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庭花
摘要:近年來,蘭州市以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滿意度為導向,以市場化、法治化、便利化建設為目標,全面打造營商環境實踐樣本城市,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但與發達地區相比,與市場主體需求相比,在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社會創新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仍有待于進一步改善。未來應重點圍繞政府、市場和社會三個維度對蘭州市營商環境進行持續優化,從而提高蘭州市投資吸引力和區域競爭力。
關鍵詞:營商環境;市場環境;政務環境;法治環境;社會環境
一、近年來蘭州市優化營商環境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蘭州市以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滿意度為導向,以市場化、法治化、便利化建設為目標,全面打造營商環境實踐樣本城市,不斷優化營商環境。2022年,蘭州市在 《2021城市營商環境創新報告》中被評為全國創新代表城市;納稅指標在國家營商環境評價中獲優異等次,被評為進步最快城市;“蘭稅捷辦”服務品牌入選 《中國優化營商環境報告2021》;12345熱線獲得全國評估A級優秀單位稱號;在2021年全省優化營商環境考核中名列第一,探索建立 “五簡五辦五集成”政務服務新模式、“五心級”“小蘭之家”,被評為智慧中國 “2021第四屆高質量發展營商環境特色50強”,招標投標、納稅指標經驗做法被全國優化營商環境簡報刊發。
二、蘭州市營商環境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近年來蘭州市政府在營商環境改革中進行諸多有創新性的舉措且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整體而言,營商環境改革績效仍有提升空間。相關調查顯示,在261家企業中,有144家企業對蘭州市營商環境的整體滿意度為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占被調查企業55.17%,表明多數市場主體比較認可近年來蘭州市營商環境的改革成效。從對營商環境的四個一級測量指標 “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和城市基礎設施”的滿意度調查看,回答非常滿意或滿意的企業分別為161家、145家、173家、132家,占比分別為61.68%、55.55%、66.29%和50.57%。由此可見,被調查市場主體對各分項營商環境滿意度均較好,其中法治環境和政務環境的滿意度較高,這得益于近年來蘭州市不斷持續深化 “放管服”改革和依法治市、法治政府建設工作的不斷推進。但是,有38家企業在整體滿意度的測量中回答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占14.56%;而各一級指標的測量中回答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的比例分別為:政務環境7.28%、市場環境9.96%、法治環境7.28%和城市基礎設施13.02%。結合問卷及實地調研情況來看,蘭州市營商環境仍存在以下五方面不足。
(一)政府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政務環境是營商環境的核心構成,對標先進地區做法、市場主體需求,蘭州市營商環境工作中的政務環境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服務效能仍需增強。一是基層政務服務發展不平衡,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水平有待提高;二是政務服務綜合窗口與全國的 “綜窗服務”“一窗通辦”要求有差距。
2.信息共享仍需強化。由于業務系統不夠完善,省市縣三級在推進數據同源、業務同網方面還存在 “信息孤島”“數據煙囪”。行業領域之間數據共享不充分,交互度不強,業務流程銜接不暢。
3.相關制度設計的科學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一是營商環境測量指標的科學化水平有待于進一步提升;二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需要廣大干部具有勇于創新、干事創業、敢于擔當的精神,而營商環境改革總是有風險的,如果缺少相應的 “容錯糾錯”機制,很可能挫傷改革干部攻堅克難、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二)市場環境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市場環境是指市場主體運營中涉及公平競爭、有效監管因素的總和。在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下,要求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相結合。[1]從調研來看,蘭州市市場環境存在以下問題。
1.與建立統一、開放、有序的競爭市場體系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國有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在平等獲得生產要素、參與市場公平競爭、法律保護中存在差別,存在隱形壁壘。政府支持中小企業擴大信貸的力量相比于國有企業明顯不足,在被調查的261家市場主體中,有165家企業認為銀行貸款門檻高,對中小企業而言難度較大,還有企業表示發展信心不足。
2.尚未形成現代化的產業鏈。在被調查的261家企業中,大多數企業認為城市產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集中表現在產業配套服務跟進不足、原材料和零部件供應不足、龍頭企業帶動乏力、同產業聚集度低等方面。[2]同時,企業利用外資的規模較小,外資項目儲備不多,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能力不足,對外經濟合作模式單一,“走出去”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實力弱,缺乏國際競爭力等。
