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與探索
1 新高考改革促進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公平了嗎——基于 31 個省份“雙一流”高校錄取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徐光木 魏晴晴 何旭輝(第1 期:5-13)
2 大中學銜接培養創新人才:新高考背景下的機遇、挑戰與突破 劉 文(第1 期:14-21)
3 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政策研究——基于 21 省市新高考政策文本的分析劉雪君 陳 實 凌海蓉(第1 期:22-29)
4 高考語文情境化試題析論 黃真金 李璐瑤(第2 期:5-10)
5 基于生活應用情境的語文高考改革析論 熊明川 程碧英(第2 期:11-18)
6 高考作文命題的理念遵循與價值引領——基于 2022 年高考作文命題的思考 雷 亮(第2 期:19-27)
7 高校綜合評價招生實施效果的審視與優化——基于南京中醫藥大學2014—2020 級生源的實證分析孟亞平 趙文韜 張艷梅(第3 期:5-10)
8 高考育人功能概念探析 徐東波(第3 期:11-17)
9 公共衛生教育納入高考體系的審思與構想 徐 敢(第3 期:18-23)
10 科學資本與高中生物理選科的關聯性——基于重慶與云南四所中學的調查研究張正嚴 胡 鑫 洪巖璧 梁 雷(第4 期:5-12)
11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技術使用存在的問題及完善策略 程 龍(第4 期:13-18)
12 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對高中生選科問題的思考 李春忠(第4 期:19-25)
13 印度聯合入學考試制度的歷程、特征與啟示 郭紅霞(第5 期:5-10)
14 新高考自由選科對理工類大學生專業學習的影響研究——一項以“3+3”選科模式為例的訪談調查唐文瑞 劉希偉(第5 期:11-16)
15 “體美勞”納入高考科目的可行性分析——基于“標準參照”與“常模參照”考試功能分類視角廖白玲(第5 期:17-22)
16 江蘇新高考再選科目賦分方案評析與仿真研究 仝 虎 劉明巖(第6 期:5-15)
17 學業水平考試納入高校招生評價體系:路徑、挑戰及策略 羅青意(第6 期:16-23)
科舉學叢談
1 明代浙江一甲進士群體構成與社會流動分析 樊俊杰(第1 期:30-40)
2 晚清童試考官考生研究 王夏剛(第1 期:41-49)
3 延祐復科與胡安國《春秋傳》的確立 秦行國(第2 期:28-33)
4 科舉勸善:故事、傳統與文化——以《考試佳話》為中心 李 力(第2 期:34-44)
5 清代廣東各府州縣民籍學額數的考訂與生員數量估算——兼與舉人、進士數的比對蔡正道 孫家康(第3 期:24-36)
6 高麗恭愍王時期的科舉制度改革 褚馨一 劉喜濤(第3 期:37-43)
7 清代童試閱卷制度考 王立剛(第4 期:26-32)
8 后黎朝的歷史地位與越南科舉制度的產生及其意義 潘青皇(第4 期:33-40)
9 楊萬里科舉觀芻議 楊巴金(第5 期:23-28)
10 清乾隆朝調改會試與殿試時間考述 毛鵬程(第5 期:29-35)
11 花沙納未刊稿所見清代科舉考述 孫 虹(第6 期:24-30)
12 盛況空前:第二十二屆科舉制與科舉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苑津山(第6 期:31-40)
考試理論與實踐
1 按一級學科還是二級學科:教育學碩士考試招生模式探究——基于全國137 所院校的統計分析劉希偉(第1 期:50-56)
2 高校學生綜合學業評價模式研究 孔 蘇 周志軍(第1 期:57-64)
3 高等學校課程線上教學的成績評定方法研究 章靜敏 尹志軍(第1 期:65-69)
4 教育考試命題研究的知識圖譜——基于Citespace 和VOSviewer 可視化分析 余瑋平(第2 期:45-54)
5 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命題應處理好三重關系 王義勇(第2 期:55-59)
6 教師參加教育考試入闈命題的PSR 模型實證研究 謝季遙 薛 蓮(第2 期:60-66)
7 理性選擇理論視域下大學生“逆向考研”動機研究 閆淑情(第3 期:44-51)
8 PISA 測試的方法論問題反思及其對教育政策和實踐的影響 李 宇(第3 期:52-57)
9 國家教育考試工作隊伍建設路徑探析——以 T 省為例 嚴必鋒(第3 期:58-62)
10 基于“教考評銜接”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改革研究 黃 銳 饒鑫輝(第4 期:41-49)
11 中考英語試題融合勞動教育的方式及教學啟示——以湖北省近三年中考英語試題為例徐小容 周曉婷(第4 期:50-56)
12 福建省30 年中考內容演變、特點與展望 鄭 潔(第4 期:57-63)
