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星 董曉松 游子俊 孫嘉欣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數智技術;組織模式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指出,要“廣泛應用數智技術”“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由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數智技術的前沿創新、產業擴散與場景應用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動力[1]。大力創新數智技術已成為激活新應用、拓展新業態、創造新模式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前提基礎。
數智化產品創新。數字經濟時代,產品并非以實物載體形式提供,數智產品創新利用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數智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從而催生出新產品或者新的產業模式。培育新產業、新模式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點任務[2]。數智技術視角下的產品創新具備多樣化的數智組件、平臺以及基礎設施,增加了創新要素的交互性流動性,能基于價值共創創造出“企業-用戶”平衡的數智產品。其次,相較于傳統產品創新,數智技術的可重新編程性解決了傳統企業的用戶互動創新思維,即新的數智情境下企業用戶互動創新的邏輯,數智產品更加“用戶化”。由此類產品創新使市場主體迸發出新的活力,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數智化運營創新。數智運營創新向著智能化運營發展,表現為資產、客戶、經營的全面數智化,更多的業務數據加工、分析與應用,數智孿生,智能化服務的剛性需求等。它涉及通過使用計算機、互聯網和其他技術工具來自動化和改進企業的各個環節,包括生產、供應鏈、銷售、市場營銷和客戶服務,數智技術不斷嵌入產業鏈關鍵環節。數智運營創新是一種自我成長的過程,企業可以通過發布自己的產品,在獲得了用戶的使用信息之后,按照自己的需要不斷地優化自己的產品。新企業依賴數智技術建立組織與外部的數據平臺,加速組織學習,形成動態能力,先于競爭對手抓住異常信號,率先識別和利用機會,為現有客戶和新客戶創造新的產品價值,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數智化場景創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數智技術賦能新領域,開拓新場景。新能源應用、生物制藥、大數據等領域的創新能帶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這些領域的市場化應用會引起產業變革,開拓新的應用場景。數智場景創新以新技術的創造性應用為導向。場景創新要求數智技術應圍繞高端高效智能經濟培育打造重大場景,涵蓋農業、工業、高新數字產業等重點行業[3]。圍繞高水平科研打造重大場景,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突破重大科研難題。如蛟龍潛水器下潛深海、國產飛機遨游天際,均在構建數智技術應用場景新高地,賦能新質生產力新動能。
數智業態新產業。目前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的關鍵時期,因此必須緊密關注數智技術創新驅動新質生產力所帶來的新機遇和新發展方向。整合各類科技創新資源,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是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產業化和初創產業不斷產生、成長壯大的過程,需要政府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方面加強支持,在市場培育、應用場景建設等方面加強引導[4]。需推動業態整合,促進數智技術在不同行業間的全面應用,形成跨界融合的創新模式。通過搭建數智平臺和引導企業間的合作,為不同行業間信息和資源的共享創造有利條件,推動了新質生產力的綜合提升。通過政策支持和資源整合,引導企業采用數智化技術,打破傳統行業壁壘,推動經濟結構升級,提高整體產業鏈的競爭力,推動不同產業之間的融合與協同,從而促進新產業的形成。
數智集群新模式。產業是生產力變革的主要載體和實現形式。產業極化作為數智集群新模式,強調通過數智技術的集聚和集群化布局,形成產業創新的聚集地,為企業提供更為便利的合作、學習和競爭環境。以數智技術為重要基礎,形成共生關系,推動產業的集聚協同創新。為此,需大力推進產業數智化轉型,推動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的數智化轉型,加快促進產業數智化,促進數智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入融合,推動中國傳統產業尤其是制造業生產方式、組織方式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提升,有助于優化市場的供需匹配機制和資源配置效率,鑄造產業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數智生態新動能。構建健全的數字生態環境,有助于全面釋放數智技術的創新潛能,拓展其發展空間,引領并推動經濟結構的優化、產業升級、消費需求的增長以及治理格局的優化。在實現“新質生產力”過程中,必須持續加強創新作為主要推動力,緊抓創新機遇,積極推動技術、產業、應用和服務的創新,為數字經濟注入新動力,提升質量和效益,打造充滿活力的數智生態環境,為建設數字經濟、數智社會和數智政府提供有力支持。我國通過數智技術優化產業結構,形成以數智技術為核心的產業集群,構建數智化的生態系統,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與利用。
參考文獻:
[1]周文,許凌云.論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與重要著力點[J].改革,2023(10):1-13.
[2]紀玉山,代栓平,楊秉瑜等.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J].工業技術經濟,2024,43(02):3-28.
[3]張輝,唐琦.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條件、方向及著力點[J].學習與探索,2024(01):82-91.
[4]王飛,韓曉媛,陳瑞華.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J/OL].當代經濟管理,1-9[2024-03-0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240228.1804.002.html.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數字創新生態系統視閾下中小企業智能制造公共平臺的賦能機制與效應評價研究”(2022.08~2025.08)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2YJA630120。
(作者單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