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指示具有現實而深遠的偉大意義和普遍的實踐指導價值。我們的一切學習教育工作,都要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盡心竭力。本文圍繞高校音樂表演藝術教學,就如何在教學中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了探索研究。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音樂表演;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4)04-0065-03
音樂藝術的起源與發祥,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高校音樂教學是美育教育的途徑之一,也是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促進民族之間交流互動的橋梁和紐帶。在高校音樂表演教學中如何培育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仍然是當代教育工作者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音樂藝術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的理論基礎
從考古發現的距今約八千年的“興隆洼文化”骨笛,到距今約六千年的“紅山文化”陶勛,音樂藝術文物是中國各個民族乃至全人類的文明見證。隨著中華文明的演進,音樂藝術的歷史和傳承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中華民族的音樂藝術史始終是多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歷史。國家統一,“制禮作樂”“樂以道和,歌舞升平”,是中國古代國家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現。據漢文史籍所載,早在公元前122年至公元前92年的漢武帝時代,流行較廣的“胡樂、胡歌”即“西域”音樂藝術,其實就是多個民族音樂藝術的統稱,漢武帝將其納入國家“樂府”,實現了多民族共享。三國兩晉時期,各個民族的音樂藝術加劇融匯演化。兩晉時期,“掌樂事,修律呂”,音樂藝術“胡漢合一”“定五聲、六律、八音、十二管”,是中華民族音樂藝術的一次整合總結。南北朝時期,國家雖然離亂,但此時形成的“西涼樂”和“涼州大曲”,卻超越國家和民族界限,廣為流傳,頗受推崇。隋朝統一全國后,成立國家“樂署”“詔求知音之士”,多個民族的音樂家進入宮廷,參訂音樂,設立“七部樂、九部樂”,形成了中國古代趨于完善的音樂藝術體系。唐朝盛世,“百藝博興”,國家樂署以隋朝的“九部樂”為基礎,“更造新聲”,建立了“十部樂”,創造了“千歌萬舞不可數”的音樂藝術輝煌。與宋朝并立的遼朝,繼承了隋唐音樂,構建了草原帝國的“雅樂、宴樂、軍樂、散樂”。西夏王朝,以“羌漢彌人同母親”“一一教誨成人杰”的思想策略,主張“王者制禮作樂,道在宜民”。宋元明清時期,音樂藝術持續發展,作用更加突出,特別是總結了“六禮九樂三和”功能:“禮敬、禮序、禮理、禮文、禮義禮德;樂親、樂和、樂心、樂化、樂怡、樂盛、樂質、樂仁、樂民;和上下、和天地、和萬物。”
音樂藝術是全中國各民族共享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美好傳承。從古至今,無論是堪稱經典的宮廷音樂,還是浩如煙海的民間音樂,凡是體現優秀傳統文化的人品道德、思想觀念、團結和諧、誠信友善、積極向上、愛祖國愛家鄉愛生活的聲樂、器樂、民歌、小調等,都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優秀音樂藝術始終伴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不論是古代、近代,還是現代、當代,不同時代總是誕生優秀音樂藝術作品,發揮著鼓舞斗志、引領風尚、育人高尚的獨特作用。例如,在近代和現代,各族人民共同唱著《義勇軍進行曲》站起來;共同唱著《社會主義好》富起來;共同唱著《走進新時代》強起來。音樂藝術正在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高歌猛進。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音樂表演的課堂實踐
(一)加強高校音樂表演學生的綜合修養
1.加強教學對象的思想修養
結合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的教學及生源特點,赤峰學院音樂學院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師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牢固樹立中華民族一家親、共同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政治信念。教學中,高等院校應嘗試把紅色歌曲融入音樂表演的課堂。通過教學和演唱《長征組歌》《黃河大合唱》《大刀進行曲》《游擊隊歌》《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想延安》等革命歷史歌曲,讓師生把延安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南泥灣精神,扎根在思想深處;通過教學和演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社會主義好》《學習雷鋒好榜樣》《咱們工人有力量》等紅色歌曲,讓師生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通過教學和演唱《春天的故事》《陽光路上》《走進新時代》《不忘初心》《領航》等紅色歌曲,把師生的思想修養貫穿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的全過程。在教學實踐中,赤峰學院音樂學院通過教學演唱民族優秀傳統歌曲、民族紅色歌曲,從思想上提升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民族自信心,充分體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民族大團結意識。從精神內涵、道德情感上,將思想教育與專業教育貫穿于高校立德樹人的全過程。
2.強化學生的知識積累
教師在音樂表演教學實踐中,注意讓學生理解每一首歌曲產生的歷史背景,讓他們逐漸學習和積累歷史文化知識、民族文化知識、紅色文化知識;注意引導學生參與音樂藝術創作的生活體驗,結合聲樂器樂表演的回課,由學校學科帶頭人以及聘請專家進行點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從回課表演中激發創作熱情,引導學生適當走向社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逐漸積累與專業息息相關的生活知識;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校所在轄區專業文藝團體的表演藝術活動或藝術比賽,逐漸積累藝術實踐經驗。
3.注重學生的情感溝通
音樂表演具有情感傳播能力,是一種人與人之間重要的情感溝通方式,而情感溝通更是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團結和諧的紐帶。因此,我們在音樂表演教學中,一定要特別注意每一首歌曲的情感表達,讓演唱的每一首歌曲都能夠激發人們共同的親情、友情、愛情,特別是把情感升華到家鄉情、民族情、愛國情,構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基礎。
4.夯實修養是藝術升華的根基
音樂表演藝術涵蓋了文學、舞美、二度創作、角色扮演、肢體表演等元素。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專業基礎能力模塊+專業核心能力模塊+專業拓展能力模塊+創新創業能力模塊+實踐能力模塊的模式,使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本專業的演奏演唱技能,掌握一定數量的表演曲目,提升舞臺實踐表演的綜合能力,了解藝術教育的表演與教育、表演與創作、表演與理論研究的方針政策與法規,掌握專業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的發展方向。通過二度創作和舞臺實踐能力的培養,開闊視野和知識面,掌握相關藝術門類的知識和最新學科動態,實現學生藝術鑒賞能力、藝術研究和創造能力的逐步提升。