13 論研究生招考中的招考分離意蘊及其實踐困境 李安萍 王 亮 楊 琳(第5 期:36-41)
14 國家教育考試違規現象數據分析與考風考紀對策 曹曉萍 吳 珊 楊 軍(第5 期:42-46)
15 福建船政學堂考試制度及其對職教高考改革的啟示 易雪丹(第5 期:47-52)
16 碩士生招生復試科學化的邏輯意蘊與實踐策略 繆志心(第6 期:41-46)
17 試論碩士研究生“雙向選擇+國家統考”招生模式的建構 李映丹 蔣曉敏 李國友(第6 期:47-53)
18 三類職業教育專本銜接招生制度的比較研究 劉胡良 宋寶和(第6 期:54-60)
高等教育研究
1 如何制訂我國“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戰略規劃——基于亞洲6 所新興研究型大學的案例分析陳興德 王君儀(第1 期:70-77)
2 論合作教學在通識教育中的實施 陳小紅 陳岳杭 杜宇豐(第1 期:78-84)
3 綜合性大學教育學專業本科生就業的主要問題與應對策略 程 偉 劉 毅(第1 期:85-90)
4 民國時期學生參與大學內部治理的研究 劉夢青(第2 期:67-72)
5 新加坡研究生跨學科教育模式及啟示 路亞妮 王偉宜(第2 期:73-78)
6 碩士學位論文答辯委員資格芻議——基于首批 42 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考察張曉報 王倩倩 柴亞玲(第2 期:79-84)
7 論高等教育學的“新文科”建設之路 包水梅 韓冰玉(第3 期:63-67)
8 “雙一流”高校治理共同體培育機理與路徑研究 陳 燕 王文彬 王慧敏(第3 期:68-73)
9 ChatGPT 賦能高等教育:機遇、挑戰與有效應對 劉素苗 方 芳(第3 期:74-81)
10 諾貝爾獎得主的創造性機理:基于扎根理論的研究 李雄鷹 康馨方 李 陳(第4 期:64-70)
11 地方高校績效管理目標的“失焦”與“聚焦”——基于價值導向視角的分析林上洪 葉綠格(第4 期:71-76)
12 碩士生學習體驗對創業能力的影響:基于中介效應模型的分析 劉景華 凌 鵲(第4 期:77-84)
13 我國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的政策變遷特征及其動因追尋 袁 晶(第5 期:53-58)
14 美國在線高等教育質量標準的歷史發展與評估實踐——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育學院綜合評估系統為例王 璞 苗玉偉(第5 期:59-67)
15 日本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歷程、困境與啟示 王 超 李冰冰 梁亞倫(第5 期:68-74)
16 高校設計學科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需求及對策 梅笑雪(第5 期:75-81)
17 區域均衡視野下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硬件資源配置研究 陳 富(第6 期:61-73)
18 德國古典大學修養觀的生命氣象與現代啟示 劉 文 焦 敬(第6 期:74-80)
19 關于新時期完善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若干思考 林思涵(第6 期:81-86)
20 基于AGIL 模型的邊疆農業高校新農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申 奧 唐 瀅 丁伊麗(第6 期:87-92)
書 評
1 世界一流大學招生政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評鄭若玲教授等著《世界一流大學多樣化招生政策研究》李木洲(第1 期:91-93)
2 創新性解析美國教育思想演進的“歷史密碼”——簡析《美國教育思想史》的學術價值王保星(第1 期:94-96)
3 新高考改革研究的宏闊視野與理性反思——評劉希偉新著《新高考綜合試點改革跟蹤與評價》馮建民(第6 期:93-96)
教育史研究
1 深耕教育:吳汝綸教育救國思想的形成與實踐 王 璞 唐 蜜(第2 期:85-90)
2 論劉佛年的教師觀:地位、角色和職責 劉黎明 劉崔華(第2 期:91-96)
馬克思主義與教育研究
1 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的迷誤及其出路 曹 峰(第3 期:82-88)
2 中央蘇區領導干部講授思政課的考察與啟示 張 義 劉曉泉(第3 期:89-96)
3 “大思政課”建設政策的多源流分析 何志偉 韓菲尹 于焯坤(第4 期:85-90)
4 系統思維視域下新時代高校思政課評價體系構建 張 盼(第4 期:91-96)
5 新冠疫情背景下提升我國意識形態凝聚力和引領力的思考 劉有升 李 寧(第5 期:82-89)
6 以習近平總書記哲學社會科學相關論述推進“新文科”建設 陳興德 喬雯嘉(第5 期: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