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學科支撐:教育社會學與學校衛生學

2024-06-04 20:57:19俞國良何妍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6期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俞國良 何妍

俞國良教授指出,“心理健康問題既有基礎研究的屬性,又具有應用研究的性質,更可能屬于基礎應用研究的范疇,這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應是多學科的研究對象,需要多學科協同‘作戰”,交叉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發展趨勢,多學科融合研究及其研究范式的變革,將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從2024年1月起,主編訪談欄目邀請俞教授暢談心理健康教育的交叉融合研究與學科支撐,以期推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學性、研究程序的完整性、研究結果的規范性、研究結論的可靠性,以及研究成果的適用性。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支撐;教育社會學;學校衛生學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4)16-0004-08

俞國良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心理研究所所長

教育部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詢委員會副主任

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秘書長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專家委員會委員

教育社會學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

何妍:俞教授好!教育社會學作為教育學與社會學之間的交叉科學,在促進個體心理健康與心理社會性發展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您能簡要介紹一下教育社會學的發展歷程,以及它是如何逐步關注到個體社會化與心理健康問題的嗎?

俞國良:教育社會學是介于教育學與社會學之間的一門交叉科學,其相關研究主題貼近人類生活與教育本質,對于促進個體心理健康與心理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價值。早在1806年,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發表,教育學作為一門科學得以建立,此后社會學家斯賓塞、華德、韋伯和教育家杜威等人均對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有所探討,而社會學也和哲學、心理學一起成為教育的基礎科學?,F代教育社會學則發端于社會學奠基人之一迪爾凱姆(又譯涂爾干)的功能主義社會學理念,其1922年出版的《教育與社會學》一書將教育看作一種社會機制,兒童通過這一機制實現社會化,融入成人世界。之后,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教育社會學的學科性質和研究方法仍在蛻變演化之中,學科觀點紛繁多樣,但個體社會化始終是其中最重要的主旨。這里,我們僅從個體社會化的視角,探討教育社會學這門學科對于心理健康及其教育問題的研究。

何妍: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的教育社會學因素有哪些,相關領域的重要研究進展表現在哪些方面?您認為,這些進展如何深化了我們對教育環境塑造個體心理健康的理解,以及個體如何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來維護自身心理健康?

俞國良: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的教育社會學因素屬于生態系統范疇。早在公元前328年,亞里士多德就明確指出,人在本質上是社會性動物。社會化作為人類進入群體生活的必要途徑,促使自然狀態的個體發展為社會人,并通過正式和非正式教育加以實現。然而,決定個體發展的教育社會因素眾多。對此,許多學者借鑒生態系統理論以描述個體發展的系統性因素。該理論由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提出,根源于19世紀末生物學家提出的生態理論,認為人們與環境的關系反映了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布朗芬布倫納將個體生活于其中并與之相互作用的不斷變化的環境稱為生態系統,并將該系統分為五個層次:微系統、中系統、外系統、宏系統和時間系統。根據這一理論,個體所直接或間接交往和生活的環境,小到家庭、學校、朋友,中至父母或他人的工作環境,大到文化習俗及社會環境的變遷,都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發展。

以往教育社會學研究集中于微系統、中系統和外系統等因素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如立足于促進教育公平,基于經濟、文化和社會資本理論,考察家庭的社會階層及其流動、家庭結構與規模和家庭互動過程對個體身心發展的影響,如嚴重貧困等家庭經濟狀況所造成的兒童教育差距和心理健康問題,家庭狀況的變化對兒童認知發展和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及不同家庭結構如大家庭、核心家庭、獨生子女、單親家庭、留守兒童、父位缺失等因素及相應的父母教養方式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等,這些相關的研究結果之間存在共性和差異。

共性在于肯定了經濟社會因素對于個體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性,差異在于這些因素所產生的具體影響不同。例如,家庭貧困被研究者普遍認為是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高風險因素,但它同時也能增強他們的抗挫折能力或心理彈性,成為心理健康的保護性因素。我們的研究也表明,作為一種較為極端的家庭結構,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存疑,以往研究卻存在著該群體是“問題人群”的偏見。相關研究在我們研究團隊的系列文章中已有詳細論述,不再贅述。一言以蔽之,以往研究一致肯定了這些教育社會學因素對于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但其作用機制有待更深入的探討。

