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新媒體在傳媒領域中展現出獨特的影響力,也逐漸成為高等職業院校網絡文化育人過程中的重要載體。高職院校如何在網絡文化育人過程中融入軍工文化,成為提高教育質量和塑造學生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徑。本次研究從新媒體角度出發,探討軍工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網絡文化育人的路徑和策略,旨在為高職院校網絡育人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新媒體|軍工文化|高職院校|網絡育人|路徑探析
一、軍工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網絡文化育人的意義
(一)有助于激發高職院校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信
軍工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軍工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體現中國共產黨精神的重要載體,蘊藏著巨大的育人功能。[1]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軍事建設中,中國人民創造了豐富的軍工文化,體現了民族自尊、自信和自豪。將軍工文化內涵融入高職院校網絡文化育人實踐中,一方面有利于高職學生真正了解軍工文化的歷史內涵,另一方面有助于強化學生承擔軍工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加強對高職學生的道德教育,推動高職學生全方位綜合素質提升。
(二)是新媒體環境下構建全方位育人模式的有效嘗試
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載體,主要包括學生綜合測評和獎學金評比、貧困生資助與勤工助學、學生組織建設與管理、校園文化建設、學風建設、誠信教育、社會實踐等,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2]將軍工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大格局中,有助于凝練培育紅色文化建設格局,使育人系統、育人資源發揮更大功能,育人效果得到最大化體現,營造出以軍工文化為核心的特有的校園文化特色。
(三)是深入發揮軍工文化育人特色品牌效應的有力實踐
用好、用活軍工文化資源,挖掘具有個體特色、群體代表性的軍工文化特色內容,將其融入到校園網絡文化育人中,將軍工文化的精神內涵外化于行,內化于心,潛移默化地對高職學生形成文化熏陶,不僅有助于高職院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順利開展,還能聯動多方育人渠道,形成軍工文化育人特色品牌,持續發揮品牌效應。
二、軍工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網絡文化育人的特點與現狀
(一)育人主體的媒介素養不足
諸多傳播案例表明,新媒體環境與平臺增強了學生之間與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互動。借助這一媒介渠道,高職院校網絡文化育人的效果逐漸顯現出來。通過校內新媒體平臺,越來越多的學生樂于分享自己的想法,學校育人主體得以掌握學生真實的思想動態,學生可以以更舒適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這體現了新媒體促進“教”與“受教”者之間協作的應用優勢。然而,目前國內高職院校深諳新媒體傳播之道的專業人才配備不足,借助新媒體平臺搭建的網絡文化育人平臺“把關人”大多數由其他專業教師兼任。育人主體缺乏系統、專業的學習,具備一定的新媒體專業知識但媒介素養不足,對“受教”者的群體特征和媒體偏好缺乏深入了解,直接或間接造成校內網絡文化育人的效果不盡人意。
(二)傳播內容的趣味性不足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之一是優化新媒體內容,以強化價值觀教育。[3]調查結果顯示,從目前的傳播效果來看,高職院校學生對軍工文化相關內容知之甚少,根源在于過于傳統的“文化輸出”加深了學生受眾的抵觸心理,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傳播“套路”提不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限制了軍工文化的正向傳播。同時,高職院校網絡育人工作尚未完全跳出傳統傳播的局限,與新媒體新技術的融合度不高,傳播內容尚未實現創新性、立體化生產方式,不能滿足高職學生多元化的網絡文化內容需求。
(三)傳播主客體之間的互動性不足
研究表明,多數學生認為導致他們對學校輸出的文化內容抵觸的主要因素不僅是內容缺乏趣味性,根源在于與教師缺乏互動。如果說教師是軍工文化在高職院校網絡文化育人過程中的傳播主體,那么學生無疑是傳播受眾,即傳播客體。基于軍工文化這一特定傳播內容,校園網絡文化的輸出大多呈現出傳統、主流等趨勢,教師絞盡腦汁地進行敘事性內容輸出,而學生則認為被“灌輸”的內容與自己的學習生活距離較遠,關聯性不足,進而提不起興趣,更不用說主動與教師進行互動。這種內容性質與空間距離造成的障礙是真實存在的,也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傳播主客體之間無法建立支持性關系的重要原因。
