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嬌
摘要:政德思想即倡導施政執政、治國理政者必須重視正身律己、強化道德操守的理論學說,這一學說是我國儒家的優良傳統。明清之際王船山對政德思想有了新的發展,在《讀通鑒論》中,他對于貫徹政德的必要性、宏觀理論和具體方法都有深刻的觀察與思考,分析與論證,他關于執政倫理、執政修德的學說內容豐富,勝義迭出,其總體特點可以概括為以史為鑒、以經為綱,他極其看重中華民族數千年執政史上的起伏跌宕、盛衰興替的內在動因,深得古代圣賢制典垂世之精神,他的政德思想不僅為后世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更可作為新時代政德觀的借鑒,至今猶可引為歷史與哲學的借鑒。
關鍵詞:政德之道;政德之思;政德之方;道德觀念;文化傳承;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G122;D092?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4(a)-0190-05
Wang Chuanshan's Political and Moral Thought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ZHANG Jiao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000, China)
Abstract: Political ethics is a theoretical theory that advocates governing and governing the country. Those who govern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self-discipline and strengthen moral integrity. This theory is a fine tradition of Confucianism in China.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ng Chuanshan had a new development in political ethics. In his book Du Tong Jian Lun, he had a profound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necessity, macro theory, and specific methods of implementing political ethics. He analyzed and argued that his theories on governance ethics and governance ethics were rich in content, with victorious meanings falling out. His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can be summarized as learning from history and taking the classics as the outline. He highly valued the internal causes of the ups and downs, rise and fall in the thousands of years of governanc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deeply gained the spirit of ancient sages and scholars. His political ethics not only provided rich cultural heritag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but also served as a reference for today's governance. It can still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history and philosophy to this day.
Key words: The way of political morality; The thought of political morality; The methods of political morality; Moral concept; Cultural heritage; Contemporary values
王船山(1619—1692年),明清之際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名夫之,字而農,因家鄉有石,狀似覆舟,故名。王船山是一位多產學者,其留下著作有一百多種,四百多卷。他以崢嶸史筆、深邃哲思研討了諸多重大學術問題,給后世留存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本文僅以他的重要史論《讀通鑒論》為讀本,采擷其中的政德思想維度加以論列,以為新時代政德觀的借鑒。
1 王船山的政德之道
修德、執政二者關系為何?修德、執政、為學三者關系為何?在王船山之前,我國先秦學者、特別是儒家一脈學者多有論列。如《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云:“德,國之基也……有德則樂,樂則能久。”其后孔子“為政以德”之說(《論語·為政》)、晏子“德厚足以安世,行廣足以容眾”之論(《晏子春秋·內篇諫上》)、孟子施行王道仁政之議,成為深具影響力的主張,并成為頗有特色的中國政治倫理哲學。以后歷代學人皆有發揮弘揚,王船山即為重鎮之一。他的政德思想在《讀通鑒論》中表現得最為集中。
