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諍諍
摘 要:當代紅色音樂劇是西方音樂劇與我國紅色文化的一種融合,是中國音樂劇本土化的一個有力論據,對構建中國敘事和話語體系、傳播中國故事、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有著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當代紅色音樂劇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在創作手法方面經過內容與結構的創新、音樂風格的豐富與融合、舞美設計的升級,展現出全新的藝術風貌,成為一種具有育人思想價值和時代傳承意義的戲劇藝術形式。
關鍵詞:紅色文化;音樂劇;審美特征;當代紅色音樂劇
注: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新中國的湖南紅色歌劇音樂劇研究”(20YBA249)研究成果。
音樂劇作為一種產生于19世紀末的戲劇形式,具有新興的特點和旺盛的生命力,它將音樂、舞蹈和戲劇等多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以一種另辟蹊徑的方式,呈現出鮮明的藝術特征和獨特的審美格調。音樂劇自進入我國發展到如今,已有40余年的歷史。在這個發展過程中,許多藝術研究者和創作者將引入的音樂劇與我國獨有的紅色文化進行了巧妙的融合,從而誕生了當代紅色音樂劇這一劇種。
一、當代紅色音樂劇創作的來源
(一)西方音樂劇的引入
音樂劇正式進入我國,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改革開放使我國與其他國家有了更多文化與藝術上的交流,一些音樂學者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在20世紀80年代初創作出了《我們現在的年輕人》這一原創音樂劇。這部音樂劇的誕生,標志著我國正式開啟了對音樂劇的探索[1]。
一些外來形式的具有特定文化屬性的藝術載體,在正式進入一個國家之后,必然會因其民族、思想觀念、文化基因、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而產生一種本土化的改變。音樂劇作為這樣一種藝術形式,在進入我國以后,也毫無例外地發生了這種變化,它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戲劇形式等相互碰撞和磨合,最終形成具有我國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種戲劇體系。在對音樂劇進行中國本土化的創作過程中,創作者們對各種不同的領域和題材都進行了探索,除了描述當代生活及人們各種情感經歷之外,還存在不少對我國近現代發展歷史及紅色故事的創作。
(二)音樂劇與紅色文化的融合
我國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為音樂劇創作者提供了不竭的靈感源泉,創作者們在探索音樂劇的原創過程中,也開始不斷融入中華民族特有的本土文化,使進入我國的西方音樂劇成為一種具有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和紅色音樂文化的多重文化特質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在這些紅色音樂劇中,1986年上映的《芳草心》可以算作我國在早期音樂劇的創作探索中,正式誕生的第一部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紅色音樂劇。
從音樂劇與紅色文化的融合來看,我國的近現代史,是一段坎坷艱辛的發展歷史,我國共產黨先輩們,在不懈的奮斗與堅定的探索中,為中華民族開辟了新的道路。在這一百年奮斗歷程中,曾涌現出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這些英雄先烈為我輩樹立了精神榜樣,他們的事跡就是當代紅色音樂劇創作的素材來源。比如,為了不暴露隊伍的行蹤,忍受住烈火焚燒的邱少云;抱著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在敵人的威逼利誘下毫不動搖,最終在15歲就壯烈犧牲的劉胡蘭;等等[2]。當代紅色音樂劇,就是對這百余年的艱辛奮斗歷程中的革命歷史事件與英雄事跡進行取材,基于愛國主義的核心,出于展現我國當代主流價值觀、弘揚時代精神的目的,在將中國紅色基因脈絡融入音樂劇的創作過程中誕生的。
二、當代紅色音樂劇創作的手法
當代紅色音樂劇既在外在形式上展現出音樂劇特有的敘事結構和音樂形態,又在文化內涵上彰顯著中華民族鮮明的文化特色[3]。從當代紅色音樂劇的具體創作來看,主要在內容、結構、音樂風格、舞美設計等方面進行了創新,使當代紅色音樂劇這一綜合藝術形式展現出全新的藝術風貌,展現出精湛的創作技術和文化魅力。
(一)內容與結構的創新
無論是當代紅色音樂劇的創作,還是其他戲劇的編創,邏輯縝密的故事情節對戲劇本身的表現力、感染力等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故事情節的設計離不開內容與結構安排的創新。自西方音樂劇進入我國后,許多創作者對紅色音樂劇的創作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并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揚棄傳統戲劇中的理念與手法,在內容和結構上進行了與時俱進的改變,紅色音樂劇發展到當代,已經展現出全新的風格。具體來說,當代紅色音樂劇內容與結構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當代紅色音樂劇在內容上改變了傳統戲劇創作中二元對立式的爭斗,這種爭斗大多為敵我間的和階級間的。這種對立在傳統的戲劇和紅色文化作品中十分常見,主要通過不同主體間的爭斗與矛盾,增添一種戲劇感和沖突性,使情節更加精彩,呈現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尾的有序結構,符合觀眾的審美認知特性。這種傳統的二元式的內容表達,具有一定的存在意義,也有著獨特的表達效果,但藝術創作畢竟不能一成不變、停滯不前,如果長期保持這樣的藝術風格,就會使觀眾在大量千篇一律的作品中失去欣賞的興趣,產生審美疲勞。再加上如今社會更為和諧,應該摒棄那些較為極端的方法,采用更具有人文特性的方式來傳播紅色故事。在遵循既定事實的基礎上,將焦點集中于紅色人物本身的生活,或者廣為人知的戰爭背后,被忽略的人與人之間的溫情。當代紅色音樂劇正是秉持這一理念,創作出新的戲劇藝術作品。
