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經典;閱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促進民族文化復興的必要途徑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制定了一系列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政策。①經典閱讀,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經典的閱讀,無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與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了“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深化全民閱讀活動”的要求。[1]經過中學階段的學習,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閱讀現狀如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是什么?應如何解決?為回答上述問題,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通過“問卷星”制作、發放與回收問卷,對江蘇省的四所高校大一新生的部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經典閱讀情況作了調查研究,以期為中學語文教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等的研究提供參考與啟示。
一、中學生經典閱讀現狀堪憂
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經典?先秦是“六經”,秦后是“五經”,宋為“十三經”,南宋以后“以書代經”,“四書”為主。也有學者認為還應包括“經史子集”四部分類中的“史子集”的代表作。這些經典凝聚、承載著先民們的文化與文明智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對于建立文化自信、實現立德樹人,以及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本次調查問卷以“十三經”的書目為主,選擇了以下九部:《尚書》《詩經》《易經》《禮記》《左傳》《孝經》《爾雅》《論語》《孟子》;此外也選擇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其他幾部重要著述,限于問卷體量等原因,僅選擇了以下五部:《道德經》《莊子》《史記》《漢書》《說文解字》。調查對象為徐州工程學院、揚州大學、常州工學院及宿遷學院四所高校的2023 級部分大一本科新生,文科、理工科學生兼有。本次調查共收到通過手機、電腦提交的答卷349 份,其中有效答卷347份。除了問卷調查,也輔以訪談的形式獲取更多的有關信息。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學生來自遼寧、安徽、甘肅、廣東、廣西、貴州、福建、山西、山東、新疆、吉林、海南、河南、黑龍江、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寧夏、四川、云南、浙江、重慶,共23 個省區市的62 個城鄉地區,這些大一學生的經典閱讀數據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不同地區高中畢業生的經典閱讀現狀。調查數據顯示,對問卷所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經典的閱讀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1.閱讀過整部經典的人數極少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高中新課標”)將“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列為必修的七個學習任務群之首,并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全過程;同時設置了“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中華傳統文化專題研討”等學習任務群。[2]然而,就所調查的多部中華傳統文化核心經典的閱讀情況來看,其現狀堪憂。調查顯示,347 名學生參與問卷調查,在所調查的14 部經典中,讀完4 部整本的人數不足10 人。讀完整本的人數最多的是《史記》,也僅53 人,占總人數的15.3% ;其次是《論語》,有24 人,占總人數的6.9% ;再其次是《詩經》,有20 人,占總人數的5.8%。其余經典讀完整本的人數皆不足20 人,人數最少的是《說文解字》和《孟子》,各4 人,占總人數的1.2%。閱讀量倒數第二的是《尚書》,今、古文《尚書》不過58 篇,而全部讀完的只有6 人,占總人數的1.7%。《道德經》全文僅5000 多字,而將其全部讀完的只有10 人?!渡袝肥恰罢?,史書之源”[3],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儒家經典之一,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學思想的源頭,也是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和傳播媒介之一?!妒吠ā贩Q《尚書》為“七經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學者必精此書,次覽群籍”[4]。早在16、17 世紀,《尚書》即被來華的耶穌會士們譯介傳播到西方,對于這樣一部備受中外學者重視推崇、已有400 多年西方傳播史的重要經典,閱讀全書的中國學生卻寥寥無幾,甚至還有16 名學生(占總人數的4.6%)表示對這部經典聞所未聞?!兜赖陆洝芬采钍苤型鈱W者青睞,是西方重譯本最多的中國古代經典,其次為《論語》[5],這些極具價值的核心經典在我國的中學生、大學生中卻似難覓知音。
2.經典課外閱讀人數總體偏少
