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勤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古詩詞閱讀理解已經成了一只攔路虎。學生在面對考試時的古詩詞鑒賞題時,往往手足無措,最大的原因不是不知道鑒賞古詩詞的手法,也熟知讀懂古詩詞要“五看”:“看標題、看作者、看意象、看關鍵字、看注釋”,但是就是不能將這些方法靈活運用,去讀懂古詩詞。當一首詩都讀不懂時,何談去做會題目,去應對高考?如何讓學生讀懂古詩詞,成了語文教師面對的一個難題。面對此一難題,我們或許可以從古詩詞的源頭或者說本質去看它、去試著理解它。
《尚書·舜典》中說:“詩言志,歌詠言?!皠③脑凇段男牡颀垺っ髟姟菲幸舱f:“詩者,持也,持人情性。”由此可知,詩歌是言志的,是用來表達詩人主觀情感的。故而讀懂一首詩的關鍵,首先便是明白詩歌的本質,即詩歌的抒情性。在面對一首詩時,首先要有一種觀念縈繞于心中,即這首詩作者是有感情寄托于其中的,作者抱有一種感情上的目的。那么接下來便是按圖索驥,即通過詩歌內容,去發現、探知作者的此一種感情目的。人的情感雖然有很多,但總體來不過是喜怒哀樂的日常流露而已,試想古代詩人也應是如此。正如西川在其《唐詩的讀法》一書中說的那樣:“古人并非高不可攀;我們從當下出發,只要能夠進入前人的生死場,就會發現前人的政治生活、歷史生活、道德麻煩、文化難題、創造的可能性,與今人的狀況其實差不了多少?!惫识?,在讀詩之前,切莫神圣化古人,先給自己做好心理建設,無論是什么詩作,無外乎日常生活情感的外在流露,你我和古人一樣。讀詩,便是通過讀懂詩歌內容,探知詩人表達的情感目的。
古代詩歌有自己的話語場,讀懂詩歌就是要讀者進入詩歌的話語場中去?!墩Z言學名詞》一書中將“場域”定義為:“受共同行為規則制約并由一組符合慣例的言語情景構成的活動領域?!蔽覀冎?,古代詩歌的創作者無一例外是精英階層,一個目不識丁的人,或者只認識簡單文字的人是讀不懂詩歌的。要想欣賞詩歌,必須能看懂詩歌的語言以及詩人在詩歌中蘊含的情志,但如果讀者沒有和詩人一樣博覽經籍,那又是如何能夠讀懂詩作呢?如我們知道古人寫詩愛用典故,如果讀者不知道其中典故的出處與含義,面對詩作也就只能望洋興嘆了。關于詩歌的“話語場”,有一個事實最能說明。我們知道,唐朝實行詩賦取士,詩歌成了科舉考試的必由之路,和現在一樣,社會上也出現了許多作詩的參考書?!段溺R秘府論》中說:“凡作詩之人,皆自抄古今詩語精妙之處,名為隨身卷子,以防苦思。作文興若不來,即須看隨身卷子,以發興也。”針對這一現象,西川在其《唐詩的讀法》一書中說:“這樣的寫作參考書其實已經規定了詩歌寫作在唐朝,是一種類型化的寫作,從題材到意蘊都是類型化的,與今天的、現代的、個性化的寫作極其不同。”且不論是否所有的古代詩人都是類型化寫作,這種類型化的出現,無疑說明了古代詩歌是能夠類型化的,且足以說明詩歌有自己的話語場。因此要讀懂詩歌,必須要讀者能夠進入到這個話語場中去,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和古人對話交流的可能。
讀懂詩歌,還要進入詩歌的情境中去。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篇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弊x者閱讀文學作品,追求的,正是“千載之下,如對知音”的感受。如何才能做到如對知音?必須得進入詩歌的情境中去,還原詩歌現場。那么又該如何還原現場,進入詩歌情境呢?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惫识覀冊谧x詩時首先應明確詩人所“感”之“物”,也就是引發詩人感情之對象。這個對象往往出現在詩題中。詩題,多交代了詩人寫作詩歌的緣起,往往包含了詩歌創作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詩人的心情、詩歌的意境、詩歌的類型等。如語文課本中學到的杜甫的《登高》,此詩即寫秋日登高所見之景情,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即是李白在夢游天姥后與友人分別時之作,陸游《書憤》則寫胸中憤懣……若詩歌為樂府或者“無題”,可從首句著手,而詩歌首句也是進入詩歌情境的關鍵。我們知道古詩講究起、承、轉、合,在讀詩歌時,要明確詩歌就是一種結構完整的文體,和散文、小說一樣。故而不妨把詩歌一個故事來讀,而首句則是進入這個故事的門鑰。如讀杜甫《登高》首句“風急天高猿嘯哀”,天高風急,猿聲悲徹,這是杜甫所見之景,這時我們便可順著這個思路,想象杜甫還見到了什么景,又會有怎樣的情感的抒發?以至于進一步還原詩歌現場,想象自己正站在杜甫身邊,看他所看之景,體他所體之情。故而,要讀懂一首詩歌,不妨利用詩題和詩歌開頭,將自己置身于詩人作詩之現場,進入詩歌所營造的情境中去。
綜上所述,讀懂一首詩歌并不難。在讀一首古詩時,我們首先要明確,讀懂一首詩其實就是讀懂詩人想要通過詩歌內容所表達的情志而已,而詩人的情志無非和你我一樣。讀懂的最好辦法,便是還原歷史現場,回到詩人作詩的現場中去,進入詩歌所營造的情境中去。如此,讀懂一首古詩詞,便再無難度可言。
(作者單位:湖北省利川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