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凱琳
摘要:國家形象作為一國軟實力的核心要素,既匯聚了民族精神又具備深遠的影響力,是國家綜合實力外在展示的重要窗口。“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一種全球共享發展的公共產品,已逐漸成為中國與世界互動的關鍵平臺。中國作為倡議的發起者正努力在兼顧自身與沿線國家利益的基礎上,借助 “一帶一路”這一平臺塑造并提升國家形象。本文關注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國家形象的傳播現狀,并探討優化和提升中國形象的策略。通過具體的發展措施,中國致力于在全球舞臺上構建更加積極、開放和多元的國家形象。
關鍵詞:國際傳播人才;國家形象;“一帶一路”
一、國家形象內涵及塑造影響因素
國家形象不僅反映在經濟發展的成就上,還體現在社會制度的完善和治理能力上。一個公正、法治、透明、高效的社會會給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科技創新能力、公民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參與程度也是構成國家形象的重要方面。文化藝術更是國家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它能夠傳遞一個國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現代文化。從文學作品、電影、音樂到傳統戲劇、美術和手工藝品,文化藝術的各個表現形式都是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1]人民素質和國民教育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國家形象。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更加依賴于現代傳媒技術和國際交流平臺,網絡、社交媒體、國際展覽和文化交流活動可以有效傳播國家形象,增進國際理解與友誼。國家形象是公眾通過各類媒介對國家形成的綜合認知,這種認知既有客觀性,也有主觀性,受到政治體制、經濟狀況、社會進步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從而塑造出一個國家持久且穩定的精神象征。[2]中國自古以來秉持和平共處原則,積極尋求與他國的共贏。在疫情嚴重、經濟發展面臨壓力的背景下,中國向150個國家和7個國際組織提供了援助。這些行動不僅展現了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定決心,也反映了中國和平發展、追求共贏的外交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文化事業和產業的發展,滲透在文化創作、消費和傳播的各個環節。通過強化這些價值觀,中國能夠提升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事業和產業的蓬勃發展。[3]一個完善的文化生態不僅有助于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藍圖,也能夠成為全球共享的價值觀。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國家形象的塑造
(一)塑造國家經濟形象
積極的國際評價彰顯全球對中國經濟正面形象的認知,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國際觀察者將我國視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引擎。在 “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我國的良好經濟形象在國際舞臺上日益鞏固。這種積極印象的形成,源于我國在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的同時,堅定不移地追求互利共贏的經濟合作,并持續推進對外開放的步伐。逐步發揮作用的 “一帶一路”已成為世界經濟的新動力,為合作國家創造了互利共贏的新機遇,凸顯了參與國家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愿景。2019年的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顯示,近半數受訪者認為中國對地區乃至全球經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有61%的受訪者感受到了 “一帶一路”帶來的正面效應。[4]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建‘一帶一路是我國參與全球開放合作、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重要方案。”凸顯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決心和方向。在追求民族復興的征程中,我國與中東地區的關系正處于重大變革與調整的時期。[5]2016年,我國已成為阿拉伯國家的最大投資來源國。我國企業的 “走出去”戰略與阿拉伯國家提升經濟多元化的愿景相契合,對雙方擴大投資規模、改善投資環境都發揮了積極影響。
(二)塑造國家文化形象
中華文化深邃廣博,所蘊含的思想和價值觀不僅體現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和人文哲學,也為解決全球問題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方案。在國際交流中,特別是在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國大力推廣優秀的傳統文化,致力于讓這一寶貴的精神和道德資源造福全球。通過各類文化交流活動,中國不僅向世界展示豐富的傳統,還促進國家間的學習和互鑒,共同推進人類文明進步。自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54個沿線國家建立了153所孔子學院和149個孔子課堂,成為中國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有助于塑造和展現中國深邃文化的國家形象,這種形象的傳播進一步吸引國際學生來華學習和交流。[6]
《中國留學發展報告》顯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顯著激發沿線國家學生來華留學熱情,這些國家成為來華留學生的主要來源。如俄羅斯卡爾梅克共和國的舍夫琴科,現為蘭州大學留學生,他表示:“實現留學中國的夢想是我的愿望……‘一帶一路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們國家現在興起學習漢語的熱潮。”[7]顯然,“一帶一路”不僅構建中國與沿線國家溝通橋梁,也使中華傳統文化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這種文化影響力使中國深厚文化底蘊深入人心,加深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形象的理解和認同。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國家形象的提升
(一)構建全新對外援助經濟計劃
對外援助是我國國際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它具有顯著的雙重效應。通過對外援助,我國積極展示了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對全球發展作出了莊嚴承諾。在國際舞臺上,我國一直秉持共同發展、合作共贏的原則,致力于推動全球經濟增長、減少貧困、改善民生、促進社會進步。然而,對外援助卻面臨被誤解為新式 “經濟帝國主義”的風險。在某些情況下,對外援助可能被視為對發展中國家資源的掠奪,或者是干涉他國內政的手段。這種誤解如果不加以澄清,將會對我國的國際形象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引發所謂的 “新殖民主義”的指責。如何確保讓對外援助正面提升我國國家形象已經成為關鍵議題。[8]通過明確對外援助定位、優化援助方式和加強宣傳傳播,確保對外援助工作不斷提升我國國家形象,為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貢獻力量。
