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曄
(河北金融學院國際商務外語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作為獨立教育類型,應用型高校有其特定的人才培養目標、規格、過程、途徑及評價標準。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既是學校全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起點與基礎,也是學校全部教育活動的終極歸宿。因此,明確應用型人才的規格特點,構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課程群及多元合作的協作教學,是應用型高校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數智化時代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簡稱“四新”)建設中改革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模式及變革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成為應用型大學面臨的熱點問題。如何把“應用”滲透到辦學的各個方面,如學科布局、專業設置、教學研究、教學模式、質量評價等,是課程整體性設計和集群思維方面面臨的突出問題[1]。
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首先要明確其定位和需求。但在課程建設中,常出現理解不深入、定位模糊的問題,導致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脫節。同時,應避免課程同質化,現實中高校常存在課程重復、內容相似的問題,缺乏特色。此外,跨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也很重要,但現實中學科壁壘高、融合不足,導致學生知識面不全。實踐性教學亦不足,實驗設備和實踐基地缺乏,學生實踐機會有限。
教師團隊建設是應用型高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著力點。在應用型高校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團隊建設缺乏明確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導向、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教師教學能力和實踐經驗不足、團隊缺乏協作和創新能力、體制機制不健全等諸多不足。如何打造教師協作共同體、組建團隊、明確任務、提升教師團隊能力及創新教學機制體制,以此提升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水平,是教師團隊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2]。
部分教師團隊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導向不明,缺乏實踐經驗與創新能力。年齡、職稱和來源結構不合理,缺少具有實踐經驗的高職稱教師和企業專家。一些教師部分教師雖理論扎實,但教學和實踐能力不足,難以結合理論與應用。并且團隊協作和創新能力不足,跨學科、跨專業協作欠缺,影響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深入發展。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訴求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體系架構需要突出“應用”特征,以及系統、科學和完整的專業知識體系。當前高校還存在人才培養定位不明確、人才培養模式不匹配、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創新創業能力不足、學生評價體系不完善等諸多問題[3],因此需探索建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應用型本科院校對人才內涵認識模糊,導致定位不清、同質化嚴重,難以滿足社會需求。這可能會使得培養出的學生無法滿足社會的多樣化需求,也難以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中脫穎而出。協同育人機制的不健全,落實不到位,監管不嚴格。這會影響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教學與生產脫節,在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模式上都不能很好地體現出應用型的特點。部分教師自身創新創業意識薄弱,很少對“教育教學方案”“學術研究項目”等進行深刻反思,也很少向學生傳達這方面精神。這可能會限制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和能力的發展。學生評價也未能及時有效反饋。
應用型人才培養強調課程框架的廣泛性和融合性,突出復合性和應用性。課程整合旨在實現開放、導向的目標,超越單一教育模式。在地方服務、人才培養、資源配置和品牌影響四方面體現集群價值[4]。
其一,明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目標,確保其與行業需求、職業發展和興趣相關。確保課程目標具有實際意義和前瞻性。通過專業群建設中的各專業課程體系重構課程體系,構建具有內在聯系的課程群,包括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等,形成層次遞進、相互銜接的課程體系。注重課程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凸顯專業群對產業鏈和現代化對人才需求的適用性。其二,按照不同專業對職業崗位(群)的需求,積極與企業合作進行課程開發,加強專業群課程資源庫的建設,提倡“課程資源共享”的理念,實現人才培養的低成本、高效率,在泛雅平臺、愛課程網和學校精品課程網站等建立專業群共享精品課程和優質核心課程,構建專業群的精品在線課程網絡體系,充分發揮專業群的匯聚、共享價值。其三,構建多元、復合、應用為特色的職業技能課程以及校內校外雙軸為核心的多元復合實踐教學體系。整合課程群功能,注重職業技能與創新創業課程的交流。
選修和科技類課程應明確其定位,即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平臺。明確課程目標,如提升學生的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鼓勵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開發跨學科選修課程,如“數據科學與商業分析”“生物醫學工程”等。使學生形成綜合性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入前沿科技內容,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設置相關選修課程,讓學生接觸最新的科技知識和技術。結合實驗、項目、競賽等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應用科技知識,提升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強調知識的復合應用,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合,設置實際案例分析和綜合項目設計等環節。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中,培養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實踐環節比例,如實驗、實訓、實習等,與企業、科研機構合作建立實踐基地和實習平臺,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包括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實踐成果評價等。
