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芳
摘要:青春期男孩擁有強壯的身體、旺盛的精力,自我意識比較強烈,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與認可,獨立意識也比較強,希望擺脫父母的控制。但由于情緒管理高級腦——大腦額葉發育不完善,常表現為情緒不穩定、比較沖動。養育青春期男孩,面臨最大的挑戰便是親子沖突??匆姏_突背后的原因,發現沖突的價值,學會化解親子沖突的策略,能夠復盤事件、修復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中需要學習的一項必修課。
關鍵詞:青春期;親子沖突;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4)16-0078-03
青春期是一個人快速發展變化時期,是由兒童走向成人的過渡時期。青春期男孩擁有強壯的身體,旺盛的精力,自我意識比較強烈,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與認可,獨立意識也比較強,希望擺脫父母的控制。但由于情緒管理高級腦——大腦額葉發育不完善,常表現為情緒不穩定、比較沖動。
養育青春期男孩,家長會面臨很多的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便是親子沖突。如何理解親子沖突,發生親子沖突過程中家長需要做些什么,怎樣避免再次發生親子沖突,是家庭教育中需要學習的一項必修課。
案例一:學習時的“雞飛狗跳”
臨近期末考試,初一學生王明(化名),因為英語成績不理想,在寫完作業后被媽媽提醒背英語知識。王明很不情愿,心想:“作業好不容易寫完了,就不能讓我好好休息一會嘛?!彪m然心里不樂意,他還是按照家長的要求敷衍地背了起來。過了一會,家長仍然繼續抽查背誦的情況,而王明的耐心已消磨殆盡,干脆躺在床上用被子蒙上頭,不再理睬媽媽。
當時媽媽有些生氣,用腳輕輕地踹了幾下,他依然不為所動。媽媽很生氣地說道:“你現在不背也可以,反正能不能取得好成績,就取決于你現在的努力程度,你自己看著辦吧?!苯酉聛恚直磉_了對他這段時間學習情況的不滿:作業字跡潦草、玩手機時間有點長、學習態度不端正等。
此時,王明像是被點燃的爆竹,爬起來大吼:“你出去。”母子推搡、僵持了一會。媽媽撂下句“你太讓我失望了!”被推出了房間。王明回憶,當時腦袋里閃過一個想法:想從樓上跳下去,但是想到了心理教師,打算和心理教師聊一聊,所以克制了沖動行為。
案例二:都是手機惹的禍
進入初二后,浩浩的叛逆越來越嚴重,經常因為手機問題與家長發生爭吵。不管家長把手機藏在哪里,似乎都逃不過他的“火眼金睛”,總是能被找到。馬上就要升入初三,面臨中考分流,家長內心非常著急。一天放學后,浩浩又在家玩手機,媽媽提醒了幾次,浩浩都不聽。爸爸火冒三丈地從房間里出來,一把奪過手機,重重地摔在地上,由此引發了一場“家庭戰爭”。
一、看見沖突
(一)“互動模式”引發親子沖突
在家庭系統視角下,親子沖突發生的原因并不是某一個人的錯,而是他們的互動模式出了問題,每一個人在沖突中都有“貢獻”。不恰當的互動模式,使得親子關系僵化、緊張,親子沖突升級。家長覺得好好說沒用,所以就開始嘮叨,吼孩子、打孩子,孩子因為被嘮叨、被吼、被打,引發不耐煩、生氣、憤怒,孩子這樣的反應又會激起家長更大的怒火。親子沖突有時以一方“宣告失敗”而告終。比如,孩子因為反抗不了父母而選擇忍讓、妥協;或者父母對孩子無可奈何而選擇放手。
(二)具有迷惑性的“表層情緒”
在心理學上,我們把在溝通中所展現出來的表面感受稱為“表層情緒”,而在表層情緒下還藏著容易被忽略的“深層情緒”。當親子雙方發生沖突時,表層情緒是生氣、憤怒,而隱藏在生氣、憤怒背后的可能是父母對孩子學業的擔心、焦慮,或者是孩子不被父母理解的委屈,和同學發生矛盾后的孤獨,又或者是對自己學習不好的自責等。在所有的表層情緒中,登場頻率最高的就是“憤怒”。如果家長只看到了孩子的表層情緒,沒有看到隱藏著的深層情緒,就容易導致沖突升級。
(三)親子雙方的“有苦難言”
沒有說出口的感受、期待,讓親子雙方誤會加深,不能相互理解、體諒,也不能冷靜下來共同想辦法解決問題,導致親子關系漸行漸遠。王明剛寫完作業覺得累,想休息一會,可是媽媽又催促他復習,他沒有把“想休息一會”的想法傳遞給媽媽,只是被迫地配合著做媽媽覺得應該做的事。媽媽因為擔心孩子期末考試考不好,希望孩子能夠取得好成績,所以焦慮、著急,她沒有把自己的擔心通過言語表達出來,只是一味地用催促孩子學習的方式讓自己安心。她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陪孩子背英語,可是孩子卻不領情。
浩浩很少和父母交流,有的時候因為成績不理想覺得學習壓力大,或者因為和同學鬧矛盾覺得苦悶,這時他都會通過玩手機的方式宣泄情緒,或者逃避現實的困境。他覺得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說了也沒用,所以也懶得和他們溝通。浩浩的父母擔心浩浩考不上高中,非常著急,所以希望孩子能少玩手機,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學習上。浩浩的爸爸寧愿把手機摔了,也不希望看到他因為玩手機浪費時間。
