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婷



[摘 要]在“平移”一課備授課過程中,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設計“闖關贏門票”活動貫穿全課,同時靈活整合數字資源,應用數字技術,組織開展辯答環節,讓學生在導入、辯答、闖關的過程中收獲樂趣,獲得直觀感知,思考并理解平移相關知識點。
[關鍵詞]平移;數字技術;多媒體教學;“教學評”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11-0073-05
一、教學分析
(一)教材分析
“平移”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圖形的運動(一)”例2的知識點。平移現象是生活中常見的圖形運動現象。教材首先通過引入學生熟悉的觀光電梯、滑梯等生活實例,讓學生對平移現象形成初步的認識,然后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平移現象,鞏固認識,接著通過設計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如移房子等,讓學生動手操作并通過觀察發現這些物體運動的共同特點:都是沿著直的路線向上下左右移動或斜著移動,物體在移動中沒有改變大小和方向。這樣的編排使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上認識平移現象,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圖形密鋪思維,為學生今后學習平行線和推導圖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等幾何知識做鋪墊。
(二)學情分析
本次活動的教學對象是小學二年級學生。該年級學生年齡較小,能力差異較大,學習態度、興趣和習慣養成各不相同,對空間圖形的理解水平參差不齊,且容易受情緒影響。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持續提高學生注意力的角度出發開展教學活動。筆者注重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熟悉的物體運動形式,并注重實踐活動的多樣性,以幫助學生發展空間觀念。筆者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在不同的課堂活動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概念和特點。
二、教學思路與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和策略
根據本節課的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以及學生的學情,筆者將采用講授法、啟發法、演示法和實踐操作法等教學方法。通過生活實例、動態圖片和微視頻等直觀演示,引導學生感知和辨認“平移現象”。在教學模式上,筆者采用了“辯答式”教學。為了加深學生對“平移現象”的概念和特點的理解,筆者組織學生模仿平移運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讓學生在“辯答”過程中引起共鳴,歸納并總結“平移現象”的概念和特點。
(二)教學資源及工具
本節課采用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和備授課平臺,如希沃一體機、手機、平板電腦、實物展示臺等設備,“班級優化大師”“八桂教學通”等軟件,以提高教學效果。教學資源及工具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對它們的選擇和使用非常重要。希沃一體機和實物展示臺可以將教學內容直觀呈現給學生;移動設備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獲取學習資源;電腦課件中的多媒體元素可以增強學生的視覺感受,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知識。合理選擇和使用教學資源及工具可以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和互動交流。本節課的教學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和備授課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學習環境。教學設計流程如圖1所示。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直觀感知
1.談話導入,喚醒生活經驗
師(出示游樂場情境動畫,圖略):同學們,春暖花開的季節,最適合外出游玩了。看,小明一家也計劃著出去呢。他們打算去哪玩呀?
生(齊):游樂場。
師:游樂場的項目可多了。你知道有哪些嗎?
(教師隨機點名,學生回答,答案有摩天輪、海盜船……)
師(展示游樂項目圖片):游樂項目可真多,聽著就迫不及待地想玩了。接下來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去體驗一下吧。
【設計意圖:創設去游樂場玩的生活情境,上網搜索游樂場和游樂項目的有關圖片,用軟件處理后在課堂上用課件逐一呈現,展示時配上歡快的音樂,喚起學生親近數學的熱情。利用“八桂教學通”中電子教材的情境動畫,增強學生的視覺感官,從而讓學生深刻感知平移的特點。】
2.創設闖關情境,激起學習興趣
(教師播放課件,如圖2所示,同時播放音頻:“嗨,小朋友們,你們好!歡迎來到客服中心,接下來,你們將進入‘知識論壇中心,當你順利完成一關學習任務,你將獲得游樂項目門票一張。快來挑戰吧!哈哈哈。”)
師:你們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取得門票嗎?開始吧!
