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蕾冰
(山西警察學院 山西 太原 030400)
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更加凸顯[1]。2019 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服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需要”的發展要求,各地將應用型高校建設納入政府高等教育發展規劃[2]。2021 年,山西省教育廳提出課程設置要體現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要求,同時實現課程思政全覆蓋[3]。
公安院校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警務人才為目標,完善公安院校課程建設是提升公安隊伍實戰化能力的重要保障。2020 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國人民警察要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工作、紀律嚴明”的明確要求,鼓勵各地公安院校實戰化教學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4]。山西警察學院作為山西省首批應用型本科院校,初步形成以“學戰結合”教學模式為核心的實戰化教學思路[5]。
“交通事故現場勘察”是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實戰化要求較高的專業課程。在“學戰結合”教學模式構建探索中,該課程已初步具有公安實戰服務功能。然而交通警察作為社會關注度較高的公安警種,對其實戰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山西警察學院“交通事故現場勘察”課程為研究對象,以“學戰結合”教學模式發展為背景,通過分析課程開展現狀及學生培養中出現的問題,探索課程建設改進重點,豐富公安應用型課程建設發展內涵,以期為各地公安院校以及應用型高校的課程建設提供借鑒。
全國公安院校“交通事故現場勘察”課程設置并不統一。交通事故現場勘察是指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依法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技術手段對與道路交通事故有關的時間、地點、道路、人身、車輛、物品、牲畜等進行的勘驗、檢查,以及當場對當事人和有關人員進行的調查訪問,并將所得結果客觀、完整、準確記錄下來的活動,對認定道路交通事故責任、進行后續處罰及賠償調解工作都有著重要的意義[6]。“交通事故現場勘察”是培養預備警官交通事故現場勘察技能的重要依托。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浙江警察學院、云南警察學院等十余所公安院校均有“交通事故現場勘察”課程設置,也有部分公安院校將其合并至“交通事故處理”等相關課程中。
以學生為中心對山西警察學院“交通事故現場勘察”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現課程共設置32 學時,其中理論講授18 學時,課程實訓14 學時。通過調查整理學生授課評價、考核表現及入警工作經驗反饋,總結“學戰結合”背景下“交通事故現場勘察”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理論知識有待加強。“交通事故現場勘察”課程主要通過考查學生在課程實訓中的表現及實訓報告完成情況進行學生成績評定。從近三年課程考查情況來看,學生在“道路交通事故現場處置認知”“道路交通事故現場照相”等重流程的實訓項目中完成得較好,在“道路交通事故現場證據及其類型辨識”“道路交通事故案例現場訪查”等注重分析過程的實訓項目中表現一般,在實訓報告中同樣較多呈現程序步驟,較少體現理論分析。交通事故現場勘察工作是交通事故處理的先決環節及重要組成,涉及內容多,包括現場處置、物證勘驗、測繪、照相等。要保證交通事故現場勘察工作順利開展,不僅需要學生熟悉《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等法律法規,還要理解痕跡物證等在交通事故中的相互關系,掌握物理學、證據法學、醫學等理論知識。現有教學效果表明,學生對交通事故現場勘察工作中的關鍵理論未形成清晰認知。
第二,專業思維有待提升。“學戰結合”教學模式的目的在于通過面向實戰、融入實戰,從而服務實戰、引領實戰。公安院校不僅為公安隊伍提供人才補給,還應為公安事業注入引領力量。培育公安人才不僅要傳授學生警務知識,還應著力使學生養成專業思維。現階段,學生入警后對民警師傅、學校教師有較強的依賴,習慣“拿來”思維,面對問題缺乏主動解決的意識和能力,進入工作崗位后仍需較長時間適應公安實戰工作,“學戰結合”培養效果不夠明顯。
第三,職業素養有待深化。公安工作面臨的形勢復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著力鍛造“四個鐵一般”的公安鐵軍。交通事故現場勘察工作作為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勘察民警的言行舉止對交通事故勘察工作開展是否順利,以及群眾在事故處理過程中是否有安全感都十分重要,需要在教育教學中進一步培養規范,注重品質養成,減少工作紕漏。
