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成飛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人文學院 貴州 畢節 551700)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 年修訂版)》在“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部分明確指出:“為滿足普通高中語文課程多樣化和選擇性的需要,必須增強課程資源意識……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方面的語文課程資源,應積極利用和開發。”[1]探討語文教學中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能有效激起一線教師對地方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研究意識、轉變語文課程教與學的方式、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扎實落地,對于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也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本文在分析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根據部編版高中語文的教材結構與內容設計,以貴州省畢節市為例,從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和學習任務群教學三個方面進行地方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課例設計。
發展性原則指一切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都必須以落實語文課程目標、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落腳點。資源的引入不僅要具有文化意義,還要保證內容和形式上有利于實現學生的學習意義,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促進學生社會化發展與個性化發展[2]。如果不能實現促進學生發展的要求,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就只是形式,沒有實質性意義,因此,尊重學生身心的發展性是最基本的原則。
在內容上,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一般指向課外資源。課外資源是豐富多彩的,自然風光、人物古跡、風俗民情、家庭生活、社會生活,關于近期某事件的公眾號文章、街道廣告宣傳語、圖書館、展覽館、菜市場的熱鬧景象、老城區古舊小道等,都可以成為潛在的課程資源。
在空間上,開發利用本地的課程資源需要教師和學生以開放的心態走出課堂,走向課外、走向生活。可以關注城中心,也可以走訪老城區,甚至去往鄉鎮山村。走進身邊人的日常生活、走進身邊的自然美景、走進文人墨客、歷史名人的精神世界,去觀察、理解、探究、創新、實踐和反思。
在開發利用的途徑方面,也應該是開放的、多樣化的。除了教師和學生的參與,還需要建立一個學校、社區、家庭等多方聯動的立體的開發利用空間,進而促進地方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縱深發展。
在地方語文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實踐性既是需要遵循的原則,也是方法和路徑。在開發資源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在實踐中觀察、研究,根據教學目標進行資源選取、整合,在利用資源時,需要引導學生以校內資料分析、寫作、校外調查走訪、觀察探究等形式進行實踐活動,以訓練學生在實踐中觀察、分析、理解、創新和實踐的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和素養。
在閱讀教學模塊中,教師可以從單元引言、學習提示、閱讀文本等方面入手進行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如對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二單元課文《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進行教學設計時,緊緊圍繞第二單元的主題“勞動最光榮”,在文本學習的基礎上設計專題研討。
結合單元學習主題及文本特點,明確教學價值:通過文本閱讀和調查研究認識和理解工匠精神,尋找身邊的工匠精神;學習本單元通訊文、新聞評論的一般特點及寫作方法。
①擬定研討方案,明確學習任務;②為學生自學本單元課文提供導讀線索和學習清單;③尋找日常生活中體現工匠精神的勞動案例,如畢節市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作品,鐵藝品、竹編、糖人、陶藝。
①創設情境導入單元教學。教師提供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大街小巷常見的勞動場景,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引出單元主題。②介紹單元研討方案,明確學習任務。③文本示例教學。選取一篇課文帶領學生學習,目的在于讓學生把握通訊文、新聞評論的文體特征、一般特點,總結主要的寫作方法,為后一階段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④交代調研任務。調研主題:尋找身邊的工匠精神。調研形式: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可通過走訪、問卷、訪談等方式收集、整理信息。調研時間:1 周。調研成果:為尋找到的“工匠人”寫一篇通訊文或新聞評論,并把自己的尋找之旅做成簡報或海報,課上分享。
學生分享調研成果,教師結合本單元閱讀內容以“什么是工匠精神?”“怎樣理解勞動?”等主要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探究與表達交流。
教師根據學生調研及研討情況做評價反饋,對本單元文本內容進行研討總結。最后,將學生作品在班級或學校展覽區展示,營造研究性學習氛圍。
