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西方會計學定性研究窺斑:方法、領域與文獻

2024-06-03 19:29:57陳良華宋新園許漪翎
會計之友 2024年9期

陳良華 宋新園 許漪翎

【摘 要】 會計學定性研究有著不同于會計學定量研究的具體方法與程序。同樣,會計定性研究的問題也有別于會計定量研究的問題。文章采用規范研究和比較分析法,比較了扎根理論、混合研究方法、定性比較分析法三種方法;評述了西方會計定性研究的主要研究領域與部分文獻內容。文章認為數字時代的現代會計理論與實踐研究,更需要定性研究方法助力和賦能。本篇文章的前篇文章是《西方會計學定性研究窺斑:比較、邏輯與特點》。

【關鍵詞】 定性研究; 扎根理論; 混合研究方法; 定性比較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 F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4)09-0156-06

一、問題提出

前文已經論述了會計定性研究的重要性,本篇將探討會計定性研究主要方法和具體成果。在不斷發展的方法中,研究者須認識到理論方法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因為它們對研究程序有重大影響。這種要求促進了研究方法的透明度(Amsteus,2014)和哲學/方法學的一致性(Evans,2013;Ryan,2018);在計劃研究時,研究者應根據對其哲學基礎及其獨特特征的認識,深思熟慮地選擇適當的方法(McEwen and Wills,2014;Ryan,2018)。因此,會計定性研究需要有一套系統研究方法。會計嵌套于組織世界中運作,它不是單獨行動,而是與人、其他非人類機構(硬件、軟件)、歷史、文化和政治聯系在一起,并以復雜和動態的方式運作。因此,為了提高會計研究的價值性,越來越多的學者呼吁通過參與實踐,對會計領域的現實問題開展研究。定性研究方法的特點是結合收集和分析數據,開展基于現實生活經驗的社會過程的理論研究邏輯(Charmaz,2006),并適應不斷變化的歷史或哲學環境(Ralph et al.2015)。其中,建構主義或詮釋主義思想是會計定性研究的哲學基礎。研究人員不能拘泥于“盒子研究”模式,不能擁抱實證主義假設[1]。目前,西方會計定性研究成果最為重點是管理會計領域[2],但正在向財務報告準則的制定與實踐(Baudot,2018)、審計中財務報告信息的使用[3]領域不斷發展,表明定性研究在會計學術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場景。本文為《西方會計學定性研究窺斑:比較、邏輯與特點》的續篇,本篇將進一步對會計定性研究中常用的扎根理論、混合研究方法、定性比較分析法三種研究方法進行介紹,并較系統地論述了西方會計定性研究的主要領域和部分文獻內容。

二、會計學的主要定性研究方法

西方會計理論研究中主要定性研究方法有扎根理論、混合研究方法、定性比較分析法、田野調查法定義法、分析法和類比法等。這里主要介紹扎根理論、混合研究方法、定性比較分析法三種研究法的運用情況。

(一)扎根理論

扎根理論(Grounded Theory)是格拉澤(Barney G. Glaser)和斯特勞斯(Anselm Strauss)在撰寫《Awareness of Dying》(1967)的過程中,逐漸完善的一套邏輯一致的“發現”理論的資料收集和分析程序,其主要宗旨是從經驗資料的基礎上建立理論。Strauss et al.(1967)的原始版本強調數據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并將其分析方法描述為一種“全新的智力活動”。Strauss et al.(1994)的程序化版本進一步強調了關于事件進化的建議和指引的提供。Charmaz(2008)的建構主義版本則更傾向于實證主義,更注重實用性,認為扎根理論從實證主義源頭入手才更有可能發展,將建構主義的許多方法和問題與之融合,使得扎根理論發展得更為充分且具有反思性[4]。

