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筱婷
摘 要:本文通過文獻研究和案例分析,對“五育”融合及項目式教學等相關概念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基于此,嘗試從“五育”融合角度出發,將項目式教學引入中學生物課堂,構建注重實踐性、開放性的生物教學模式,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希望能夠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一些幫助和參考。
關鍵詞:中學生物;“五育”融合;項目式教學;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3-0110-04
*本文系2022年泉州市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中學生物學五育融合項目式學習的設計與實施研究》(課題立項標準號:QJYKT2022-30)的研究成果。
在當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下,新課程標準與學科核心素養理念均明確了學生通過學習學科知識,掌握核心技能應當具體達到的標準和要求,這其中就蘊含著“五育”的思想。比如獲得有關于生物體結構層次、生命活動、生物與環境、多樣性等基本事實、原理和規律的知識,就體現了“五育”中的智育。
關于在“怎樣培養人”方面,主要針對教育的方法進行了表述。項目式學習是當前教學模式所提倡的一種基于解決現實問題來實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策略,符合新課改倡導的變革學生學習方式。項目式學習是一種完整且系統的教學模式,圍繞問題探究,延伸出一系列自主性活動,學生在該過程中會掌握大量的理論與實踐技能,依托于一定的教學情境實現綜合學習能力的均衡發展。
生物作為一門自然科學,盡管實驗是生物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要想達到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目標,僅靠有限的實驗課時安排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融合任務情境、項目式教學等教學策略在實踐活動中加以運用,以帶給想真實體驗的方式,拉近其與學科知識、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即是“五育并舉”背景下與項目式教學融合的意義之一。
(一)主體性
主體性原則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是活動的主要角色,是生物教學的中心。教材內容的開發、整合以及教學方法的選用都應當關注到學生個體潛力的動態發展,以引導為主,使學生轉變被動獲取知識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內在矛盾與認知經驗、能力發展和個性成長等方面的作用,讓“五育”融合的項目式學習更好地服務于學生。
(二)整合性
整合性原則要求教師在生物項目式教學設計中盡可能融合“五育并舉”理念,以便于學生在學習生物科學知識的同時,解決實際問題,以整合的方式拓寬學生的認知思維,達到知識應用遷移、學以致用的目的。
比如在講授關于“植物”的知識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拓展關于扦插和嫁接的內容,為學生介紹常用的扦插莖繁殖培育新植株的方法,在此基礎上設計、布置相關的課外實踐作業,與課內項目活動進行整合,精準捕捉生物教學中的五育融合資源。再如,在“人體呼吸系統”相關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制作簡易的“肺活量計”模型,以促進學生對肺部功能結構知識的掌握,同時還可以通過整合物理學科,引導學生運用“排水集氣法”測量肺部模型的體積,實現跨學科整合,體現“五育”融合,促進學生多方面綜合發展。
(三)社會性
社會性原則意味著項目式教學的設計實施要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引導學生去思考和關心社會生活,這對于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將所學科學知識應用于社會生活實踐非常重要。在課內的項目式活動中可以進行觀察記錄、實驗探究、手工技藝、栽培飼養等活動,從多維度考察活動成果,從不同角度評價活動質量,以多元化的項目活動激發學生的活動參與興趣。在課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合作制作海報,向家人和身邊的朋友宣傳生物科學知識,普及相關科學內容,如轉基因技術、人類遺傳病、抗生素等等。
(一)項目定位及活動目標
“五育”融合視角下開發的項目式教學活動定位為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實踐、探究,旨在將生物學科知識與技能應用遷移至現實生活當中,以此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發展。
通過“五育”融合項目式教學活動的開展,希望能夠使中學生熱愛自然、勇于探索、勤于實踐、善于表達、身心兩健,成為一個會生活、懂生活的現代公民。
(二)挖掘梳理教材
基于“五育”融合下的生物項目式教學活動設計首先要從教材梳理開始,挖掘其中有價值的“五育”素材資源,結合課程標準與教材要求確定最終項目主題,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和原則對內容進行完善,以確保教學的實施具有針對性。
(三)設計項目活動
