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雙林
一
批注不僅是閱讀的方法,也可以是上課的方法。
有一次,學校六年級的文學社團在進行主題讀寫,我去講美食,挑了一篇自己很有感情的中篇小說——陸文夫的《美食家》。
《美食家》的故事很簡單,高小庭——也就是文中的“我”,出生在一個窮苦人家。資本家朱自冶吃香的喝辣的,為人卻善良,把房子免費給“我”和相依為命的母親住,“我”就順理成章成了朱自冶的小跟班,給他買各種小吃。后來時代風云變幻,“我”成為蘇州城里最有名飯店的總經理,在我“大刀闊斧”的改革下,極具蘇州美食特色、堪稱美食文化代表的飯店終于成了快餐店——只為了工農吃得起。“我”對那些像朱自冶一樣每天要吃得精貴的家伙深惡痛絕,但最后依舊被工農嫌棄,也被打倒下放,回來后已經是改革開放了,“我”依舊是這家飯店的總經理,但朱自冶已經成了“美食家”。
這部極具時代感的中篇小說寫蘇州美食文化,也暗含一個時代的興衰與滄桑。蘇州與高郵都在江蘇,已經讀過汪曾祺美食散文的孩子,或許能更好地接受。
很快,我收到了學生的反饋:讀不懂。
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已經把古代的美食類文章排除在外了,如果連當代的中篇小說都讀不懂,問題在哪?問題就出在文中的背景。
小說的背景是1949年后到改革開放之初。這恰好是一段政治活動比較多的歲月,出現了一些那個年代才有的名詞。這確實是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不難解決。我即刻通知學生,將小說頁碼弄清楚。然后,每一個學生分到其中幾頁,將其中不懂的字詞通過查字典的方式解決掉,并將電子稿發送給我,我將其匯總。不多不少,30條。除了有關時代背景的詞語,尚有一些諸如“二黃西皮”之類的文化專有名詞。
擺在我面前的第二個問題就出現了:除了圍繞其中的美食內容賞析、模仿和創作外,這篇小說怎么上交流課?
我最終選擇了一個簡單的教法:批注。
這種教法源自我自己的閱讀理念。現在絕大多數孩子的閱讀量比之我們的童年時代,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書籍匱乏年代的我們,一旦擁有一本書,就抱住不撒手,讀它個天昏地暗。這正是所謂的深度閱讀。這也是我選擇批注教學的一個重要背景。
二
很顯然,對于中篇小說,我不能在課堂上一句一句地批注,必須有所取舍。我只選擇了三個地方,給學生進行批注示范。
第一處在上篇,我只講了其中的一個“抬”字。原文如下:
那跑堂的一聽到朱經理來哉,立刻有兩個人應聲而出,一邊一個,幾乎是把個朱自冶抬到頭等房間里。
“抬”與“請”有什么區別?區別大了去了。
學生說,“抬”有夸張的修辭,“請”沒有。能發現這一點,已經不錯了。但是,有夸張就是好嗎?夸張就沒有好壞之分嗎?我們對修辭的崇拜,真的要破一破了。
我請了兩個學生上臺來表演這個動作。但是,我先要求他們表演把朱自冶請進高等房間的動作。這對他們而言,非常簡單。“朱先生來啦,里頭請——”,伸出手來,往前引領,動作還做得相當到位。
但是,到了要表演“抬”的時候,他們有點犯難了。因為,不能真抬啊!人去飯店吃飯,哪有服務員抬人的呢?他們就不會了。這怎么演?
我把“抬”和“請”分別寫在了黑板上。他們不會演,當然只能我自己出馬了。
我挽住了一個孩子的胳膊,不說話,近乎真的抬著她往前走。引得哄堂大笑。
我的問題來了:“你們怎么會大笑呢?”
很簡單,我在“抬”人的時候,沒有說話。這不符合常識——不說話,則像打劫,更何況,前面還有“幾乎是”三個字,確實是夸張不錯,不是真的“抬”。于是,大家終于明白了“抬”和“請”的區別:抬,必須是有肢體接觸的,有動作的。這是字面上已經告訴我們的。但也一定是話語的,沒話語就尷尬,就不符合常理。這是字背后告訴我們的。“請”呢,不一定是有肢體接觸的,但一定是有話語的。它有言字旁呢!