在扎根理論的實際應用中,資料收集主要采用經典的定性研究方法,如民族志、深度訪談和焦點小組訪談等。在數據分析階段,扎根理論呈現為“系統化程序”,包括記錄、分析、編碼、摘記和報告撰寫等科學步驟。其中,逐級編碼是核心程序,也是最具量化特征的環節。這一環節包括開放性編碼、主軸性編碼和選擇性編碼。開放性編碼將數據概念化、抽象化,通過比較形成概念或范疇;主軸性編碼則通過分析現象的條件、脈絡、行動策略和結果,將各范疇聯系起來,實現數據重新組合;選擇性編碼則利用假設或關系圖,將不同概念和范疇組織起來。Strauss(1994)認為,當額外收集的資料無法產生新范疇和新見解時,理論便達到良好的“飽和度”。研究者在研究開始前需預留樣本進行飽和度檢驗,再次納入扎根理論分析,以驗證先前的理論模型構建范疇的覆蓋程度。

扎根理論指導下,會計研究者不再獨立于知識形成之外,而是作為現實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以自己的視角、經驗對觀察世界進行考察,從所收集到的資料中一步步找到反映事物或現象的本質的因素,并根據概念間的關系構建理論模型,研究者本身也是影響其功能的社會關系和信仰網絡的一部分(Chua,1986)。因此,定性會計研究對各種方法和主題持更為開放的態度,這些方法和主題不僅僅限于對現實的實證主義理解,而是調查會計與更廣泛的社會語境之間關聯(Gendron,2018),其主要目標在于調查現實行動中的會計和問責制,將相關的人類特征和價值觀內在地嵌入其社會文化、心理和制度背景(Parker et al.,2014)。會計研究者使用扎根理論作為研究方法的優點,是側重于對話語的探究,可以幫助研究者深入探索研究對象的經驗、觀念和情感,逐步獲取更為深入的理解和闡釋;使用扎根理論作為研究方法的劣勢,是對研究者自身素質的依賴過強,難以形成宏觀的會計理論。

(二)混合研究方法

混合研究方法(Mixed-Methods Research)是一種結合定量與定性研究的方法、技術和其他因素的研究方法,旨在獲得更廣泛和深入的研究結論。混合研究手段通過引入新穎與相異的視角,對結論實施三角剖析,并通過混合研究策略拓展調研領域,有助于深入剖析復雜問題。因此,運用混合研究方法有助于應對復雜多變的情境與問題,并構建更系統全面的知識體系。

在英文文獻中,“混合方法”概念通常與三角校正(Methodological triangulation)結合在一起。三角校正的常見測量形式包括多種數據來源、多種方法、多種定性數據分析技術、多名研究人員等。(1)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從不同的時間段、地點或角度收集數據,從多個數據源中提取數據。(2)研究人員還可以在兩個不同的地理區域對一種現象進行觀察,或者在不同的時間段進行訪談。(3)當研究人員采用一種以上的定性數據收集程序時,例如通過訪談、觀察和文件收集數據時,就會出現一種多方法三角測量(multiple methods triangulation)的形式。(4)研究人員還可以采用“多種數據分析技術”(multiple data analysis techniques)。與混合方法研究不同的是,這種形式的三角測量涉及使用多種方法來分析數據。定性研究人員通常采用歸納(inductive)和演繹(deductive)的數據分析方法。(5)使用“多名研究人員”(multiple researchers)是三角測量的另一種形式。從建構主義和批判的角度來看,三角測量很有用。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的立場是“現實是建構的、多維的和不斷變化的”,并且“不存在一個單一的、一成不變的現實等著被觀察和衡量”。從這個角度來看,三角測量有助于展示對現實的各種概念和理解[5]。

會計中使用三角校正方法可以追溯到Burchell et al.(1980)的先驅工作。Burchell et al.(1980)認識到會計在組織和社會中的眾多作用,并呼吁采用多樣性理論探索不同的角色所起的作用。三角校正法認為并不存在單一理論壟斷會計和組織實踐的解釋,因為每個理論都有自己的優點,采用多種理論有助于增加研究者對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下的實踐和個人的理解(Feyerabend,1978),以社會學理論為依據,進行更多創新的實地研究,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改善Hopwood(2007)提出的會計研究“越來越脫離工藝實踐”的弊端。Covaleski et al.(2003)采用經濟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分析預算在組織實踐中的作用。一個角度的研究可能將特定的預算編制做法視為外生的并檢查其影響,另一個角度的研究將檢查這種做法的原因(將其視為內源性),而不收集其影響的直接證據。Hopper et al.(2007)在探究葡萄牙電信公司為何采用作業成本法時,發現實施中不僅存在技術、經濟和實施問題,外部壓力以及組織內部的權力斗爭和沖突也具有重大影響,若僅從單一角度研究無益于解決復雜的實際問題。