以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三章第二節“糖類與脂質”為例,關于糖類和脂質的學習,與實際生活和人的身體健康等方面有著密切關聯,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有較強的親近感和學習動機。加之現在科學、合理健康的飲食習慣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所以本課在“五育”融合視角下選擇以“控糖減脂,健康生活”為項目主題,結合“五育”融合與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制定以下項目目標:一是在生命觀念維度下,從結構和功能相適應角度出發,認識細胞是由糖類和脂質分子組成的,二者是細胞進行各項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二是從飲食中與糖類相關的內容理解糖類包括單糖、二糖和多糖,其既是細胞的重要構成,也是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
在科學思維與探究維度下,通過分析歸納所學知識,了解脂質對維持細胞結構和功能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將所學知識應用遷移到關于家禽育肥等問題中,概括糖類和脂質的相互轉化方式。在社會責任維度下,關注糖類和脂質的過量攝入對于人體健康產生的影響,能夠制定健康公約,調整改進并約束自己的膳食行為。
基于目標和教材內容、實際學情,教師在“糖類與脂質”課程的項目活動設計中還要提前準備學習活動,以便于學生了解項目式學習的基本流程及自己的任務,圍繞主題項目,搜集整理相關資料,完成項目活動。比如,課上教師創設關于近些年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的視頻情境,引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體會到我國存在的超重和肥胖等問題,其根源多與不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相關,為身體埋下了隱患。其中糖尿病作為常見的慢性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非常高,而且近些年還出現了低齡化的趨勢……在情境支持下引出驅動型問題:“糖和脂肪的攝入量與人的身體健康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
“關于健康飲食,你有什么看法?”……在問題驅動下,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為確立項目主題做準備。在學生們明確了糖和脂肪的過量攝入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后,教師順勢引出項目主題,并為學生布置項目活動。
在第一個項目中,學生需要結合生活搜集和整理資料,比如記錄自己的一日三餐,分析得出日常生活中不同種類食物的含糖量,認識到淀粉也屬于糖類的一種,糾正了“糖類都是帶有甜味的”這一錯誤的前概念。該項目對應學生的科學思維與科學探究能力發展,同時也考慮到了聯系舊知來完成新知的有意義建構。第二個項目,學生基于對教材的了解,掌握了脂肪的種類及其功能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引出“家禽育肥”等問題,使學生在項目活動中認識糖類與脂肪之間相互轉化的關系,為后續“健康公約”項目做鋪墊。在主要概念內容講解結束后,教師提供一份《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并引導學生了解其中關于“控糖”的建議,在之前的項目活動鋪墊下,小組合作制定健康公約。整個項目實施階段是項目式教學的核心環節,教師應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自身引導監督的作用,以創設情境、小組合作探究等多種形式達成項目活動目標,滲透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制定實施方案
以七年級“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為例,在挖掘整理“五育”素材后,教師需要根據互動設計制定科學合理的實施方案,既要體現出“五育”思想,也要符合課程標準及核心素養要求。在本單元活動中,設置“校園植物知多少”項目,在實踐活動中對應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滲透學科核心素養,達成教學目標。其中包括德育目標:在學習形成認真細心觀察的求知態度,關注校園中的植物生存狀況,發自內心地樹立起環境保護意識,并且充分認識和體會到環保要從身邊做起;智育目標:學生通過學習和掌握調查研究的一般方法,完成調查記錄,并對植物對象進行歸類,把握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體育目標:精力充沛地完成項目活動,善于自我調節情緒,以積極地應對問題和困難,冷靜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美育目標:在觀察和體驗中發現大自然的美,能夠以白描的方式去表述植物對象的形態與結構特征;勞育目標:在實踐操作中提升核心素養,完善項目式學習活動成果。
在明確的目標方向引領下,教師可以設置“校園植物知多少”“二十四節氣與種植”“校園種植活動”等項目,其中不同的項目活動需要對應“五育”及課標、核心素養要求。比如在探究種子萌發的最佳條件和光照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中,學生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下積極探索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命活動及生物多樣性等事實原理和規律知識,形成熱愛自然、珍愛生命和樂于探索生命的科學思想精神,提高環保意識。再如,在播種和植物的日常管理活動中樹立勞動光榮的認知,體會到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五)項目實施過程