經典小說的遣詞造句就是這么精準。我順便借機向學生傳遞一個理念:不癡迷好詞好句,用得準確得宜才是好詞好句。
講到這里,學生仿佛受到了啟發。“老師,扶呢?”好問題,“扶”行不行?放進原文就知道了。
幾乎是把個朱自冶扶到頭等房間里。
問題出現了,用了“扶”,好像“幾乎是”三個字多余了。“老師,那就去掉‘幾乎是三個字唄?”
把個朱自冶扶到頭等房間里。
比一比,差了什么?服務員對朱自冶的極端熱忱在頃刻間就消失了。朱自冶美食家的那種做派,尤其是令高小庭討厭的做派就不見了。萬萬改不得。
“老師,那換成‘背呢?”我只回答了一句:“朱自冶腿殘廢了嗎?”哄堂大笑。
第二處,看原文:
有一天晚上,朱自冶居然推門而入,醉醺醺站在我的面前:“高小庭,我……我反對你!”
資產階級開始反撲了,這一點我早有準備:“請吧,歡迎你反對。”
我挑的是一句話,或者簡單說,是一個標點符號:省略號。這個省略號能不能刪掉?為什么?
學生當然很快能看到省略號前面的三個字——“醉醺醺”。這個省略號,是朱自冶喝完酒后的語氣,當然不能省去。
沒錯。但這只是表面。這個省略號背后有很多東西。我借助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把它問出來。
朱自冶和高小庭兩個人,誰的年齡大?朱自冶。高小庭幾乎是晚輩,高小庭應不應該尊敬朱自冶?應該。
朱自冶是不是幫過高小庭和他的母親?沒錯,免費把房子給他們住。這是什么關系?這是施恩者與受恩者之間的關系。高小庭該不該尊敬朱自冶?應該。
高小庭表面上是遵循母親的囑托,給朱自冶當小廝跟班,幫忙跑跑腿,買些吃食,但是朱自冶給工資不給?給的。這又是什么關系?老板和員工的關系。沒錯,也可以說成是雇主與雇員的關系。雇員該不該尊敬雇主?應該。
憑借這三層關系,朱自冶說話都應該高高在上,甚至指教一二也未嘗不可。真的只是喝了酒醉醺醺嗎?
還有心虛?
沒錯,他們還有一層關系呢。
此時此刻的高小庭是什么身份?總經理。朱自冶是什么身份?資產階級,甚至還可以加上“人人喊打的”幾個字。于是,就憑借這一層關系,前面三層關系都轟然倒塌。
“人人喊打”的“資產階級”在偉大光榮正確的為工農兵服務的改革派面前,怎么敢大聲說話,怎么敢滔滔不絕呢?
此時的朱自冶,閉嘴才是最好的。他居然傻傻選擇“懟”改革派的高小庭,弄不好是要出事的。為什么?
這個問題必須想清楚。因為朱自冶愛蘇州,愛蘇州的美食,愛蘇州的美食文化。他不敢說,但是借著酒勁,他還是囁嚅著說出來啦。
這是主人公朱自冶的心理。同時,他的形象,也能從這一句話里看得出來。
朱自冶在后文還有一句類似的話,他向高小庭買南瓜,高小庭要他跟隨自己去拉。朱自冶說:“當然當然,我一定勞動!可……可我不會拉板車,弄不好會把車弄到河里。”
后續就有學生批注到了這句話,這個標點符號與我們分析的就有了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折射出美食家朱自冶在災難年代里的無奈與心酸。——這似乎是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成功在于有學生能夠按照老師的方式舉一反三,進行遷移;失敗在于能這樣做的學生不多。
這是我挑這句話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處借微小之處,關注文本的內容,也關注小說主人公的形象,以及高小庭與朱自冶的關系。
第三處,看原文:
我要設法打開僵局,目光便向青年人投射過去。……
年輕的職工們只是笑,看看老師傅又看看我,兩邊都為難,一時拿不定主意。內中有個小伙子,名字叫作包坤年,跑堂的,雖然還沒有滿師,講話卻是很有水平的……
包坤年是書中重要的角色。也是一個不大好理解的角色。學生問我,他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了解包坤年,其實就還沒有真正讀懂這部小說。他在高小庭和朱自冶之間穿梭自如,當然不是沒有原因。
他的出場,足以說明一切。
高小庭要改革飯店,要把代表蘇州美食文化的大菜經典菜改成人人吃得起的快餐,引起了店內老一輩尤其是廚師們的反對。高小庭需要年輕人出場幫忙撐場子。
這是背景。
“目光便向年輕人投去”,包括誰?很顯然,包坤年。他立刻領會到了高小庭目光的含意。他出場后,還有一句介紹。“跑堂的,雖然還沒有滿師,講話卻是很有水平的。”“跑堂的”就是服務員,“還沒有滿師”,也就是還在實習期。一個實習生,在決定一家國有飯店改革走向的會議上,輪得到他“大放厥詞”嗎?他是什么樣的人?