(三)定性比較分析法

1987年,Charles的專著《比較方法》(The Comparative Method)出版,該書首次將“定性比較分析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引入社會科學領域,彌合實證主義與建構主義的分歧。這種方法有助于分析不具有代表性的小樣本或不適用統計模型的關系。它是一種以案例研究為導向的理論集合研究方法。它強調通過實證資料以及相關理論的不斷對話,從小樣本數據中建構出研究議題的因果性關系,使用布爾代數來研究結果條件與先驗條件的二元狀態(隸屬和非隸屬)的每種可能組合之間的關系(Longest and Vaisey,2008),為一些傳統上僅用統計技術分析的數據集提供了替代處理方法。鑒于其多功能性,定性比較分析法有助于將現實情境與超越特定案例觀察的因果解釋聯系起來(Wyatt and Balmer,2007)。QCA自20世紀80年代被提出以來,最初主要運用于比較政治學和歷史社會學領域(Ragin,1987),近年來不斷被應用于商業、管理和組織研究領域(Adame et al.,2016)。

QCA研究的第一步是構建理論合理的組態模型,根據研究問題選擇適用的條件和結果變量。第二步中,條件和案例的選擇通常是同步甚至迭代進行的,沒有固定的順序。研究人員需根據研究問題選擇相關案例。第三步是對條件和結果變量進行校準,QCA主要分為清晰集(csQCA)和模糊集(fsQCA)兩種類型。第四步是在進行標準QCA分析前進行必要條件分析,評估結果集和條件集的子集關系[6]。隨后進行組態分析與結果解釋,最后進行穩健性檢驗。QCA法的一般流程包括選取案例,根據解釋條件構建真值表,使用布爾代數算法進行邏輯化分析,通過不斷檢驗案例和相關理論,從小樣本數據中構建出研究議題的因果關系。QCA假設因果關系復雜且可替代,關注社會現象的多重條件并發原因,即假定社會現象的因果關系非線性,同一現象可能由不同原因組合而成。從這些角度分析案例有助于確定獲得結果的必要和充分條件[7]。因此,它似乎不受因果分析中經常使用的統計方法的一些局限性的影響(Rihoux et al.,2013)。它的起源在于布爾邏輯,以模糊集理論為拓展。QCA和傳統統計技術的共同目標是確定變量或維度之間的因果關系。然而,QCA探索條件組合如何形成通往某種結果的途徑,而不是分析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個體影響。

會計學研究中觀察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傳統采用回歸的分析方法,但這類模型對數據有著較強約束。只能分析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自變量對因變量的邊際影響,而不能反映自變量之間相互依賴的復雜關系。QCA在會計問題研究可用于歸納、演繹和溯因推理(Park,Fiss,and El Sawy,2020;Saridakis,Angelidou,and Woodside,2020),也可用于理論構建、理論闡述或理論測試(Misangyi and Fiss,2013;Misangyi et al.,2017),可考察多因素組態效應、探究因素間的非線性關系。Stavros Kourtzidis et al.(2019)運用定性比較分析法以72家保險公司為例關注金融公司業績的各種決定因素的影響。盡管“凈效應”的方法考慮了特定因素對因變量的增量效應,卻忽視了各因素之間如替代、互補、抑制等相互作用對因變量的影響。組織組態的觀點認為,高績效作為一個組織的產出,不僅由單個因素決定,而且取決于多種因素的不同組合,即不同的組織組態。不同組織組態可能導致相同或不同的結果,因果關系并非對稱(Ragin,1987;Fiss,2011)。