如人所知,《資治通鑒》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名著,此書詳考歷代得失成敗的經驗教訓,以為垂鑒,希望有益于修德,有助于治道。因此之故,《資治通鑒》無疑也是一部主張政德統一思想的宏大敘事、深刻立論之作。在這一點上,王船山完全秉承了孔孟以來直至司馬光的學脈思路,并有進一步的引申發揮。在《讀通鑒論·敘論四》中,王船山明確揭示:“曰《資治》者,非知治知亂而已也,所以為力行求治之資也”,“得可資,失亦可資也,同可資,異亦可資也,故治之所資,惟在一心。”而“一心”即一心修德也。而“德必有鄰,修德者不恃鄰;學必會友,為友者不恃友;得道多助,創業者不恃助。不恃也,乃可恃也”更是對孔子“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論及為學、執政,王船山亦有深入不凡的論述,他說:天下唯有道,是一日不可廢的,而君子一日不可廢的,是學習,所以學人要苦心孤詣,為學之余更要擔負起延續道統的責任。論及“治統”和“道統”的關系,他認為,所謂天子的,是治理的傳統,圣人之教誨,是道統。“治統之亂,小人竊之,盜賊竊之,夷狄竊之,不可以永世而全身……道統之竊,沐猴而冠,教猱而升木……而受罰于天,不旋踵而亡。”“言治者,知兵權之不可旁落,而不知文教之不可下移,未知治道之綱也。”道德和風俗一樣,都靠教導。以上論述所循者,依然是自上古以來往圣先賢所主張傳承的,治國理政治民者,都必須立德樹人,誠意正心,重視自身的修身操持。即使士人百姓也當德業兼修。總之,其核心精神理念仍然是《大學》所垂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依舊是《中庸》所主張凡天地之間人類,皆應既“盡人性”又“盡物之性”,以期達到“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的理想境界。
如上所述,自帝王君主以至庶人皆應重視自我道德修持,王船山除總體論列以外,尚多分述。關于帝王君主之修持,他認為:君主產生固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之所以人世間有君主的存在,都是有道理的。最開始也是有德者居之,之后才去考量功德、仁德,居其位并安于其道,才是君主的正責。王船山占據歷史和道德的高度指出,帝王君主掌握至高無上的權位是有條件的,應知曉“天下為公”之至理:“天下者,非一姓之私也,興亡之修短有恒數,茍易姓而無原野流血之慘,則輕授他人而民不病”。此外還應以歷史上王朝興替、權力轉移變置為鑒,為君者自重自省務必做到不逸豫、不好諛、不黷武、不賣官等,恭謹秉政,惕厲居國。阿諛奉承的人,受盡屈辱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大難臨頭反而以為有福,是喪德的表現;“君子以之喪德,小人以之速亡,可不戒哉!”國有亂政、還有賣官求榮者,導致國運喪盡,同時也是民生之運喪盡的表現。要而言之,在王船山看來,自古以來有有德之君,也有無德之君,僅憑“智”“力”而不修道講德,沒有不失敗的。他以曹操為例,“曹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術也,非道也。術者,有所可,有所不可;可者契合,而不可者弗能納,則天下之智力,其不為所用者多矣”,何況許多君主智力才華遠在曹氏之下,其不能修己持國,最終亡國滅身,也不知凡幾。
關于百官吏胥及其預備隊伍一般士人之道德修持,王船山也隨著他以史為鑒的宏觀思路,有很多卓識讜論。首先,他指出為人臣當“知綱”,這個“綱”不僅是“君綱”,更是道德之綱:“上之所求于公卿百執郡邑之長者,有其綱也。安民也,裕國也,興賢而遠惡也,固本而待變也,此大綱也。”其次,他指出為官者當知民之養己,因之不可魚肉百姓:“民耕以養吏,而上制也。上斂民以養吏,而民不怨;吏知己之養一出于民,而不敢復漁獵于民。”再次,他認為百官胥吏當做道德上的賢者,不獨做功業上的能吏,君主之取人亦當不僅取其才,更當取其賢。這一點對治民安邦是極其重要的。“圖王業者,必得其地。得其地,非得其險要財賦之謂也。”欲得其人,也并不是為了得到其兵卒,而是為了得到最賢德的那個人。最后,王船山認為國家應重視以道德操守“養士”“造士”,士人當以砥礪修持、提升境界、反求內省為己任:“讀書禮樂之化,所以造士而養其忠孝,為國之楨干者也”“君子之有文,以言道也,以言志也。道者,天之道;志者,己之志也。上以奉天而不違,下以盡己而不失”。要而言之,王船山遵循傳統儒家內圣外王,成己成人,“修齊治平”的政德理論,并詮之以先儒經訓,告之以古史成敗,敦囑世人應以此為社會治理綱紀龜鑒,并深切陳詞:“綱紀者,人君之以統天下,元戎之以統群帥,群帥之以統偏裨者也。”
王船山的政德論,在國家行政、首腦謀政、官員從政這一層面力主施政者必須修德,甚至以道德修持為前提、為終身綱要,在他看來沒有修持荒怠而能有良俗美政者。
2 王船山的政德之思
“仁”之一語,乃全德之名。自孔子以來,它既是對于人的價值的發現,又是對于人格修養的高標,還是施政治民的規范。在最后一重義涵上是儒家政德思想的根據和秉持。孔子主“德政”,孟子主“仁政”,已開古代政德思想之源。沿及后世,陸賈、賈誼、韓柳、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皆多所弘揚發揮。至王船山,更是勝義迭出。
首先,王船山提出“天地之心,以仁為復”(疑為覆,即仁覆蓋一切)的命題,他說:“上天之大命集于有德,雖無其德,而抑無樂殺之心,則亦予之以安全。天地之心,以仁為復,豈不信哉?”他又由仁而及“恕”,所謂寬容、寬恕,都是講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有所欲者,也要聽從內心的決定,從心所欲不逾矩,并論及義,儒家經典著作《春秋》中對于長幼、嫡庶、尊卑、刑賞、義利觀等都有明確的表述,講究端本清源,自治方有正義。且論及仁、智、勇及誠,相當具有深度:“誠者,虛位也;知、仁、勇,實以行乎虛者也。”所謂誠,是仁、智、勇兼備。“義以生勇,勇以成義,無勇者不可與立業,猶無義者不可與語勇也。”王船山認為,秉承往圣先賢的讀書士子,就應該深入體仁、懷誠,兼備智勇,施行忠恕。倘有機緣,出將入相,或為一方宰制,便可以仁德理念從事治國平天下的義舉。否則,背棄仁愛法則、忠恕之道,就不如尋常百姓。“以立修己治人之體也;察其微言,以善精義入神之用。乃善讀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書者,鮮矣。”講究讀書的道理,讀書就要辨大義、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讀書萬卷,如果沒有這種自治,便和不學無術并沒有區別。這種表述就如同文天祥《正氣歌序》所言:“讀圣賢書,所為何事?自今而后,庶幾無愧!”