對于宏觀和時間系統中的教育社會影響因素,研究進展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科學技術的時代背景所帶來的教育環境因素變化與學習者心理健康的關系。相關研究處于蓬勃發展之中,進展包括沉浸式虛擬現實世界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應對網絡欺凌的“網絡友好?!苯逃深A研究和在線心理健康服務建設研究等。

其次是全球化所造成的教育社會環境變化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同教育社會環境之間的轉換造成的社會適應壓力,給國際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帶來巨大挑戰,主要表現為文化適應問題突出,除去一般性的發展問題,國際學生的主要壓力源包括語言障礙、學業、人際關系、經濟和內在心理行為問題,積極的社會支持能夠顯著改善國際學生的不良心理健康癥狀。

最后是區域性教育社會特征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為考察我國社會背景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我們基于橫斷歷史元分析方法,研究分析了我國1987-2013年間9萬多名初中生和1990-2012年間11.8萬高中生(含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態的歷史變遷。研究發現,得益于國家教育政策等因素的保護,初高中生心理健康整體水平近十年間有所改善,但是,社會變革仍然給不同地區帶來了不同的經濟社會影響,造成了不同地區學生群體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異,體現了社會轉型對心理健康的深刻影響。

因此,根據以往研究,從個體社會化的視角來看,教育社會生態系統中影響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的各因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的。時間系統,即社會的歷史進程,直接形成了個體生活的宏系統(科學技術、社會文化、教育社會結構)和外系統(家庭經濟社會結構、社區環境和教師專業發展狀況),并通過中系統(家校互動、學?!鐓^關系)和微系統(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師生關系)的中介,作用于個體在認知和社會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發展。

必須注意的是,每個個體既是自身教育社會生態系統中的核心,又構成了他人教育社會生態系統中的環境變量,因此,其心理健康同時也會反作用于微系統和中系統,并間接影響更為宏觀的系統。雖然社會對人的發展具有不可抗拒的影響力,但是個體在社會化的進程中依然存在主觀能動性。以往的心理健康研究更多將個體當作環境的被動接受者,忽視了其對于環境的反作用,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在心理層面上,環境與人之間的影響是相互的。

何妍:教育社會學對個體心理健康相關的研究主題主要包括哪些,這些主題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研究現狀和進展如何?在教育社會學視角下,這些主題如何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針對這些問題,您認為應當如何在學校、家庭和社會層面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以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發展?

俞國良:教育社會學中個體心理健康相關研究主題,包括學生亞文化群體研究和教師群體職業倦怠研究。學生亞文化指學生群體在長時間的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穩定且有別于主流文化和大眾文化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通常處于次級社會文化地位。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使得學生在不同的亞文化群體中得到認同,這種同伴關系對個體的社會化至關重要,而友誼與欺負則是在同伴關系中的常見現象。同伴友誼為個體的幸福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社會支持,相反,欺負則會給個體心理健康發展造成阻礙,這已成為一種在各國廣泛存在的嚴重社會心理行為問題,表現為言語、行為或情緒上的攻擊性,攻擊者和被攻擊者之間力量的懸殊和時間上的多次重復等,處理不當會嚴重阻礙相關個體的心理健康和社會性發展。

在欺負所產生的心理健康影響上,研究表明,欺負者和被欺負者在情感智力和共情能力上有待改善:被欺負者對情感關注度高,但對情感的理解和管理能力較差,共情能力差;欺負者則在情緒管理能力上表現較差,共情能力不足,包括無法理解(認知共情)和體會(情感共情)他人的感受。當然,欺負行為對旁觀者的心理健康也會產生消極影響。

在成因上,以往研究者多關注產生欺負行為的個體人格特征,但英國學者則將個體和學校的人口學特征綜合加以研究,發現個體的性別、種族、貧困和特殊教育需求狀況等因素,都可預測其欺負行為,而學校層面的總體貧困狀況和校園心理氣氛則對欺負行為具有預測作用。這兩個層面的特性對欺負行為具有高度相關的預測作用:極度貧困的學校對未經歷貧困生活的兒童而言是風險性因素,后者更可能產生欺負行為。此外,網絡欺負行為也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毫無疑問,應對欺負所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國家法律政策層面的保護必不可少,而在學校層面,通過政策與實踐來促進家校關于校園欺負行為的溝通,則能夠潛在改善對被欺負學生的影響,解決欺負的系統性本質問題。例如,美國研究者將生態系統理論應用于兒童青少年校園欺負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之中,認為微系統如同伴群體(青少年時期的社會化)、家庭(暴力和缺乏父母監護)、社會(接觸到暴力)和學校(教師的態度和氣氛),對青少年時期所參與或經歷的欺負率產生影響。微系統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被看作是中系統,可解釋環境因素如何能激化或緩解卷入欺負行為中的青少年的經歷(例如,家庭支持可以緩解同伴侵害的影響);青少年對欺負行為的清晰認知有助于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和干預;合作學習也有助于減少相關問題因素的產生,且可作為同時促進學生積極學業、社會和行為結果的低風險、高回報的教育社會性支持手段。

