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文言文教學;《曹劌論戰》;審美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義教新課標”)將審美鑒賞與創造設定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并將其定義為:“學生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驗,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保?]文言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獨特的語言美、韻律美,學習文言文能夠幫助學生發展審美素養、培養審美能力。統編初中語文教材選編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言文,如何在教學中增強學生審美體驗,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和素養,是值得每位語文教師深思的問題。本文結合九年級下冊課文《曹劌論戰》,談一談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做法和體會。
一、朗讀課文,體會文本語言之美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蔽难晕睦首x是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能夠通過強化語音感知、情感體驗、文化積淀以及創新思維等多個方面,幫助學生在品味古典文學語言美、韻律美的同時,逐步建立起自身的審美體系。因此,在《曹劌論戰》一文中,筆者以朗讀為手段,采取指生讀、師范讀、自由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朗讀形式,幫助學生充分體會古文的音韻美和獨特的節奏美,同時加深對文本內容的認識,使其在情感共鳴中激發審美想象力,體會中國古代文學的語言魅力。
1.讀出停頓與節奏,感受文章的韻律美
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出停頓與節奏是初讀課文的基本要求。學生讀準字音后,教師再基于學情進行范讀,引領學生印證自己的朗讀效果,并且指導學生劃分節奏。一般情況下,劃分節奏是四字句兩字一頓,非四字駢句要結合句意、文意正確地停頓。如,“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從也”“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雖然都是四字句,但不能都兩字一頓,必須按句意劃分停頓,所以朗讀節奏應為“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從也”“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劌論戰》具有平仄相間、對偶工整、用詞形象的特點,教師要讓學生試著讀出音韻之美。如,“公與之乘,戰于長勺”等句,通過平仄聲調的變化,使句子讀起來抑揚頓挫,富有平仄交錯的韻律美。再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種形式上的對仗增加了語言的表現力,也增強了朗讀時的音樂性。還有“彼竭我盈,故克之”“視其轍亂,望其旗靡”等句,用詞準確且形象鮮明,既有深邃的軍事策略,又有生動的戰場描繪,朗讀時可以充分體驗到詞語的韻味和意境之美。
將朗讀技巧與文本內容融合,學生可以更加充分地體會節奏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從而增強語言的感知能力,把握文本的節奏美、語言的韻律美。
2.借助標點符號,讀出人物語氣之美
文言文中的標點符號能反映出人物的語氣和心理狀態。在教學時巧借標點符號,不僅能幫助學生揣摩人物心理活動,還能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文意。因此,教師要在朗讀中帶領學生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等標點符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如,在《曹劌論戰》中,曹劌與魯莊公有這樣一處對話:
問:“何以戰?”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p>
大多數教師僅注意“何以戰”是賓語前置的倒裝句式,而忽略了句末抒發強烈感情的問號。在文言文中,問號用在疑問句末尾,表示人物提出問題或表露疑惑。在“何以戰”中,曹劌通過問號表明他對魯莊公“將戰”的質疑詢問。這里的反問語氣比陳述語氣更能表達鮮明的態度。如此,教師可以抓住標點符號,指導學生朗讀,引導學生體會曹劌此時有備而來、胸有成竹的心理,再啟發學生思考應該采用怎樣的朗讀技巧。學生明確此處應重讀“戰”字,聲音洪亮、語調上揚、語氣自信。與曹劌相反,魯莊公的回答是以表示陳述語氣的句號結尾,表明他的心里沒有準備、沒有成算,應該是猶豫、試探的語氣,讀時聲音應該較輕、語速較慢。這樣朗讀,魯莊公的短視與曹劌的遠謀就形成了鮮明對比。
標點符號不同,語氣就不同;語氣不同,人物個性就不同。教師要巧借標點符號,讓學生體會人物語氣,并在朗讀中感受人物個性特點。
3.調動情感體驗,分角色讀出文章的情味美