三、西方會計定性研究文獻評述

20世紀70年代以后,定性研究者關注管理會計、審計和會計本質邊界等領域學術問題。他們認為會計、審計不是中性技術,而是可以融入經濟社會現實的構建的一種社會結構。具象的會計形態(如預算、標準成本、平衡計分卡、戰略計劃等)不僅“代表”企業或其他組織的特別發言人(會計師或審計師),而且還可以形成特別行動并帶動組織中人員(其他技術或管理人員)朝著特定方向前行(價值創造等)。相比定量研究文獻,研究成果主要有:(1)對會計定量研究局限性的揭示;(2)對現有會計理論框架的批判;(3)對管理會計、審計行為等復雜現象的分析等。這些文獻刊登于支持會計定性研究的西方學術期刊,如《會計審計與責任》雜志(AAAJ)、《會計、組織與社會》雜志(AOS)、《會計批判性觀點》(CPA)和《會計定性研究與管理》(QRAM)等。

(一)管理會計領域

1.管理會計目標與動機

管理會計是定性會計研究的最重要領域。研究者認為,在管理會計領域,會計并非是一項中立技術,而是一項具有社會嵌入性、與組織目標相互依存的管理實踐,企業的目標設定受到會計影響[8]。此外,企業組織根據獲取新信息和修訂計算結果不斷重新制定會計目標(Den Hertog,1978;Hedberg et al.,1978;Preston et al.,1992),管理者常利用管理會計將其作為動力或約束,用于履行正式義務,或追求非正式目標,通過這些用途,管理會計可以潛在地對組織動機的形成和組織協調意向性行動的方式做出重大貢獻。Bower(1970)對一家大型美國化學品公司四個業務部門的四個特定投資項目的資源分配過程的研究說明了會計在企業管理控制、經營和技術三方面的交互作用,揭示不同經營戰略環境、組織與部門正式控制特征以及員工個人價值觀對企業投資項目戰略技術和員工行為影響。Ahrens et al.[9]通過對英國連鎖餐廳進行管理控制的縱向實地研究分析,展現管理會計如何在組織中發揮其管理控制潛力,組織成員通過績效指標的持續情境化加深對餐飲部門管理的共同目標的理解。Boedker et al.[10]借鑒了“情感轉向”這一概念,探討管理會計、情感和行動之間的聯系,揭示了管理會計數字不再被視為中立技術,而是重新呈現并積極構建特定現實的行動者,它們既是效果的產生者,也是結果的產生者。Ahrens et al.[9]認為傳統會計研究往往忽視管理會計所處的具體情境,從而無法為企業家提供實際的有效建議,定性研究有助于深入企業內部具體情境,捕捉員工的工作、規則和參與建構的過程。他呼吁與其把實踐中觀察到的管理會計和控制的流動性和不可預測性視為會計理論薄弱的標志,不如調整理論概念,使其更適合于實踐研究。

管理會計涉及組織內部控制問題通常呈現復雜性和多樣化,難以將問題簡單地“數化”。基于簡單的理論假設所得出的結論并不具備可操作性,因而不要陷入預設的假定,更應當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建構理論[9]。當社會和環境維度與組織戰略、決策或行動產生的財務維度相結合時,往往會增加問題的復雜性,需要一系列不同的方法來分析和提供與許多問題相關的實質性見解。其中一些問題可以通過定量方法進行研究,例如股價對發布社會、環境可持續性披露的影響。然而,實踐中可以通過實證技術研究的一系列問題只是一小部分(Broadbent and Unerman,2011)。更多情況下研究人員需要深入探究管理會計的實踐、過程和影響,了解管理會計背后的動機、目標和價值觀。此外,企業組織中人的行為、決策和交互,都會對會計的實施產生影響,許多問題需要內嵌于文化、價值觀和社會環境等背景分析[9]。定性研究為研究者進入組織內部提供一個觀察視角,進行更為深入和全面的分析,詳細描述組織成員采用的會計工具以及在相關文化、制度背景下如何進行實踐。

