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慶玲
2024年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強調要“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緊扣“三地一區”戰略定位、“七個強省”奮斗目標”,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奮力開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新局面。然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系統性、動態性和復雜性決定了實現上述任務目標的復雜性,亟需找準著力點,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有力推動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穩步提升,區域發展差距逐步縮小,最終實現互利共贏、共進發展。
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既存在發展的機遇,也面臨不小的挑戰,摸清底數,才能有的放矢。
1.長三角一體化戰略
伴隨著2010年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得到國務院正式批準實施、2018年升格為國家戰略、2019年總體戰略發布,長三角地區的開放程度、整體實力、國際競爭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安徽地處長三角,近些年來經濟發展水平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躍居全國前十,2023年經濟總量4.71萬億元,增速5.8%,高于全國增速0.6%,實現從“總量居中、人均靠后”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躍升,但就總體發展水平而言,相較于滬蘇浙仍有較大的發展差距,但也蘊含著巨大的機遇。安徽應積極發揮自身的優勢加速融入長三角的整體規劃中,既積極承接江浙滬的產業轉移,又大力引進先進技術、人才,加速本土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大力培育新興產業,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發展質量、生態效益。
2.資源稟賦優越
安徽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稟賦皆相當優越。一是地理位置優越,安徽位居中部,承東啟西、是中部崛起戰略和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戰略的交匯點,擁有優越的國家政策支撐;二是人力資源豐富,安徽高校、科研院所林立,既有國家頂級的引領基礎研究突破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還有眾多與本地產業特色高度契合的職業院校,可謂頂天立地、兩手齊抓,為安徽科技創新、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穩定、高質量的人才支撐。此外,近年來安徽大力出臺一系列人才發展支持政策,常態化開展“人才安徽行”“招才引智高校行”等系列活動,極大地提升了安徽對外來人才的吸引力和本土人才的留皖率,讓各類人才競相為安徽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出力、出彩。
3.區域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近年來安徽的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已連續12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在最新發布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3》,安徽區域創新能力排名第七,這反映出安徽在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成效明顯,安徽科技創新的金字招牌越發光亮。一是創新策源能力強,首個國家實驗室、首批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落子安徽,墨子號、制造EDA軟件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二是產創融合加速,為推動高校、院所、企業各平臺供需對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打造安徽“雙創匯”品牌,定期舉辦專題活動,促進供需對接、產創融合,目前累計促成簽約金額達75億元。三是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逐步增強,創新活躍度位居全國第三名,全省研發投入中企業研發投入占比達81%,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1.區域發展不平衡
安徽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各地區、各地市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非均衡性,省會合肥一枝獨秀,2023年合肥GDP是第二名蕪湖的兩倍多,與其他地市差距更大。分區域看,皖江城市依托地域優勢、資源優勢,發展較為迅速,產業結構較為完整;皖南地區如黃山主要依托當地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生活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相比之下第二產業發展較為不足,經濟高質量發展缺乏堅實的工業支撐;皖北地區依托當地的資源稟賦如煤炭資源,大力發展資源型產業,這導致產業結構單一、產品附加值低、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
2.區域間競爭與合作呈現新態勢
目前作為承載經濟發展要素的空間形式,中心城市以及城市群正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國家基于各地資源稟賦,加大頂層設計、統籌協同、積極促進各地區發揮自身比較優勢走分工合作、互利共贏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路子,培育能帶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的動力源。安徽既是長三角又是中部地區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可以享受到國家以及政策層面的輻射優勢但也面臨發達地區對本地資源、人才、產業的虹吸效應,要避免出現所謂的“環北京貧困帶”,亟需安徽發揮自身優勢,找準特色,錯位發展,避免產業雷同、同質競爭。
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各地共同建設、共享成果的發展,基于對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的分析,找準目前存在的痛點,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提升發展水平。
(一)以“創新”為動力繼續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創新”發展是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安徽目前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集聚了一定的優勢,特別是合肥近年來創新實力突飛猛進,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力:一是進一步提升安徽的整體創新實力,充分調動政府、企業、社會機構等各方資金力量,持續加大創新資金投入力度,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金服”一體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促進科技成果盡快落地,實現經濟效益的轉化;二是發揮合肥創新優勢,利用合肥都市圈等載體,推動建立創新共同體、創新協同體,發揮以點帶面,輻射提升安徽整體創新優勢;三是積極鼓勵企業充分依托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等戰略,繼續深入融入國際創新以及國際分工體系,一方面推動本地優勢產品、優勢產業、優勢產能等走出去,另一方面充分吸收借鑒國際科技和人才智慧,協力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以開放促創新、促發展。
(二)以“綠色”為目標大力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問題是人類永續發展的首要前提,安徽省近些年在綠色發展方面表現略顯不足,為進一步實現經濟的綠色高質量發展,要始終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優先的發展理念,一方面科技賦能,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智慧農業、智能制造等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出高效型新興綠色智慧產業,提升產業附加值;另一方面加大對傳統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出的傳統產業關停并轉、改造升級、提質增效,努力走出一條經濟好、環境優的綠色發展安徽之路。
(三)以“共享”為目標持續推進民生改善、福利共享。共建共享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要進一步創造條件、構建渠道,提升人民群眾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可能性、可得性。一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總體布局、持續加大居民教育、醫療、養老的資金投入,完善服務,讓每一位居民都能機會公平、平等地享受優質的公共服務,夯實民生之基;二是進一步推深做實民生改善政策,持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體制機制改革力度,加大對特殊困難群體的扶持力度,著力縮小各地區、各群體收入差距,實現共建共享的發展目標,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公平、更有效地惠及每一個居民。
基金項目:安徽省黨校(行政學院)系統重點課題“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及提升路徑研究”(QS2023074)。
(作者單位:中共蕪湖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