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竹青
關鍵詞:數字化;傳統報業;轉型發展
引言:在信息化、網絡化、移動化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傳統報紙、期刊等傳統報紙產業的變革不斷加快,新媒體取代報紙作為向公眾傳播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對傳統報業發展轉型產生深遠影響[1]。因特網信息受眾廣泛、信息獲取渠道簡單、信息獲取渠道多元化等特點,使其面臨著諸多挑戰。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數字技術,整合了目前所有的信息傳播途徑,使人們在生產、傳播、接受等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數字技術和網絡的迅速發展,媒體的生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敏感的報紙從發布報紙信息到建立網站,進入了一個逐步深化的數字化變革。21世紀的頭十年,報業的數字商務研究達到了高峰,研究的角度從傳統的新聞學、傳播學開始,到了產業、傳媒、企業、企業經營等的多個方面,研究的結果十分豐富,在理論上也是非常有價值的[2]。總體上,眾多學者普遍承認了報紙數字化的迫切,認為數字化給傳媒行業帶來了全面深刻的變化,從單純的傳播形式到了工業的發展;引起全媒體行業的變革與重組。
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展,讀者的閱讀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影像等皆能透過終端機進行傳送與接收,突破過去信息傳遞的障礙。由于獲取信息的便利,觀眾形成了接受零散信息的習慣,從而促使觀眾及時、準確地獲取社會上出現的各類新聞信息[3]。新聞信息傳播速度快、受眾廣,特別是關于新型冠狀病毒的相關政策法規和動態調節的要求,使信息與社會管理有機地相融合,從而拓展了信息傳播的途徑,為傳媒行業注入新的成長空間。
由于社會公共利益的特殊性以及輿論引導的作用,限制了傳媒的盈利,而傳統的傳媒運營方式主要是依靠新聞傳播的影響來吸引廣告主,進而獲取其他利益,但二者存在著一定的沖突,即:作為一種向大眾傳遞真實情況的信息產品,而在商業活動中,則是一種為消費者服務的文化商品。在傳統媒介的非對稱性下,新聞更易于實現價值化,但在網絡社會中,它卻無所不在,它將會使公共信息的非對稱性發生轉變,使新聞不再是稀罕的資源,也就是新聞的價值被沖淡[4]。這一系列的變革,需要使報紙適應新的發展趨勢,創新現有的運營觀念與模式,尋求新的發展路徑,從而實現可持續的運營效益。
相比于新媒體的運作,報紙、印刷、發行等方面的傳統報紙業務,新舊報紙的更新、維修以及相關的人力開支等都是必然的,而這又會占用較多的運營成本,使報紙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新媒體具有更顯著的價格上的優越性,僅需要通過簡單的計算機和互聯網進行簡單的安裝,可以大大降低中間的開銷。新媒體的迅速發展,為維持傳媒權威的話語系統增添了新的負擔,與新媒體相比,每個人都能進行內容的出版,其必須面對來自各個層面的創作人員的各種挑戰,這就加大了隱藏的代價。減少運營費用可以減輕報紙的運營負擔,新的運作模式是報紙的第一個選擇,也是報紙行業重新發展的新的力量源泉。
21世紀的前十年,行業的發展重點逐步轉移到了數字化產品與服務的革新上,而像谷歌、臉書這樣的企業,則以強勢的姿態搶占了行業的風口浪尖。當軟體架構與網絡業務不斷更新,通路架構逐漸趨于完善時,將會取得更為顯著的行業位置。從總體上講,新的數字工業的經濟特性表現為一個由交叉的經濟體系或體系構成的經濟活動。在數字時代,報紙面對許多新產品、新渠道、新終端,反映出技術推動下的網絡工業對報紙產生的多重沖擊。
在大數據的今天,媒體能否準確把握用戶需求,提高用戶體驗,已經成為報紙轉型的首要任務。在大數據網絡的支持下,發展數字傳媒是報紙的必然選擇,其精準化、實時性、定制化的新聞信息傳播方式可以有效地解決讀者的需要,扭轉報紙發展頹勢。
傳媒的競爭以技術創新為中心,新聞專業人才需要不斷地更新、充實、引進新的觀念、新技術、新的運作方式、新的環境、新模式,才能實現報業轉型處于全行業前列,而重中之重在于人才的引進與培養。
作為現代化經濟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傳統新聞類報業在傳媒產業中創造了一個世紀的光輝。但是隨著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對過去的信息獲得模式發生了變化,而報紙也正處于一種生存的困境之中。但是,機會和挑戰總是存在的。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新聞媒體要通過創新產品、改革盈利模式、優化組織結構,在發展新聞產業、保持傳統優勢和權威性的前提下,實現傳統新聞媒體在新產業經濟條件下的“自救”,保持新聞媒體的社會價值,推動新聞媒體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海燕.加速的新聞:數字化環境下新聞工作的時間性變化及影響[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26(10):36-54+127.
[2]宋以超,劉凱,王漢熙.數字化全媒體新聞報業的開啟——蘋果動新聞解析[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8,41(01):115-124.
[3]徐蕾,常曉洲,姚雯雯.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民日報》數字化轉型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8(01):88-93.
[4]胡群豪,楊寶康.數字化背景下新聞類報業的商業模式轉型[J].經營與管理,2017(02):13-16.
(作者單位:科學導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