見風使舵。溜須拍馬。領會上意。
都可以。都沒問題。
于是,學生就可以明白包坤年說完這段話后,文中冷不丁來一句“至于他在‘文化大革命中把我打得半死,那是后話,暫且不提”以及直到文中的結尾,他及時向我道歉,朱自冶成了眾人仰慕的美食家,包坤年又是請他講課,又是請他錄音,也就理所當然啦。這個形象,也就好理解了。
此處,借助批注關注小說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三
批注法在語文課堂上也有專門講過。但是,我一直覺得,批注不是讀書方法,只是讀書外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有可能很多批注只用了一種方法,這在古代批注閱讀中是非常多的——毛宗崗的《三國演義》即是例子,他使用最多、最純熟、最高境界的是對比法,寫了無數條批注。
就我自己在課堂上做的三處批注而言,第一處,可以稱之為“對比法”,屬于字與字的對比。換成“以小見大”呢,似乎也無不可。第二處,目的是從語言出發,探究的是小說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動,也可以說是一個方法:從語言到心理。第三處,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傳統小說中的人物出場關注。
我不主張學生按照我的標準來,這樣會太難。我覺得只要抓住一個標點一個字一句話,能看出來一些“言外之意”,就算成功。
有一處原文是:
吃罷以后再坐上阿二的黃包車,到閶門石路去蹲茶樓。
很顯然,學生抓住的是一個“蹲”字。
這個字抓得好。“逛”字是沒有辦法取代的,“蹲”字的那種無所事事和悠閑比“逛”字好得多。其他能對比的字都不多,確實被學生抓得好。
這是小說文本的語言精妙藝術。避免學生在好詞好句的陷阱里掙扎,真正的好詞好句,其實不是生字僻詞或華麗詞藻,而是用起來效果最好的那些。
還有,原文:
朱自冶進澡堂只有舉手之勞,即伸出手來撩開門簾。門簾一掀,那坐賬臺的便高聲大喊:“朱經理來哉!”
學生王爍瑾的批注是:
作者語言幽默。“舉手之勞”不僅一反常意,還出新意,尤其有了畫面感。同時,也可以看得出來朱自冶經常來這里,既被稱作經理,說明他出手也闊綽。
學生包佳素在“朱自冶起得早,睡懶覺倒是與他無緣,因為他的腸胃到時便會蠕動,準確得和鬧鐘差不多”這一處做了批注,她說:別人早起都是為了保持健康作息,且多數是不自愿的。可朱自冶每天早起的原因竟是因為吃。由此可見,頭湯面對朱自冶很重要。而腸胃準時蠕動和鬧鐘差不多的夸張描述,足以說明朱自冶吃頭湯面時間很準,時期很長。近乎吃出了生物鐘,名副其實的美食家啊!
王爍瑾等同學更是在第一部分中發現了朱自冶諸多美食家標簽的細節,諸如朱自冶從不關注自己的衣服,但從來沒忘記吃。
還有很多,或者批注其中一個比喻句,如陳芷心對“醋滴在鼻子里”大有感覺,覺得這一句新穎,單純吃醋已經很難受了,滴在鼻子里就可想而知。高小庭是多反感美食家啊!還有同學也關注到了高小庭母親的形象,孔碧霞的形象。在你一言我一語的分享中,將閱讀推向了深度。
必須說,這個效果,還是不能盡如人意。
首先,就班級整體而言,學生呈現出來的批注,少有關注人物形象尤其是人物關系的。比方說,高小庭與朱自冶的關系,其實是非常微妙的。高小庭真的那么反感朱自冶嗎?他在文中的一些敘述語氣或者直接說話的語氣,還是有少部分學生沒有理解。
但是,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中篇小說,能做到這樣,我想,其實也算是成功吧。
(作者單位:浙江溫州道爾頓小學)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