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王忱
(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福建福州 350000)
立定跳遠作為田徑運動的重要項目,既考驗學生的力量、速度、靈活性,又要求他們具備較強的技術動作能力。然而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學生容易犯的錯誤,不僅影響了他們的成績,也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深入研究課堂立定跳遠教學中的易錯點,并提出相應的教學改進策略,對于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運動技能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在課堂立定跳遠中,正確的跑道選擇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起跳環境,可讓整個跳遠動作順利進行。不同類型的跑道需要采用不同的步頻控制,這會直接影響到起跳的時機和姿勢[1]。合適的跑道應該平整、無障礙物,地面材質也要具備一定的彈性,以確保學生能夠在起跳時獲得足夠的反彈力。步頻控制是立定跳遠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過快或過慢的步伐都會影響到起跳時機和力量的發揮,因此學生需要在跑道上保持適當的步頻。在立定跳遠教學中,學生在跑道選擇和步頻控制方面存在易錯點,這會直接影響起跳表現和跳遠成績。在跑道選擇方面,部分學生難以準確選擇適合自己的跑道,導致起跳時姿勢不佳甚至出現偏離方向的情況,影響跳遠成績。在步頻控制方面,部分學生起跳前的步伐控制困難,有的過快有的過慢,導致起跳時身體姿態不穩。步伐過快會使得起跳時難以保持平衡,而步伐過慢則會影響起跳的力量輸出。
起跳時機的準確把握是課堂立定跳遠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直接影響到跳遠的成績。起跳時機過早或過晚都會導致跳遠動作的不完整,從而影響跳遠的遠度。起跳時機的準確與否緊密關聯著起跳動作的正確性,起跳時機不準確,可能會導致起跳姿勢不標準,進而影響后續動作的順利進行。在立定跳遠項目中,學生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作出起跳決策,這對學生的神經系統和肌肉協調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2]。準確把握起跳時機也與動作的安全性相關,過早或過晚可能會導致姿勢失衡,增加受傷的風險。在立定跳遠教學中,學生往往在起跳時機的把握上容易出錯,這會直接影響學生們的起跳力量和跳遠成績,早起會導致失去一部分助跳能量,而晚起則會影響起跳的力量輸出和姿勢控制。
學生在起跳前,雙腳站立于起跳線上,膝蓋微微彎曲,身體略微前傾,上身保持直立,雙臂自然下垂。起跳時,需要迅速用雙腿發力,將身體向上推起,使雙腳脫離地面。雙臂可自然下垂,也可以輕微向上揮動,但不宜過大。在起跳瞬間,學生需要保持腰背部的穩定,避免身體前傾或后仰。起跳后,學生需要在一定高度做合適的空中動作,然后準確著地。起跳動作要求有流暢性,不應出現明顯的斷裂或不協調現象。部分學生起跳時姿勢不正確,可能出現腿部動作不協調、身體重心偏移等情況,這會導致起跳力量的損失,影響跳遠效果。一些學生可能在膝蓋抬起和推背動作上存在困難,表現為腿部未能完全伸展、身體未能充分挺直等。

圖1、2 立定跳遠起跳動作
一個準確、穩健的著地姿勢可以保證學生完成跳遠動作后的安全和穩定。學生在著地時,應保證雙腳同時著地,腳掌與地面接觸均勻,不偏不倚;膝蓋應適度彎曲,以減緩著地沖擊力;同時,身體應保持相對平衡,避免前傾、后仰或側傾等情況發生;手臂可以自然下垂,也可以輕微向前伸展,但不應過度;學生的目視方向應保持向前,以確保穩定地向前移動。部分學生在著地時姿勢不正確,可能出現身體前傾、腿部未能正確展開等情況,這些錯誤姿勢可能導致學生受傷或跳遠成績受到影響。

圖3、4 立定跳遠著地姿勢
跑道選擇的教學方法一為個性化指導,根據每位學生的體型、速度等特點,為其提供個性化的跑道選擇建議。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交流、觀察實踐,幫助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跑道,從而保證起跳時的姿勢和力量傳遞[3]。方法二為模擬訓練,利用模擬訓練場地,設置不同類型的跑道,讓學生進行多次模擬跳躍,以體驗不同的效果。通過反復實踐,培養學生準確選擇跑道的能力。步頻控制的教學方法一為節奏訓練,即引導學生感受合適的步伐節奏。可以配合節拍器等工具,讓學生在有節奏的環境中訓練步伐控制,培養準確的步頻感覺。方法三為視覺引導,通過設置目標點或標志物,讓學生在起跳前將注意力集中在目標點上,幫助他們保持穩定的步頻。通過視覺引導,提升學生對步伐控制的敏感度。
教師在強化起跳時機訓練時,可以設定起跳的節奏,讓學生特定的節拍進行起跳練習,幫助學生建立對起跳時機的感覺,提升他們的時機把握能力,也可使用視覺或聽覺刺激物,讓學生在刺激出現時進行起跳,以鍛煉他們的反應速度。此外,教師的實時指導也很重要。教師通過示范起跳動作,向學生強調正確的起跳時機,同時,引導學生觀察示范,理解正確的起跳時機如何實現。教師要針對每位學生的起跳習慣和特點,提供個性化的起跳時機指導。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糾正,幫助他們掌握準確的起跳時機。