2.績效與激勵的研究

Biernacki(1997)通過比較1640—1914年英國和德國紡織工業組織的歷史,追溯兩國紡織工業中勞動力核算的構成作用以及計件工資計算方式的差異。在英國,它們基于布的質量來核算工資,而在德國則通過時間進行度量。在英國,勞動力商品化意味著通過產品占有工人的勞動;而德國通過占有工人勞動時間來進行控制。因此,英國紡織工人以獨立承包商的方式運作,他們的雇主購買他們的產品,而德國人則被視為不受控制的典型無產者。這表明文化差異使得不同組織的會計系統的工資支付方式、紀律程序、主管角色等實際運行都存在差異。同樣的,國別、城市類型、企業類型、監管環境、公司財務形式、所有權形式、會計的教育培訓等因素都對組織中管理會計的運行存在重大影響[11]。學者基于實地分析提出理論解釋,但這種解釋也往往根植于被研究個體的社會建構意義中,一旦研究脫離具體的社會語境,對其余組織的借鑒意義也將大打折扣(Modell,2010)。定性研究能夠較好地滿足管理會計研究的嵌入性需求,學者可以采用扎根理論、混合研究等定性研究方式,基于觀察、分組和比較等展開研究。

3.組織變革的研究

定性研究在描述復雜且難以通過模型檢測的組織變革也具有特別的優勢[12]。Laughlin(1991)采用定性研究方式,構建框架解釋公司如何通過業務流程、系統和戰略等應對外部事件或沖擊。這一框架為其他定性研究人員記錄和解釋公司如何以及為何應對公司報告環境的變化提供了有用的基礎(Stubbs and Higgins,2014;Guthrie et al.,2017)。在公司治理和可持續發展領域,定性研究在識別重要的社會和環境問題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De Villiers and Hsiao,2018)。已有的會計定性研究闡釋了使用綜合報告來加強組織與社會、經濟和環境目標的一致性(Gibassier et al.,2018;Vesty et al.,2018);更有效地與利益相關者互動(Lodhia,2015;Lai et al.,2018),并促進使用更加綜合的業務管理方法(Guthrie et al.,2017)。同時,也有學者對管理會計綜合報告展開批判,就如何改進指南或其實踐提供了建議(Brown and Dillard,2014;McNally et al.,2017)。置身于“組織發生問題時”的研究是解決嵌入性問題的一個有效解決方案(Schatzki,2006)。管理會計的研究并不基于單一理論做出解釋,通常還借鑒新制度社會學、結構理論、福柯的權力理論和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等跨學科理論并結合實地研究數據進行闡釋[13]。多樣性研究方法的使用使得管理會計理論和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使得研究結論更具有應用性(Armstrong,2008;Irvine and Gaffikin,2006;Vaivio,2008)。

(二)審計領域

1.審計委員會與審計師作用

研究者認為,審計不僅僅是一種旨在核實財務信息的中立技術,審計判斷研究應當建立專業知識不是外生決定的而是社會建構的這一研究前提。審計師的個人特征、情緒等因素都對審計質量產生影響。為了使審計高效、便捷、可靠,當前的審計更多追求可計算性與可操作性,這些信息幾乎均為數字以便對樣本進行簡短調查[14]。但過度追求可操作性、可計算性進一步導致了“遠距離治理”,提高了審計風險;盡管有大量的定量研究考察了審計委員會投入的不同維度(審計委員會規模、審計委員會獨立性和審計委員會財務專業知識)與財務報告產出(財務重述、財務報告舞弊和審計意見)之間的關聯,但仍然無法全面描述具體情境,造成實際與調查結果不一致。導致這些不一致調查結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對審計委員會履行職責的實際過程的理解(■ and Gendron,2010)。在社會世界的研究中,對個人的關注被描述為“缺席的存在”(Shilling,1993),對“社會”或“機構”的研究假設很少研究社會實踐是如何體現的。人類是社會或機構的映射,越來越多研究者呼吁增強“同理心”,從審計人員本身情境角度展開研究。Guenin et al.[15]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出發,對審計員的恐懼情緒進行衡量,發現恐懼情緒能夠影響他們感知和管理的工作空間、工作時間、工作工具和他們所執行的控制相關的風險,進而影響審計質量。采用多種數據收集方法,能夠有效檢查審計的多樣性,觀察和采訪的大量審計員能夠通過三角互證的方式驗證數據。

