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菲菲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大思政課”理念,要求通過一體化領導、專業化運行和協同化育人,構建思政教育的大格局,做到“育人”和“育才”的有機統一。該理念的提出,為推進思政教育改革、拓展思政育人空間提供了行動指南。在此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也應關注社會大課堂,從各種現實問題中挖掘教育資源,將傳統樂教育人功能充分運用到思政教育中,不斷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鋼琴課程是音樂教育專業的重要學科之一,鋼琴音樂創造的藝術形象和思政教育相結合,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加深學生對思政教育的印象,在塑造理想人格中更是擁有不容小覷的作用。
“大思政”包括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三個方面,除了專門的大思政教育課程外,院校往往需要在整體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對培養正確的三觀、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到潛移默化作用。在音樂教育中融入“大思政”理念,即需突破傳統教學的限制,尊重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提高整個音樂教育的政治站位,主動在教育各階段中貫穿思政教育,不斷提高思政教育對音樂教學的引領作用,培養更多政治素養過硬的音樂專業優秀人才。
早在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就已明確要求藝術學類專業應在專業教育中,通過扎根人民,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引導學生們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增強文化自信。鋼琴課程本就是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在該專業思政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需要鋼琴教師們在具備過硬專業能力的基礎上,還應善于挖掘、應用鋼琴作品中的思政元素,使其成為鋼琴教學“立德樹人”的重要手段。
在以往的鋼琴教學實踐中發現,僅僅進行鋼琴教學,較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反復地彈奏和重復訓練中,學生們可能會因注意力分散而影響到學習效果。在鋼琴教學中融入大思政理念,可通過多媒體設備先讓學生們從思政教育視頻中獲取思政理念,探討與所學鋼琴知識相結合產生的感受,不僅能緩解傳統教學手段的單一性,也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音樂教育,對于提高國民審美水平和整體素質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根據音樂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學生們不僅需要有較好的綜合藝術修養,也應具備一定的思想政治高度。大思政理念本就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將其與鋼琴教學相結合,可以讓學生們更深入地理解作曲家想要通過樂曲傳遞的情感、創作意圖和背景,各音樂要素間的關系,在理解作品風格的基礎上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思政建設旨在培養一批專業扎實、具備愛國情懷的音樂教育專業人才。鋼琴課程教學不僅應注重提高學生的鋼琴理論知識和彈奏技巧,也應注重在教學中融入“政育”“德育”“美育”等類型的思政元素。因此,如何從鋼琴教學作品中挖掘思政元素、找到思政教育和鋼琴教學的切入點,是高校鋼琴教師需不斷研究的重要課題。
基于鋼琴教學和思政教育間良好的兼容性,只要教師能正確把握學習內容,就能不僅給學生們進行正向、恰到好處的道德教育,又不會讓思政元素在鋼琴課堂中顯得突兀。教師可從以思政為主題的鋼琴教材曲庫中選擇部分作品,如趙元任先生的《和平進行曲》、蕭友梅先生的《夜曲》、趙曉生先生的《太極》、劉敦南先生的《山林》等。這些鋼琴曲中都有著濃厚的時代印記和愛國情懷,包含著民族氣息和紅色精神,通過對作品背后故事的深刻講解,可讓學生們在了解作品內涵后,更好地感受到大氣厚重、抑揚頓挫的旋律所帶來的震撼,在腦海中勾勒出栩栩如生的音樂形象。教師通過對作品背景、結構、旋律變化的分析,結合時代要素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在激發學生情感共鳴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展開思政教育,可在日積月累中,幫助學生們建立起奮斗報國的人生目標。
鋼琴教學和思政教育有著促進學生積極發展的共同目標,但在具體教學實踐上有著一定區別。鋼琴教學多通過聯想、創造性等感性思維達到教學效果,思政教育則要幫助學生們形成可正確判斷的理性思維。所以,鋼琴課堂需不斷延展學生的感性思維,在感染情緒的同時實施思政教育。對鋼琴作品的欣賞和彈奏,是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日常功課,經常聆聽音樂能幫助學生提高樂感,在了解作曲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擁有的人生經歷后,能更進一步理解樂曲的深層情感,并隨之引發新的思考和感悟。而教師在幫助學生們形成賞析鋼琴曲的習慣中,能讓他們在自主體會和相互探討中獲得精神力量的升華,起到道德教育的目的。鋼琴彈奏實質是一種音樂外化的過程,通過學生們對音樂的感悟、嫻熟的專業技巧和彈奏時的情緒心境,在感受音樂價值的同時,產生更多思想感悟,同樣有助于達成課程思政的目標。
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鋼琴教學要求學生們掌握理論知識、樂曲內涵,也需要花大量時間練習。教師應根據學生性格特點和手指長短、靈活程度,為他們合理選擇練習曲目。手指練習是練琴的基礎,在教材中有不少都是對手指練習要求較高的曲目,如《哈農·鋼琴練指法》《音階與琶音》等,教師應多元化、針對性地選擇曲目,幫助學生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到有效練習,在日積月累的付出中打下扎實的基本功,培養他們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精神。此外,教師也應拓展曲目,幫助學生們打開視野,可選擇《牧童短笛》《彩云追月》《水草舞》等飽含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傳統曲目,引導學生們掌握民族音樂特點,努力鍛煉自己的情感表現力,并在練習中汲取這些樂曲所含的情感精神,不斷健全自我道德觀念。
鋼琴屬于西洋古典樂器之一,既往傳統教學多圍繞西方鋼琴作品展開,主要以傳授鋼琴理論知識、彈奏技巧,提高學生彈奏能力為教學目的。在“大思政”視閾下,要求鋼琴課教學立足于立德樹人,提煉出學科中包含的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們在愛國、報國的氛圍中勤學不輟,努力培養熱愛祖國、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若仍沿襲傳統的教學方式,可能會影響到思政元素在鋼琴課堂的融入,這就需要教師優化教學模式,實現思政和鋼琴教學的融合。教師應深入了解中國音樂發展史和歷史變革,對其中蘊含的民族性格進行深刻領悟,意識到傳承、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性,進而扎根于民族文化,深挖其中傳遞的精神品質和思政元素,合理制定授課教案和模式??蓪⒓w授課和傳統一對一教學相結合,并加入分組教學、協作練習、集體表演等方式,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設備和互聯網豐富課堂教學資源,利用學習強國、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等,選取合適的教案內容,或從與鋼琴課程思政相關的公開課中提煉樂曲,帶領學生們一起聆聽,通過提問、探討、分享、總結歸納等方式,讓學生們獲得音樂思政的直觀感受。
總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中,鋼琴課程與思政教育有著天然的契合點。教師應在“大思政”理念指導下,通過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拓展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模式,在鋼琴教學中積極融入思政元素,努力提高鋼琴課程思政的教育質量。
(作者單位:青島黃海學院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