(三)法治保障有待進一步跟進
法治環境是指市場主體在經營活動中依托法律制度保障而享有的經濟民主權益,以公平正義、守法護法為特征,具體包括制度體系建設、執法及監督體系等。[3]蘭州市營商環境的法治化建設還存在不足。
1.非法治化因素對市場經濟的不合理干預。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由于國情、市情的特殊性,需要發揮政府與市場共同作用推動蘭州市經濟的發展。但是,過多的、不合理的行政干預必然阻礙營商環境的法治化建設,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4]從調研來看,目前蘭州市營商環境法治化建設中還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情大于制度、吃拿卡要、物業的亂收費、欺行霸市等行為,辦事流程不優化,有的部門不論大事小事,都要層層請示。
2.執法不規范、不公正現象。調研中,很多企業認為現在多頭多層執法,檢查過多過濫的問題依然存在。在261家企業中有146家企業認為檢查評比多、干擾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有31.42%的企業認為執法自由裁量權過大、執法隨意性強、簡單粗暴,服務企業的主動性、責任心不強;有企業負責人反映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遵法守法、拒不執行行政復議、仲裁和法院判決等問題。
(四)社會創新環境有待進一步提升
良好完善的社會環境有助于有效應對外部變化及風險挑戰,實現改革舉措科學系統性。蘭州市營商環境中的社會創新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科創資源優勢發揮不夠。目前,蘭州市有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偏少,關鍵核心技術儲備不足,高層次人才供給不足。特別是從科技管理角度來看,還存在思想解放還不夠徹底、管理體制不夠順暢等問題,不能充分發揮現有科創企業的優勢。
2.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還存在不少難題。現存的人才評價體系還不夠合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問題仍然存在且比較突出。特別是青年人才關切的住房保障、子女入學、配偶安置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政策紅利還沒有得到充分釋放;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對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不利于科創型、技術型企業產業發展。
(五)城市基礎設施有待進一步優化
城市基礎設施在支撐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還存在差距和不足。從城市基礎設施的五個測量指標 “道路交通、公共交通系統、供水供電、郵電網絡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滿意程度調查情況看,大多數企業的選擇為比較滿意或一般,而非常滿意、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的企業相對較少。規劃建設統籌的力度還不夠;建設水平跟不上城市快速發展步伐,地下設施安全韌性不足,有些地方遇到強降雨就會出現 “城市看海”等問題。
三、蘭州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對策建議
(一)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營造良好的政務環境
1.以法治政府建設為核心,持續提供營商環境的法治供給。以 《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 (2021—2025)》為根本遵循,以 “最多跑一次”改革為抓手,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法治政府。一是繼續加強公務人員法治理念的培訓,時刻牢記職權法定,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防止權力的濫用和任性,限制公權力對市場的不當干預;二是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發揮好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環境保護等職責;三是強化行政執法目的公示制度、所有執法行動登記制度,規范政府機關和執法者的行政執法行為,進一步提高行政執法的社會滿意度。
2.加速推進數據公開與共享,提高政府內部協同治理效率。數據共享有助于政府協同治理效率的提升,是電子政務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優化營商環境的現實需要。[5]一是加強數據共享宣傳教育,樹立合作共享意識,培養政府內部各部門合作的文化氛圍;二是利用大數據優勢,建立數據庫,賦予各部門獲得數據、對接和交換數據的權限,各部門采用統一的技術標準、數據管理平臺,實現數據協同共享;三是地方政府數據開放共享平臺搭建困難的原因在于缺少專業的技術型人才,因此需要積極引進大數據相關技術型人才;四是要增強對本地科創企業的信心,重視其發展成果,充分發揮其科創優勢,服務政府數字化發展。
3.實施 “容錯糾錯”機制,不斷完善現有考核體制。實施 “容錯糾錯”能夠體現地方政府鼓勵和保護營商環境改革的先行者、進行營商環境改革的堅定決心。因此,堅持嚴管與厚愛相結合、激勵和約束并重,建立激勵機制和 “容錯糾錯”機制,完善改革干部考核評價機制,對有關單位和個人在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工作中出現失誤或偏差,有條件免予追究責任或從輕或減輕處罰,推進營商環境改革向更深層次進展。