《中國對外援助 (2014)白皮書》顯示,2010年至2012年,我國對外援助總額為893.4億元人民幣,這些資金在改善受援國民生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9]然而,部分西方觀點認為我國對外援助或許隱含著對資源的獲取和戰略經濟利益的追求。在國際輿論場上,我國的對外援助形象面臨著誤解。一些國家和媒體指出,我國投資可能導致受援國主權受損、經濟負擔加重等問題。因此,我國需要更透明、負責任地展示對外援助的積極成果,強調受援國在援助下的發展進步,而非僅關注援助規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表明,我國搭建的學術交流平臺為全球提供了大量服務。《亞洲時報》一篇評論我國疫情期間行動的文章指出,這些努力不僅有助于避免謠言和緊張局勢,還為 “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項目提供了復蘇和增長的機會。[10]我國的對外援助應關注受援國的自主發展能力及援助帶來的具體成效,這不僅有助于提升我國國際形象,更能促進全球發展和合作。
(二)建立健全文化國際傳播的人才隊伍
國家形象的塑造與提升,是一個多元參與的進程,不僅依賴于官方渠道,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參與和表達。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中國公民出境人次增長,外國人來華數量也持續上升。因此,每一位中國公民都具備成為國家形象傳播者的潛力。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為國家形象塑造拓展了廣闊空間,也為國際社會提供了更多了解中國的途徑。在此背景下,多主體傳播策略成為提升國家形象的關鍵手段。本文聚焦文藝工作者、自媒體工作者以及來華留學生三個群體,探討他們如何成為行業內的典型代表。
文藝工作者肩負著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闡述中國精神、展示中國風采的重要使命。作為源于人民的創作者,他們的作品反映國家和民眾的生活,對于呈現一個立體、全面、真實的中國形象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盡管政府引導下的文藝創作已誕生諸多優秀作品,如藏戲、昆曲、粵劇等,但這些藝術形式在民間的傳播仍待拓展。[11]為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政府需要轉變職能,加強對文化體制機制建設的指導,支持文化行業的市場化和國際化,確保文化創作與國際標準接軌。無論是文藝工作者還是自媒體工作者,職業培訓要加強黨性教育,社會主義傳媒事業的特點要求相關從業人員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培養出政治上清醒、立場堅定、自覺性高的優秀人才。這樣的人才隊伍將成為塑造和傳播中國積極國家形象的重要力量。
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倡議作為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的重要載體,不僅彰顯了我國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貢獻與承諾,更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代化實踐相結合的生動范例。該倡議契合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和共同繁榮的價值追求,有力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和國際關系民主化。面對國內外經濟格局深刻變化,我國正努力適應全球市場經濟規則,爭取國際競爭有利地位,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作為連接亞歐非廣大區域的橋梁,致力于構建開放、包容的合作平臺,促進沿線國家經濟互聯互通和協同發展。在國內方面,我國正努力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并在 “一帶一路”建設中融入創新發展理念,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12]在國際方面,盡管 “一帶一路”為沿線國家帶來發展機遇,但部分國家擔憂經濟過度依賴我國及潛在安全風險。這要求我國在推進合作時,既要展現開放姿態,還需要與合作伙伴共同努力,增進信任,化解矛盾。馬克思主義為我國與世界的互動提供了理論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則是這一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具體體現。在 “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我國秉持共贏原則,通過國際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五、結束語
在全球舞臺上,我國積極參與解決全球性問題,并逐步在國際事務中擔負更為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顯得尤為關鍵。我國國家形象與政治影響力、經濟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等核心要素緊密相連,這些要素的發展狀況為國家形象塑造提供了客觀基礎。以國家形象建設為起點,以提升國際地位與影響力為終點,這一過程需要借助有效的傳播與交流作為媒介。
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至關重要。“一帶一路”倡議作為國家形象塑造與傳播的有力載體,其構建目標—政治互信、經濟互聯互通、文化交流互鑒—與國家形象塑造的核心要素相呼應。利用 “一帶一路”平臺提升國家形象恰逢其時且必要。隨著時代發展,我們將不斷探索新途徑,強化和提升國家形象,努力向世界呈現一個更加生動立體、豐富多樣的中國形象。
參考文獻:
[1] 朱玲琳.中國式現代化對國家形象的塑造[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3(06):15-21.
[2] 李智,趙振宇.再論國家形象的內涵及其塑造[J].西部學刊,2023(17):28-32.
[3] 蘇繼群.對于我國國家形象塑造與傳播的理性思考[J].國際公關,2023(11):68-70.
[4] 呂少卿,童興強.塑造和傳播國家形象是新時代藝術的歷史使命[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23(03):57-62+207.
[5] 田宇,彭攀.“一帶一路”視域下國家形象的塑造[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20(04):90-94.
[6] 孟昀,王彥偉.中國官方社交媒體行為如何塑造國家形象:一項基于推特平臺數據的扎根分析[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5(02):172-183.
[7] 杜佳琦.多維塑造中國國家形象[J].傳媒論壇,2022,5(21):3.
[8] 何元浪,劉欣宇.“一帶一路”視域下的國家形象:歷史演進、現實影響與建構理路[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23,24(06):42-47.
[9] 胡正榮,郭海威.轉場與縫合:“一帶一路”影像傳播與中國國家形象建構研究[J].中國電視,2023(10):5-12.
[10] 潘玥,肖琴.“一帶一路”在印尼的污名化傳播與中國國家形象的再塑造[J].南亞東南亞研究,2023(02):40-53+153-154.
[11] 田宇,彭攀.“一帶一路”視域下國家形象的塑造[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20(04):90-94.
[12] 李蕙希.探析國家形象 “自塑”與 “他塑”的一致性與差異性:以 “鄭和下西洋”和 “一帶一路”為例[J].聲屏世界,2022(18):21-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