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可心
摘要:慶陽香包是一種民俗文化產品,在實踐中有著較強的功能性。慶陽的石榴籽香包是在原有傳統香包的基礎上進行的形式上的創新,為了充分實現它的經濟價值,人們賦予了它不同的文化內涵。從最初的驅蟲避邪到婚慶時的多子多福再到各民族團結,體現出石榴籽香包的文化功能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意識形態的變化所發生的轉變。石榴籽香包在今天所具有的各民族團結的含義能夠反映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深入人心。當然,要想更進一步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就要將石榴籽香包建構為群眾共享的文化符號,在這一過程中要注重培養非遺傳承人,充分發揮他們的影響力。
關鍵詞:石榴籽香包;文化功能;變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慶陽香包又叫香囊、荷包,在慶陽又有 “絀絀”的俗稱。所謂 “絀”,是石器時代人們利用骨針將獸皮、樹葉等縫制連接起來的一種技法,這種較為粗笨的繡制技藝卻以香包制作為載體被慶陽民間手工藝人作為文化藝術傳承了下來。[1]它是中國古代女子在勞動中所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產品,是以男耕女織為標志的中國古代農耕文化的產物。從廣義上來說,慶陽香包包含各類手工刺繡的工藝品,如鞋墊、枕套等。[2]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從岐黃醫藥到農耕發端后的衣飾文化文明,數千年約定俗成的防病驅邪、祈祥納福的功效和向美向善的人性追求,成為慶陽香包繡制的基本特征。[3]慶陽香包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功能性,在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文創產品的石榴籽香包,在繼承慶陽優秀傳統香包功能的同時在形式上進行了突破,并且通過其自身的文化價值實現了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學術界對慶陽香包的關注源于2002年的第一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近年來,學術界對慶陽香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遺助力鄉村振興、“互聯網+非遺”、傳承與保護、發展現狀與困境分析等領域,并且都是從宏觀角度進行分析,對于石榴籽香包文化功能變遷的微觀分析十分稀少。
本文以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為田野點,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角度出發考察石榴籽香包文化功能的轉變,同時,對將該香包建構成共享的文化符號提出針對性的意見,以此來更好地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
一、石榴籽香包文化功能的變遷
石榴籽香包的文化功能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遷,從當地人的描述中了解到,所有傳統的香包最初的功能都是驅除蚊蟲,后來香包制作者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價值,就在其中增加了多子多孫多福的內涵,近幾年,石榴籽香包又增添了各民族團結的內涵。雖然香包的形式和含義不斷發生改變,但是當地人始終沒有拋棄優秀的傳統文化,而是在此基礎上增添新的內涵,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一)古代香包的初始功能:驅蟲避邪的民俗文化心理以及保健功能
自古以來慶陽的香包就以中草藥作為原料,用來驅蟲辟邪。這種功能與它的起源有著密切聯系。關于其起源,主要包括驅蟲說、錦囊說、繡球說和屈原說四種說法。最可靠的還是驅蟲說,指的是在公元前2360年前后,岐伯創造的中醫藥學說被人們廣泛采納,于是開始在香包中放置中草藥。[4]在端午節期間,也就是人們常說的 “毒月”,毒蛇頻繁出現,一些奇形怪狀的蟲子也層出不窮,這些含有毒素的生物會給孩子帶來災難,所以必須在端午節前后為孩子佩戴含有中草藥的香包來驅趕毒蛇和毒蟲。
關于香包里中草藥的主要功能和配方,當地人解釋道:“我們這個中草藥的主要作用就是驅蚊和驅蟲,其他的作用倒是沒有。它的配方主要有12種藥材:當歸、白芷、山芋、山柰、靈靈香、蒼術、細辛、排草、薄荷、辛乙、松香、姜黃。五月端午節講究的是蒼術和雄黃,雄黃就是驅蛇的,端午節一過就是三伏天了,高溫天,害怕蛇來,娃娃們戴上這個就驅蛇了?!币晃焕夏棠逃胁煌囊娊?,她認為香包掛在門上可以驅趕怪物,就是避邪。
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非常明確地知道石榴籽香包里的中草藥主要有驅蟲保健功能。同時,香包與端午節結合后,逐漸走向大眾,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民間社會表達民俗信仰的載體。在當地群眾的心中,香包是可以用來避邪的,帶上它就可以讓一些 “妖魔鬼怪”遠離自己,這充分體現了他們的民俗文化心理,以及香包所發揮的文化功能。