《曹劌論戰》所記載的故事年代久遠,涉及戰爭策略與政治智慧。而九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時代限制,對古代戰爭缺乏全面了解,因而在理解文本內容上有一定難度。為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教師可以結合文本重在對話描寫的特點,運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曹劌與魯莊公戰前論戰部分是課文重點描述的內容。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確定角色——敘述者、鄉人、曹劌、魯莊公各一人。學生在分角色朗讀時,要充分揣摩、體會人物說話時的語氣、情態。不同人物在說話時總是帶有不同的目的和情緒,因此朗讀時應采用不同的語氣。例如,“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這里是對國事漠不關心的鄉人就曹劌請見行為發出的質疑,應是疑問語氣,讀的時候要語調上揚,讀出嘲笑的意味?!皠ピ唬骸馐痴弑桑茨苓h謀?!贝颂帒刈x“鄙”“遠謀”兩詞,讀出曹劌堅定、自信的語氣,表現出曹劌對當權者的嘲諷?!昂我詰稹保瑧x出曹劌肯定、自信的語氣,表現出曹劌對這件事思謀已久。“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是曹劌對魯莊公回答的評價,這兩個否定句式表明魯莊公把作戰勝利的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神靈保佑上,并未意識到得到百姓支持的重要性,可見其目光短淺?!爸抑畬僖???梢砸粦稹保瑒t要讀出曹劌肯定的語氣,表現出曹劌對魯莊公意識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的贊賞。“戰則請從”一句中,曹劌的愛國精神躍然紙上,因此要讀出曹劌堅定有力的語氣。
分角色朗讀為學生提供了沉浸式的審美體驗,有助于學生細致入微地體會古人的表達方式,在趣味盎然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并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變化。
二、品讀課文,賞析人物形象之美
《曹劌論戰》是經典之作,不僅在語言上,而且在寫法上也十分精當。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文言鑒賞能力,首先應從語言鑒賞入手,以文字為橋梁,細細品味,含英咀華,賞析人物形象,學習寫作手法。
義教新課標提出:“能從多角度揣摩、品味經典作品中的重要詞句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通過圈點、批注等多種方法呈現對作品中語言、形象、情感、主題的理解。”[2]《曹劌論戰》一文中“曹劌”形象的成功塑造,得益于作者深厚的語言功底,更得益于寫作手法的巧妙運用。
1.揣摩語言,賞動作、語言之美
運用對話和動作刻畫人物形象是《左傳》的顯著特征。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圈點、批注等學習方法揣摩語言。如,“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作者抓住“視”“望”兩個動詞,運用動作描寫,寫出曹劌善于把握追擊的時機,生動傳神地體現出他小心謹慎、詳察敵情、考慮周全的形象特點,體現了曹劌軍事上的指揮才能和知己知彼方能取勝的作戰謀略。兩個“未可”與“可矣”,運用語言描寫,生動形象地寫出曹劌機敏、從容鎮定、自信、胸有成竹的特點。
2.品味語言,析對比手法之美
作者巧妙運用對比手法來刻畫曹劌與魯莊公的形象。如,“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通過曹劌與“鄉人”的對比,突出平民出身的曹劌在國家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責任感和愛國精神。論戰中,魯莊公把戰爭取勝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擁護和神靈的保佑上,可見他的“鄙”,這與曹劌堅持戰前要取信于民形成了對比,突出曹劌在政治上的遠見。作戰中魯莊公的“公將鼓之”“公將馳之”與曹劌的兩個“未可”形成對比,用魯莊公的駑鈍、浮躁反襯曹劌的機敏、持重,使得曹劌的聰明才智得到了更充分的表現。品析對比手法的運用,不僅讓學生對曹劌這一人物形象有了全面了解,也使其對作品的內涵有了更深刻把握,更進一步提升了學生整體的審美鑒賞能力。
3.揣摩語言內涵,感受人物內在之美
在齊軍壓境、魯莊公準備迎戰的關鍵時刻,曹劌請求見莊公?!捌溧l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闭Z言簡潔,但仔細揣摩內涵,意蘊豐富?!白屇切┤馐痴呷タ紤]對策吧!你何必參與進去呢?”“肉食者”是當時人們對當權者的代稱,帶有嘲諷的意味。鄉人的看法反映了當時的世俗之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面對鄉人的勸阻,曹劌開門見山地指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他的態度顯然很積極,與鄉人之說是大相徑庭的,充分表達了他對那些尸位素餐、誤國僨事的權貴們的蔑視。這說明曹劌是一個熱血男兒,在國家危難之際,敢于挺身而出,獻策出力。“乃入見”“戰則請從”等體現出曹劌果斷進見,積極要求參戰。他只是魯國的一介平民,本無機會參與國家大事的商討和實施,但是他憑著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積極參與抵御外族入侵的政治謀劃與軍事行動。寥寥數語,言簡意賅,將曹劌愛國、果敢、沉著、冷靜的人物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圓潤豐滿、奕奕動人。
