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琴
關鍵詞:基層黨校;合作交流;資源
歷時兩年的建設,我校在2023年12月搬入了新校區,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面對新階段,要及時抓住這一機遇,積極與兄弟院校、上級黨校建立合作交流機制,加強合作交流,促進黨校教育的不斷提升。本文以中共黎城縣委黨校為例,就基層黨校建立合作交流機制的五個方面進行了思考。
作為革命老區,黎城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黎城縣紅色遺跡遍布全境,抗戰時期,八路軍高級將領朱德、彭德懷、楊尚昆、左權、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長期在黎城戰斗和生活。八路軍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黃崖洞兵工廠,新中國金融事業的搖籃“冀南銀行”就在黎城,全縣普查各類紅色遺跡1000多處,被譽為“沒有圍墻的抗戰博物館”。
這些資源不僅是我們寶貴的財富,也是我們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內核,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它代表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內核和政治品格。傳承和弘揚紅色基因,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使命。
在合作交流中,我校要本著吸引更多人了解黎城、愛上黎城、游在黎城。將黎城的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具有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旅游品牌,進而提高作為革命老區的知名度。同時,也可以借助其他黨校的教育培訓平臺,為更多的人提供了解和學習紅色文化的機會。
目前,我校15名教師中僅有3名高級講師、2名研究生,距離研究生占黨校教師60%的比例還有不小的差距,師資力量還較為薄弱。對于基層黨校而言,由于經費少、承擔的工作任務重及其他條件的限制,教師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較少,尤其是年輕教師的教學經驗較少。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可以與其他黨校建立常態化的教師交流的機制,搭建交流平臺互通有無。就我校而言,可以分批選派年輕教師外出交流學習、開闊眼界,完善和豐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心內容的理論教育培訓內容;就理論教育水平較高的黨校而言,可以選派教師赴黎城了解、開發豐富的紅色資源。通過雙方教師的交流學習,一來可以提升我校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教師成長;二來可以深化其他黨校的黨性教育課程。
黎城自然資源富集多樣,人民大會堂山西廳的木刻“太行日出”就采自黎城板山風光。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千年古縣,有“許由洗耳”“黎民百姓”“洗耳恭聽”等典故。紅色遺跡更是遍布全境,被譽為“沒有圍墻的抗戰博物館”。
我校結合自身綠色優勢、歷史優勢及紅色優勢,嘗試利用我們本地的紅色資源,比如黃崖洞兵工廠、冀南銀行、中共中央北方局高干會議北社村舊址等,來打造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優質課程。但在紅色文化研究、課程打造方面,還存在著很多不足,比如課程切入點不夠新穎、理論與案例脫節、時代精神提煉不到位等,需要向其他黨校多溝通交流學習,使課程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可以通過與其他黨校的合作交流,開展學員異地培訓,讓學員在不同地區接受培訓,增長見識、開闊視野、創新思維。這種培訓方式可以讓學員更好地了解各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拓寬服務視野,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同時,也有助于加強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合作,提高黨校教學質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好的管理是黨校高質量發展的保障。新黨校投入使用后,黨員干部培訓規模也會隨之擴大,培訓場次增加,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黨校的管理,包括學員管理、課堂教學安排、現場教學設計、后勤保障等方面。但是,對于我校而言,大規模的管理是我們的薄弱之處,在這些方面要加強與其他黨校的溝通交流,學習其他黨校先進的管理經驗,達到互相提升的目的。
在新的歷史時期,黨校作為黨的思想理論陣地和干部培訓的主陣地,承擔著為黨育才、為黨獻策的重要使命。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一使命,基層黨校需要積極探索建立合作交流機制,唯有加強合作,建立互通有無的交流機制,才能更好堅守黨校“為黨育才、為黨獻策”的初心使命,發揮好黨校教育主陣地優勢,更好地挖掘和整合紅色教育資源,講好革命故事,傳承太行精神,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與黨性教育深度融合,不斷提升黨校教學質量和培訓品質,為新時代干部教育培訓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90周年慶祝大會暨202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J].求是,2023(07):1-4.
[2]徐禎.習近平關于重視發揮黨校作用的重要論述研究[J].黨史博采(下),2022(03):27-29.
(作者單位:中共黎城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