4.提高營商環境指標體系的科學化水平。對標國內最高標準、堅持國內可比、立足蘭州市市情、體現區域特色,進一步優化評價指標,回應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關切,引導各方積極參與營商環境評價。同時,加強對評價指標客觀規律的研究,細化評價指標體系,在尊重客觀規律、依法依規的基礎上適度超前,提升指標的科學化水平。
(二)多措并舉,有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1.注重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的利益。一是在平等獲得生產要素方面,著力確保所有市場主體依法平等獲得人力、財力、土地權、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在公共招標和采購領域,對不同的市場主體采取相同的做法,不適用不合理的限制或排除條件;解除壟斷行業,使中小企業能公平參與到招投標工作中。二是實施 “請進來走出去戰略”。深入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對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 (負面清單)以外的,按照內外資一致實施管理,嚴格落實 “非禁即入”。同時,利用地緣優勢,加快拓展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提升企業競爭力。
2.為市場主體增權賦能,激發市場主體的參與意愿。營商環境的優劣必須以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滿意度為導向,因此,在新一輪營商環境的改革中,需要市場主體的積極參與。一是梳理匯編優化營商環境改革相關文件,持續推進營商環境改革專項宣傳及培訓活動,讓市場主體積極參與進來,助力營商環境改革;二是為企業設置業務工作指導專員,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指導,尤其要加大對涉及部門較多的工程類項目的業務指導,對企業就相關政策、辦事流程等進行前期輔導,讓企業少跑一次路;三是加強業務部門、窗口人員對營商環境政策、內容和精神的培訓和學習,將營商環境相關要求落實到實際工作之中,及時為市場主體排憂解惑;四是強化黨的領導,以小區黨員陣地建設為基礎,加強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黨建工作,完善各類市場主體黨組織建設,發揮黨組織在企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
3.以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為導向,提高產業鏈的現代化水平。全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強調以市場為導向,各主體、各環節相互合作和協調,形成戰略同盟關系,降低生產經營中存在的風險和交易成本,提高產業附加值,增強產業的運作效率和整體競爭力,有利于產業的市場化發展。
(三)持續加強硬件和軟件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1.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營造良好的創新人文環境。一是通過創新人才工作制度,健全人才保障體系建設,提出具體的激勵和保障措施,持續加大招才引智政策優惠力度,提高對人才的各項待遇,完善人才的后勤保障制度,吸引高校數字型人才資源按需流入,合理配置以避免人才的流失;二是政府相關部門要積極與企業對接,對企業的招聘進行專項指導,要為大學畢業生提供見習崗位,從而使企業和畢業大學生之間相互認同;三是以高等教育機構、科研單位、文化藝術與體育等行業為基礎,突破傳統,強化協作,建立長效人才合作培養機制,實現企業急需的數字信息技術人才的精準輸送。
2.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從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角度出發,進一步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大調查,以高效、便利、智能、安全為導向,圍繞改善民生、保障城市安全等重點領域科學規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結合棚戶區、城中村、老舊小區改造,統籌推進市政設施建設改造。同時,從市民熱線、社會熱點、城市交通堵點研究等方面著手,打通城市 “斷頭路”“瓶頸路”,為中小企業成功落地發展創造便利、舒心的投資環境。
四、結束語
優化營商環境是當前市場環境的迫切需要,在政府主導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有效發揮市場主體、行業協會等在營商環境改革中的作用,并結合法治保障、科技創新支撐、基礎設施建設保障等實現優化營商環境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1] 龍海波.以 “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J].晉陽學刊, 2022(05):26-32.
[2] 臧姍.德州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調查與思考[J].德州學院學報,2021,37(05):96-102.
[3] 陳開梓.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的福建創新與實踐路徑[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1):34-41.
[4] 李夏谷.西部地區營商環境法治評估的特殊性及其實踐路徑[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2.
[5] 鮑身偉.西部地區地方政府營商環境改革的提升路徑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