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基于情緒動機理論及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結合文獻回顧,構建公共衛生事件下大學生基本需求的指標體系,對大學生負性情緒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在公共衛生事件下,職業發展、身心健康、情感社交及基本物資是影響大學生情緒的主要因素,女生因需求未得到滿足而產生負性情緒的反應性高于男生,高年級學生關于職業發展的焦慮程度更高。文章從影響大學生負性情緒的四個主要因素入手提出緩解大學生負性情緒的建議。
[關鍵詞]公共衛生事件;負性情緒;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4)06-0122-04
公共衛生事件給校園安全穩定帶來挑戰。2022年3月,吉林市某學院發生了嚴重的高校公共衛生事件。事件發生后,學生恐慌、不滿等負性情緒急劇增加,學生管理工作難度增大,校園安全穩定受到嚴重威脅。關注大學生負性情緒,對于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及“確保社會安全穩定”的要求具有重要意義。
一、問題提出
情緒動機理論認為,當個體需求得到滿足會產生開心、愉快等正性情緒,而當個體需求未得到滿足則會產生悲傷、憤怒、抱怨等負性情緒[1]。這說明大學生情緒的變化與基本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有關。在現有研究基礎上,本文將大學生因需求未得到滿足而表現出的消極態度定義為大學生負性情緒,這些消極態度包括不滿、不安、恐懼、焦慮、無助等。
根據文獻回顧,可以將大學生負性情緒的影響因素概括為就業[2]、學習[3]、社交[3]、家庭及睡眠[4],大學生負性情緒的緩解對策有食物[5]、音樂[6]、運動[7]、心理輔導[8]及社會支持[9]。總體看來,研究者們對大學生負性情緒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但很少有研究者對負性情緒的影響因素進行系統探討,大多數研究是基于調查后的概括,缺乏系統性。
因此,本文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結合文獻回顧,構建公共衛生事件下大學生基本需求指標體系(見表1),系統研究公共衛生事件下大學生負性情緒的影響因素。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文以北京市某高校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放并回收有效問卷145份,從性別、年級、專業3個方面對大學生的基本信息情況進行描述(見表2)。調查對象的專業分布是理工類專業學生多于人文經管類專業學生,符合該校現狀。
筆者自編的調查問卷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個人信息,包括大學生的性別、年級和專業;第二部分是公共衛生事件下大學生負性情緒的影響因素,使用SPSS26.0進行數據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信效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的問卷整體信效度良好,克隆巴赫系數Alpha為0.83,KMO=0.83gt;0.60,顯著性小于0.05。
(二)描述性分析
關于各需求影響因素的描述性分析結果見表3,大部分需求得分都處于3.35至4.67之間,職業發展需求得分最高約為4.67,依次遞減的是身體健康、參與管理、社交、情感、生活物資、家人安全、體育鍛煉、學習、得到他人尊重、自身安全、睡眠。
(三)差異性分析
1.性別差異
關于各影響因素的性別差異分析結果見表4,睡眠需求、自身安全需求、家人安全需求、情感需求的P值都小于0.05,說明不同性別在需求方面有顯著性差異。女生因需求未得到滿足而產生負性情緒的反應性高于男生。
2.年級差異
數據顯示,職業發展需求的P值為0.002,小于0.05,說明不同年級學生在職業發展需求方面有顯著性差異,因此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進行兩兩比較(見表5)。其結果表明高年級學生的職業發展焦慮程度更高。
四、討論
本文結合數據統計結果,從影響負性情緒的4個主要方面分析問題及負性情緒產生原因。
一是高年級學生職業發展壓力加大,短期內很難依靠內部力量進行緩解。相關資料顯示,2022年3、4月因疫情反彈及多點暴發,全國招聘需求月均減少36.00%[14]。相關報告指出,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中國在海外高等教育機構學習的國際學生數量增長率下降到2.68%[15]。
二是部分大學生因擔心身體健康問題睡眠質量下降,身體及心理方面皆受影響。在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期間,大學生日常活動受限,電子產品使用時間增加,軀體活動減少,身心健康進一步受影響。
三是部分學生的情感及社交需求未得到滿足,出現社交焦慮,影響個體幸福感。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社交焦慮是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之一,有87.80%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焦慮,有高達22.40%的大學生患中、重度社交焦慮[16]。
四是少數學生擔心基本物資短缺,急于搶購超市物資,引起恐慌。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過程中,部分高校存在應急預案體系不健全、應急準備及響應能力不足的問題。
五、結論與建議
(一)構建針對性強的學生職業發展保障體系
高校、家庭、學生及社會應共同發力,構建特殊時期下的職業發展保障體系。高校應開設職業發展專題“云課程”,開展職業發展“云活動”,通過空中宣講及雙選會等方式協助高年級學生多渠道實現職業發展;家長應降低對子女的就業預期,給予子女物質及精神方面的雙重支持;學生應根據環境變化不斷適當調整職業發展預期,增強自身就業或創業的競爭力;政府應充分利用“云資源”,搭建招聘“云平臺”,確保就業及創業幫扶的精準化,保持就業環境的公平穩定。
