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時代新人目標導向下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創新研究”(課題編號:2103280)。
作者簡介:左建曾(1987—),女,碩士,張家口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楊千河(1968—),男,碩士,張家口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摘" 要:時代新人是在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宏觀目標下提出的,在主體上集社會與個體于一體,在行為上集擔當社會發展與促進個體發展于一體,在目標上統一于民族復興,構成了完整行為過程的“三重一體”,為并軌社會發展歷程和個體發展軌跡、兼顧宏大敘事和個體言說指明了理論方向。文章結合省內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調研中發現的師生存在教學目的和預期成效判定錯位以及教學方式和問題分析認知不一等問題,提出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雙軌”模式,提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系列理論成果中的經驗范式,以個體敘事方式引導青年大學生的成長、發展,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一種新的教學實踐模式。
關鍵詞:時代新人;思政課;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5-0067-04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教育部等10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指出當前在“大思政課”建設中存在課堂教學與現實結合不緊密、課程教材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等問題。高校思政課要肩負起培育時代新人的擔當使命,促進思政課通起來、活起來和興起來,一要回到起點,即進一步明晰時代新人的理論意蘊,以明確教育目標導向;二要明確難點,即立足新時代背景,正視思政課教學實踐存在的問題;三要對標終點,即對標時代新人的理論意蘊,構建高校思政課“雙軌”教學模式。
一、時代新人的理論意蘊及教育目標導向
(一)新時代總任務與時代新人培養的一體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要求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2]其中內含新時代總任務與時代新人培養的雙重要求,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思想的巨大進步,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必然要求。追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具體理論,認為人的存在狀態表現為一般、特殊和個別三種形式,分別為種屬、群體和個體的集合體三種狀態,其中個體狀態,剝離了種屬和群體的抽象性,指向現實、具體的人。[3]個體同抽象狀態剝離,是對存在狀態下的人的描述。“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這進一步說明了,存在狀態下的個體的社會現實性。因此,個體視角下的人,要兼顧現實、具體的“存在狀態”和“社會關系總和”兩個維度。
具化到真實行為中的時代新人,在主體上集社會與個體于一體,在行為上集擔當社會發展與促進個體發展于一體,在目標上統一于民族復興。此類完整行為過程的“三重一體”,為時代新人培養中并軌社會發展歷程與個體發展軌跡奠定了理論基礎,也決定了其表達方式上既具有傳統宏大敘事的特點,也蘊含了個體言說的可能。正如學者所言,“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同向、同步問題是新時代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切入點”。[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青年強,則國家強”“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1],可見青年群體是時代新人的主要群體。
(二)時代新人并軌社會發展歷程與個體發展軌跡
時代新人并軌社會發展歷程與個體發展軌跡,在發展目標和發展過程均能體現。就發展目標而言,社會發展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個體發展的社會化目標導向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就發展歷程而言,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歷了“站起來”和“富起來”的發展階段,邁進了“強起來”的發展階段,即進入了新時代。
時代新人中的大學生群體位于新時代“強起來”的發展階段,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使命任務,要對標新時代發展需求,服務社會、奉獻國家,實現人生理想和人生價值。但是,處于大學階段的青年群體多數未實現經濟獨立,思想獨立也并真正實現,就本質上而言處于爭取獨立階段,相似于社會發展歷程的“站起來”階段。因此,青年群體擁有后發優勢,可以汲取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站起來”階段的經驗,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時代新人兼顧宏大敘事與個體言說