(二)現代香包與石榴的結合:多子多孫多福的文化觀以及美好寓意的功能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香包已經滿足不了人們在審美和精神上的需求,市場也在逐漸縮小。出于最大限度上實現經濟價值的目的,香包制作者開始在形式上創新。
據了解,石榴籽形狀的香包最早在慶城出現是30年前,創始人認為傳統香包的形式過于單調,在端午節難以賣出,為了維持一家的生活,必須進行創新。在形式上的創新主要受到孫子的啟發。最初,創始人只是改變了其外觀,并沒有想到賦予它多子多福的文化內涵。這個寓意是后來人們根據傳統加入進去的。據學者烏丙安考證,這種以石榴象征人口眾多、子孫滿堂的習俗是東漢絲綢之路開辟之后才開始的,慶陽恰好處在絲綢之路上,他們崇尚石榴的習俗恐已久矣。這里的婦女在繡制品中對石榴非常喜愛,從古至今一直都把它作為多子多福的象征。[5]烏老師的論證是可靠的,當地人尤其是婦女對石榴都是有特殊情感的,她們會在閑暇時間參與石榴籽香包的縫制,這對她們來說不僅能夠獲得物質報酬,更是一種心靈上的享受。自從商戶在石榴籽香包中增添了這種含義,它的市場逐步擴大。不僅在端午節售賣,婚慶時節也會有很多人來買。
石榴籽香包在被賦予了多子多福這種美好的寓意之后,它的功能在人們的心里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講究的是驅蟲避邪的實用性,現在主要追求它的這種深刻的文化內涵。這種內涵表達了人們對子孫滿堂、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時香包的文化價值帶動了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事實上它所產生的社會價值是巨大的。許多商戶都沒有足夠的人手去縫制香包,這就需要尋找合適的人群承擔這份工作,于是就產生了 “炕頭經濟”,即村里的婦女和老人閑暇時間在自己的家里縫制香包,完工后交給當地的負責人獲得一定的報酬。事實上,商戶們還有專門的扶貧車間,如非遺傳承人賀老師就有專門的公司,截至2022年她們一共培訓了6 000多名婦女,帶動520多名農村低收入婦女從事手工刺繡、編織工作,月人均增收1 000元左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為脫貧攻堅貢獻了一份力量。
(三)石榴籽與國家話語結合:民族團結的文化符號以及社會整合的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行各業都在踐行這一理念,慶陽的香包產業也是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盵6]慶城縣的非遺傳承人賀老師在實踐中踐行了這句話。她是非遺街里將民族團結的含義融入石榴籽香包的帶頭人,并且憑借十幾年的教學經驗將這一理念傳播出去。正如她自己所講的:“過段時間我要去甘南的卓尼縣,就是要和少數民族搞好關系。文化是一個軟實力,就是要和各民族、世界進行交流的。我曾經去過秘魯等地傳播我們的非遺。”她很高興地向我們介紹:“石榴籽香包的寓意就是民族大團結,我們這個含義也是學習來的,個人方面就是婚慶方面是多子多福?!辟R老師的思想覺悟非常高,不僅能將慶城的傳統文化傳承好,還能夠跟隨國家的腳步搞好民族團結,也只有這樣她們的非遺和文創產品才能走得更高更遠。
當地絕大多數的中年婦女和青年人認為,只要能夠發揮香包的經濟價值,融入一些新的內涵是可以的。就像梅玉阿姨說的:“其實只要讓它的經濟價值發揮出來,啥都可以融入?!睂τ诿褡鍒F結這個文化內涵,當地的生產者是非常認同的,因為對于他們來說這是將自己的文創產品與國家話語相結合,不僅能夠獲得經濟利益,還能使本地的文化得到重視,從而進一步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在慶城縣,石榴籽香包已經成為民族團結的文化符號,當地的文化精英用具有相似性的石榴籽香包來反映當下的意識形態,使抽象的概念有了具象的表達。而它所發揮的功能就是促進當地的民族團結,實現社會整合。雖然慶城是一個漢族縣,但是內部的認同和團結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內部形成了較高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在面對外部社會時我們才能夠將民族團結宣傳出去。石榴籽香包中的民族大團結內涵足以體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這一地區的發展。當然,這一理念只局限在商戶和當地人之間是萬萬不可的,這就需要我們將這種石榴籽香包構建成一種共享的文化符號。
二、建構共享的文化符號
曹進、張淑萍認為慶陽香包不僅是一款精美的民俗工藝品,而且已經成為慶陽農耕民俗文化的一種象征符號。[7]慶陽香包已經成為農耕民俗文化的共享符號,每年人們都會舉辦一場隆重的農耕文化節,慶陽香包也因此聲名遠揚。想要在慶城培養民族團結的意識,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展,將石榴籽香包建構成共享的文化符號是十分可取的一條路徑。
