統化的角度,讓學生在學、練、賽中形成結構系統化的結構,在加強學生體育素養的同時,培養學生向全方位發展。鑒于此,應該順應教學改革的要求,不斷優化足球運動教學方案,促進教學體系的完整性、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強化訓練和競賽意識,促使青少年足球體育運動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子聰,梁華偉,張海洋.“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足球教學發展策略研究[J].運動精品,2022,41(11):
[2]朱炳輝,麥穎添,麥炯洪.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校園足球情境教學的實踐研究[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2,(16):
[3]邱林,秦旸.法國青少年足球教學訓練模式:理論證成與實踐鏡鑒[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2,46(07):
[4]張振強.\"教會,勤練,常賽\"視角下提升小學足球教學質量的策略研究[J].體育教學,2022,42(8):39-41.
[5]胡松整理.\"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在足球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學校體育,2021,040(004):P.66-66.
[6]何濤.教會,勤練,常賽《指導綱要》背景下校園足球教學的實踐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研究,2022(004):000.
[7]張貴華譚德美.小學足球教學中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的路徑[J].校園足球,2021,000(007):P.75-77.
[8]江麗婷.\"教會,勤練,常賽\"理念下高中校園足球一體化教學策略研究[J].體育視野,2022(16):3.
[9]郭振毅.\"教會,勤練,常賽\"視角下提升小學體育教學質量的策略研究[J].青少年體育,2022(12):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