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 孫俊峰 楊春騁 高玉婕
摘要:本文通過對國內外高等職業院校交流的現狀分析,探討了當前國內外高等職業院校交流的合作模式和趨勢,提出了高等職業院校國際交流的實施路徑。另外,討論了交流機制的完善與優化、資源整合與合作平臺建設、國內外交流經驗借鑒與學習、交流成果評估與效果提升、風險與挑戰的應對策略等內容。
關鍵詞:高等職業院校;國際交流合作;路徑研究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不斷加快,高等職業院校國際交流與合作成為推動教育發展和促進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國際交流與合作可以幫助高等職業院校開拓國際市場,提高教育質量,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并促進國內外高等職業教育模式的創新與改革。
一、高等職業院校國際交流的現狀分析
(一)國內高等職業院校的發展概況
國內職業教育在過去幾十年中取得了顯著的發展,職業教育的法律法規得到了相應的完善。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發布的 《高等教育法》 《職業教育法》等法律法規為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有效地推動了高職教育的改革與創新。[1]高等職業教育強調產教融合,致力于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提供實習實訓等實踐機會。在課程設置方面,高等職業院校更加注重與實際職業需求的緊密結合,通過對行業企業的調研,以企業實際崗位工作內容作為教學內容。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高等職業院校加大了對教師的培訓和引進力度。
(二)國內外高等職業院校交流的合作模式
目前,國內外高等職業院校之間開展合作交流使用了多種不同的合作模式。這些合作模式可以滿足不同層面和需求的合作合理安排。學生交流項目與合作為學生提供了去國外學習和實習的機會,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和經驗。學生在跨文化交流的環境中學習,不僅可以提高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還可以了解其他國家的教育體制和就業市場需求,增強就業競爭力。學位項目為學生提供了同時獲得兩個或多個國家或地區學位認證的機會。這種模式下,學生可以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高等職業院校學習相關課程,并滿足各個國家或地區的學位要求。這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更廣泛的學習機會,還能夠增加他們的國際化背景和就業競爭力。[2]聯合研究項目使不同高等職業院校學校的老師能夠開展共同的研究項目。通過共享實驗室設備和研究資源,研究人員可以互相借鑒經驗、合作發表科研論文,提高學術水平和影響力,推動學科的發展。教師培訓與互訪交流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式。高等職業院校之間可以開展教師培訓項目,提供教師進修和專業發展的機會。同時,教師之間的互訪交流可以促進教學經驗和教育理念的交流,共同探討和改進教學方法。
二、高等職業院校國際交流的現狀
(一)語言和文化差異
高等職業院校國際交流中,語言和文化差異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語言障礙可能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和學業表現。學生可能面臨聽力理解和口語表達的難題,需要額外的努力才能更好地與老師和同學交流。而文化差異則可能導致學生對新的環境和教學方式的不理解和不適應。[3]一些教育體系強調記憶和傳統的教育方法,而另一些教育體系則注重思維靈活和創新的教學理念。這種差異可能導致學生在新的教學環境中感到困惑和不適應,需要時間和努力來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
(二)學分轉換和課程認證
高等職業院校國際交流中,學分轉換和課程認證是一個挑戰。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教育體系和課程設置存在差異,導致學生所取得的學分無法對等認可或難以轉換,學生需要額外學習或課程重修,延長學業時間和增加學習成本。由于學分和課程認證存在差異,學生可能需要經歷煩瑣的流程和程序,努力使自己的學業成果得到公正認定。
(三)教師培訓和師資交流
教師培訓和交流在高等職業院校國際交流中也存在挑戰。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教師培訓標準和教育理念存在差異,這可能導致教師在跨國交流中面臨認證和培訓上的困難。一些國家的教師培訓注重理論知識和學術研究,而另一些國家更注重教師的實踐技能和教學方法。這種差異可能導致教師之間在教學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存在隔閡和不同步。教師之間的互訪和合作也面臨時間安排、成本承擔和教學方式的適應等問題。
(四)資金和資源不平衡
