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雙敏
摘 ?要:在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大力推動下,教育部門對高中生物課堂的教學理念和作業布置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生能夠通過作業鞏固掌握所學知識,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能力布置分層化作業,真正體現因材施教。這就要求教師在布置生物作業時要轉變已有的設計觀念,以學生的綜合發展為主要依據,使每位學生都能夠在作業中得到均衡發展。文章從理論概述、設計作用、設計策略等方面進行探究,僅供借鑒。
關鍵詞:高中生物;分層作業;作業設計;新課改
高中生物學科是研究生命現象、生命互動的本質、特征、發展規律以及各種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的科學,并有一定的復雜性、靈活性和系統性,對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身心發展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傳統的作業布置理念已經不適用于現階段的學生發展需求,因此教師要優化作業設計理念,根據學生的興趣需要和學習能力制訂針對性的作業內容,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激發探究精神,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質量的有效提升。
一、分層作業概述
(一)分層作業的內涵
分層作業是指教師利用差異資源,針對學生學習中知識的深淺度和不同水平學生的匹配情況,有意設計的一種難度層級化的作業形式,具有多樣性、實踐性、開放性等特點。分層作業的布置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作業效率,與新課標中的課程目標“打好基礎,促進發展”要點完美融合,是新課改的有效著力點。
(二)分層作業的理論基礎
1. 因材施教理論。因材施教理論最早是由孔子提出來的,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揚長避短,從而獲得最佳發展。因材施教理論具有豐富的現代內涵,對教師、家長、學生以及公平教育的實現都具有重要意義。在作業布置方面因材施教可以讓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發展特點和實際情況制訂教學內容,并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位學生都能夠在教師布置的作業中發揮自己獨特價值。
2. 最近發展區理論。最近發展區理論是由維果斯基提出來的一種教學理論,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二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在布置作業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現有水平布置有一定難度的分層作業,引導學生不斷靠近發展水平。結合最近發展區理論布置分層作業,不僅可以精準實現教學目標,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使班級內學生都能夠根據已有經驗進行內化吸收,提升知識儲備量,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3. 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發展學家霍德華·加德納所提出的,他將人類的智能分為七種類型,并提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在于每個個體內不同種類的智能水平不一,進而在思考、處理問題或領域所取得的進展不一樣。教師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論為學生布置分層作業,讓學生自主選取作業難度并用自己所擅長的形式完成作業內容,使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特長。
二、高中生物分層作業的創設作用
(一)提升學習興趣
分層作業是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所設置的作業形式,其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系統掌握所學知識,并能夠結合自身經驗和所學知識進行有效學習。以人教版《細胞的增殖》一課為例,教師既可以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際情況布置分層作業,也能夠借助課堂實踐或播放視頻等形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夠在完成作業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課程內容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感官的刺激下提升對生物學科的興趣,促進學習質量的提升。
(二)發展學生綜合素養
生物知識不僅讓學生認識了大自然中的微觀生物和細胞,還能讓學生細致了解周圍的生活環境,并能將所學知識應用在現實生活中,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現階段,生物學科的發展已經不局限于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而是對學生的綜合素養有更深層次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要從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以人教版“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一)”為例,教師不僅要授學生課程理論知識,還要借此引導學生探究豌豆雜交失敗的原因,引導學生重視環境因素對農作物的影響,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以此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三)改善師生關系
在高中生物課堂中,要想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不僅需要提升教學水平,還需要在課堂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受傳統理念的影響,大部分教師在課堂中一直是威嚴的象征,學生很難與教師形成良好的親密關系,易導致師生關系緊張化。為改善緊張的師生關系,教師必須要重視分層作業的重要性,以學生的基本情況為準則設計多層次、多內容的作業形式,并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和探究的機會,并從中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三、高中生物分層作業的創設策略
(一)結合教學目標,制訂針對性作業內容
1. 依據核心素養,確立教學目標。高中生物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因此教師在教學目標的選擇與設置上不僅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還要明確教學的目標設置條件,教師要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目標創設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以人教版高二生物選擇性必修二《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為例,本節課程為學生傳授了生活中的各個物質產生、發展和循環的過程。為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在教學時應通過多種角度設計教學內容,內容可包括:(1)理解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概念;識記碳循環過程;比較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關系。(2)學會分析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的方法;通過分析“溫室效應”的形成與危害,培養學生的思維應用能力。(3)通過學習人類對碳循環的影響,培養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積累生態學知識,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2. 順應目標要求,制訂作業內容。明確的教學目標對作業內容的制訂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設計作業時要依據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布置分層作業內容,以此體現教學目標與分層作業結合的有效性。對課堂知識認知方面理解較差的學生,教師要讓學生對課堂的重難點知識進行仔細的標注和掌握,通過書面形式進行摘抄和整理或制作思維導圖將本章節知識相鏈接,使之形成一個整體,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對技能掌握方面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形成三維成像,讓學生進行細致觀察,或根據現有的材料資源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實踐與操作掌握操作技能,以此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對綜合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開放性作業,讓學生自行查閱資料和結合現實經驗,以“人類對碳循環的影響”為題進行探究,強化學生的道德情感,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