孩子和父母之間似乎總有那么一道“隔閡”,讓他們無法走進對方的內心,不理解,也不被理解。
二、發現親子沖突的價值
很多時候,我們對親子沖突視若猛虎,認為發生沖突是不好的,也是不應該的。雖然沖突會帶來消極的影響,但是沖突也有積極的價值。
首先,在某種程度上,親子沖突意味著孩子的成長和成熟。這種成長既有身體上的,也有心理上的。青春期孩子因為有自主感、獨立意識、成人感,所以有反抗意識,這是他們開始由家庭走向社會,完成社會化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
其次,親子沖突的結果具有適應性和發展性。親子沖突提醒著家庭成員、家庭關系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需要發展出更好的溝通力、理解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以適應孩子的成長變化。因此,親子沖突并不可怕,它是我們改變和修復親子關系的契機。
三、化解親子沖突的策略
(一)尋找暫停鍵,保持冷靜
在親子沖突即將或正在發生時,家長要積極尋找冷靜的方法,為親子沖突按下暫停鍵。我們要知道之所以發生沖突,可能是因為家長和孩子的想法、目標不一致,也可能是家長對孩子行為上的要求與孩子本身的行為不一致。此時,家長應盡量少說,待到時機合適時再說,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家長可以通過深呼吸、離開沖突現場、喝杯水、在心里默默數數等方式按下暫停鍵,給雙方冷靜的時間和空間。
(二)就事論事,表達感受
案例一中,王明的媽媽由表達對王明復習態度的不滿,聯想到對很多其他方面的不滿,“翻舊賬”導致沖突升級。父母即使很生氣,也要努力做到就事論事向孩子表達感受,比如,媽媽可以這樣和孩子表達“我看到你復習時敷衍的態度,既著急又生氣。著急是因為馬上要考試了,我們還沒有復習完;生氣是因為明明你也想考好,可是卻沒有付出行動。”通過“我看到……時,感到……”“我聽到你說……,覺得……”來表達對此時發生事情的具體感受。
(三)看見期待,積極協商
在親子溝通中,我們需要撥開表層情緒的迷霧,看到孩子的內在感受、想法和期待。有的時候,孩子有想法不一定和父母說,因為他們覺得父母不一定能理解自己,這時要求父母做到不打斷、不批評,帶著好奇心聽孩子說,并且看到孩子的情緒,以及隱藏在情緒背后的期待。例如,王明的媽媽可以說:“臨近期末考試了,你也有擔心、焦慮,壓力也比較大,媽媽知道其實你也很想考好,對嗎?”每一個孩子內心都有一顆想要考好的“種子”,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呵護這顆種子,讓它發芽、長大。接著,我們可以和孩子協商:“那我們怎樣做既能保證休息,又可以兼顧復習呢?”
浩浩的媽媽可以嘗試走進孩子的內心:“媽媽猜測你一定是遇到了一些煩惱,才會把情感寄托在手機上,面對中考你也有焦慮、迷茫,是嗎?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媽媽都愿意陪你一起面對,你愿意和媽媽說一說嗎?”有的時候,孩子的想法可能自己也不是很清楚,這就需要我們做智慧的家長主動去發現。
(四)尋找資源,化解極端想法
有數據顯示,在青少年非正常死亡事件中,扳機事件大多來自親子沖突。王明說:“只有我生命安全受到威脅了,可能媽媽才會覺得她錯了,才會有所改變?!焙芏嗪⒆拥姆钦K劳龆际菦_動的,具有情景性的。一方面,源于情緒比較沖動,缺乏有效的情緒宣泄途徑,情緒管理能力不夠;另一方面,是想通過這種方式達成某種訴求,具有功能性。
良好的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師生關系,可以給孩子提供成長的資源和力量。同時,我們可以用“正?;奔夹g,化解孩子出現極端想法后的內疚和自責,看到孩子用理智戰勝沖動的行為,讓其發現自己內在的生命力量。
四、復盤事件,修復關系
親子沖突發生后,可以通過復盤事件反思沖突發生的起因、過程和最后的結果。從沖突事件中,家長要找到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主動表達自己的歉意,然后和孩子好好談一談,了解孩子在整個事件中的感受和想法,并且共同尋找辦法,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形,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避免矛盾升級。家長對孩子尊重的態度和不斷學習的心態,是修復親子關系的一劑良藥。
親子沖突的結果具有建設性還是具有破壞性,取決于我們對待親子沖突的態度,以及應對親子沖突的策略和方法。當父母能夠不斷反思、學習時,不僅父母的情緒管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會提高,孩子相應方面的能力也會提高,這樣,以后的親子沖突也會相應減少。
參考文獻
[1]鄭天鵬,沈夢智,周欣然,等.溫暖教養親子感知差異與兒童情緒適應:基于潛在剖面分析的證據[J].心理技術與應用,2023,11(8):449-459.
編輯/衛 虹 終校/孫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