三、新媒體環境下軍工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網絡文化育人的路徑
(一)打造立體化育人平臺矩陣
一方面,要加強校園網絡文化育人平臺計劃性建設,深入挖掘軍工文化代表性故事、名人IP等,用好易班、校園“兩微一端”、社交媒體等當代大學生易于接受的網絡載體,打造權威發布、多向互動、文化活動建設有聲有色的育人平臺,主動搶占網絡文化育人建設新高地。另一方面,要打破高職院校網絡文化育人內容和形式兩張皮的形式主義宣傳,強調“本土化”“特色化”,精心篩選優質信息,并對信息進行“新媒體化”加工,用年輕人的方式開展校園網絡文化育人工作,讓軍工文化入腦、入心。
(二)優化網絡文化育人內容策劃
與傳統思政教育或紅色教育相比,軍工文化有著更為現實、具象的教育素材。[4]高職院校要對軍工文化精神底蘊、時代價值進行提煉,在此基礎上進行內容優化。
一方面,開展軍工文化主題教育活動。緊扣“軍工背景+校史文化”特色,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開展軍工文化主題教育活動,組織線上講座、研討會等活動,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軍工文化的歷史和精神。高職院校可以緊扣“軍工背景+校史文化”特色,將線下活動資源同步線上進行宣傳。例如,可結合黨的二十大召開推出紅色精神傳承等系列活動。同時,線上開展愛國愛校主題教育活動,凝萃軍工特色校園文化。
另一方面,開設紅色軍工文化微課堂。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軍事節目中心聯合國家全民國防教育辦公室打造的《國防微課堂》為例,微課視頻一共15集,以當下青年人樂于接受的短視頻形式,輔以全新打造的國防青年卡通IP形象,邀請多名軍事專家,結合軍工歷史進行趣味性科普,不僅吸引了眾多青年粉絲,還收獲了大量互動與好評,讓新一代的中國青年開始主動了解國防軍工歷史,傳播優秀文化,推動代際傳承。
(三)加強傳播主客體之間的互動協同
新媒體的興起,如社交媒體、微博、微信、網絡視頻等,為高校網絡思政育人提供了豐富的渠道和手段,這要求高校了解學生訴求、拓展育人渠道,以應對新媒體多樣化的挑戰。[5]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優勢,軍工文化融入校園網絡文化育人的過程也為高職院校網絡思政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平臺,幫助傳播主客體之間實現資源融通。高職院校新媒體工作者作為傳播主體,要持續加強對傳播客體的了解。調研發現,當前大學生對校園新媒體平臺的使用頻率并不高,與其他大眾接受度普遍較高的平臺相比,學生對校園新媒體平臺的態度多為被動接受,校園新媒體與受眾之間的粘性不高,內容生產者與接受者之間缺乏深入了解。因此,高職院校新媒體工作者要嘗試從內容生產者的角度出發,同步了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需求,提高內容軟實力,持續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在日常的信息傳播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軍工文化及工匠精神的宣傳科普,為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提供新思路。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廖小涵.以軍工文化資源涵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與實現路徑[J].中國軍轉民,2024,(1):123-124.
[2]徐偉俠.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落實機制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4,37(01):1-6,19.
[3]王藝蓉.新媒體時代高校德育信息化模式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4):183-185.
[4]李濤,楊鈺婷.軍工文化融入高校育人體系的價值意蘊與多維路徑[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6(04):89-95.
[5]刀夢寅,燕霞.互聯網傳播視域下高校網絡思政育人路徑的構建研究[J].傳播與版權,2024,(4):94-97.
【基金項目:2023年度陜西高校學生工作精品項目“構建多途徑育人模式,發揮軍工文化育人特色品牌效應”(項目編號:2023XXM27);2023年度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本科研計劃項目“社交媒體時代高職院校網絡文化建設路徑研究”(項目編號:Gfy23-47)】
(作者簡介:李婷婷,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單位: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