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洵
關鍵詞:高中政治;案例教學法;應用方法
政治課堂是學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陣地,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政治學科理論抽象、深刻,高中政治學科知識體系龐大,部分高中生在政治學習中遭遇了困境,對理論知識認知層次淺,缺乏實踐運用能力。同時,受應試教育環境影響,高中政治課程教學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案例教學法引入高中政治課堂中,典型的、豐富的教學案例能夠支持學生深入了解政治理論,幫助學生積累政治理論運用經驗,符合發展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的要求。但是,長期以來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學案例選擇不當、應用低效,因此對案例教學法的實際應用路徑還有待深入研究。
案例教學法運用需要提前篩選合適案例,要求教師明確本堂課的教學內容、目標要求和重點、難點,選擇或者自行設計對教學內容具有包容性、對教學目標具有承載性、對教學重難點突破具有輔助性的案例,提高教學案例質量,支持因材施教[1]。
如“正確對待外來文化”課時教學中,選擇能夠表現不同地域、國家或民族文化習慣差異的生活化案例比較貼合教學內容,也符合課時教學要求。比如結合各國的餐桌禮儀設計和收集案例資源,包括對比用餐中中國人和印度人對“發出咀嚼聲”的不同看法,以及日本和韓國對用餐中頷首進食避免被他人看到口中食物的用餐習慣的差異化認知……
上述案例體現明顯的生活化特征和跨文化理念,正好契合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的現實,利于學生形成跨文化意識。
課前做好充分準備后,授課階段才是實踐運用案例的環節,教師應該投入更多關注,研究和設計案例的應用時機、路徑[2]。同樣是“文化對人的影響”一課,以案例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關注課程資源的合理分配,案例討論環節教師注意角色身份轉變,為學生提供更開闊的自由討論空間,但是教師也要提前設計提綱為學生引領討論方向,在案例討論過程中收集信息,同時為學生提供匯報討論結果的契機,在課堂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繼續延伸其他案例或者話題,比如從餐桌文化過渡到服飾文化上。
此外,授課環節除了運用教師提前準備好的案例,還可以鼓勵學生分享案例,豐富案例教學資源的同時還能激活學生的參與意識,利于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如“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知識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分享他們在前置性作業任務驅動下搜集的相關案例,鋪墊背景,為新知教學做準備,然后組織學生解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歷程,并以不同民族的“小故事”作為案例素材引導學生認知和闡述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評價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促進民族區域發展上起到的作用。
課程考核是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教學質量和成果評價能夠向我們反饋客觀的學情信息,輔助我們完善課程體系和優化教學設計,使課程教學質量循環提升[3]。高中政治課程考核中教學案例同樣有廣闊的應用空間和獨特的應用價值,教師設計考核案例要結合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情況、學習進度,聯系重要知識點,設計多種類型的案例,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效果和運用能力。
如“文化的內涵與功能”知識考核中引入案例:首先,可以結合學生熟悉的典故,比如“孟母三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讓學生基于學科角度分析案例。再如結合具體案例:案例一:“紐約地鐵站偷竊和搶劫現象頻發,紐約市長安東尼奧并沒有采用暴力抓捕的方式改善治安,而是在地鐵站播放貝多芬、莫扎特的古典音樂,結果真的降低了地鐵站周圍的偷竊和搶劫事件發生率。”,要求學生基于學科角度分析案例;案例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結合具體案例,通過分析案例感知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等多樣化的功能,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
結語:案例教學法是常用教學方法,但是在傳統課堂和現代課堂中的應用效果迥異,這體現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缺陷,要求我們主動探尋新時期案例教學法在課堂教學環節中的應用思路。
高中政治課程教學中合理篩選教學案例、靈活運用教學案例對充實課程資源和革新教學方法至關重要,案例教學設計應該貫穿教學活動全過程,從教學準備到課程考核,體現案例教學設計的整體性和有效性,讓優質教學案例成為知識傳播的載體,成為驅動學生思維發展的動力,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促進學生均衡、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曉蘭.案例教學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22(04):114-115.
[2]馬淑梅.芻議高中政治教學的創新策略[J].新課程,2021(49):177-178.
[3]王宇.如何有效提高高中政治課堂的高效性[J].讀寫算,2021(30):91-92.
(作者單位:湖北省利川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