職業倦怠是教師在社會化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心理健康課題。教師是壓力最大的職業群體之一,面臨著諸多危害心理健康的風險性因素。職業倦怠具有嚴重的教育社會后果,它使教師喪失教學工作的熱情、效率和意義感,產生情感疏離,曠課甚至放棄工作,造成教師職業發展障礙。同時,課堂中的壓力具有傳染性,焦慮不安的老師也容易有焦慮不安的學生,從而惡化學校教育生態。在消極影響因素上,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的外在因素包括超負荷的工作壓力和社會支持的缺乏,它們使大量教師持續焦慮、疲憊不堪;內在因素則存在于個體心理特征之中,如具有神經質、內向、順從、民主或外控型性格傾向的人格使得一些教師更容易產生倦怠。

對于教師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因素,研究表明,情感智力的培養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和工作滿意度,減輕工作壓力。教師的情緒也與學生是否精力集中、遵守紀律相關,溫暖的師生關系能促進深度學習和學生的積極社會情感發展。此外,教師的心理彈性是延遲職業壽命的積極因素;社會支持則被認為是從外界層面降低教師職業倦怠水平的有利因素,其中,支持性的校長,即讓教師感受到自身工作價值和意義的學校領導者,對于緩解因壓力導致的教師職業倦怠效果顯著。教師在工作中的心理功能在此過程中起著中介作用:教師主觀感知到的自主支持能夠正向預測其需求的滿足感,相應地,需求滿足尤其是基本心理需求的滿足能夠預測與工作相關的感知,教師的性格特征在影響教師的工作信念及其感知之間所起的調節作用較小。換句話說,解決教師職業倦怠這一心理健康問題,一方面要從個體源頭做起,在教育人才的選拔和培養中注重教育者的心理功能,如情感智力和對需求滿足的主觀感知;另一方面,提供支持性的社會環境,培養一位校長的管理風格和領導力比培養受其影響的大量教師的心理問題解決技能效率更高。

何妍:近年來教育社會學在心理健康的教育干預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您能詳細解釋一下這些研究是如何通過積極整體取向的實證研究方法,并結合教育社會的系統性因素,依托校園的干預項目來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嗎?另外,您認為在注重校園心理層面的文化、隊伍和課程建設方面,學校氣氛研究和社會情感學習研究等如何為我們提供新的視角和策略來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

俞國良:在教育社會學領域,心理健康的教育干預研究近年來呈現兩個方面的發展趨勢。

首先是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積極整體取向的實證研究。這類研究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整合了教育社會的系統性因素,并依托校園的干預項目來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幸福,在提升學校心理健康水平上的效果得到諸多研究證實。

例如,美國以校園為基礎,開展青少年參與式行動研究,澳大利亞則提出了全校性心理健康促進、預防和早期干預倡議,這些干預方案整合了諸多傳統、零散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校園心理咨詢、家校合作和學?!鐓^伙伴關系,在心理健康干預上達成了教育社會系統層面的一致性。相比之下,我國由病理取向向積極健康取向轉變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預模式剛剛起步,其理論路徑有待實證研究的進一步確認,以探索符合我國教育社會實情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預方案。

其次是在研究內容上,注重校園心理層面的文化、隊伍和課程建設,相關研究成果包括學校氣氛研究和社會情感學習研究等。大量研究表明,積極的學校氣氛能夠預測學業成就、學校的成功、有效的暴力預防、學生的健康發展和教師留任情況,因此成為教育社會學中學校心理健康提升研究的關注焦點。

在學校氣氛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上,以自我決定論為基礎的學校氣氛研究者強調以校園為基礎的自主性和歸屬感,對于學業成就和心理調適的重要性,相關研究表明學生與同伴相關的歸屬感(如同伴支持)和積極適應直接相關;學業自主性、教師相關的歸屬感(如教師支持)和學習參與度之間相互關聯。我國研究者也通過實證研究,證實學校氣氛對初中生學習倦怠有一定的影響,初中生感知的學校氣氛對學校適應具有顯著預測作用。