(二)培養高校音樂表演教師正確的“三觀四德”
高校音樂表演教師要和學生一樣,要隨時隨地注意加強“三觀四德”的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
從“三觀”上,音樂教師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天人合一”“天下大同”“和合一家”等信仰理念,融入教學實踐中,特別是把《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筑夢》《守望相助》《一個石榴》等經典曲目,作為音樂教學的首要范例,廣泛傳唱,經久傳唱。
在“四德”上,音樂教師首先要為學生做出表率,通過榜樣的力量,教育學生在演唱歷史傳統歌曲、優秀民歌、紅色歌曲、新時代歌曲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和領悟愛國主義精神、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英雄主義精神、勞動奉獻精神,起到立德樹人的教育作用。
紅色歌曲是音樂教學的重要資源,反映了特定年代廣大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高校音樂教師要特別注意紅色歌曲的演唱實踐,引領和教育學生通過演唱《保衛黃河》《我的祖國》《團結就是力量》等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紅色歌曲,激發各民族學生的愛國情感。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音樂表演的社會實踐
(一)為專業文藝院團培養輸送人才
我們國家的各級專業文藝院團,都承擔著傳播普及藝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的政治使命,都需要具有民族團結意識的音樂表演人才。特別是內蒙古自治區的烏蘭牧騎,從1956年成立至今,始終堅持貫徹執行黨的民族團結政策,始終堅持長期深入基層為各族人民送去黨的關懷和溫暖,為促進內蒙古自治區各民族的大團結,維護邊疆穩定作出了突出貢獻,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黨和國家四代領導集體的高度贊揚。赤峰學院音樂學院不斷深入進行“校地結合”的實踐,與赤峰市地區九支烏蘭牧騎聯合成立校園烏蘭牧騎,組織演出和社會實踐活動近100場次,參加學生達300余人,為學生更好地傳承烏蘭牧騎精神,提升表演實踐能力奠定基礎,多年來為內蒙古地區烏蘭牧騎輸送音樂表演人才200余人。2020年11月,經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批準,赤峰學院正式掛牌成立“烏蘭牧騎人才培養基地”。該基地以服務赤峰地區烏蘭牧騎為基礎,逐步向其他地區延伸,成為培養烏蘭牧騎應用復合型人才的平臺、展示新時代輕騎兵藝術風采的舞臺、弘揚民族音樂文化保護文化遺產的講臺。
(二)為中小學培養輸送音樂教師
根據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標準》,中小學音樂教學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內容。音樂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教育,是從兒童到青少年開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階段。民族地區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統領,培養適應中小學需要的音樂教師。高校要把音樂學科教學與思想政治和文化知識密切結合,充分發揮教師的創造能力,對傳統的教學體系、單一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革,讓大學生系統掌握“會唱、會奏、會舞、會研、會教、會創”的教學實施能力。
結語
高校音樂表演教學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發揮更好的作用,應當在三個方面持續努力。一是注重以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為根本綱領和行動指南,加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基礎研究。二是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到音樂教學實踐中,通過優秀傳統經典音樂特別是紅色經典音樂的教學實踐,讓學生牢固樹立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人民的“三觀四德”。三是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到音樂表演和應用的社會實踐,通過為專業文藝團體輸送音樂人才、為中小學輸送音樂教師,努力讓有理想、有擔當、有抱負的新一代大學生成為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
——————————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2023-11-1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 9.htm.
〔2〕秦華.疫情防控下高職院校提升畢業生就業率問題探討[J].中國商論,2021(19):3-6.
〔3〕習近平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 共同建設偉大祖國 共同創造美好生活[N].人民日報,2021-03-06(01).
〔4〕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1-08-29(01).
〔5〕曹本冶.思想—行為:儀式中音聲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6〕張橋貴.我國的宗教對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影響力和影響方式———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視角[J].民族研究,2020(06):15-16.
〔7〕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N].光明日報,2014-12-23(01).?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ltivat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in Music Performanc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Hongbo
(Conservatory of Music,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In all our study and education work, we must make every effort to "cast a strong sense of the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eaching of music performing a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s how to integrate "build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to teaching by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Keywords: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Musical Performance; Teaching
收稿日期:2024-01-11
作者簡介:張洪波(1968-),女,內蒙古赤峰人,赤峰學院音樂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
基金項目:2022年內蒙古自治區藝術類高校美育研究中心基地項目(一般項目)“紅色經典電影音樂的美育功能研究”(MYJD22YB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