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貴敏
關鍵詞:信息道德;小學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早已邁入信息化社會,當代小學生也成為了信息時代的原住民。小學生現在是信息活動的重要參與者,未來則是信息活動的重要主導者。因此,必須加強對于小學生的信息道德教育,使其明白正確參與信息社會生活的基本認識與態度。思政教學作為培育學生優秀道德與行為習慣的重要途經,將信息道德教育融入小學思政教學,對于小學生遵循信息道德準則、規范自身信息行為并安全開展信息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將信息道德與傳統道德相融合。信息道德歸根到底還是一種道德,是以傳統道德為基礎的適用于數字社會的道德體系。無論在何種形式的社會之下,人要想立足都要具備一定的道德素養。信息社會與之前的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一樣,只是隨著社會、技術的發展進步,出現了一些新的形式,對傳統道德的內容進行了擴充。因此,信息道德與傳統道德的教學內容應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信息道德的教育切不可脫離于傳統道德的教育。將信息道德的教學與傳統道德相融合,不僅能夠強化學生對于傳統道德的認同,也有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信息道德。
第二,完善信息道德教學內容。信息道德與數字社會、人們的信息行為息息相關。在數字社會,現實與虛擬交織,錯綜復雜,人們幾乎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信息行為。在這種復雜的背景之下,除了目前如何處理數字社會中人與物的關系外,應該對教學內容進一步補充,建立起從信息常識到信息責任再到信息評價的系統的教學內容。首先,信息常識的教學內容應包括網絡禮儀、網絡安全等內容,讓學生理解數字社會中一些基本的注意事項。其次,通過信息責任的教學引導學生思考自己作為數字社會中的一員所具有的權利和義務,意識到數字社會同樣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約束。最后,信息評價通過對信息可信度的判斷、著作權的保護和信息技術對人類和社會的影響等內容的教學引導學生在信息社會健康向上生存和成長。此外,由于數字技術日新月異地向前發展,信息道德的內容也應與時俱進、不斷更新,以使學生更好地適應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
第三,構建更為系統的信息道德教育體系。當前的信息道德教學呈現出內容分散的特點,明顯不利于學生信息道德的構建。要想將信息道德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政課堂,引導學生建立起良好的信息道德,必須建立起連續不間斷的、循序漸進的信息道德教學內容。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每一學期的思政教學,都應該有一定的信息道德內容存在,避免存在信息道德教育空白的情況。并且,每一學期的信息道德內容要與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和知識儲備相適應,同時還要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由此真正實現信息道德教育和小學思政教學的全程融合,對學生持續滲透,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成為一名合格的數字社會的公民。
第一,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思政課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在思政課堂上發揮著主導作用,決定著信息道德的融入水平。因此,必須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要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增強教師對于課堂的駕馭能力,在課堂上能夠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另一方面,要培養并提高教師的信息道德素養。思政課教師的信息道德素養對于將信息道德融入思政教學、培養學生的信息道德至關重要。為此,必須建設其專業的教師隊伍,建立起完善的選拔和獎勵機制,而不能和部分學校一樣隨意讓其他科目教師擔任思政課教師進行教學。同時,還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信息道德素養。
第二,合理使用教學方法。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努力構建有效情景,以生動事例或精彩視頻等方式增強課堂吸引力。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對身邊事物具有強烈好奇心的年齡階段,但又未完全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和學生具體情況靈活采用各種教學方法。例如,單純的理論教學極易使學生覺得枯燥無味,但教師可以將理論教學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相聯系,不僅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還有有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信息道德。同時要實時引入價值澄清,就學生面對的現實問題進行啟發,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思考和辨析中權衡,從而培養學生的信息道德。
第三,課內教學和課外實踐相結合。信息道德教育不僅僅是理論的學習,還是一種習慣的養成。因此,信息道德教育應將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在課內,老師通過理論的講解和引導,學生可以理解信息和信息社會的特性;將信息道德融入身邊真實案例,給予學生信息道德的指導。在課外,可以開展多種班級活動或者校園活動,使學生通過真實的情境和體驗更好地發現和解決信息道德相關的問題。例如,可以開展紙質留言板和網絡留言板的對比活動,學生可以切身體驗到由于網絡虛擬、無法感同身受而無法有效傳遞信息和情感。再如,活動需要用到一些個人信息或圖片時,是否需要取得相關人員同意,如果隨意使用又會出現怎樣的后果等,這又是一堂能切身感受的信息安全課。所以,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可以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的同時,又能各種活動中掌握信息社會中生存能力。
第一,注重家庭教育,建立家長學校。家庭是一個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長也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氛圍和家長的個人道德會對孩子的道德形成產生直接影響。有時比起學校的信息道德教育,家庭生活中的媒體甚至會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影響。學校要想有效推進信息道德教育融入思政教學,就必須要求家長與學校統一戰線。學??梢酝ㄟ^建立家長學校,傳授家庭教育的科學知識,提高家長的信息道德素養,在家庭教育中恰當地融入信息道德教育。這樣家長就可以與學校不僅在觀念上保持同步,在行動上也協調統一。將信息道德教育從單一的學校教育擴展到家庭領域,更有利于學生信息道德的培養與形成。
第二,注重社會對信息道德教育的支持。除了家校聯動,社會對于學校、家庭的信息道德教育的支持也十分重要。在社會上要加大對于信息道德的宣傳,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社會可以為學校提供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持,彌補學校自身教育存在的不足。一些社會上的信息科研機構可以與學校聯合,對學生進行信息道德教育,也可以為學生和家長進行常識普及講座。政府部門在保障學校信息道德教育的同時,也可以開設相關窗口為學生和家長進行信息網絡相關問題進行咨詢和輔導??傊?,學校與社會各界都應認識到自身對青少年的教育所擔負的責任,積極推動信息道德教育的實施。
參考文獻:
[1]宋璇.日本中小學信息道德教育體系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0.
[2]楊煦.日本中小學信息道德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
[3]方佳誠,張文蘭.日本中小學信息道德教育:歷程、挑戰與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23,50(03):19-36.
[4]方佳誠,戴奕.中小學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顧與展望[J].江蘇教育研究,2022(10):53-59.
(作者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