社會情感學習則是通過提升個體心理能力來應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有力手段。2009年,我國教育部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成立社會情感學習項目組,主要幫助西部不發達地區的處境不利兒童在學業成績和社會情感能力上有更好發展。當前,該項目仍待完善:一是主要關注弱勢群體,研究取向偏病理,而非積極整體;二是研究方法偏于宏觀,學校內部社會情感能力提升對學生認知和社會化發展等方面的微觀科學機制探索不足。

總之,學校氣氛和社會情感學習研究分別從外在微觀教育社會環境和個體內在心理環境兩個方向出發,形成了個體心理發展與教育社會系統性因素之間的良性互動。相關教育干預對于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促進效果,例如,針對社會情感學習和學校氣氛感知對教師工作和學生行為壓力感、教學效能感和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及其相互之間關系的研究表明,教師執行社會情感學習項目的舒適度對其社會情感學習指標的感知有強有力的影響;教師對學生動機和行為的感知對其學校氣氛的感知有強有力的影響。同時,它們也能夠顯著預測教師的壓力感、教學效能感和工作滿意度。與學生行為相關的壓力感與教學效能感負相關,與工作相關的壓力感和教學效能感則與工作滿意度直接相關。

何妍:教育社會學在心理健康問題研究上提出了以社會情感學習能力和積極學校氣氛培養為切入點的理論與實踐路徑。然而,當前這些研究成果與教育部門的政策、實踐指導和教師教育實踐之間似乎還存在一定的鴻溝。請問,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未來的研究應該如何調整策略以彌合這一鴻溝,更有效地支持個體的心理健康發展?

俞國良:教育社會學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表明,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影響因素是社會生態系統性的,相關心理健康問題研究和問題解決為教育干預提供了一條理論與實踐路徑,即可以培養學校師生的社會情感學習能力為切入點,營造可持續的、積極的學校氣氛,注重校園社會環境和個體心理感知的互動,使身處其中的個體感到安全,學生、家庭和教育工作者為共同的教育愿景而協作,達成一致的規范、價值和期望,全情投入,創造富有成效的學校教育。

然而,當前這些心理健康研究發現與教育部門的政策、實踐指導和教師教育實踐之間存在鴻溝,未來的研究需要為教育政策制定者、一線領導者和教育工作者等利益相關群體,提供更為細致的實踐指導,以彌合這一鴻溝,系統性疏通心理健康的教育社會干預路徑,為個體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足夠的支持。

這一方面需要研究者從教育社會系統入手,關注宏觀和時間系統對教育社會產生的影響,重點探索教育社會因素與個體心理健康的微觀作用機制研究,發揮心理健康研究對教育社會發展的積極價值;

另一方面,需要引領各利益相關者在相關議題上達成共識,包括對問題的定義、目標、影響因素及其因果或相關關系和問題解決方案形成一致性看法,并作出一致性的行動,共同促進個體在社會中的積極終身發展。

學校衛生學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

何妍:學校衛生學在預防傳染病和增強學生身心素質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但在學生心理健康方面似乎仍有不足。鑒于學校衛生系統作為教育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其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需要整合多種要素,您認為學校衛生學應如何創新和拓展其理論、研究視野和研究內容,以更有效地提升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

俞國良:學校衛生學旨在運用衛生學、醫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優勢,探討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與生活環境、保健知識、衛生習慣之間的關系。

近年來,學校衛生學在預防和控制傳染病、增強學生身心素質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然而,對學生心理健康及其作用卻缺乏應有的重視。毫無疑問,學校衛生系統作為學校教育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在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時,需要人力、物力、文化、制度等多種要素的整合,這與帕森斯AGIL系統模型功能相契合。該模型運用系統論,探討多種資源之間相互適應、相互滲透以發揮社會系統運行的整體效能。

有鑒于此,我們認為可以該模型為理論支撐,從適應功能、目標達成功能、整合功能和潛在模式維持功能(簡稱AGIL模式)入手,深入分析學校衛生學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為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創新和拓展學校衛生學的理論、研究視野與研究內容提供借鑒意義。

何妍:帕森斯AGIL系統模型的適應功能強調了系統需要滿足并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與需求。那么,在學校衛生學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中,如何理解和應用這一適應功能?特別是針對留守兒童與流動兒童這些特殊群體,他們面臨的心理適應問題有哪些特殊之處?學校衛生工作又是如何適應這些特殊群體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干預措施以增強他們的心理適應、心理彈性和積極應對方式的?