三、悟讀課文,領會作品思想之美
1.解讀故事,品情節之美
《左傳》記敘戰爭故事的目的為“資鑒勸懲”,寄予了儒家“仁義”“智慧”“忠誠”的價值信念,傳遞戰爭成敗、國家存亡的智慧。因此在戰爭事件的結構安排上,《左傳》不注重描寫戰爭經過,而是重點記述戰爭獲勝或失敗的原因,強調勇于納諫、有德守禮、品行高尚者方能獲勝。為了這一敘事目的,在對戰爭的敘述中,作者通常是根據敘事中心需要,對事件進行重新剪輯、編排,通過敘事結構與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式來引導讀者,讓他們能更好地體會作者傳達的寫作意圖。作為一篇歷史散文,《曹劌論戰》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對史料的精當剪裁,很好地體現了《左傳》這一特點。
曹劌在戰前啟發魯莊公意識到“民心”的重要性,在戰場上注重蓄養士氣,冷靜細心地判斷戰機,以及戰后論述取勝原因等,這些都是詳寫,旨在呈現曹劌的“遠謀”。而長勺之戰的規模、具體過程等則略寫。對“論戰”起引線作用的“請見”“從戰”事件,則一筆帶過。這樣的剪裁,對凸顯曹劌的戰爭理論起到關鍵作用。
課堂教學中,學生翻譯《曹劌論戰》課文、弄懂文意后,可以梳理出文章的故事情節為“請見—論戰—參戰—釋疑”。能夠看出詳寫的情節是“論戰”“釋疑”,略寫、一筆帶過的情節為“請見”“參戰”。經過思考、討論、探究,學生能夠明確本文的人物活動線索和詳略安排,了解了本文重點強調曹劌“取信于民”“善抓戰機”的戰略戰術思想和“人謀”的重要性,突出曹劌在政治與軍事上的“遠謀”。
與中心關系緊密的詳寫,不太緊密的略寫,不僅能有力地突出中心,還能使文章形成剪裁得當、疏密有致的情節之美。走進文本,在錯落有致的情節之美中,學生既能沉浸在動人的故事細節之中,又能把握故事的整體脈絡,從而獲得豐富而深刻的審美享受。
2.結合背景,悟思想之美
《曹劌論戰》是《左傳》中的經典著作,是對孔子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課文開頭“齊師伐我”,點出戰爭的性質。“伐”是一個國家以某種理由對另一個國家的公開宣戰。這就要求教師教學時,務必考慮本文創作的歷史背景。齊襄公即位,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害怕被連累,分別離開齊國到莒國和魯國避禍。公元前685 年,齊國發生內亂,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次年,齊人殺死公孫無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稍后,魯莊公親自領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爭奪君位,齊桓公起兵迎擊,戰于乾時,魯軍大敗,齊桓公逼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借口魯國曾幫助公子糾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興兵攻魯,戰于長勺。“伐”字不僅渲染了一種緊張的戰爭氛圍,也表現出齊國興兵屬于以大欺小、恃強凌弱的侵略行為,表明魯國面臨嚴峻的外部壓力。儒家思想中提倡“仁政”治理天下,反對不義的戰爭。最后這場以強凌弱的非正義戰爭,以齊國失敗而告終。
曹劌是在國家形勢危急的情況下挺身而出的。戰前論戰,在三答三評中,曹劌否定了魯莊公的前兩點,肯定了第三點。首先,“衣食所安”是物質上的要求,“分人”沒有惠及普天下的百姓,民則“弗從”。其次,“犧牲玉帛”是對神的敬重和求助,“信”之“小”,沒有讓神感動,神則“弗福”。第三,“小大之獄”則是案件的審判,這與底層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必以情”,“情”是“誠心”,審判公正、公平,體現了朝廷為百姓說話、為百姓辦實事辦好事的公信力,曹劌用“忠之屬也”給予肯定,這是盡職分內的事情,盡職于民,取信于民。民為大,神次之,臣最次之,體現了作者的民本思想,即戰爭的勝利首先要政治上取信于民,以民眾為立國之本,對民眾施以仁愛的民本精神。
《左傳》是儒家經典,儒家主張民本思想,君主只有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擁護,“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戰爭才能取得勝利。這樣,結合齊魯長勺之戰的歷史背景來理解課文,儒家的民本思想之美就能在學生心中落地生根。
綜上,在指導學生學習《曹劌論戰》時,教師要充分挖掘文本蘊含的審美要素,以朗讀、揣摩、品析為手段,抓住文本的語言美、人物形象美、思想美,讓學生在任務活動中品味語言,理解句子內涵,思辨探究人物形象、課文主題與寫法之妙,加深學生的審美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使義教新課標要求的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的核心素養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