面對全面提高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以課程建設為落腳點,培養高質量、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重要舉措。課程組基于“交通事故現場勘查”課程設置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課程建設改進思路,形成應用型課程建設改進路徑(如圖1 所示)。

圖1 公安院校“交通事故現場勘查”課程建設改進路徑
課程組與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對接,以實戰工作目標為導向,確認課程設置框架。目前全國各地公安院校“交通事故現場勘察”課程設置不同,其原因是對交通事故現場勘察工作在公安交警工作中的認識與定位不同。應以當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工作具體實踐為導向,對“交通事故現場勘察”課程進行精細化調整,明確道路交通管理工程專業學生培養中交通事故勘察、交通事故處理、交通事故檢驗鑒定等教學內容的聯系與劃分,進行課程內容的明確與細化。將地方交通事故處理業務中交通事故勘察相關的工作進行梳理,科學設置必修、選修課程。目前可參考的方案有:①將交通事故勘察單獨設置為必修課;②將交通事故勘察與交通事故處理或其他關聯課程融合形成一門或幾門必修課;③在方案①或②的基礎上,將交通事故勘察中部分章節內容延伸,形成選修課;同時,根據交通事故勘察實戰中的熱點、痛點、難點,篩選和確認課程的重點、難點模塊。根據各地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政策要求、組織架構、人員安排、設備配置等要素,確定具有針對性的交通事故勘察課程設置框架,為良好的應用型課程培養效果奠定基礎。
以“兩性一度”①為參照,優化課程內容,提升課程建設質量。應用型課程應充分適應社會發展,“交通事故現場勘察”課程要符合新時代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更高要求。第一,要對標高質量交通事故現場勘察工作,通過參觀演練、觀看視頻等方式,讓學生了解到高水準的交通事故現場勘察工作如何開展,結合理論模塊進行剖析和提煉,對交通事故現場勘察相關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見解,并通過設置情境,強化學生實操訓練。第二,要積極更新課程內容,帶領學生關注交通事故現場勘察工作的前沿發展動態,如介紹無人機在交通事故現場勘察中的運用情況,拓展新能源車輛交通事故現場勘察疑點、熱點等,保證課程與實戰的即時銜接,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第三,要重視培養學生解決交通事故勘察新問題、應對交通事故勘察新情境的能力。交通事故現場情況不一,勘察難度和問題不同,不同時期的交通管理工作面臨的形勢更是千變萬化。通過課程教學,要培養學生依規依法的底線思維,鍛煉學生向理論研究、新興科技借力的創新意識。在課程組織中,巧妙設置障礙,以問題為導向,激發學生求知欲,引導學生突破舒適圈,體驗文獻搜索、資料查閱等環節,主動探索解決交通事故現場勘察相關的問題,適應不同時期交通事故現場勘察工作需求,提升交通事故現場勘察技能培育效果[7]。
將課程思政建設與課程應用型建設同步推進。交通事故現場勘察工作需要勘察民警在交通事故的第一時間面對事故當事人,同時在相對開放的道路環境中迅速準確地獲取痕跡、物證,不僅需要交通民警具備過硬的專業素養、應變能力,還需要有吃苦耐勞的堅強意志和為人民服務的忠誠品格。“交通事故現場勘察”的課程思政建設,一方面要細化課程思政要點,在擬定教學主體內容的同時,挖掘每一章、每一節、每個知識點的思政元素,通過案例展示、人物介紹等形式,詳略得當地將課程思政元素糅合在課程講解中;另一方面,要讓學生成為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有效落實課程思政建設。尤其在實訓課程或是實踐環節開展中,要形成從“課前設計”到“課中引導”再到“課后點評”的課程思政全過程,讓課程思政每個要素不僅落在教師的教案中,還要落在學生的思想和行動中,切實通過課程思政建設培育預備警官的職業素養,提高課程建設質量。
新時代對應用型高校、應用型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事故現場勘查”課程作為公安院校的實戰化課程之一,面對交通事故現場勘察工作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需持續優化以“培育高質量警務人才”為導向的課程建設,通過科學設置課程框架、優化課程內容組織、深挖課程思政內涵的路徑,提升應用型課程建設質量,以課程建設為抓手,以點帶面,全面提升公安院校教學質量,培養真正符合公安實戰需求的警務人才。
注釋
①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吳巖司長提出了“兩性一度”的金課標準。“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