如同很多先儒一樣,王船山也重視“禮”,并且同樣認為:仁為核心,禮為輔翼,政德之修,不可無禮。“禮何為而作也?所以極人情之至而曲盡之也。”上古時代,男女之間尚且沒有明確的正、別之禮,所以周公有言,言至于此而辨之精。《禮記》中更是說到,時為大,也就是從原始社會到氏族社會、封建社會,都是講究人際間倫理關系的傳承。對于禮的界定,相對而言,較有概括性的論述是:政德之修,必須有仁有義,仁禮兼容,儒家基本的倫理原則,必須遵循。“形而后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1]張橫渠關于人性之根源的解說,既回答了什么是道德理性,又找到了欲望感性的本性。對于欲望的本原,張載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2]。在這個理論的基礎之上,張載進一步提出,人的道德本原和道德義務為主體的倫理思想,講究的是天地自然的屬性,將人的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融為一體,這些都是對人的倫理生活的進一步的解釋。同時也是對人性的深層探討。同時,張載認為,人性和天性之間存在先驗的問題,進而才能解釋道德的意義。王船山在張載的基礎上,對人的地位又有了進一步的解釋:“盡性者,極吾心虛靈不昧之良能,舉而與天地萬物所從出之理合,而知其大始,則天下之物與我同源,而待我以應而成。”[3]提出了人在天地萬物之間的重要意義。
在此基礎上,王船山還主張居官執政者還應借鑒歷代經驗教訓,恪守清慎勤、辟異端、不犯公義、進言納諫、審時知己之美德。關于清慎勤,他有言曰:“論守令之賢,曰清、慎、勤。三者修,而守令之道盡矣乎?……夫君子之清、清以和,君子之慎、慎以簡,君子之勤、勤以敬其事,而無位外之圖。”這里雖說清慎勤系“守令”即地方官員太守、縣令為官之德,在他看來,清廉、慎重、勤勉也是所有居官從政者應該努力恪盡終身的道德職守。關于“辟異端”,王船山似受韓愈《原道》思想影響較深,重在守六經之微言,尊孔孟之經典。他說:“辟異端者,學者之任,治道之本也。乃所謂異端者,詭天地之經,叛先王之憲,離析《六經》之微言,以誣心性而毀大義者也。非文辭章句度數沿革之小有合離,偏見小聞所未逮而見為異者也。”關于不犯公義,他認為:公義即本社會良知之共識,千古相傳之道義。遵守公義,便可深獲人心,取得贊助,否則就會離散人心,失卻襄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永遠為政德理念的精髓,所以王船山說:“未有犯天下之公義,而可以屈群雄動眾庶者也”。關于進言納諫,王船山認為,“耽逸豫”“喜諛悅”或為人性本能缺陷,但居官者倘不能克服之,則必亂政致昏,甚至一敗涂地。因此他精辟申言:“夫人之情,不耽逸豫,天下無不可進之善;不喜諛悅,天下無不可納之忠。”關于審時知己,這顯然是對居官從政者更高的也是必備的要求,是一種很高的學養素養,因此更需要艱苦勵行,砥礪培植,方能有以致之。在這方面,王船山有很多獨得的卓見。他說:“治亂合離者,天也;合而治之者,人也。……一合而一離,一治而一亂。于此可以知天道焉,于此可以知人治焉。”若達乎認知的如許高深,王船山認為:居官從政必須遵從先儒大學之道,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齊治平,“存養以盡性,學思以窮理”。這些思想議論均可視為王船山繼承儒家傳統仁學思想所做出的仁學之思、仁者之思。
3 王船山的政德之方
王船山對于政德之道、政德之思已多闡述,然則他對政德之方又有哪些見地考量呢?