此次調查的14 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經典的課外閱讀(包括部分閱讀與整本閱讀)學生數量表明,只有3 部經典的課外閱讀人數超過70%,分別為:《禮記》,共266 名學生讀過,占總人數的76.7%;《道德經》,共247 名學生讀過,占總人數的71.2%;《史記》,共245 名學生讀過,占總人數的70.6%。閱讀人數占比大于60%的經典有《漢書》《論語》;閱讀人數占比大于50%的經典有《尚書》《詩經》《左傳》《說文解字》。其余5 部經典的閱讀人數皆未過半,其中《孟子》《莊子》的課外閱讀量均為30%多一點,《易經》《孝經》《爾雅》的課外閱讀人數占比均不到30%,僅有76 名學生課外閱讀過《爾雅》,占總人數的21.9%。調查數據反映了中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經典閱讀人數總體偏少,且不均衡。
3.不少經典未聞、未讀人數比例較大
在參與調查的學生中,沒有聽說過或沒有閱讀過《尚書》《易經》《孝經》《爾雅》《說文解字》這5部經典的人數多達半數以上,其中《易經》《爾雅》的未讀人數達到總人數的70%。約40%的學生未讀過《漢書》,約30%的學生未讀過《道德經》,這也表明目前中學生的核心經典閱讀明顯不足。當代《尚書》學家、國際《尚書》學會會長錢宗武先生指出:“《書》釋天道政理,興廢存亡;引導修齊治平,立德立言立功;實為治政之宏規,稽古之先務,修身之典則?!保?]但這次調查顯示,約半數學生沒讀過《尚書》,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經典亟待進一步普及研讀。
二、中學生經典閱讀現存問題及其原因
由問卷調查數據可知,雖然目前高中新課標已經實施了一輪,但各地高中畢業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閱讀仍然存在“兩小一低現象”,即整本書閱讀量小、總體閱讀量小、部分文化經典普及率較低。這些現象的存在顯然不利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更毋論使其熱愛、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生課外閱讀量小、閱讀質量低,必將限制其精神成長和終身發展,這一問題值得我們重視?!保?]經訪談等調查發現,導致“兩小一低現象”的原因較為復雜,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大環境的客觀因素,二是小世界的主觀因素。
1.應試壓力與網絡娛樂的沖擊
首先,應試的壓力抑制了經典閱讀需求。初、高中階段,學生面臨很大的升學考試壓力,這一客觀因素的存在,使得初、高中教育呈現出與小學教育顯著不同的特點。除了緊張的課內應試訓練,教師尤其是畢業班的教師往往會布置很多與應試有關的課后練習作業,課外閱讀時間也因之被迫讓位于備考訓練。學生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教材中收錄的經典篇目雖可分配一定的研讀時間,但耗時較多的整本經典閱讀則多被應試訓練所取代。課外時間與整本書閱讀的最佳時間寒、暑假也都會被用來補習功課。長此以往,輕松地享受閱讀時光,對于初、高中學生來說往往只是一種奢望。在這種充斥著壓力的氛圍中,很多學生無暇感受與體味“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的心境,反而常常抱怨前人留下太多現在需要背誦與理解的篇章。經典的碎片化閱讀、課外閱讀量小的問題普遍存在。
其次,網絡游戲等娛樂活動沖擊著經典閱讀。許多初、高中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等娛樂,本該用來讀書的時間因此被大量浪費掉。中學生因心智仍不成熟,難以拒絕網絡游戲等的誘惑,大量課外時間被游戲娛樂所消耗。不少學生將網絡游戲一直玩到大學的課堂,以此為主要課余活動。這也是導致經典閱讀量偏小等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
2.引導與監督不力、閱讀動力與興趣不足
首先,有關部門和學校對經典閱讀引導與監管不力。例如,《尚書》是儒家傳統經典之一,也應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必讀書,但近100 年來這部經典從未被選入青少年主流教科書,加上課外閱讀引導不力,導致不少高中生對其聞所未聞。這也顯示了有關規劃、指導者對經典本體的文獻性質和源流關系研究不夠,制訂的教育與閱讀計劃欠缺系統性。教師作為學生經典閱讀的直接指導者、監督者,缺乏對語文課程培育的核心素養的認識,加之自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修養不足等,也導致對經典閱讀引導的不力。《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增設了“管理與監督”部分,要求“強化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課程實施的責任”[8]。但在不少中學,有關要求、計劃、標準等顯然仍未真正落實到位,亟待進一步改進與完善。
其次,中學生對經典閱讀缺乏動力與興趣。一方面,一些沒有被選入教材的重要經典,各類考試也相應地較少涉及,學生因此認為沒有必要去費力研讀,從而對其閱讀甚少或完全無知。另一方面,經典的可讀性也與學生的閱讀取向和閱讀動力關系緊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特別是經典中的元典,寫作時代久遠,書面語言多為上古漢語,中學生對于古代經典存在理解上的困難,再加上現在的經典普及讀物良莠不齊,更加大了閱讀經典在諸如版本、注釋文本選擇方面的難度。經典的可讀性一直是現代讀者難以跨越的障礙。長期以來,由于畏難心理,很多學生會更偏向于閱讀現代著述,這也是導致經典整本書閱讀量、課外閱讀量皆較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中學生經典閱讀改進建議
針對中學生經典閱讀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如下改進建議。
1.緩解應試壓力,嚴管網絡娛樂