起跳姿勢的細化可以通過講解起跳姿勢的每個關鍵要點,如膝蓋的彎曲程度、雙臂的擺動方向等。結合示范和語言說明,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正確的起跳姿勢。關于腿部力量的發揮要著重講解如何有效地利用腿部的力量進行起跳,通過示范和實踐,引導學生理解腿部肌肉的協調作用,提升起跳時的爆發力[4]。還要強調起跳時腰背部的穩定性對于保持身體平衡的重要性,通過講解正確的腰背部用力方式,幫助學生保持穩定的身體姿勢。教師要詳細解釋雙臂在起跳過程中的運動軌跡,包括擺臂的幅度、方向和節奏等,通過示范和練習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雙臂運動技巧。
老師要詳細講解正確的著地姿勢,強調關鍵要點的重要性,包括腳部著地方式、身體姿勢的保持等方面的技術要點。可以進行著地姿勢模擬練習,設計模擬著地場景,著重指導學生如何保持正確的著地姿勢,以及著地后的身體控制。在起跳著地區使用墊子,可以提供額外的緩沖,降低著地的沖擊力,同時也可以減少學生受傷的風險。通過一系列的身體控制訓練,幫助學生提升著地時的身體穩定性,包括身體的平衡訓練、核心肌群的鍛煉等。教師應當給予實時的指導和糾正,發現學生可能存在的姿勢錯誤,并進行及時調整。
實施教學改進策略需要系統計劃地進行。首先要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包括教學目標、內容安排、教學方法、評估方式等,確保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其次是準備教學資源,包括教材、示范視頻、教具等,確保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提升教學效果;最后根據教學改進策略,采用示范、討論、實踐、反饋等多種教學手段,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策略,針對每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進步空間,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關懷。在教學過程中及時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反饋,強調他們的優點并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根據反饋結果靈活調整教學策略,以確保教學效果最大化[5]。定期評估學生的表現,檢查教學效果。實施步驟如下:在實施教學改進策略之前,明確具體的教學改進目標,確定要提升的教學方面;制定詳細教學計劃,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時間安排等板塊,并且根據教學計劃準備所需的教學資源,包括教材、示范視頻、教具等,以支持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位學生的學習特點,為其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關懷,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取得進步;及時反饋學生的表現,強調優點并指出改進點,并根據反饋結果靈活調整教學策略。在實施教學改進策略后定期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檢查教學改進策略的實施情況,同時總結教學過程,分析策略的有效性,為后續教學提供經驗借鑒。
通過對實施教學改進策略前后學生的表現與成績進行對比可以清晰地評估教學效果。在實施之前,學生在立定跳遠項目中的表現如下:學生A平均跳遠成績為3.5米,起跳時機稍顯遲緩,著地姿勢不夠穩健;學生B平均跳遠成績為3.2米,起跳時姿勢正確,但步頻控制有待加強;學生C平均跳遠成績為3.8米,起跳力量不足,著地時稍有搖晃。實施后,經過教學改進策略的實施,學生的表現和成績有了明顯的提升:在強化起跳時機的訓練后,學生A的起跳時機明顯準確了許多,他的跳遠成績從3.5米提升到了4.2米,取得了顯著的進步;通過優化跑道選擇與步頻控制的教學方法,學生B的步頻控制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跳遠成績提高到了3.8米,比之前有了明顯的進步;著重講解正確的著地姿勢與訓練方法后,學生C的著地姿勢得到了明顯改善,跳遠成績也提高到了4.1米,取得了顯著進步。通過實施教學改進策略,學生的跳遠成績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從學生A、B、C的數據可以看出,在針對他們的易錯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進后,學生們的表現都有了明顯改善,取得了顯著進步。這顯示出教學改進策略有效性,也為后續教學提供了有力的經驗借鑒。
通過研究,本文深入剖析了學生在立定跳遠實踐中的常見錯誤,并提出了相應的教學改進策略。通過實施策略,教學取得了顯著效果,學生的技能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這表明,針對易錯點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教學改進策略,對于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運動技能水平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