首先,他提出:習與性成,躬行踐履。人的環境習染至關重要,染蒼則蒼,染黃則黃,不可不慎。他論述道:人有善端、善行,之所以善行沒有從一而終,是因為后天的習性。“耳限于所聞,則奪其天聰;目限于所見,則奪其天明”;“非不欲見與聞也,投以所未見未聞,則驚為不可至,而忽為不足容心也。故曰:‘習與性成。”一反一正,良為規訓。習性之成,還必須兼顧“細行”與“大德”的內在聯系,未可忽小而求大。他說:“不矜細行,終累大德。三代以下,名臣正士、志不行而道窮者,皆在此也;君以之而不信,民以之而不服,小人以之反持以相抗,而上下交受其詘。”
其次,他提出:知足知恥,心懷敬畏。關于知足,王船山認為:在義利面前務必要有所遵循。他甚至認為“天下之大防”說到底無非是義利之辨,何為義?何為利?“生于利之鄉,長于利之涂,父兄之所熏,肌膚筋骸之所便。心旌所指,志動氣隨,魂交神往,沈沒于利之中,終不可移而之于中國君子之津涘。夷狄資商賈而利,商賈恃夷狄而驕,而人道幾于永滅。”人不能被“利”牽制,更不能利令智昏,他斷然認為:“是非之外無禍福焉,義利之外無昏明焉。”故須界限分明。知足之外還要知止有度,方為明哲:“善用天下者,恒畜有余以待天下,而國有余威,民有余情,府有余財,兵有余力,叛者有余畏,順者有余安。不善用之,小警而大震之,以天下之力,爭一隅之勝負,雖其勝也,以天下而僅勝一隅,非武也;疲天下而搖之,民怨其上,非情也;民狎于兵而玩兵,非所以安之也。”對此,有國有家者,不可不知。關于知恥,他告誡:“夫有恥者,非以智也,而智莫智于知恥。知恥而后知有己;知有己而后知物之輕;知物之輕,而后知人之不可與居,而事之不可以不斷。……不朽有三,唯有恥者能之。”知足知恥,方為明智之舉,也防止了藏污納垢,逐漸沉淪,實在是很切實的忠告。至于居官者握權仗勢,最容易忘乎所以,一味妄行,王船山說,天若是忘乎所以,則會導致冬有雷夏無雪;地若是忘乎所以,則會導致山無盡頭水無流動;圣人同樣如此,所以堯舜禹湯、孔子等皆不會述而不作。人也應該有不敢之心,這樣才能知道羞惡辭讓,君子要立誠恭敬,不可欺天下,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做到知足知恥,須與俗儒小人劃清界限,他提醒:不可禍亂風俗、蠱惑人心,不可以做庸俗的儒者,教、學皆有規矩,不可以不屑于異端,不知君父,不敬鬼神,這種警示對于張揚正氣是很有意義的。王船山進而提出官場氛圍生態對于一代之治至關重要,他深刻指出:有德之人,在意的是自己修德的過程,崇尚道德的人,推崇的也是修德的過程,“政者,自正也。尚政者,不足于德;尚德者,不廢其政”,這就是好官、好政、好德、好局面。
再次,他提出:常懷公心,以民為本。明清之際啟蒙思想家王船山、黃黎洲、方以智等有一個共識,就是力主天下為公的傳統優良思想,竭力抨擊“一姓之私”的腐敗觀念。在這方面,王船山有一個精彩命題可以載諸史冊,他說:當我們以天下作為衡量的標準,必須要有公心、公理,不能只考慮一己私利,天下有大公至正之是非焉,匹夫匹婦之與知,圣人莫能違也,并說:天下興亡有短有長,有恒有斷,不要因為朝代的更迭導致荒原漫血,不可因輕信他人而使得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王者以公天下為心,以扶進人才于君子之涂為道”[4]。對于樹立人民觀念、民本思想,王船山也有卓見,他對于“豪強兼并之家”“漁獵小民”深表憤怒,也提出一些社會改良的方案,茲不俱論。這些見地都是對傳統民本思想的引申,不僅具有民主性精華,且可以加深其政德思想的內涵。侯外廬曾在其“早期啟蒙說”中,如果把王船山和明清之際的儒學大家放在一起評價,你會發現他們的義利觀、性情觀都屬于道德寬松的范疇[5]。王汎森與侯外廬的“早期啟蒙說”大相徑庭,他認為,這些所謂的秉持自然人性論的思想家其實都是非常嚴格、苛刻的道德衛士[6]。在他看來,王船山的理論、思想學說都是道德嚴苛主義。郭齊勇也有對于朱熹、王船山的性情、義利觀的評價,他甚至認為,王船山對于人情、人性的“警惕防范,超過了朱子”[7]。
對此很多學者頗予褒獎高評。現代新儒家學錢穆先生說:王船山雖然居于三湘之地,與中原的大儒較少聯系,且終身不出仕,但是他的學說體系卻出自東林,亦終身無忘政治。如果去通讀王船山晚年的著作,發現這些作品并不單單是史學巨著,同時也是一部政治學通論。“于歷代政治上之大得大失,以及出仕者之大志大節所在,闡發無遺”[8],錢氏之評,不為無據。嵇文甫先生專門研究船山史論,也認為:王船山的論史頗有深度,一方面是因為他身遭國之巨變,所以創痛劇深,以物連類,把自己的感慨都寄托于其中,所以處處都流露出悲天憫人的情懷。但是他的哲學思想和深刻的哲學見解,“深入無淺語,每一議論,洞徹淵微,非浮光掠影之比”[9]。蕭萐父先生在其論著中屢屢給以崇高評價:“船山之學,以史為歸。”[10]而且這種歷史的表達,并不是背誦或者記誦的學問,而是可以達到“以史為鏡”地步,常說變則通、通則久,這些道理就是要從自我出發窺探歷史的存在,感受在歷史的綿延中文化的傳承。文化也是通、變、久,只有不斷從文化傳承中去感受,才能真正體會到歷史的厚重感。
4 王船山政德思想的當代價值