【設計意圖:錄制音頻并嵌入課件,創設“闖關贏門票”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勝負欲、學習熱情。】
3.初步感知圖形運動形式,模仿運動現象
(教師播放動畫視頻,視頻中包括開火車、旋轉飛機、纜車和滑梯等游樂項目,如圖3所示。)
(教師播放“觀察要求”音頻)
音頻: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看看畫面上都有哪些物體在運動。它們是如何運動的呢?
(學生觀看動畫并思考)
師(出示圖4,引導學生用手勢、身體動作來模仿這些游樂項目的玩法):請你用手勢比畫這些物體的運動形式。
【設計意圖:用課件展示游樂場的游樂項目等情境圖,如開火車、旋轉飛機、纜車和滑梯等;在課件中插入動畫資源;利用軟件將教材圖變為動態圖片;利用錄音軟件錄制“觀察要求”音頻并播放。以上操作都是在利用數字技術營造游樂場的氛圍,將靜態圖片變動態,直觀展示圖形運動,讓學生對圖形運動的感知更為深刻。】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分組討論,小組匯報
師:圖3中物體的運動一樣嗎?
生(齊):不一樣。
師:這些運動現象能分成幾類?為什么這樣分?請你們分小組交流討論。
(學生分小組討論)
師:請一個小組到電子白板上演示,并說說你們的分類理由。
生1:我們將運動分成兩類,一類是纜車、滑梯的運動,另一類是旋轉飛機、風車的運動。
師:其他同學對此有什么思考和疑問?
【設計意圖:分類是一種基本的教學思路。在這里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按運動方式的不同,對游樂項目的運動進行分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進一步感知了平移和旋轉,在頭腦中自然形成了這兩種運動方式的表象。】
2.揭示課題,明確理解概念和特點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分析也很合理。像纜車、小火車、滑梯等項目這樣,一個物體沿著直線從一個位置運動到另一個位置,叫作平移。這節課,我們來認識“平移”。
師:平移的運動方向有很多。誰來說說可以怎樣平移呢?
生2:可以上下直線移動,也可以左右直線移動,還可以斜著移動。
師:這樣的運動方式有什么特點呢?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學生回答,教師利用希沃電子白板的蒙層功能,根據學生回答逐一展示知識點。)
音頻:恭喜,順利通過第一關“知識論壇”,獲得小火車門票一張。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說出平移運動的特點,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將更深刻。播放通關獎勵音頻,能調節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三)走進生活,深化概念
1.聯系生活,深化概念
師: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平移現象?
(學生的回答有升國旗、開抽屜、乘坐無障礙電梯等。)
師:大家都是有心人,能羅列出那么多生活中的平移現象。下面我們看一個例題。
(教師播放“八桂教學通”平臺視頻。)
師:同學們,觀看視頻后,你又收獲了哪些有關平移的知識?
2.參與活動,體驗“平移”運動
師:生活中的平移現象無處不在,我們現在也可以體驗一下。聽我口令,全體起立,向左平移2步,1、2;向右平移2步,1、2;向前平移2步1、2;向后平移2步,1、2;全體坐下。剛才我們做的是平移運動嗎?為什么?
師:還可以怎么做平移運動?你能用你桌面上的物體試一試嗎?
(學生邊說邊做)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為學生創造了“做中學”的機會,通過讓學生說一說身邊的平移現象、做一做體驗平移運動,引導學生用動作、學具表示平移,充分調動學生手、腦、眼、耳、口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相互協作、相互競爭中體驗成功、獲得進步,有限的課堂變為人人參與、個個思考的無限空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人機互動,拓寬思維
師(打開搶答游戲軟件,如圖5):請2位同學上臺進行答題競賽。
師(打開游戲軟件,如圖6):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已經理解了平移現象。這里有幾座神奇的小房子,哪幾座小房子能通過平移相互重合?誰來移一移,并說一說你是怎樣移的。
師(播放平移建筑的新聞視頻,圖略):移動房子在現實生活中是真實存在的,請看下面的報道。
音頻:恭喜!我們又順利通過第二關“走進生活、發現生活”,獲得摩天輪門票一張。
【設計意圖:利用人機互動,激發學生參加課堂活動的熱情,深化學生對“平移”概念及特點的理解。利用游戲軟件直觀、動態地呈現平移運動,并配合學生操作呈現圖形的運動。在課件中嵌入新聞素材,真實生活場景的呈現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體會數學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四)學以致用,解決問題
師:學到這里,我相信接下來的練習題對同學們來說根本不在話下。請大家看看教材“練習七”第3題,哪些魚通過平移能與紅色的小魚重合?給它們涂上你喜歡的顏色。
(教師用課件出示“練習七”第3題的小魚圖,課件中的紅色小魚可以復制,圖略。)
師:再來看教材“練習七”第4題。誰能一眼判斷出正確答案?