時代新人是新時代背景屬性下的群體所指,既具備新時代的背景意蘊,又具有“新人”屬性。當前“95后”和“00后”青年群體,多出生在獨生子女家庭,在原生家庭關系結構中處于“中心”地位,養成一種“我為中心”的自我認知;成長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當中,在市場主體交換體系中塑造了平等意識和物化價值的思維方式;活躍在自媒體時代,是線上社交平臺的“主角”,具有強烈的自我展現意識和能力。因此,培養時代新人必須順應青年群體的個體言說需求。具體而言,在倫理起點上,要尊重、正視青年群體的主體地位;在價值目標上,要立足滿足青年群體的現實需要和社會訴求;在內容信息呈現上,要兼顧、融合個體視角下的表達方式。同時,時代新人的培養也必須傳承宏大敘事的表達方式,以保證新時代的歷史性、主體的完整性和內容的全面性,具體而言,在歷史維度要體現“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連續性;在主體維度要涵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全體中華兒勠力同心”,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全體性;在內容維度要囊括“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宏大敘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慣用的表達方式,也是當前多數教材體系的編輯方式,需要繼續推進。個體言說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跟進的敘述方式。總之,科學的宏大敘事和理性的個體言說的融合發展,是培養時代新人的題中之意,需要在個體視角下提升新時代的真實性,在宏觀視角下建構時代新人的大格局。[5]
二、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存在的問題
(一)調查問卷設置
本研究面向河北省高校師生,通過問卷星對思政課教學實踐現狀展開線上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圍繞“關于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現狀”展開,分為教師版和學生版兩套問卷,以更為真實、全面地了解教師和學生不同主體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現狀的基本認知。在具體問卷設置中,兩個版本均包含了基本信息、教學實踐、教學時效、教學改進等相關問題,便于對比分析。
(二)調查對象說明
參與調查的有79位教師和2352名學生,教師中有73位是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其中年輕教師居多,而擁有16年以上的授課經歷的教師較少,但職稱分布較為完整,而且基本覆蓋了全部思政課程,其中擔任思想道德與法治、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師較多,學生中,分布在理工、人文、藝術及其他各個專業,其中男生占47.7%、女生占52.3%,大一至大四的學生數量較為均衡。
(三)調查數據分析
1. 教學目的和預期成效判定錯位
調研教師在思政課教學立場中持“政黨立場”占比最高,為96.2%,“國家立場”和“學生立場”次之,立足“社會立場”的最少,只有77.22%;在教學內容側重方面對“社會能力的培養”也明顯低于其他選項,只有67.09%。學生在已開設的思政課學習中,同教師的立場占比落差不同,認為各個立場的占比較為均衡,均在90%以上;認為教學內容最側重的是“樹立價值觀”,占比高達93.62%,“講授教材知識”和“培養社會能力”占比均為80%多,占比最少的是“引起情感共鳴”只有67.18%。可見,在學生的認知范圍內,個體層面的情感需求是被忽視的。
在被問到“你認為思政課教學的應有意義”時,關于“養成社會規則意識”選項,教師選擇占比74.68%,在所有選項中占比最低;學生選擇占比83.89%,在5個可選項中排在第二高位,僅次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此種較大的預期差異,反映出學生認為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意義就是培養自己的“社會規則意識”。社會化的培養不僅關系到學生社會規則意識的樹立,還是學生和國家、政黨的橋梁、階梯,良好的社會規則意識養成有助于愛國、愛黨意識的形成,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發揮著價值目標之間的過渡作用。
2. 教學方式和問題分析認知不一致
在思政課教學方式側重上,教師選擇占比最少的是“課堂討論”,同學生的選擇一致。區別在于學生選擇占比最高的是“理論講授”,教師選擇占比最高的是“啟發引導”。無論是“理論講授”還是“啟發引導”,就主體而言都側重于教師端,而更強調雙方平等性的“課堂討論”在師生的選擇占比都很低。
在被問到“您認為學生在思政課學習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時,教師和學生在歸因時對“其他誘惑太多”和“學習目標模糊”的占比排序較一致,差距最大是教師認為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是最主要的問題,而學生認為“自身自制力差”是最主要的問題。動力問題是學習起點和目標方面的問題;自制力問題是持續性方面的問題,更側重于學習過程的不持久。本研究在問題歸因上更傾向于學生的自我判定,對標教學改革應注重整體教學的節奏化、常態化推進。