前瞻性的課程設計至關重要,密切關注科技發展的最新動態,預測未來科技趨勢和行業需求,將前沿科技知識融入課程設計中。邀請行業專家和學者參與課程設計,確保課程內容具有前瞻性和實用性。同時打破學科壁壘,開發跨學科課程,讓學生接觸多元化的知識體系,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通過項目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使學生整合知識,提高問題解決能力。鼓勵學生參與科技競賽和科研項目,通過項目驅動的方式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高校提供指導和支持,解決競賽和項目中遇到的問題,激發學習興趣和動力。
就課程群建設而言,首先,教學內容日趨復雜,應發揮教師團隊整體作用,互相分擔和互相合作,以整體優化課程與教學內容。其次,為滿足社會快速發展需求,實現以生為本,構建跨學科、跨年級協作教學,打破傳統組織形式,促進教師積極性與創新。最后,需強化“雙師雙能型教師”的作用,培養教師跨學科教學能力[5]。教師需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教學機制需系統優化,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實現1+1>2 的效應。
2022 年4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 年版)》明確提出“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該要求旨在以10%的課程綜合化與實踐性,撬動90%的分科教學。當今教育領域,跨學科教學正逐漸成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它能突破時空界限,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體驗,幫助其拓寬學科邊界。故而,課程中實施跨學科互動,尤為重要。教師可通過將不同學科的內容和方法相互融合,輔助學生建立更全面的知識體系,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設計跨學科課例,確定一個或多個跨學科主題,目的是連接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實施教師合作備課工作模式,鼓勵不同學科的教師之間進行對話與合作。該模式的最大優點在于資源共享,充分發揮各學科教師的優勢,為課程教學提供更廣的資源支持;采用項目式學習等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與多學科結合。此外,還應完善學科評價體系,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如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等,全面評估學生的跨學科學習成果。
同時,將不同教學環節,如理論教學、實驗教學、社會實踐等教育資源有效整合,確保理論與實踐有效銜接,輔助學生更系統地掌握知識點,學以致用。
加強校企合作,建立雙師型師資團隊是提升教學質量、培養符合市場需求人才的關鍵。引進企業人才作為兼職教師,帶來行業前沿知識,與教師實踐培訓互補。鼓勵教師參與企業實踐,提高其實踐能力和行業認知。邀請企業導師指導學生,形成雙師型團隊,共同提升教育質量。
開展師資培訓與交流、構建協作教學平臺、完善評價與激勵機制、加強科研合作和優化課程設置等措施,不斷強化師資力量,為協作教學提供有力支持,促進校企深度合作。定期組織校企師資培訓與交流,分享教育教學方法、行業動態和實踐經驗;建立校企合作教學平臺,可包括在線課程、實踐項目、教學資源等,實現校企之間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為協作教學提供便利條件。同時,平臺還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空間,促進協作教學深入開展;建立評價與激勵機制,表彰優秀教師,將產教融合的成果作為教師晉升、評獎評優的重要依據,激發其參與協作教學的積極性;通過科研合作,促進校企之間的知識共享和技術創新,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和學校的科研水平。鼓勵教師參與企業合作開展科研項目,共同解決行業難題;根據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需求,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增加實踐課程比重,確保課程內容與市場需求緊密對接。
構建課程群建設和協作教學模式的保障機制涉及組織與管理機制、資源保障機制、教師合作機制、學生管理機制、質量監控與評估機制等,確保課程群有效運行和協作教學順利實施。
組織與管理上,成立課程群與協作教學領導小組,負責整體規劃、指導、監督與評估;設立協作教學中心,協調關系,提供資源支持;建立課程群管理制度,確保有序進行。
資源保障上,建立資源共享平臺,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和實驗室建設。在數字化時代,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庫,提供豐富在線資源,以支持自主學習和遠程教學。
教師合作機制上,跨學科、跨領域組建教學團隊,共同承擔課程群內的教學任務,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專業培訓、學術交流和研討會等活動,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為協作教學提供有力支持。同時,建立合理的教師評價和激勵機制。
學生管理機制涵蓋學習支持、評價和學生參與。學習支持為學生提供輔導、咨詢,助力解決學習難題;科學評價機制全面評估學習成果,給予反饋;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以培養團隊協作和創新精神。
質量監控與評估機制能確保課程群與協作教學的質量。完善體系全程監控實施過程,定期評估教學效果并總結經驗,及時發現問題并改進。評估結果反饋至相關部門和教師,推動持續改進和優化。
總之,在應用型高校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需科學籌劃,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優化人才培養、課程建設和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教師積極性,科學構建應用型人才專業體系,創新協作教學模式;建立良好的運行保障機制,確保課程群與協作教學的保障機制有效運行,促進應用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