閱讀教學的目標不僅為了讓學生讀“懂”,還為了讓學生會“用”,這里的“用”包括學生會表達、會思考、會鑒賞、會理解,要達到實質的“用”,最直接的呈現是寫作。地方語文課程資源在寫作教學模塊中的應用,在于結合教材內容向社會、自然、人文生活的延伸和拓展。不管是記敘文還是議論文,對于學生而言,困難的不是寫作知識點的理解和寫作技能的應用,而是寫作素材的綜合運用。除了基于閱讀豐富精神世界,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也是很有效的路徑。學生只有在實踐中觀察、調研、探究,獲得第一手的最直觀的信息和資料,才能豐富其眼界和思想,才能為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和靈感。
下面以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寫作任務為例,設計一個寫作教學中開發利用地方課程資源的課例。寫作主題:寫景狀物。
出示春夏秋冬四季的當地自然景色(可選取同一處景或不同景),讓學生感受身邊的自然景物之美,感受不同季節給人帶來的美感差異。
①結合本單元課文,學生總結對寫景狀物、情景交融等寫作技巧的理解和認識。②教師選取《故都的秋》《我和地壇》《荷塘月色》的精彩片段帶領學生細讀、品味,體味幾篇文章寫景抒情的藝術手法特色。③研討:文人墨客筆下的景物蘊藏的文化意義。寫景狀物的文章,大多反映作者的審美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民族的審美傳統。選擇當地的一個景點作為分析示例,引導學生思考景物承載的個人情感和地方文化,以及如何在文章中表達體現,為下一階段的寫作做好鋪墊。
對我們生活的家鄉,你也許已經非常熟悉了,有些小有名氣的景點可能你經常去游玩,有些小天地可能你未曾涉足。城東的人也許喜歡逛人民公園,城西的人也許偏愛響水灘,一處景也許承載著一些人的記憶、思緒。請你選擇一處你認為比較特別的景,寫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散文。
學生寫作后以同伴互助的形式開展相互傳閱相互點評,相互傳閱點評的過程,實際上也是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每一位學生的作品都是站在自己的視角,對于同伴而言,這就是學習資源。學生根據同伴點評和教師指導進行修改,完成后教師將學生的作品整理成冊,師生商定書名,并為之作序,將成品分享給畢節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為畢節市旅游宣傳工作提供幫助。
學習任務群是高中語文新課標的亮點,也是高中語文教材編寫的結構特點。這要求語文教師要突破傳統的知識點分解式講解,以學習項目的形式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學,以任務為導向,讓學生在項目學習過程中獲得綜合的、多層級的目標發展。學習項目的研究性決定了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學習目標的開放性、綜合性、實踐性。因此,學習任務群得以有效實施的重要前提就是開發利用地方課程資源,以地方課程資源打開學習的空間。下面基于教材中的學習任務群進行學習主題的設計,以體現地方語文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在學習任務群模塊中的應用。
①教材內容: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八單元:詞語積累與詞語解釋。②設計說明:學生語言的表現力需要扎實的語言積累,積累是為了運用,要讓詞語庫中的詞語“活”起來,學生就必須在真實的情境中理解、辨析、運用。讓學生走進家鄉的語言世界,可以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更深刻地分析詞語運用和表達的藝術,感受語言對文化的承載意義,真正理解和運用漢語言文字。③研究項目:畢節獨特的語言魅力。④研究主題。主題1:“歇后語中的畢節文化”;主題2:“說方言俗語的畢節人”;主題3:“畢節方言整理收錄”。說明:研究主題可由教師指定,也可以由學生任選一個開展研究。⑤研究形式與研究成果:學生以小組形式開展調查訪問、研討,寫一篇1000 字的報告。在此基礎上,運用手抄報、講演、辯論等多種形式開展全班交流。
①教材內容: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五單元《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②設計說明:這本書從中國傳統農村入手研究中國基層生活,緣于作者對中國鄉土社會的了解與情感,這是一種可貴的文化自覺,也是編者希望學生達到的目標之一。這本書的閱讀學習對于畢節市的教師和學生而言,有著獨到的優勢。大部分學生對鄉村的了解與認識比較充分,而且城區周邊都是鄉村,學生容易開展調查研究,結合《鄉土中國》的閱讀與學習,學生可以進一步了解其土生土長的家鄉的發展變化。根據教材中任務3 的設計,從“問題”入手,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和社會擔當意識。③研究項目:畢節鄉村的變遷。④研究主題。主題1:“今日畢節鄉村的變遷”。探究社會轉型期傳統與現代的交織和轉換,學生可從居住外貌、風俗習慣、文化氛圍、鄉村產業等角度中任選一個,開展調查訪問與研討;主題2:“鄉、土、人之關系探尋”。探究“鄉、土、人”三者之間緊密的互動關系,理解鄉土文化的“守土”在時代發展中的變遷;主題3:“返鄉人的離開與回歸”。以過年過節“返鄉人”為線索,探究現代鄉村人“精神家園”的真諦。⑤研究形式與研究成果:學生以小組形式開展調查訪問、研討,寫一篇1000 字的報告。在此基礎上,運用手抄報、講演、辯論等多種形式開展全班交流。
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社區等研究力量的合理整合與使用。地方語文課程資源具有無限的潛在空間,隨著社會的發展,其內涵還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之中。地方語文課程資源具有鮮明的地域性,但并不是所有的這些地方特色資源都能成為語文課程資源,還需要我們深入挖掘分析,賦予課程意義后加以合理利用。對于課程資源,語文教師應當持有的信念是:學生對實踐的自信與自覺,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對自己生活成長的實踐場域的認知與理解。因此,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任重道遠,需要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挖掘、分析、運用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