俞國良:帕森斯AGIL系統模型的適應功能,指系統自身與外界進行能量、資源交換過程中,滿足且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與需求,以不斷地促進系統自我完善與發展。學校衛生工作順利開展不僅需要適應社會轉型新時代對心理健康的新要求,更需要適應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特點,包括心理適應、應對方式、心理彈性等多個方面。

心理適應是個體應對生存環境時表現出來的心理狀態,通常以抑郁、焦慮、孤獨、生活滿意度等情緒指標進行衡量。對心理適應的研究多集中在對亞群體心理適應特點與影響因素的探討,尤其是對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成為研究重點。

總體上,與普通兒童比較,留守兒童心理適應問題更加明顯,且不同留守類型兒童抑郁得分存在顯著差異,雙留守兒童比單留守兒童抑郁水平更高。不同年級的留守兒童心理適應特點與狀況也不同,處于低年級的留守兒童生活滿意度與積極情感得分顯著低于高年級學生。流動兒童人際情感、自我評價同城市兒童相比更加消極,心理行為問題檢出率較高。

究其原因,留守兒童與流動兒童心理適應問題主要與兒童家庭有關,與普通兒童相比,這兩種處境下的兒童,其家庭關系淡薄、父母關愛缺乏、家庭資本匱乏、家庭處境相對不利,家庭中的種種因素使得這兩種兒童遭受了更多的社會歧視,因此,他們會變得格外自卑、敏感、孤獨,積極情緒體驗也相應減少。

應對方式是個體面對生活壓力事件時采用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有積極應對方式和消極應對方式之分,且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水平緊密相關。目前,對應對方式的研究多使用應對方式問卷。例如,孫淑榮等人采用該問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估,結果顯示,采用消極應對方式的大學生增強了負性生活事件的影響,這不利于其心理健康的發展。

該結論在不同年齡階段研究中具有一致性。我國研究者邸妙詞、劉儒德等人對北京市1174名小學生應對方式中介效應的研究發現,預防定向與生活滿意度對消極應對方式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對積極應對方式具有顯著負向影響,這表明,應對方式在預防定向和生活滿意度之間起著中介作用。另外,心理彈性作為一種應對方式,能夠幫助個體在遭受困境后積極地適應社會生活。Latzer Yael等人認為,心理彈性作為一種應對方式,對青春期女性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學校衛生學為增強兒童青少年的心理適應、心理彈性,形成積極應對方式,減少危害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采取了一系列干預措施。Akio Tada提出,鍛煉作為一種積極的應對方式,能夠改變個體心理壓力程度,運動與積極應對顯著正相關,與回避應對顯著負相關,而那些采用逃避應對方式的人則不太可能有鍛煉的習慣。

團體輔導作為促進個體產生親社會行為和互助行為的一種有益途徑,能夠在團體互動中解決一些發展性心理問題,培養起學生個體的積極情緒,改變消極應對方式,增強其對心理彈性建設作用,從而有效減少心理健康問題。董镕通過合唱、音樂討論等團體音樂輔導形式,對地震災區的初中生進行了為期7周的干預,通過回訪與前后測發現,該群體的心理彈性、應對方式中問題解決與尋求社會支持得分存在顯著差異,這表明團體音樂輔導能夠對震區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產生持續性的影響。

這些研究為增強青少年心理適應力的教育干預措施提供了借鑒價值。

何妍:在帕森斯AGIL系統模型的目標達成功能指導下,學校衛生學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品質方面采取了哪些具體策略?特別是在體育鍛煉、睡眠質量改善、營養膳食調整等方面,學校應如何設定并達成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目標?同時,學校衛生學應如何調動多方資源,包括任課教師、醫護人員、家長等,共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俞國良:帕森斯AGIL系統模型的目標達成功能,主要體現為通過設定目標的優先順序、篩選目標實現策略、調動多方資源以促進系統目標的實現。學校衛生學在預防和解決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能夠通過加強體育鍛煉、改善作息制度、合理營養膳食等多種形式,改善與提高學生心理健康品質。