在被問到“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時,學生認為“學習環境氛圍不足”是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教師選擇中占比最高的是“教學內容宏觀、抽象”,次之是“教學方式單一”。綜合數據分析,此種“環境氛圍”更多指的是人的主體氛圍而非客觀環境裝飾,揭示出如何發揮學生群體中典型人物、事件的示范引導以及環境氛圍的烘托作用是必須被重視的環節。
三、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的“雙軌”模式
時代新人的理論意蘊是為科學培養時代新人的目標導向,在傳承時代新人培養的社會視角、使命任務和宏大敘事基礎上,需要順應時代新人的個體視角、客觀真實和個體言說。針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中師生在教學實踐判定、認知中存在的不一致問題,提出在教學實踐中要重視教學目的層次的遞進性,注重整體教學的常態化推進,注重發揮學生群體中典型人物、事件的示范引導以及主體環境氛圍的烘托作用。綜合上述理論研判和調研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搭建起“個體”與“國家”之間的橋梁,要在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中推行“雙軌”教學模式。
“雙軌”,即社會發展軌道和個體成長軌道,具體而言,社會發展軌道包括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經歷的“站起來、富起來和強起來”的發展階段;要對標社會發展引領個體發展,立足青年大學生“‘準’站起來”發展階段,對標“富有”和“強大”的發展目標,引導青年大學生為自立而努力,為“富有”和“強大”而奮斗。
“雙軌”最終都通向“美好生活”,需要用社會發展經驗啟迪個體成長發展,為青年大學生發展提供經驗范式。同時,要結合青年大學生的個體經驗和發展需求同理化社會發展歷程,強化學生對社會發展歷程的理解。具體而言,“雙軌”教學模式在具體課程教學實踐中大致有三個方位的連接點:一是起點連接,個體發展軌跡與社會發展歷程在特定階段有相近的背景條件、影響因素和目標追求;二是過程連接,社會發展進程中某些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同對個體經歷有較強的啟迪價值;三是終點連接,社會發展同個體發展的階段性目標相似。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都能完整地呈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發展歷程,能夠運用“雙軌”教學模式。
在教學實踐的具體表述中,用宏大敘事描述社會發展歷程,用個體言說引導青年群體的成才發展。具體到教學內容,一是在既有教材理論體系基礎上,延伸論證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改革、建設中的實踐經驗對個體發展的啟迪意義。二是分享大學生個體在成長、發展過程中的經驗體會,如通過“我的理想”“我的成長史(家族史)”“我的2035”等專題引導學生分享個體經歷。同時,要實現兩種內容和表達的對接轉換,即宏觀敘述新時代發展歷程時要提煉出其為對個體發展提供的政策環境、啟迪意義和經驗范式,對接青年群體個體成長經歷和發展目標,通過相關專題分享激發學生反思過往經歷、正視現實環境、客觀定位自我、科學確立目標等,為將學生發展軌跡對接到新時代發展歷程奠定基礎。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為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為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將其進行個體敘事方式的轉換,延伸為個體視角的內容既明確領導力、可團結的力量和競爭對象的力量;對青年大學生個體發展的啟迪意義是要明確可團結的力量和競爭對象,定位清楚社會背景和自身狀態,制訂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
四、結語
時代新人是黨的創新理論,是青年大學生群體的時代屬性。如何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一道必答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書寫好時代新人這道時代大題。本研究在融合時代新人的理論意蘊和實證調研的問題基礎上,提出“雙軌”教學模式,力圖為時代新人的培養提出一種更具針對性的實踐教學模式,正確與否、完成度有多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驗證、調試。“雙軌”教學模式只是其中的一個可能答案,但是時代新人的培養必須在實踐中高質量推進,教學模式的創新完善也需在實踐中不斷推進。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5.
[2] 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16.
[3] 魏華. 論“時代新人”的突出特色[J].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雙月刊,2019(05):142-143.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5] 王雪,劉世華. 善用“大思政課”培育時代新人的進路[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06):62-65.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