2.審計復雜性研究

在審計問題復雜性中,審計領域也不斷引入定性研究方法(Carcello et al.,2011;Michael and Yves,2015)。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將審計師描繪成一個幾乎完全沒有感情的工具(Beard,1994;Dimnik et al.,2006)。但現實世界中,審計職能隨著社會背景的變化而不斷變遷。會計師事務所在過去幾十年中一直努力將其對審計專業知識的主張遷移到“環境”“管理”等越來越多的不同領域,產生了除傳統財務審計以外的環境審計、管理審計等領域,個人和組織也不斷受到更復雜、更新的會計及審計要求的約束,Power[14]將這種現象定性為“審計爆炸”。審計師改善客戶組合管理和規劃決策(Petrols et al.,2017)、審計影響從業人員的心態組織、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參與促進全球經濟中基于市場的特殊治理(Arnold,2012),可見在新的社會環境中,審計不僅僅是中立的核查,而且是變革的積極推動者,為內部和外部的效用及效率核查創造了組織基礎。相應的,現實的復雜、多變和矛盾性,也使得過去局限于觀察和研究世界的“盒子研究”[16],對現實的解釋性降低,更無法解決現實中日趨復雜的問題(Alvesson et al.,2017)。現實情境往往充滿復雜性和不穩定性,現實是由審計師、審計委員會成員等人不斷建構、不斷修正的,并不存在獨立于人的客觀數據或事實。在此理論指導下,單一理論、單一角度往往無法完整解讀審計組織、人員行為[17]。

(三)財務會計領域

1.基本理論與方法

當前會計研究成果更關注抽象的經驗規律,而不是形成知識來解決實踐中財務總監或政策監管官員亟待解決的問題,致使研究成果越來越被實務界輕視(Rajgopal,2007);當前會計研究與實踐的脫節原因在于會計研究局限于“盒子研究”(Boxed-in versus Research)等[18],忽視現實情境中的復雜變化因素(Baker and McKenzie,2020);定性研究者提倡多元化的“破箱研究”,提出了“參與式研究”“跨文化旅行”“扎根研究”等定性研究方法,旨在豐富當前會計研究思想與方法論[19]。

2.會計邊界與突破

精英實證主義會計研究已經遠離政策制定者和從業者的關注點,并且對“頂級”研究人員對“應用”問題的探索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視。現實世界中,在實踐涌現且不確定性高的領域,包括對社會和環境問題的解釋,以及實踐和知識仍在迅速發展的其他領域,注重“參與性”的定性研究能夠發揮重大作用,實現會計邊界的突破[20]。“參與性”的定性研究中,鑒于所有行為者的積極作用,所產生的知識是由研究人員和從事者制造,這些知識是一種社會產品[21]。這意味著參與接受知識者既屬于研究人員又屬于被研究者。會計實踐世界中的參與者是主動的、充滿活力的主體。參與式研究在于欣賞自我和他人的行動、敘述的實踐與經驗,而從這些不同的世界,“新”概念突破了。在人類-非人類、實踐-理論、自我-他者、科學-會計世界中找到了一種方式來觀察、描述和表達以前不被理解或認為是的東西,會計的邊緣也隨之突破并得以解決更多實踐問題。

四、結語

人類社會步入數字時代后,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而人類思想卻從崇尚科學理性提升到人文理性的高度。筆者認為,在肯定會計定量研究主流地位的同時,增加會計定性研究,或許是對數字時代的現代會計理論與實踐研究更好的助力和賦能。讓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在會計理論和實踐中相輔相成、互促互進。

【參考文獻】

[1]?CHARMAZ?K.The?power?of?constructivist?grounded?theory?for?critical?inquiry[J].Qualitative?Inquiry,2017,23(1):34-45.