高等職業院校國際交流中,資金和資源分配不平衡是一個現實問題。發達國家往往具有更多的教育資源和資金支持,而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則面臨資源匱乏的困境。這種不平衡可能導致交流項目的質量參差不齊、學生在機會和資源上的不平等,進而可能影響學生成果和學術合作的效果。資金有限可能限制了學生參與國際交流項目的機會,資源不平衡也可能導致學校和機構無法充分利用教育技術和設施,影響教師和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教學效果。
三、高等職業院校國際交流的實施路徑
(一)政策和法規支持
政府應該出臺相關的政策和法規,鼓勵和支持高等職業院校開展國際交流合作。這些政策和法規應該涉及交流項目審批、資金支持、學分轉換和學位認證等方面,明確合作的要求和標準。政府可以設立專門的部門或機構負責高等職業國際交流的管理和協調工作。[4]這個部門可以負責制定指導性文件,推動交流項目的落地執行,為高等職業院校學校提供咨詢和支持,在政策的落實上起到引導和協調的作用。政府可以鼓勵高等職業院校與相關國際組織、外國使領館等建立合作關系,開展合作項目。
(二)交流項目與機構建設
高等職業院校可以與國際合作伙伴共同制訂交流項目計劃,明確交流的目標、內容和時間安排。根據學生和教師的需求,確定具體的交流項目,包括學生交流、教師交流、研究合作等。在項目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學科特點、地域實踐和國際合作的需求,確保項目的實施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高等職業院校需要配備相應的團隊和資源來支持交流項目的實施。這包括國際交流辦公室的設立和人員配備,負責項目策劃、組織協調和后續管理工作。同時,學校還應提供必要的資金、設備和場所支持,確保交流項目能夠順利進行。為了加強機構建設,高等職業院校可以與國際合作伙伴合作建立聯合研究中心、聯合辦學機構或合作研究實驗室等。這種機構的建立有助于加強雙方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并提供更豐富的資源和平臺,促進教學與研究的深度合作。
(三)師資培訓與互訪交流
高等職業院校可以積極參與國際研討會、交流訪問等。通過參觀、交流和學習他國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管理經驗,可以開闊眼界,借鑒其他國家或地區在高等職業院校方面的成功經驗。高等職業院校可以與國際合作伙伴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開展共同研究項目、教學改革合作等。[5]通過與國際合作伙伴的互動和合作,可以深入了解對方的教學體系、課程設置和教學資源,從而借鑒并融合雙方的優勢,共同提升教育質量。高等職業院校也可以借鑒國內其他高等職業院校的成功經驗和做法,通過舉辦研討會、交流活動等方式,促進不同高等職業院校之間的經驗分享和合作,推動教學模式和管理制度的創新。
(四)學生交流與合作項目
學校開展學術交流過程中,交流項目的設計階段應明確評估目標和指標,以確保項目的可衡量性和可比較性。評估指標可以包括學生學術成績提升情況、教師教學水平提高程度、學校國際聲譽和國際合作伙伴的反饋等。通過定期收集和分析數據,依據評估指標,對交流項目進行全面評估。高等職業院校可以建立交流成果的跟蹤系統,及時了解和記錄學生和教師在交流項目中的學習和成長情況。通過學生和教師的反饋意見、學術論文、項目報告等形式,搜集和總結交流成果的具體表現,以便更好地評估交流活動的效果和質量。交流成果的評估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定量方法可以通過問卷調查、考試成績等手段收集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具體的數字結果。定性方法則可以通過面試、觀察和訪談等方式獲取詳細的描述性信息,深入了解交流活動的影響和效果。
四、高等職業院校國際交流的優化研究
(一)交流機制的完善與優化
需要建立健全的交流合作機制。高等職業院校可以與國內外的合作伙伴簽訂合作協議或框架協議,明確雙方的合作內容、責任和權益,確保合作關系的穩定和可持續性。在協議中應明確交流計劃的安排和執行方式,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機制,以便及時解決交流中出現的問題和挑戰。可以建立專門的交流管理機構或部門,負責交流項目的規劃、組織和管理,確保交流活動的順利進行。該機構應設置專職人員,具備國際交流經驗和外語能力,并配備必要的資源支持,包括資金、設備和場所等。[6]將交流活動的管理專業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要加強交流機制的靈活性和多樣性。高等職業院校還可以針對不同需求和特點設計多樣化的交流項目和合作模式。通過提供多樣化的交流機會,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領域和不同需求的教育交流。
(二)資源整合與合作平臺建設