仍以七年級“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為例,本次項目式教學是以實踐活動為主展開的,主要以課程標準與學科核心素養作為指導,在此基礎上融合“五育”,對其思想理念加以滲透落實。
課上,教師引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一段文字,融合德育內容開展第一個項目活動:引導學生在了解文字中關于植物、昆蟲和鳥類等信息的過程中感受魯迅先生認真細致的觀察力,從而養成對周邊生物和環境的關注意識,接著回到主線之中來,思考這些生物的棲息環境有什么不同。
項目活動二:“我們身邊有各種各樣的生物,我們該如何去研究它們?除了觀察法,你還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該活動的主題是融合智育,引導學生在關注調查基本方法的基礎上加以掌握,使其認識到選取樣本與數學統計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的價值。
項目活動三:教師交代調查研究注意事項,融合德育內容,使學生能夠在自行結組中保持良好的紀律,同時通過合理的分工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在調查過程中,首先要明確本課的項目式學習是一項科學工作,所以必須要對觀察對象進行認真觀察和詳細的記錄,保持實事求是態度。在該項目活動中,學生充分關注到了校園中的植物生存狀況,樹立起了環境保護意識。
項目活動四:在第三單元第五、六章教學結束后,學生們對綠色植物有了一定的認知,并且知道了被子植物是種類最多且分布最廣泛的一個綠色植物類群。結合被子植物在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特征,可以從“五育”融合角度出發,開展校園種植活動,讓學生從播種到種子的萌發,再到植株生長、開花等一系列過程中直觀感受生命的活動。期間還可以穿插一些相關實驗和其他實踐活動,以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與思維。
比如在“種子萌發形成幼苗”一課中,開展“探究種子萌發的最適條件”和“觀察葉片結構”的實驗活動,通過了解常見蔬菜、花卉和農作物的栽培發展狀況,使學生掌握自主查找、搜集和整理資料的技能。(智育)
在學會如何正確使用種植工具的過程中,體驗親自種植和栽培的樂趣。(勞育)
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選定種植的植物種類,分工合作準備好種植所需的花盆、土壤和肥料,一起根據老師的播種示范來完成種植栽培。(德育)
“五育”融合理念對于生物教學的開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融合了“五育”思想理念的生物教學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與教學特色得到了充分體現。而項目式教學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對于培養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多元發展有一定優勢。總的來看,“五育”融合視域下的項目式教學在當前中學生物教學實踐中仍需要配合傳統課堂來進行,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主動性,遵循“五育”融合需要與項目式活動融為一體的核心原則,積極聯系和融合外部支持條件,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和幫助,避免項目活動流于形式。
(責任編輯:黃艷華)
[1]伍紅林,楊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的“五育融合”:回溯、內涵與實施建議[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3,24(01):25-30.
[2]張莉敏,李連梅,孫洪梅.例談五育并舉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實施策略[J].中學生物學,2022,38(08):12-14.
[3]楊云雄,金東清.學科融合助推“五育并舉”——成都鐵中高品質學校建設實踐探索[J].教育科學論壇,2021,(32):10-12.
[4]胡瀚文.高中生物課堂中的五育融合教學策略初探——《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課堂教學案例分析[A].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中國環球文化出版社.2021教學改革成果交流暨專業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集(四)[C].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中國環球文化出版社: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21:174-178.
[5]陸康其,楊玲.以項目化學習推動五育融合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21,(07):83-87.
[6]張克宏.體系重構:構建五育融合校本化實踐的德潤新探索[J].生活教育,2021,(0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