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潔 凌曦
摘要:大運河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宏偉壯麗的運河工程之一,不僅令人驚嘆于其工程規模,更因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為其保護與發展提供了法律支持。然而,在這一過程中,江蘇省大運河非遺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也逐漸引起關注。文章深入探討了其保護與發展現狀,并進一步研究其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問題以及相關對策。
關鍵詞: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支持
中圖分類號:D923.4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大運河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宏偉壯麗的運河工程之一,不僅令人驚嘆于其工程規模,更因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在這片沃土上,千百年來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國家逐步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為其保護與發展提供了法律支持。然而,在這一過程中,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非遺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也逐漸引起關注。知識產權保護作為一種維護創新、激發創意的手段,對于大運河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深入探討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的保護與發展現狀,進一步研究其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創新路徑。通過對這一課題的深入研究,將更好地認識、理解和保護大運河地區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1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非遺保護及發展現狀
截至2023年6月10日,江蘇省現有各類非遺資源項目超2.9萬個,其中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的項目11個,入選數量居全國之首;國家級非遺項目162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78名,入選數量居全國前列。江蘇省政府正式印發《關于公布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共有421個項目入選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目前,江蘇省共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166個。
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立法,國家頒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以下簡稱《非遺法》)1部法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管理辦法》2項部門規章[1]。
根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江蘇省各級部門著力加強江蘇省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頂層設計。2020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開始實施,這是我國首部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地方性法規。同時,江蘇省文物局牽頭編制了《江蘇省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規劃》,將江蘇全省各類遺產資源分為大運河核心遺產、關聯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外,江蘇省各市也做出了相關舉措。2023年3月1日,《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正式實施,該條例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保存、傳承等保護活動和相關管理工作進行了明確。2023年5月1日,《蘇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條例》正式實施。此外,在昆曲入選世界大運河非遺后,蘇州市即制定了《蘇州市昆曲保護條例》,對昆曲的保護對象、政府責任、傳承人保護等作出詳細規定,該條例早于《非遺法》多年,其中多項保護條款,如對傳承人的保護舉措、資金保障以及法律責任等,均被《非遺法》吸收或借鑒,為中央立法工作提供了地方立法經驗[2]。2023年6月22日,《揚州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正式實施,將每年的6月22日確定為“揚州市大運河文化遺產日”。
雖然當前已經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但該領域仍存在嚴重的知識產權侵權現象。本文將從3個角度進行深入探究,從而構建一個更為完善的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非遺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2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非遺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2.1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
2.1.1法律缺乏針對性和靈活性
現行法律在保護江蘇省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方面存在覆蓋面不足、地方性法規匱乏、界定范圍模糊等問題,需要更具針對性和靈活性的法律措施來應對其特殊性。(1)當前法律覆蓋面不足,地方性法規不全面。目前,江蘇省大運河帶仍有部分地區尚未出臺相關法規來保護本市的非遺項目。(2)《非遺法》并未對非遺傳承人賦予足以用來制止侵權的權利,在立法上存在權益歸屬不明確、權益邊界不清晰的問題。非遺項目的產生是一定地域的民眾長期以來的智慧成果,其權利主體具有天然的不明確性,難以確定到某一具體的個人[3]。(3)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對“獨創性”要求的規定往往難以達到,而有無獨創性,是作品能否得到知識產權制度保護的關鍵因素[4]。由此可見,傳統知識產權概念已經不適用于目前的情況,它無法充分涵蓋大運河地區特有的非遺項目,因此需要更靈活、特殊的保護機制。