體育鍛煉是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對兒童青少年的消極心理具有改善作用。

國內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體育鍛煉與人格變量包括行為態度、目標態度、行為認知、行為習慣等變量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體育鍛煉是促進大學生人格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國外一項研究對不同年齡組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橫斷歷史研究,結果顯示,熱愛運動的青少年擁有更高水平的自尊感和生活滿意度,且參加團體運動能夠降低高中女學生的心理壓力。

睡眠質量不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而且扮演著因果關系的角色,能夠影響心理健康水平。王道陽對580名大學生睡眠質量與抑郁、焦慮關系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發現,大學生睡眠質量對抑郁和焦慮具有較高解釋率,這表明,睡眠質量越差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良好飲食習慣作為一種高質量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人的心理狀態,并且產生積極健康的行為。JanePei-ChenChang用臨床實驗證明,將飲食調整和營養處方納入綜合治療體系中,對心理疾病起到了良好的治療效果,使心理健康水平也變得更高。

基于上述分析,探討相應的問題解決措施是學校衛生學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之一。首先,體育運動干預項目是實現學生心理健康目標的重要舉措,體育鍛煉能夠通過利用神經系統的可塑性和適應性,減少精神疾病發生的可能性。其次,改善睡眠質量能夠減少青少年情緒障礙。此外,加強營養補充尤其是蛋白質和能量,也有助于減少心理衛生問題。很顯然,在上述幾個方面,學校衛生學都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與功能。

何妍:在帕森斯AGIL系統模型的整合功能視角下,您如何看待社會支持在構建學生心理健康支持體系中的關鍵作用?能否詳細談談不同支持主體提供的支持類型如何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以及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的作用機制?

俞國良:帕森斯AGIL系統模型的整合功能,主要指協調系統各部分關系、內外資源,使之成為統一和諧高效的有機整合,加強優勢互補,確保系統運行的科學性、暢通性、高效性。學校衛生學服務于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展,必須整合協調系統的多方力量,形成巨大合力,緩解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培育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社會支持不僅是嵌入社會關系網絡的社會資源,也作為個體與支持者之間的一種交往活動,在整合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個體獲得社會支持越多,心理行為問題就會越少。

首先,就社會支持來源和類型而言,不同支持主體提供的不同類型的支持,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預測效力亦不同。

在同伴支持方面,同伴支持對個體自尊、生活滿意度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國內一項追蹤研究結果顯示,在初中三年的時間中,同伴支持對自尊水平均呈顯著正相關,對生活滿意度具有顯著促進作用。

在父母支持方面,父母支持是提高青少年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支柱。譚千保等人以流動兒童為研究對象,對其父母支持與社會文化適應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從整體上講,父母支持對流動兒童的積極心理品質、社會文化適應的作用顯著,父母支持不僅有利于培育其積極心理品質,而且能夠提高他們的社會文化適應能力。

在教師支持方面,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生涯中的重要他人,對學生學業成就、人格塑造、情緒情感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尤其是對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教師的情感支持、信息支持、評價支持能夠正向預測學生的學業成績。張光珍、梁宗保等人對學校氛圍與青少年學校適應的追蹤研究進一步證明,教師支持與學生第一年第二年的外顯問題、學習問題、害羞焦慮具有負向預測作用,教師支持對第一年學生的適應能力、學習成績均起到積極促進作用,且教師支持隨年級增加而提高,這可能是因為學生獲得的教師支持促使了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

對留守兒童而言,父母支持的缺失,使得教師支持的保護作用格外重要,教師不僅能夠減少留守兒童青少年的孤獨感和焦慮感,而且有助于留守兒童自主學習能力、學業適應能力的增強,因此,我們呼吁學校教師對留守兒童青少年要給予足夠的關懷與愛護。

其次,從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的作用機制來看,有主效應模型和緩沖效應模型兩種。目前,社會支持主效應的相關研究比較少,更多是探討“互構”式的緩沖效應模型,通過緩沖作用降低壓力生活事件對個體的消極影響,比如學業壓力是學生面臨的重要壓力事件,學習壓力過大且難以排遣,極大地危害學生的身心健康。但是,學生擁有的同伴、朋友支持能夠發揮緩沖作用,通過同伴、朋友提供的情感、物質、信息等支持,建立起友伴之間的信任與友誼,能通過信任共享機制,化解他們的學業壓力,進而降低焦慮、抑郁、倦怠等心理行為問題。

