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泓
(吉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吉林 四平 136000)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應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在此背景下,英語教學逐步向素質化、綜合化、公平化發展,使得高中學生的英語學習發生本質轉變。但是縣域普通高中(以下簡稱縣中)待優生在使用各種學習策略、進行批判性反思,以及調節自身的內、外部動機實現自我驅動等方面還有待提升[1]。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學習力能讓學生學會學習,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應有之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對待優生的英語學習有著重大意義。
待優生是指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暫時未能達到新課標要求但又有潛力提升的學生。一方面,這些學生渴望獲得進步感、滿足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這些學生卻被貼著“沒精力”“沒興趣”等困境標簽。
迄今為止,在學習力領域影響最深遠的是三層次六要素的結構模型:第一層次:人的基本素質。①知識與經驗;②策略與反思;③意志與進取。第二層次:實現人的發展兩個基本路徑。④實踐與活動;⑤協作與交往。第三層次:人發展的最高境界。⑥批判與創新[2]。林繩丑認為在英語學習中,學生的學習力指學生對英語學科知識的接受能力、學習英語的動力和學習英語的毅力[3]。蔣成宇認為,英語學習力由學習者的基本素養(學習動機、學習風格、學習態度、個人經驗、學習能力)和學習過程(學習策略、批判性創造力)這兩方面組成[4]。張惠珍認為英語學習力是自主或合作獲取、概括、存儲、更新、轉化、運用、創新知識的能力和動力、意志力的總和[5]。
本研究初步認為,英語學習力是由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知識與經驗、英語學習能力和批判與創新能力四個因素構成的綜合性能力,是學生通過合作、探索,維持英語學習、推進英語學習、實現其自我創新與自我發展的綜合性描述,要解答為什么學習、學習什么等關鍵性問題。
在高中生英語學習力結構和要素研究的基礎上,從英語學習知識與經驗、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能力和批判與創新能力等方面考查縣中待優生的英語學習力現狀。問卷采用李克特5 分制量表,數字1 到數字5 分別代表“非常符合”“比較符合”“一般”“不太符合”和“很不符合”。問卷內容包括英語學習動機(1―5 題),英語學習知識與經驗(6―10 題),英語學習能力(11―14 題),批判與創新能力(15―18 題)。本研究以縣中高一待優生作為測試對象。測試問卷為18 題。發放問卷340 份,收回328 份。
內部一致性信度反映的是調查問卷各個題目相關的程度。內部一致性信度通常用Cronbach's 系數測量。 系數為大于0.8 表示內部一致性極好。通過SPSS 計算,本次問卷的Cronbach's 數值為0.925,項刪除后的信度系數都小于總體的0.925,說明信度水平良好。
效度是指所測量到的結果反映所想要考查內容的程度。效度檢驗需要看KMO 系數和Bartlett 球形檢驗的顯著性,其中KMO 值高于0.8,則說明研究數據良好。
由表1 可知,KMO 檢驗的系數結果為0.864,說明問卷總體的效度極好。

表1 問卷效度分析
本次問卷回收后,通過SPSS 軟件對問卷進行處理分析,得出縣中高一待優生英語學習力的情況。
按統計平均分對待優生英語學習力進行等級劃分,分為5 個等級A(5.000―4.225)、B(4.225―3.445)、C(3.445―2.975)、D(2.975―2.550)、E(2.550―1.000),其中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能力、批判與創新能力平均分等級為C,而學生英語知識與經驗平均分等級為D。其中英語學習能力平均分最高,為3.366。等級統計結果說明,該校學生英語學習力大群體處于中等偏下水平,但學習能力較為突出,有較大的發展前景,符合“待優生”這一概念,只是其擁有的基本英語知識與經驗較差。總之,待優生的學生英語學習力具有較大上升空間,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注重運用強基讀本,彌補學生的基礎知識,激活學生內部動機,激發學生批判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將英語待優生發展成為特優生(表2)。