2.1.2專利法律保護機制欠缺
江蘇省大運河帶的非遺項目往往承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其中的技藝、表演形式等往往是代代相傳、口口相傳的,更強調傳統的技藝和文化。專利法規是現代法律制度的產物,在專利的申請和審查過程中,更側重于技術的新穎性、創新性,而非遺項目可能不同程度上偏離了這一理念。換言之,傳統非遺項目在口傳心授、無形傳承的過程中,缺乏明確的技術特征和創新要素,使得難以按照專利法規的標準確定專利的保護范圍。同時,在專利保護中,非遺項目的商業利益可能會被過分強調,而忽視了非遺項目背后的文化價值。此外,專利權通常有一定的時間限制,而傳統非遺項目的傳承是長期的,非遺項目的非物質性質使得其文化價值難以被傳統的專利標準所量化,法律標準與非物質性文化的價值體現之間存在難以逾越的鴻溝。
2.2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執行
2.2.1各部門協作機制不健全
知識產權相關部門和文旅部門之間協作存在一系列難題,一方面,由于非遺知識產權保護涉及文化、法律、執法等多個領域,雙方在案件處理中存在工作流程不協調、責任劃分不清晰等問題,導致了案件處理流程的延誤和效率的降低。其次,知識產權部門和文旅部門分別涉及不同的專業領域,因此存在專業知識不對接的問題。另一方面,信息共享不足導致執法機關在侵權行為查處中無法及時獲取必要的信息。非遺知識產權保護需要大量的文化、歷史等方面的信息支持,而這些信息可能分散在各個相關部門和機構中,文旅部門可能無法及時向知識產權相關部門提供有關非遺項目的詳細信息,從而制約了知識產權保護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此外,兩者間的合作項目缺乏明確的合作協議和項目推進機制,導致雙方在具體合作項目中可能存在不同的期望和要求,進而影響合作項目的進展,使得協同效果不盡如人意。
2.2.2數字化為知識產權保護帶來挑戰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大量非遺文化資料和作品以數字形式存在,容易受到網絡侵權和盜版的威脅。而網絡上的侵權行為更為隱蔽,使得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難以被及時察覺和制止,加大了執法的難度,制定有效的虛擬空間執法手段,加強對數字平臺的監管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其次,社交媒體的快速傳播使得侵權行為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擴散,加快了知識產權侵害的頻率。此外,制作和偽造數字水印技術的發展,使得侵權者更容易通過技術手段篡改、偽造、刪除原有的數字標識,非遺知識產權的數字化形式需要更為專業的技術手段進行鑒定,以證明其真實性和獨創性;同時,數字化使得信息傳播的范圍更為全球化,知識產權侵權可能跨越國界。
2.3非遺知識產權的公共意識薄弱
一方面,江蘇省非遺傳承人缺乏非遺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許多非遺傳承人對非遺的認知過于世俗化。有些傳承者一心鉆研技藝,僅僅把非遺資源看作是一種簡單的文化符號;有些把繼承下來的傳統手藝當作養家糊口的工作,他們對知識產權法律概念存在認知盲區,對專利、商標、著作權等法律保護形式了解不深,從而難以準確把握自己的創作成果在法律層面的保護方式。這種認知盲區可能導致傳承人在非遺傳承過程中對知識產權保護措施的缺乏,容易面臨知識產權侵權和盜用的風險。另一方面,群眾缺乏對非遺知識產權的認識。一些群眾將傳統文化視作公共資源,認為非遺應該屬于所有人共享,忽視了非遺傳承者在創作和傳承中的努力。這種認知偏差可能導致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忽視,容易使非遺項目遭受侵權和盜用。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社會參與在非遺知識產權案件中的渠道相對狹窄。一些非遺傳承人、文化團體或普通市民缺乏直接參與的途徑,從而限制了他們更主動地投入知識產權保護中。
3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策略
3.1構建非遺保護新框架
3.1.1制定專門法規或修訂現有法律
首先,通過制定專門法規或在現有法律中明確定義非遺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和對象,如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社會習俗等。其次,明確權益歸屬和邊界。一方面,將非遺項目的權利主體確定為傳承者、創作者或相關群體,明確他們在非遺項目中的權利地位和權益,包括表演者、傳統手工藝人員、口頭傳承者等。同時,區分非遺作品的私有性和公共性,將權利主體擴展至涉及非遺項目的社區、文化團體或相關組織,鼓勵非遺傳承者、相關群體和組織之間的協調合作。另一方面,定義非遺知識產權的內容和邊界,包括權利人對其非遺項目的使用、傳承、修改和商業化利用等權利,同時明確這些權利的限制和保護期限。此外,細化知識產權保護類型,設立非遺保護名錄,根據產品的稀缺性、私有性、公共性等特點進行產權設計,將需要受到特別保護的非遺項目分類別列入清單,實現效益與效率的最大化。
3.1.2將非遺納入專利保護體系
將非遺納入專利保護體系,(1)要設立簡化的非遺知識產權登記流程,適當降低非遺技術改進的創新程度要求,調低其知識產權保護準入門檻[5],從而鼓勵更多的非遺傳承者或相關團體參與。(2)設立專門的咨詢機構或服務窗口,協助非遺傳承者厘清知識產權登記的流程和要求,以確保登記申請的準確性和完整性。(3)針對非遺項目的長期傳承特點,考慮相應延長非遺知識產權的保護期限,保障非遺傳承者及其后代在更長時期內享有對非遺項目的專屬權益。推出登記費用的優惠政策,通過財政資金或非遺保護基金支持,減輕非遺傳承者或相關團體的負擔。(4)建立定期審核和更新機制,鼓勵非遺傳承者在非遺項目有實質性變化時主動更新登記信息,以保持知識產權保護的有效性。
3.2創新執行機制與數字化升級
3.2.1建立多層次、跨部門的聯席工作機制
(1)建立知識產權相關部門和文旅部門的聯席工作機制,確保雙方在非遺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中有明確的合作流程和協作方式。(2)推進專業化隊伍建設。一方面,引進一批兼具非遺與知識產權相關專業知識的人才,減少申報工作一系列疑難問題。另一方面,加強對現有執法人員、文化從業者等的專業培訓,定期開展知識產權相關部門和文旅部門的共同培訓活動,提高雙方對于非遺知識產權的專業理解,促進專業知識的對接。在已具備以上基礎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在文化產業的知識產權保護領域,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保護部門,組建專門從事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專業化團隊,維護文化產業的合法權益。(3)要加強中央和地方的協作,針對不同類型的非遺項目,制定多層次、靈活性的手段,以實現信息共享、資源整合,形成一體化、協同化的執法網絡。
3.2.2引入數字化手段提升效率