政德是黨員領導干部政治覺悟、道德品性、工作作風的綜合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黨員領導干部要學史崇德、加強黨性修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產黨人擁有人格力量,才能贏得民心。全黨同志都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儉修身,永葆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王船山的政德論,極其看重中華民族數千年執政史上的起伏跌宕、盛衰興替的內在動因,力主“史者,重于垂今以作則者也”,為政者應“通古閱今”“揣當世治務”“生從道、死從義”“利艱貞”[11],這些看法對當代黨員干部“政德觀”的構建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是,以政治立場錘煉堅強黨性,以紀律規矩筑牢大德。“明大德”的精神實質是“固本培元”,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堅強的黨性、嚴明的政治紀律,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王船山的政德思想、道德人格可以提煉成“義勇、忠誠、救世、節操”這樣的關鍵詞,對今天共產黨人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德的選擇足可發揮古為今用之效。
二是,以制度建設純化黨員隊伍,以價值引領塑造公德。王船山的政德思想的顯要特征就是講究“德才兼備,以德為先”,要把“德”貫穿領導干部的選拔任用各個環節,“敬德配天”“修德配命”的命題,更是將道德視為通達天地的基本前提。今天擺在黨員干部面前的一個艱巨命題就是如何以德治國、凈化黨員隊伍,王船山的自省、自律、自責、克己理論,教育、管理、監督并重的制度建設理論,為當今黨員干部隊伍建設提供了具體標準。“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是共產黨人的公德。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公德的表現形式可能會展示出時代特征,可是公德的內涵、公德的標準卻不會變,王船山提出要把德行修養與社會政治實踐相結合的思想,對凈化黨內政治生態、扭轉社會風氣、培養領導干部的宗旨意識是重要借鑒。
三是,以道德情操樹立精神標桿,以經驗教訓修養私德。這里的精神標桿指的是共產黨人的品格和操守,私德體現在嚴格生活作風、注重理想人格的培養上。王船山的救世精神、律己精神、氣節精神對于摒棄人情、物欲、權利、金錢,培養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的理想道德人格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私德會折射出社會的風氣和趨向,見賢思齊、從正反兩方面吸取經驗教訓,見不賢而內自省,堅守道德定力,和王船山提出的自強不息、積極進取、修己齊家、仁愛堅強的理想人格不謀而合。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王船山的政德思想可謂勝義迭出,既繼承了儒家傳統仁學思想基礎中的仁學之思、仁者之思,又有深刻的民本思想,經史結合,對當今政德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載.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8.
[2] 朱貽庭.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3] 宋志明.中國古代哲學通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6.
[4] 王船山.船山全書《讀通鑒論》(卷十)[M].長沙:岳麓書社,2011.
[5] 侯外廬.論明清之際的社會關系和啟蒙思潮的特點[J].新建設,1955(5).
[6]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7] 郭齊勇.朱熹與王夫之的性情論之比較[C]//詮釋與建構:湯一介先生75周年華誕暨從教50周年紀念文集.[出版者不詳],2001:8.
[8] 錢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M].長沙:岳麓書社,1986.
[9] 嵇文甫.王船山史論選評[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
[10]蕭萐父.吹沙二集《船山人格美頌——為紀念王船山逝世三百周年作》[M].成都:巴蜀書社,2007.
[11]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卷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