(教師用課件出示“練習七”第4題,課件中的圖形可拖拽,圖略。)
(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師:想判斷一些圖形通過平移是否可以互相重合,一定要觀察并確定兩個圖形的大小、方向是否一致。
【設計意圖:由于“八桂教學通”中的習題缺乏互動性,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和驗證解題思路,筆者將習題中的圖形設計成可拖拽圖形,讓學生利用實踐操作來驗證自己的答案,既落實了知識點的教學,又培養了學生的數學素養。】
(五)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1.談談收獲,鞏固知識
師:我們一起用思維導圖梳理本課知識點,如圖7。
2.“小小設計師”創作活動
師:運用平移可以設計出美麗的圖畫。大家課后試一試。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動畫和圖片,激發學生發現數學之美,培養學生發現和欣賞美的自覺意識,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去創造美的意識。】
(六)發現生活,鞏固應用
師(課件出示收獲的門票,如圖8):本節課,全班同學都沉浸在知識的海洋當中,從你們的表現就可知收獲滿滿,恭喜大家。
師:下課后,走出教室,去找找教室外的平移現象,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設計意圖:讓一、二年級學生多看一看、說一說等,培養他們綜合實踐能力。】
四、教學效果評價設計
(一)評價思路及方法
本節課主要圍繞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協作學習過程中的貢獻度進行評價。對課堂的評價要關注生生互動情況,看學生在課堂中對其他學生是否有欣賞、肯定等。對教師的評價是看教師的教學表現,如是否在課堂中扮演言語和情感的引導者,教會學生高情商地交流和表達自己的想法,及時地給予學生肯定與鼓勵,樹立學生學習信心等。
(二)評價工具
輔助評價的工具有展臺、投屏及“班級優化大師”“課件設計”等軟件。班級優化大師記錄學生具體的課堂表現,如舉手回答問題、參與課堂活動等的情況;在課件中設計贏門票的環節,是對所有學生完成課堂任務及時給予的表揚,能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展臺和投屏等能幫助教師抓住課堂生成資源,展示優秀作品,增強學生的成就感。
五、教學反思
筆者對這節課的教學既展示了數字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又體現了“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理念。
(一)突出之處
數字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為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學生能夠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數學知識。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在備課過程中,利用數字技術融合應用各種教學資源,提高教學過程中不同資源之間的切換效率,增強課堂的互動性。
第二,在授課過程中,利用平臺中的選擇例題、思維導圖、畫筆、計時、播放例題動畫等功能,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第三,抓住課堂生成的資源,適時引導學生對“平移現象”的特點進行辯答,引發學生數學思想的共鳴。
第四,利用數字技術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每闖一關都有相應的獎勵機制,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習效果。
通過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利用思維導圖梳理知識要點,能構建知識網絡鞏固知識。
(二)不足與改進
本節課的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練習量不足、練習題的層次性不夠明顯,無法全面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對于作業的設計,教師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學時可適當增加練習題的數量和層次性,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還可以加強對作業的設計和優化,使作業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并能夠更好地幫助他們掌握知識。
相信通過這些改進,數字技術將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期待數字技術能夠更好地賦能“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提高教學質量。
【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廣西數字資源應用研究專項課題“數字教材及資源在欠發達地區中小學校規模化應用實踐的研究”(2022ZJY04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編 楊偲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