首先,教育部門應針對教學現狀,進一步制定有關教學改革政策,并通過對教學活動的督導等形式,監督、改變以應試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在學校這塊教育主陣地嚴格落實各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政策,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目前普遍存在的應試刷題、重復機械地訓練,從表面上看似乎提高了學生的卷面分數,實際上卻制約了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也占用了學生的閱讀時間;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經典的閱讀不僅不影響高考成績,反而會厚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有關部門應深入調研中考、高考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影響,重新權衡利弊、得失。中考、高考壓力的不良后果已日益顯現。有研究指出,大學生普遍存在“語言文化等母語素養缺失”的問題,這“無論是對國家、對高校,還是對大學生個體,都會產生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9]。教育部門應研制更為合理的考試機制,減輕學生應試壓力,多方營造校內外經典閱讀的濃厚氛圍,創造適宜的閱讀環境,以促進經典閱讀。
其次,應重視網絡游戲等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避免中學生因此荒廢大量寶貴的閱讀學習時間。相關部門應制定有關法規,清理整頓網絡環境,嚴管與限制青少年接觸網絡游戲等。同時通過多種媒體廣泛開展宣傳教育,使社會、家庭、學校形成教育合力,加強監管,創建良好的閱讀學習環境,預防中學生網絡娛樂成癮,并及時發現已經成癮的學生,引導幫助其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將網絡娛樂時間用于經典閱讀。
2.加強經典閱讀的引導與監督,增強閱讀興趣與動力
首先,教育部門應對經典閱讀進行合理規劃,通過教育培訓等形式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師資力量,并加強對中學生經典閱讀目的、方法等方面的引導,增強其閱讀興趣和動力。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決定因素。教育部門和廣大教師首先要主動積極地研究青少年的心智特征,分析各種經典的文獻性質和篇目內容,制訂科學的計劃,采取有效的方法,結合語文課程的學習內容和各學習階段學生的特征,對經典閱讀進行合理安排、科學配置。千百年來,我們已經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典閱讀經驗,例如,童蒙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成年讀《古文觀止》、“四書五經”,由淺入深,溯源及流,有的放矢,循序漸進。教師應指導學生選擇恰當的經典版本和注釋,為其提供適合閱讀的經典閱讀書單或推薦列表,涵蓋不同題材、風格和難度的經典作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作出選擇;還應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查閱有關資料或采用合作學習等方式,探究經典作品所含文化知識、思想,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教師還可以創造互動和參與的機會,鼓勵學生閱讀、討論和分享。例如,組織小組讀書討論會、辯論會或演講比賽等活動,讓學生有機會在集體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分享自己的理解,增強他們的參與感和主動性。教師應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關系,引導學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經典與外國優秀文化著作進行比較閱讀,“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因,積極參與世界文化的對話交流”[10]。教師還應指導與監督學生利用假期積累閱讀經典整本書的經驗,以高質量完成經典閱讀計劃,拓寬文化視野,培養民族情懷與文化自信。
其次,有序地將各時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經典選進教材,納入考試范圍,增強學生的研讀動力。對于這些經典,建議采用課內選讀和與課外通讀相結合的方法閱讀整本書。例如,語文教材可以選擇《尚書》中的《牧誓》篇,它不僅篇幅短小、語言生動,還記載了周滅商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呼應中學歷史教材的相關內容。中學生讀了《牧誓》,便知道有《尚書》這部元典,也會知道歷史書有關武王伐紂的記載就來源于《牧誓》,還能學到“誓”的文體特征和多種語言表達的技巧。課堂學習之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尚書》整本書的課外閱讀。對于未選入教材的重要經典,應列入推薦閱讀書目,有計劃地普及經典閱讀。
最后,增強經典的可讀性,促進學生對經典的理解,激發其閱讀興趣。各級教育部門和廣大教師應密切關注經典的研究動態,重視“專家的事由專家來辦”,在經典、版本和注釋的選擇方面,尊重專家意見,為中學生提供適合其閱讀的核心經典讀本等經典閱讀服務與指導。2021年,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為廣大讀者遴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要之書”“最善之本”,首批向全國推薦了40 部經典古籍及其179 個優秀整理版本。當然,有關部門也可以組織典籍研究的專家學者,開展各種形式的經典解讀、導讀、系統講授。同時引導增加普及經典閱讀的多途徑投入,整合多樣化的校內外經典教育資源,利用網絡技術和多媒體資源,讓學生以更多元的方式接觸經典,更樂于、易于閱讀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