何妍:根據帕森斯AGIL系統模型的潛在模式維持功能,您如何看待價值觀在塑造青少年健康心理中的核心作用?另外,能否詳細介紹一下目前關于青少年價值觀的研究重點和進展情況,以及這些研究成果如何具體應用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

俞國良:帕森斯AGIL系統模型的潛在模式維持功能,是指通過確立文化、規范、制度以及共同價值觀念等方式,確保系統內部行動者表現出具有一致性行為,有效處理系統內部緊張關系,保障系統運行的穩定性、功能的持久性以及方向的可靠性。

學校衛生學作為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微系統,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相互嵌入性。學校衛生學的教學理念、條例、精神等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起到促進作用,尤其價值觀的確立,帕森斯指出價值觀是社會成員共享的符號系統,它有利于實現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功能,且積極正確的價值觀不僅是塑造青少年健康心理的最高目標,也是實現該目標的重要手段。

價值觀的概念內涵、心理結構、心理過程、功能以及測量等方面是當前的研究重點。弗洛姆就指出:價值觀是對事物價值的一種判斷,人們能夠根據價值判斷確定自身行為,且價值判斷的正確性對個體的精神健康和幸福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針對不同類型的價值觀開發了具有針對性的問卷和量表,如,Opree等人編制的青少年物質主義價值觀量表、李昊修訂的大學生物質主義價值觀量表、寧維衛修訂的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問卷、劉世雄等編制的文化價值觀量表、侯煊方等開發的新生代價值觀量表。

在國際上,最為經典且通用的價值觀量表是施瓦茨的價值觀量表(Schwartz Values Survey),該量表用自我超越、自我提高、保守、對變化的開放程度四個維度,普通性、慈善、權力、成就、傳統、遵從、安全、自我定向、刺激、享樂主義十個動機類型,包含了57種價值觀,描繪出了一個世界范圍的價值觀地形圖,這對心理健康的測評具有普遍意義。

在價值觀結構方面,陳欣銀、李丹、王曉峰等對780名青少年價值觀開展調查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價值觀包含了社會平等、集體取向、家庭親情、超越進取等八個維度的結構特征。

此外,同西方青少年相比,中國青少年價值觀表現得更加“積極進取”,這種價值觀結構離不開中國獨立自強的傳統文化影響。陳欣銀團隊對價值觀形成的心理機制開展縱向追蹤研究,調查證明,同伴之間的交往互動、互相學習促進了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當然,不良同伴關系對錯誤價值觀的形成也起到了推動作用,這與國內的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如蔣獎等人的研究發現,同伴壓力文化與物質主義價值觀具有顯著的正相關。

另外,家庭是青少年最基本的生活單位,蔣獎等人對家庭與青少年物質主義價值觀的關系也進行探討,家庭經濟狀況、家庭結構、家庭溝通模式與教養方式等影響了青少年物質主義價值觀的形成。

價值觀的形成除了受到家庭、學校的影響外,還受到社會榜樣的影響。劉金平、任潔對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機制進行了更為全面深入的探討,結果發現,社會榜樣能夠直接影響大學生價值觀中家庭本位、品格自律、守法從眾、才能務實、公共利益、名望成就、人倫情感七個方面。

顯然,這些研究成果,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編輯/衛 虹 終校/孫雅晨

猜你喜歡
心理健康教育
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團體輔導的運用
職業(2016年11期)2016-11-23 21:10:07
探究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關系
辦公室業務(2016年9期)2016-11-23 09:08:28
心理健康教育在職業高中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應用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舉措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9:41:16
高中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2:24:19
淺析新形勢下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大學生自殺成因及對策研究
簡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37:54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全面滲透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35: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婷婷伊人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综合伊人| 国产门事件在线|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97在线公开视频|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日韩美毛片| 一区二区自拍|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国产成人三级|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国产小视频免费| 五月天福利视频| 日本久久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男女性午夜福利网站|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亚洲区第一页|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本不卡网| 亚洲精品va|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 综合色在线|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色哟哟国产精品| 性欧美久久|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看| 色悠久久久|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玖玖精品在线| 国产黄色爱视频|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亚洲第一色视频|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国产精品第三页在线看| 日韩精品毛片| 亚洲色图另类| 毛片免费试看|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啊嗯不日本网站|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色视频久久| 久草视频精品|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久久|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2020亚洲精品无码| 99精品影院| 天堂成人av| 精品三级在线| 欧美h在线观看| 免费毛片a|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 久久福利片|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毛片| 国产精品女在线观看|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