關于這一路徑,我們先要做到的是增強當地人對石榴籽香包的認同。正如劉先福所說:“民俗藝術之所以能獲得持久傳承的動力,原因在于其核心指向群體或社區的認同表達?!盵8]這就要求一方面繼承傳統,另一方面要與當地人的生活、經濟發展相聯系。慶城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縣城,其優秀的傳統文化更是數不勝數。香包現在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功能以及文化內涵在當地已經被人們所熟知,并且許多老年人認為祖輩傳下來的傳統是不可以隨意改變的。這也說明了鏈接傳統的重要性。所以,石榴籽香包要繼續保持驅蟲避邪的功能以及多子多福的文化內涵,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需求相聯系,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人們對于某些事物產生認同感時,一定是滿足了自身或者集體的利益。只有讓當地的群眾在石榴籽香包上獲利,他們才會在意識上認同它。在當地,這一獲利主體就是非遺街里的商戶,并且他們一致認為,只要能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融入新的文化內涵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當然,商戶只是一小部分群體,最重要的還是廣大人民群眾。王明珂先生曾在 《羌在漢藏之間》這本書中講到,各寨子內的認同主要是通過人們建構的歷史上弟兄祖先的故事以及為了增強凝聚力在現代所建構的 “毒藥貓”理論。這些建構的內容對于當地的團結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們同樣可以以石榴籽香包為主線建構當地歷史上民族團結的故事,使其成為人們日常閑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一些外人進入到這個社區時,當地人可以將這些含義講給他們聽。慶城作為一個旅游地,每年會有很多外地人來旅游,香包作為聞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會受到一些人的關注,這種含義必然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慶陽香包會以更高層次的各民族團結的文化內涵而聞名。在這種石榴籽香包成為共享的文化符號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可以進一步深入人心。
三、結束語
雖然慶城缺乏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相關實踐活動,但是它另辟蹊徑,從文化的角度進行創新,通過挖掘石榴籽香包的內涵來增強人們的民族團結意識。石榴籽香包文化內涵和功能的轉變體現了當地人敢于突破和創新的精神,在保持原有內涵不變的基礎上與國家話語結合,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同時實現了非遺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是所有非遺學習的典范。但是實踐活動的缺乏,也體現出了基層政府力量的缺失,這與內蒙古通遼市努日木鎮促進民族團結發展的過程中有著相同的缺陷。在筆者看來,既然現有的缺陷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改善,那么我們就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映射到非遺領域就是要重視非遺傳承人,鼓勵她們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知識讓身邊更多的人了解非遺,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充分發揮她們的影響力,讓非遺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 唐迎.鄉村振興視角下的慶陽香包創新設計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22.
[2] 韓悅芳.慶陽香包的工藝傳承與創新設計[D].蕪湖:安徽工程大學,2022.
[3] 余振東編.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品圖典[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9.
[4] 周雯.慶陽民俗文化發展與傳播研究:以慶陽香包、剪紙、刺繡為例[D].蘭州:蘭州大學,2018.
[5] 梁燕.慶陽香包的文化象征意義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 2017.
[6] 習近平.保護、傳承、利用,讓民間藝術綻放新的光彩[N].人民日報,2022-02-07(001).
[7] 曹進,張淑萍.慶陽香包的文化符號學闡釋[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34-37.
[8] 劉先福.作為認同表達的民俗藝術[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5(02):12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