[2]?PARKER?L?D.Qualitative?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assessing?deliverables?and?relevance[J].Critical?perspectives?on?Accounting,2012,23(1):54-70.

[3]?COOPER?D?J,ROBSON?K.Accounting,professions?and?regulation:locating?the?sites?of?professionalization[J].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2006,31(4-5):

415-444.

[4]?RIEGER?K?L.Discriminating?among?grounded?theory?approaches[J].Nursing?Inquiry,2019,26(1).

[5]?JACK?E?P,RATURI?A?S.Lessons?learned?from?methodological?triangulation?in?management?research[J].Management?Research?News,2006,29(5/6):345-357.

[6]?劉■,李嫣資.京津冀城市圈科技金融效率測度與優化路徑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J].會計之友,2023(2):93-100.

[7]?SCHNEIDER?C?Q,WAGEMANN?C.Standards?of?good?practice?in?qualitative?comparative?analysis(QCA)?and?fuzzy-sets[J].Comparative?Sociology,2010,9(3):397-418.

[8]?YOUNG?J?J.Making?up?users[J].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2006,31(6):579-600.

[9]?AHRENS?T,CHAPMAN?C?S.Doing?qualitative?field?research?in?management?accounting:positioning?data?to?contribute?to?theory[J].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2006,31(8):819-841.

[10]?BOEDKER?C,CHUA?W?F.Accounting?as?an?affective?technology:a?study?of?circulation,agency?and?entrancement[J].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2013,38(4):245-267.

[11]?AHRENS?T,CHAPMAN?C?S.Occupational?identity?of?management?accountants?in?Britain?and?Germany[J].European?Accounting?Review,2000,9(4):477-498.

[12]?ANDON?P,BAXTER?J,CHUA?W?F.Accounting?change?as?relational?drifting:a?field?study?of?experiments?with?performance?measurement[J].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2007,18(2):273-308.

[13]?BAXTER?J,CHUA?W?F.Alternative?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whence?and?whither[J].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2003,28(2/3):97-126.

[14]?POWER?M.The?audit?society:rituals?of?verification[M].OUP?Oxford,1997.

[15]?GU?魪NIN-PARACINI?H,MALSCH?B,PAILL?魪?A?M.Fear?and?risk?in?the?audit?process[J].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2014,39(4):264-288.

[16]?FLYVBJERG?B.Making?social?science?matter:why?social?inquiry?fails?and?how?it?can?succeed?again[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

[17]?CHAPMAN?C?S.Framing?the?issue?of?research?quality?in?a?context?of?research?diversity[J].Accounting?Horizons,2012,26(4):821-831.

[18]?ALVESSON?M,SANDBERG?J.Habitat?and?habitus:boxed-in?versus?box-breaking?research[J].Organization?Studies,2014,35(7):967-987.

[19]?CHUA?W?F,FIEDLER?T.Engaging?with?matters?that?matter:a?cross-cultural?journey?into?the?financialization?of?climate?change?effects[J].Qualitative?Research?in?Accounting?&?Management,2023,20(1):92-116.

[20]?RAJGOPAL,SHIVA.Integrating?practice?into?accounting?research[J].Management?Science,2021:5430-5454.

[21]?LATOUR?B.Reassembling?the?social:an?introduction?to?actor-network-theory[M].Oup?Oxford,20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嫩草国产在线|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久久6免费视频|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欧美a在线看| 亚洲人在线|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性欧美在线|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久久黄色一级视频| 青草精品视频|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在线精品自拍| 国产精品福利社| 亚洲成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你懂的| 九色综合视频网| 夜夜爽免费视频| 国产色伊人|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国产理论一区| 无码福利视频|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国产三级成人|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奇米777| 亚洲视频一区|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无套av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四虎成人精品|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黄色国产在线|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日韩av无码DVD|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激情视频综合网|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系列| a色毛片免费视频|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视频一区亚洲|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色偷偷综合网|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亚洲综合专区| 亚洲无码电影|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日韩午夜伦|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国内精品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久视频免费精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