(二)依據學生學習基礎,設計分層作業內容
1. 合理分析學生基礎,促進學生均衡發展。學習基礎的構建與提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既需要教師的持續引導,也需要學生的不斷積累。高中生物課程內容綜合性強,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識,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傳授,并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應主動探索、反思和調整學習技巧,從而促進學習基礎的逐步提升。以人教版高二生物選擇性必修二《生態系統的結構》為例,教師應結合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制訂合適的學習目標。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自身在學習中的不足,還能使教師在觀察學生的過程中優化教學策略,最終推動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均衡發展。
2. 參考學生學習基礎,合理設置分層作業。在布置作業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意愿,實行差異化作業策略,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夠在適合自己的水平上得到發展。為此,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基礎水平進行客觀評估,并據此制訂相應的作業內容。對學習基礎較薄弱的學生,教師應設計以記憶為主的作業,如整理筆記、摘抄關鍵內容和背誦基礎知識等,以幫助學生鞏固和加深對單元基礎知識的理解,為后續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對學習基礎中等的學生,教師應布置一些簡單的填空和選擇題,或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教材內的深層次知識,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對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應設計更具挑戰性和探究性的題目,鼓勵學生通過積極探究和實踐來驗證自己的假設,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設置階段跟蹤考察,體現分層作業有效性
1. 設計階段性測驗,掌握學生知識理解程度。階段性測驗是教師迅速且準確地掌握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手段。通過觀察學生在測驗中展現的解題方法、解題步驟及解題思路,教師可以清晰地洞察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掌握程度。這不僅有助于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還能幫助學生自我識別學習中的短板,從而推動學生學習能力的持續提升。階段性測驗的類型多樣,包括單元測驗、模塊集成測驗和綜合測驗等。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學習進度,科學規劃測驗的時機和內容,以充分發揮階段性測驗的效用,為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生物知識奠定堅實基礎。
2. 依據階段測試成績,綜合設置分層作業。經過單元階段測試后,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能力水平,為學生制訂不同層次的作業任務。以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一課為例,在確認學生已初步掌握相關知識后,教師應根據測試題目的內容和教學目標,深入分析學生的答題情況,以便為學生設計更具針對性的作業。對成績偏低且基礎知識掌握不夠牢固的學生,教師應指導學生整理錯題集,對單元內的核心知識點進行再梳理和強化記憶,以此來鞏固和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對成績中等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提供典型例題的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提升解題技能,為未來的深入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而對表現優秀的學生,教師則應設置更具探究性和拓展性的作業,鼓勵學生通過多元化的方式解決試卷中的問題,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進一步提升。
(四)依據學生喜好布置作業,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1. 轉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受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部分高中生物教師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教學策略,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這種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只能機械地記憶知識,不僅挫傷了學生學習生物的熱情,也制約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最終產生負面效應。因此,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依據學生的興趣與需求來設計和布置教學和作業內容。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夠在作業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實現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
2. 立足興趣需要,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教師在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科作業進行深入觀察后,發現每位學生的興趣與特長均呈現出獨特的個性。這些興趣和特長對學生的各項素養發展具有不同的推動作用。鑒于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有必要結合學生的興趣進行精心設計。對熱愛寫作的學生,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所學單元內容撰寫一篇單元簡介。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將單元內容進行概括和整合,還能夠鍛煉自身的寫作能力和概括能力。對熱衷于實踐的學生,教師應積極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條件,并通過提出探究性問題來引導學生動手操作。這樣的活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分析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而對喜歡繪畫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創意設計單元思維導圖。這種活動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生物是一門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的重要學科,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而非簡單地沿用傳統的作業布置策略。在設計分層作業時,教師應審慎考量,以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為基礎,合理設置教學內容,確保作業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緊密相連,從而體現分層作業的實際效果。同時,教師還需確保分層作業的設計形式能夠涵蓋班級內所有學生的能力和層次,使每位學生均有機會提升自身學科素養,進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徐曉. 基于科學思維的高中生物作業設計與評價[J]. 數理化解題研究,2024(06):140-142.
[2]蔡小兵. 核心素養下高中生物作業分層設計的應用研究[J]. 當代家庭教育,2021(31):107-108.
[3]張歡. 高中生物教學中提高學生積極性的策略[J]. 學周刊,2019(25):24.
(責任編輯:張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