表2 問卷分析
3.2.1 英語學習動機
第1 題平均分為3.012,說明參與者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一般。第2 題平均分為2.759,說明大多數學生對英語文化的重視度不高,學習英語并非出于對其本身的熱愛。第3 題選項5(64.02%)說明絕大多數人對自己在英語學習中取得優異成績的渴望非常強烈。第4 題平均得分為2.564,說明大部分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及口語能力存在較大問題,導致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不高。第5 題中選項1 占比36.89%,說明部分學生認為學英語不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贊揚。
3.2.2 英語學習知識與經驗
第6 題選項4 占比38.66%,表明部分學生了解對于單詞的掌握需要從音、形、義三個方面掌握。第7 題選項3(34.45%)和選項4(25.3%)說明部分學生知道詞匯、詞組及句子的積累的重要性。第8 題選項1(26.83%)和選項2(22.87%)說明部分學生的語法運用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第9 題選項1(29.39%)和選項2(26.73%)結果表明大多數學生不了解英語閱讀與英語學習之間的關系。第10 題中選項5(11.59%)和選項4(26.22%)表明部分學生具有語篇意識與基本語法結構知識,能夠抓住文章要點,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3.2.3 英語學習能力
第11 題選項1(39.02%)和選項2(23.48%)表明大部分學生傾向于將失敗歸因于自身能力,未考慮到努力。第12 題平均分為2.985,選項2 占比39.02%,這說明部分學生在面對困難挑戰時,欠缺問題解決能力。第13 題選項3(32.62%)和選項4(31.1%)說明大多數人認為堅持英語學習習慣很重要。第14 題選項3(35.37%)是最受歡迎的選項,說明大多數人認為自己能夠安排好學習時間,做到勞逸結合。
3.2.4 批判與創新能力
第15 題選項2(33.23%)和選項1(22.87%)說明學生的寫作技能較差,不能確保寫作內容的準確性和深度。第16 題平均分為2.613,選項2(29.88%)和選項1(24.39%)代表部分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較差,缺乏對不同觀點和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不利于培養其創新性思維。第17 題選項4(38.11%)和選項5(20.35%)表明大多數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有反思和調整的意識。第18 題選項4(32.01%)和選項5(20.43%)說明大多數學生認同榜樣帶能激發其求知欲和創造力。
新課標提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6]。英語學習力既強調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又強調學習者的動機策略、情緒情感等非能力的部分。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力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縣域普通高中在待優生的英語學習力培養方面還有較大的拓展空間,需要建立較完整的學習力增值策略體系。本研究所指的增值策略是提高英語學習力的措施和方式方法等。①內部動機激活策略。利用校本資料,激發學生興趣,彌補學生基礎上的不足,增加英語知識經驗,給予學生成就感,引導學生將進步與成功歸因于努力。②合作學習策略。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合作學習等實踐活動,提高其批判創新能力。③開放性評價策略。將增值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構建新型評價體系,讓學生在動態學習過程中,不斷反思和改進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圖1)。

圖1 新課標背景下縣域普通高中待優生英語學習力增值策略研究的基本模型
待優生學習內部動機較弱的原因主要是基礎較薄弱,教師以初升高重點詞匯及語法串聯的30 個英語趣味故事為教學材料,開發強基讀本,夯實英語基礎,彌補學生因基礎太差進而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而導致的問題。教師可以播放相關視頻或設置話劇表演等活動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在學習完30 個故事后,教師編寫相關的檢測問卷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對掌握較差的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鞏固。通過以上方式,增強待優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促進其學習動機由外部到內部的轉變。
韋納提到,如果把失敗歸因于還不夠努力,則會對以后的成功懷有更高的期望。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將其活動成敗歸因于努力。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結果或成績,還要結合其學習進步與努力程度狀況來看,以此引導學生進行正確歸因,激發其內部動機的產生。
合作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為完成共同目標,以小組的形式在學習過程中合作互動的策略,可以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合作研究能力和批判創新能力。教師在開展合作學習前,應精心選擇合作任務,這是組織合作學習的首要條件和重要保障。合作學習任務的選擇原則如下:①明確教學目標。所選的合作任務應服務并服從于教學目標;②體現學生學情。任務選擇應著眼于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立足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對學生有適當的挑戰性,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③結合學生生活情景。將待優生感興趣的話題及社會時事新聞等當作學生合作學習討論的任務,并將部分重要知識點融入學生合作學習將要完成的任務,通過學習討論及學習實踐,從不同角度完成任務,培養學生的批判創新能力。
在實施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幾點:①合作任務明確分工制。通過討論的形式,使組內每個成員都承擔一定的任務。其中,個人是否完成承擔的任務會對小組完成任務帶來影響。②活動方式多樣化。活動的多樣化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還能夠促進其批判創新能力的發展。每個小組可以根據強基讀本,選擇自己小組感興趣的故事,一起設計和制作角色扮演游戲的道具,比如頭飾、服裝等,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其他學生不僅要認真觀看,還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增值性評價注重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變化,綜合衡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首先,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具體的學習目標,這有利于教師觀察關注學生的起點,評估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的發展情況。其次,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觀察待優生的學習情況,包括他們的參與程度、學習態度、回答問題的準確性和思維邏輯等方面,及時發現其優點和不足之處,為后續的教學提供指導。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同時,教師可以設置英語項目活動,要求學生進行研究,并在統一的時間進行集體展示和評價。此外,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需求,教師需要增加個性化的評價方式,例如學生自評、互評等,讓學生在評價中反思,提高自我認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值性評價階段結束后,產生評價報告,反饋到待優生處,要求其根據本階段評價報告改正錯誤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策略,并合理安排下一階段的目標。
形成性評價是指對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進行持續性的反饋和指導的評價。形成性評價可以全面地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策略等,以便教師能夠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和內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可建立待優生學習檔案袋,參考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完成度、參與活動情況和進步情況等對課堂學習活動進行評價。在課堂中開展形成性評價,教師需要提前把對學生的要求和評價項目、評價依據等制成評價表,讓學生在開始活動之前明確評價標準,為評價提供客觀依據。在完成形成性評價后,教師應對評價結果進行科學分析,并將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幫助學生明確今后如何學習,并在自我糾正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其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基于學生學情,開發強基讀本,提高縣中待優生英語知識與經驗,激活內部動機,在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批判創新能力,將增值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構建新型評價體系,有利于改善學生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待優生的英語學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