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慧敏
摘 要:核心素養不僅是一種學習能力,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對每一個學生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新課改背景下,各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模式都有所拓展和創新。而在初中階段的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中,人工智能的融入成為一種潮流和趨勢,不僅為信息技術課堂增添了新的教學內容,實現了課本教材的向外延伸,同時還豐富了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形式,對學生創新意識、操作能力和應用能力等信息素養的培養與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因此,可以通過項目教學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人工智能模塊的積極性,培養學生信息科技學科核心素養和創造性思維。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項目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3-0166-03
在教學、管理和資源建設中靈活運用人工智能,主動建構新的教學模式,是如今教育界所關心的問題。項目化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改變師生之間的教學定位,不再推行以往枯燥且死氣沉沉的教學模式,而是通過項目任務的實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創新潛力,讓其在人工智能的輔助下提升綜合能力,使學生既可以學到更多人工智能知識、技能,也可以增強自己對人工智能的運用和把控,真正將人工智能應用到生活和學習中,發揮人工智能的教育服務作用[1]。核心素養不僅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體現,更是思維的體現,是學生不可或缺的能力。然而,以往的信息技術學科只是簡單地講述知識,采取單向知識灌輸的教育方式,所以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學生自然也難以有創新產出。為進一步發揮信息技術的魅力,讓學生投入其中,教師需要積極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豐富學習內容,設計更具創新性的問題,引發學生自主思考,幫助學生慢慢養成好的思維和學習習慣等,從而讓學生提升自身核心素養[2]。
(一)有助于改進課堂的教學手段
嘗試把人工智能技術融入課堂教學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初中信息技術教師要給學生建立一個信息化學習平臺,以進一步為國家培養優秀的信息化人才。在項目化教學落實期間,教師需要通過人工智能來實時跟進學生的學習情況,真正做到了解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清楚其在知識、實操上的差異,并進行針對性分析,結合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綜合考慮并設計更嚴謹、更豐富的項目化教學活動,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另外,教師也需要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對課堂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創設更真實的情境,將抽象的信息技術知識進行具象化展現,不再使用陳舊的教育模式,借此尋求突破,打破藩籬,給學生提供自由的實操空間,才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發揮項目化教學的真正作用。
(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生正處于好奇心最旺盛的時期,對任何新事物都有強烈的探索欲。在初中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中運用人工智能,不僅是一種創新,更是前所未有的革新。教師既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把網絡資源和智能技術的優點充分利用起來,讓學生進一步掌握信息技術知識和精進技能,還能通過這種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獲得新奇的學習體驗,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實操當中。這樣不僅能完成項目化教學目標,也能讓學生真正錘煉自己的思維和技能。
(三)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當下正是信息時代,學生必須學會基礎的信息技術知識,也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不斷進行深入學習。而信息技術學科在初中教育中展現出越來越重要的價值,在學科教育上也進行了全面革新。項目化教學激發了信息技術的內在活力,讓教師能結合具體項目讓學生進行實踐和學習,在完成學習目標的同時,也可以在信息收集、整合、凝練中增強核心素養。初中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和人工智能結合,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索欲,讓學生主動探索信息技術的廣闊知識世界,在一次次實踐中掌握知識、學會技能。而項目活動也可以開闊學生思維,讓他們認識信息技術對社會的重要價值,最終讓學生樂于投入信息技術的學習當中。
(一)創設主題情境,吸引學習興趣
通過創設主題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更有代入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信息技術的魅力,點燃學習熱情,并主動投入項目學習當中。比如在“信息與信息技術”的教學中,教師要想讓學生充分認識信息技術,感知信息技術給生活帶來的便利便捷性,就需要先安排預習作業,讓學生自己查閱信息技術的資料,了解人工智能的發展歷史,并深入探析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的關系和意義所在。學生對此類知識有了基礎的認識和了解,便能在課堂學習中更得心應手,在未來學習中也會自覺關注人工智能的發展,有利于后續項目學習[3]。目前項目式教學還未能全面推進,部分初中生對其認識不充分、較為片面,也難以認識到項目式學習對自己的作用,所以會抵觸此類信息技術項目活動,也不主動配合教師要求,只會跟著老師、同學的指令走,走一步看一步,缺少自我探索意識。很多初中生覺得教師掌握著課堂節奏,學生只要聽課學習就好,教師沒講的知識也不必了解,這使學生對信息技術總是處于半知半解的程度,即使有不明之處也不會詢問。有部分初中生在信息技術項目式學習中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和目標,難以主動結合學習任務完成目標,抱著隨意敷衍的態度,因此很難學到有用的東西。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信息技術,使用多媒體播放環衛工人工作、母親做家務的視頻片段等,讓學生感受他人的付出和勞動,從而讓其內心涌現情感。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的現在,哪些技術能代替體力勞動,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學生一致認為機器人“機器人”可以做到。隨后,教師為同學展示“掃地機器人”,讓學生了解其基本功能,并繼續讓學生思考:“掃地機器人為什么可以實現這些功能?”學生開始思索其功能原理,在調動了學生探索欲后,學生便會以更積極主動的態度投入項目式教學中,一步步探索其工作原理。