(二)更加重視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高校應更加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雙管齊下,更加重視其身心的和諧發展。在促進身體健康方面,高校應定期組織開展學生體檢,鼓勵學生利用好“云資源”有規律地進行鍛煉;結合性別差異,建設不同項目的運動場所,開設不同類型的體育課程。在促進心理健康方面,高校要定期對學生負性情緒進行篩查,為抑郁或焦慮程度較高的學生提供心理輔導;開設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情緒疏導課程,助力學生接納并合理改善負性情緒。
(三)引導學生竭力保持情感社交的積極狀態
高校、學生應形成合力,推動內部力量與外部力量相結合,引導學生竭力保持情感社交的積極狀態。高校應充分利用“云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做好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助力學生保持積極的社交狀態,讓學生可以緩解自身疏離感體驗,提升效能感,主動爭取朋輩支持,減少對電子產品的依賴,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
(四)引導學生避免擠兌式搶購基本物資
在預防階段,高校應增設與突發事件應對相關的專題課程,引導學生做好自身預防保障;在事中階段,高校應及時發放基本物資,保障學生合理需求得到滿足,多渠道及時發布應急信息,阻止不良輿論傳播;在事后階段,高校要優化本校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及機制,增強應急預警及處置能力,減少或避免受到沖擊及損失。
(五)致力于實施精準的情緒幫扶
不同性別、年級的學生在負性情緒上的反應并不一致,女生和高年級學生的反應性較高。因此,高校要考慮學生的共性問題,以及其個性特點和性格差異,致力于實施精準的情緒幫扶。重點關注女生的情緒狀態,對有嚴重或深層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認知引導或藥物治療;定期開展心理輔導,開設專題課程,提高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最終形成學生內部調節和學校外部輔導相結合的緩解模式。
綜上所述,公共衛生事件下,高校、家庭和學生應從需求角度共同發力,多層次、分重點地緩解學生的負性情緒,共同維護校園安全穩定。
[ 參 考 文 獻 ]
[1] 涂春華.疫情期間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對策研究:以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為例[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1):67-68.
[2] 朱陽莉,李俊,李薇,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下就業壓力對大學畢業生生活滿意度和抑郁的影響:自尊的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3,31(2):191-198.
[3] 陳功,徐濟達,盧佳.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學生返校后焦慮情緒及影響因素[J].中國學校衛生,2020,41(12):1851-1855.
[4] 翟文海,張瓊,胡衛,等.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后中國大學生焦慮癥狀及相關因素的meta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2,36(7):626-632.
[5] 蒙秋芬,姜玲玲,楊雪梅,等. 食物對大學生情緒調節的相關性研究[J]. 食品安全導刊,2022(8):103-106.
[6] 孫鴻蕾,武海英. 音樂治療應用在大學生就業負面情緒管理中的探索[J]. 就業與保障,2021(24):76-78.
[7] 吳靜濤,趙新娟,趙文楠,等. 體育鍛煉對大學生負性情緒的影響: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2,30(6):930-934.
[8] 潘宇翔,陳軍.大學生負性情緒現狀及影響因素探析[J].大學,2022(17):11-14.
[9] 韓拓,馬維冬,鞏紅,等.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離期間大學生負性情緒及影響因素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21,42(1):132-136.
[10] 易曉明,席居哲,薛璟.新冠肺炎疫情對高校學生的情緒、學習/研究狀態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0,28(6):1254-1260.
[11] 張艷,鄧麗晶.當代大學生出國學習需求的調查與研究: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J].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學報,2021,42(4):105-112.
[12] 汪晶,丁楊,蔣茜璇,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安徽省高校學生焦慮抑郁水平及應對策略[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1,29(2):266-271.
[13] 萬華軍,林施晴,張研.疫情初期公眾心理應激水平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醫院,2021,21(7):1082-1085.
[14] 2022年上海疫情期間人才趨勢報告[R/OL].(2022-05-16)[2023-08-05].https://zhuanti.lagou.com/2022shanghaiyiqing.html.
[15] 2022中國學生出國留學趨勢調查報告[R/OL].(2023-02-17)[2023-08-05].https://www.eol.cn/e_html/report/osr2022/content.shtm.
[16] 趙程,戴斌榮.大學生負面評價恐懼和社交焦慮[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11):1746-1749.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