高等職業院校可以加強與國際合作伙伴的合作與聯盟建設。建立國內外高等職業院校之間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共同開展合作研究項目、課程開發、師資培訓等活動。這樣的合作模式可以通過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和交流機會,提高教育質量和國際影響力。建立高等職業院校國際交流的綜合平臺,提供交流項目的信息發布、合作機構的聯系和資源共享等功能,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和參與的選擇。通過整合國內外高等職業院校的信息和資源,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和教師的需求,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和支持。建設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協會和學術組織也是重要的資源整合和合作平臺。這些組織可以促進高等職業院校領域的學術交流和合作,推動行業的發展和標準的制定。通過定期舉辦學術會議、研討會和培訓活動,提供學術交流平臺和溝通渠道,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合作研究。
(三)國內外交流經驗借鑒與學習
許多發達國家在高等職業院校國際交流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擁有成熟的國際交流機制、合作項目和運行模式。可以研究他們在交流項目設計、師資培訓、學生支持等方面的經驗,借鑒其成功之處并加以適應,以提升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國際交流的水平。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教育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我們可以關注他們在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開展交流項目和課程設計方面的經驗,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并在共同發展中取得更多的收益。還可以學習其他地區或國際組織的經驗和做法。[7]許多地區和國際組織都致力于推動高等職業院校的國際交流,他們組織了各種交流活動和項目,并積極推動政策和法規的完善。我們可以參與他們組織的活動,了解他們的成功經驗和政策倡議,學習他們在交流推動、資源整合和合作平臺建設方面的做法。
(四)交流成果評估與效果提升
建立高等職業院校國際交流的評估體系。這個體系應該包括多個方面的評估指標,如學術成果、學生學習成果、師資培訓效果、機構影響力等。通過明確評估的目標和指標體系,可以對交流項目的具體效果進行客觀、綜合的評估。采用多種評估方法和工具,包括問卷調查、面試訪談、實地考察等。通過定量和定性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學生和教師參與交流項目的感受、學習成果、問題和需求等。同時,還要關注學校和社會的反饋和評估結果,以便獲取更全面的評估信息。在評估的基礎上,要及時調整和優化交流項目的設計與實施。根據評估結果,可以發現項目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改進。
五、結束語
高等職業院校國際交流與合作是推動高等職業院校發展的重要途徑,只有不斷優化和完善交流機制、加強資源整合與合作,借鑒和學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和做法,才能更好地推動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國際化進程,為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劉傳熙.廣西高等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研究[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0(04):52-59.
[2] 吳焱,唐榮玉.從 “國際可交流”觀察貴州省高職院校雙高建設[J].貴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29(02):30-36.
[3] 孫衛芳,吳建國,孔凱,等.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發展路徑與實踐探索[J].世界教育信息,2020(S1):81-84.
[4] 梁林園.“一帶一路”背景下陜西省高職院校國際交流合作發展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9.
[5] 馬愛潔,劉薇,張雪梅,等.高等職業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模式的研究:以河北化工醫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4):154-155.
[6] 錢聞明.新時代高等職業院校創新發展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8(12):43-46.
[7] 黃日成,黃春波,林燕紅.國際化背景下桂港高等職業院校合作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8(0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