(二)開設校本課程,培養學科素養
在新課程背景下,建設適合地方發展的特色校本課程可以全面培養和提升學生信息素養,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如今教育不斷調整改革方向,知識也在進行更新換代,導致教材有很多地方不再適應當下教育需求,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也有一些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本身就不理解項目式教學,只是應付性地在形式上執行項目式教學,但內容上卻毫無教育意義和價值。項目內容難以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學生便無法跟上教師節奏,導致班級內學得好的學生如魚得水,而學得不好的學生就越來越落后。項目式教學重點在于學生的沉浸式學習,是讓學生獨立進行咨詢、決策、設計、落實、核驗等工作,但部分教師卻未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而是自顧自地提出意見和想法,讓學生全程都根據教師的意見調整方案計劃,導致項目式教學虛有其表,難以發揮真正的作用。所以,信息技術教師要及時關注本專業領域的發展和變化,根據學情、學校、個人能力等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必要時可聯系其他教師一起開發校本課程,把人工智能融入日常教學當中,讓學生能更近距離地感受人工智能,了解科技的飛速進步,并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其具備信息技術素養、創新思維等[4]。如,教師可以根據“設計與制作動畫”進行拓展延伸,設計校本課程“打地鼠”,目的是讓學生感受Flash動畫制作的方法步驟,知道Flash動畫制作的基礎手法,并讓學生學會調用圖形元件、圖形工具、文本工具等設計簡單的動畫。而學生在導入位圖制作時,便能一步步提升學科素養。學生制作動畫一開始是用已有的元素,只需要使用工具對其進行加工便能設計出動畫效果。在“打地鼠”動畫創作時,結合已有的背景、老鼠圖像,學生只需對此進行加工處理。要讓學生進一步強化對動畫的理解,靈活應用所學知識,教師便需設計另一個項目學習——“撞球”,學生不僅在制作動畫時要使用之前學到的知識,還要讓學生嘗試在動畫中加入更多的動作,并學會拆分動作,明確動作之間的邏輯關系,最后對其進行整合。通過學習,學生能更靈活地使用Flash制作動畫,有興趣的學生還可以加深聯系和學習,創作出更多復雜的動畫。
(三)打造編程體系,提高思維能力
初中信息技術教師要有足夠的創新意識,讓編程體系變得更生動有趣,讓學生了解編程、喜歡編程、學會編程,在學習過程中還能強化個人思維邏輯。編程對于初中生來說是很抽象的存在,需要興趣的支撐,所以教師要多角度切入,激發學生興趣。教師需要嘗試在信息技術課堂里融入游戲教學,以“游戲制作”為項目學習的任務,讓學生細心觀察游戲里的編程邏輯,并自主完成作業。比如,在學習“程序設計”后,教師可設計“制作抽獎小程序”的項目學習任務。以學校舉行元旦晚會為背景,讓學生為晚會主辦方設計一個抽獎的小程序,結合某些規律,使用小程序在晚會中抽選幸運觀眾。編程和實際相結合,能將抽象知識具體化,而學生也會更有設計興趣。在項目推進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用流程圖來梳理編程邏輯,讓學生結合VB程序代碼輸入、處理與輸出有關的信息,指導學生使用條件語句、循環語句、邏輯運算等進行編程,由此設計出能讓數字滾動選出隨機數字的程序。借助項目展示,學生能發現自己編程中的優點和不足,由此獲得成就感、自豪感,為其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四)優化成果展示,形成學習習慣
作品演示是項目學習的關鍵部分,能讓學生清楚自身的不足和優點,從而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借助全方位的作品演示,學生可以掌握更多的信息技術知識,提升信息素養,還能從中獲得成就感。所以在課堂中,初中信息技術教師需要結合實際教學內容,更靈活地讓學生展示作品,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認同和鼓勵。教師還可通過競賽來讓組間PK或學生個體PK,讓學生在競賽中發現對方的亮點和自己的不足,并不斷進行自我完善和突破,由此激活課堂氛圍,讓學生處于更好的學習氛圍中。教師還能借助辯論來演示作品,讓學生學習篩選出的典型優秀作品,改進并警惕問題突出作品中的錯誤,而學生也能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激烈的辯論,學生更具創新意識,還能梳理自己在編程中的思維邏輯。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書面形式匯報自己的項目學習成果,并詳細記錄自己在項目學習中的心得、過程、總結反思等,進一步加深自己在項目學習中的感悟和理解。教師還可讓學生把成果上傳智慧教育平臺中,在平臺上學生能迅速瀏覽其他同學的作品,并對其作出評論和建議,而作品創作者能第一時間收到反饋,師生也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藩籬,隨時在平臺上交流溝通。學生在得到解答后,還能在課外多加改進和練習,不斷夯實自己的信息技術知識基礎,強化自己的實操能力。
總而言之,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們要更注重學生核心素質的培養,推動初中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相融合,開展項目化教學,既可以充分借助項目化教學的優勢,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強化課堂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同時也有利于從內心深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借助人工智能這一視角,提升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的熱愛。此外,通過創設主題情境,也可以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發揮。通過建設適合地方發展的特色校本課程,全面培養和提升學生信息素養,推動學生全面發展;通過打造編程體系,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化個人思維邏輯;最后,通過優化成果展示,讓學生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和優點,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一步加深自己在項目學習中的感悟和理解。引導鼓勵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增強自主學習意識。此外,借助人工智能項目,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體會到人工智能的強大,并對此產生興趣,推動學生在信息技術方面的綜合發展。
(責任編輯:劉婷婷)
[1]趙象青.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人工智能的融入路徑探究[J].信息系統工程,2023,(11):157-160.
[2]周振德.減負增效,賦能未來教育發展——信息化教學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探索[J].試題與研究,2023,(31):43-45.
[3]顧明霞.初中信息技術Python教學探討[J].文理導航(中旬),2023,(11):34-36.
[4]陳永福.人工智能為信息技術教學增魅添彩[J].讀寫算,2023,(29):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