利用先進的數字化監管技術,建立非遺知識產權的數字化監管系統,使相關部門和機構能夠更加高效地管理和跟蹤非遺知識產權侵權案件。該系統可以涵蓋案件登記、調查、處理和結案等全過程,實現對非遺項目的實時監測和數據分析,一旦發現侵權跡象,系統可自動報警,提醒相關部門和機構及時采取行動。同時,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非遺知識產權的可追溯性系統,引入智能化的取證工具,如數字水印技術、區塊鏈技術等,對項目進行數字化標識和溯源,確保非遺項目的版權、來源和傳承記錄不可篡改。其次,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建立非遺項目的虛擬展示和數字化檔案。工作人員可以通過VR技術在虛擬環境中了解非遺項目的特征和歷史,更好地理解案件背景,有助于制定更為精準的執行方案。
3.3加強非遺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宣傳教育
(1)面向非遺傳承人,定期開展培訓和研討會,介紹知識產權的基本概念、法規、保護方法等,提高他們對知識產權的認知和理解。制作易于理解的宣傳材料,以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示知識產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護自己的非遺項目。在培訓或研討會上,通過分享成功案例或一些典型的非遺知識產權保護案例,讓非遺傳承人能夠更具體地了解知識產權保護的實際效果。同時,建立專門的知識產權咨詢平臺,為非遺傳承人提供咨詢服務,解答相關法律問題,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2)面向群眾,政府可以聯合各大高校、村委社區、工作單位等,通過開展知識產權宣講會、非遺文化周、非遺知識產權宣傳日等宣傳教育活動,以展覽、講座、體驗等形式,讓非遺知識產權保護行動進入校園、進入社區、進入大眾。(3)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平臺,制作生動有趣的宣傳片、廣告等,向大眾普及知識產權的基本概念,培養他們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除此以外,在關鍵的非遺知識產權案件中,可以開展公開庭審,吸引社會公眾和媒體關注,促使法律活動更加透明,并通過庭審向大眾普及相關法律知識,提高社會的法律素養。
4結語
在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非遺知識產權保護領域,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深刻反映出當前法律體系的不足、協作機制的不健全、執行手段的滯后以及公眾意識的薄弱等方面存在的挑戰。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策略。通過這些策略的實施,有望在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非遺知識產權保護中構建更為健全和高效的法律制度、協作機制,從而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片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一個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目標,需要政府、企業、學術機構和公眾共同參與,共同守護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劉慧萍,張霞飛.非遺代表性傳承團體法律保護研究[J].黑龍江社會科學,2023(5):77-83.
[2]馮莉.江蘇沿運城市大運河非遺保護立法實證研究[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600-604.
[3]趙方.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4]王黎黎.“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誤區與矯正:基于四川省立法與實踐的對比[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61-67.
[5]聶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保護及其邊界研究[J].文化遺產,2023(3):24-33.
(編輯編輯姚鑫)
Research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Grand
Canal cultural belt in Jiangsu province
Zhang ?Yujie, Ling ?Xi
(Faculty of Humanities,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0038, China)
Abstract: The Grand Canal, as one of the most magnificent canal projects in Chinese history, is not only stunning in its scale, but also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ue to its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e country has successively introduced a series of relevant policies, providing legal support for it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However,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related to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Grand Canal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attention. The article will delve into the current status of it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study the problems and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in i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Key words: Grand Ca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legal support
基金項目:2023年江蘇省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省級一般項目;項目名稱: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研究;項目編號:202313573053Y。
作者簡介:張鈺潔(2003—),女,本科生;研究方向:非遺知識產權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