其次,當代紅色音樂劇在敘事線索與結構上也呈現出全新的風貌。就我國傳統戲劇而言,往往遵循著起、承、轉、合,或是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再或是賦、比、興這一類的敘事線索。這種敘事方式能使整個故事的走向有一定的邏輯性,戲劇情節的結構也較為清晰。但同樣,任何一種創作形式都不能滿足于現狀,尤其是在時代和思想觀念不斷發展的今天,觀眾的審美需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這就更需要對戲劇的敘事結構進行創新。在這一點上,當代紅色音樂劇就顛覆了傳統戲劇的藝術線索,在結構上另辟蹊徑,在講述革命歷程中紅色英雄人物的事跡時,以一種更具人文關懷的方式展開,在時間線索和人稱視角方面用了全新的方式。比如,紅色音樂劇《大釗先生》就是采用了倒敘的手法,在視角上采用多種不同視角的轉換,通過呈現李大釗平實質樸的生活畫面,使其形象更為立體,不是傳統中的革命者形象,而是一個具有普通血肉的兒子和父親形象,在情感上更加具有感染力。
(二)音樂風格的豐富與融合
音樂劇這一藝術形式,雖然融合了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形式,但在整體上最為突出的還是音樂元素。音樂劇的創作與表演能夠促使更多優秀音樂作品的誕生,反之,音樂作品也能使音樂劇具有更豐富的藝術與審美價值[4]。在當代紅色音樂劇的創作中,有不少創作是在保留其戲劇特征的基礎上,增添了大量的音樂風格,豐富了劇種本身的音樂性。對多種音樂風格的豐富與融合,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首先,在當代紅色音樂劇的創作中,采用了不少西方的作曲技法。目前創作出的當代紅色音樂劇作品,借鑒和運用的西方作曲技法包括美聲唱法、交響樂的配器、復調音樂編創手法等等。其中,交響樂的配器與我國民族樂器進行結合,形成了一種帶有中西方文化特色的綜合性音樂藝術形式。例如,以1934年紅軍湘江戰役為背景的紅色音樂劇《血色湘江》就是采用大提琴等西方特有的樂器和宣敘調等歌劇曲調,使整個音樂劇更加凝重、悲壯,增加了音樂劇本身的氣勢和力量,再現了戰爭中血色的慘烈與凄美,表達了對英雄先烈的崇敬和哀悼[5]。
其次,在當代紅色音樂劇中,我國獨有的民族音樂元素也得到了重視。由于當代紅色音樂劇講述的是我國近現代史上各種真實的革命先烈事跡,銘記歷史、緬懷英雄、熱愛祖國是當代紅色音樂劇創作與傳播的重要目的,因此我國本土的民族音樂元素必不可少。在開展創作時,各地區的歌舞團、劇院或藝術學校,都會根據故事所在地區或本地區的民族特色,進行民族音樂元素的融入,以增強作品的文化特性和現實感。例如,紅色音樂劇《鳳凰浴火》采用了中國民族音樂元素中特有的秦腔來展現抗戰中八百多位英雄少年投身黃河的悲壯情景,同時還加入了中國戲曲中常用的大段獨白,傳達出對戰爭的控訴和對和平的呼喚,具有濃厚的中國音樂風格。
總之,在當代紅色音樂劇中,我國本土和西方引入的音樂元素,豐富了劇種本身的音樂風格,使當代紅色音樂劇的藝術性、觀賞性都得到了提升,也為拓寬其受眾范圍提供了有力幫助。
(三)舞美設計的升級
在舞美技術方面,我國戲劇創作在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從原本的只有簡單的桌椅,到現在的燈光、多媒體等多個系統的智能化控制,這種變化在當代紅色音樂劇中也得到了有力的體現,并且在紅色革命故事的加持下,比其他音樂劇種展現出更加恢宏的格調。從紅色音樂劇本身的發展來看,當代紅色音樂劇在舞美設計方面的升級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當代紅色音樂劇在革命情境的創設和紅色主旋律的呈現方面進行了升級設計。在傳統音樂劇偏向歡快的風格上,大膽進行了改變。在色調上主要采用紅色和黃色這類象征犧牲和光明未來的顏色,增添了一種大氣磅礴感。并通過實景布置、多媒體技術以及演員的表演等,將革命中的各種場景展現得真實可感,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其次,除了通過實景舞臺與多媒體技術來真實再現革命場景,當代紅色音樂劇還采用了一種全新的方式對戲劇內容進行一種創意性的視覺解構。具體來說,就是通過一些較為抽象的象征性設計,使觀眾通過二者本質的相似性,發揮想象來感受戰爭或其他革命場景。例如,在《王二的長征》中,舞臺被設計成一個前后高度不同的環形坡道,以此象征長征道路上的艱辛與曲折。這種設計掙脫了傳統紅色音樂劇對革命場景真實再現的束縛,具有一定的新穎性。
三、當代紅色音樂劇創作的價值與意義
(一)當代紅色音樂劇的思想價值
當代紅色音樂劇創作的思想價值,具體表現在對年輕一代的思想教育方面。當代紅色音樂劇借助豐富的藝術形式和創新理念,以一種生動的方式,再現我國百年紅色歷史的滄桑,在紅色文化的薪火相傳中,成為一個重要的藝術載體。
當代紅色音樂劇在呈現紅色歷史時,不再完全采用書本和傳統影視劇的舊有內容,而是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創新。或通過對紅色英雄人物的鮮為人知的素材進行挖掘,展現更真實的人物形象,或采用創新的敘事線索、新興的多媒體技術和創意性的視覺解構。這種對紅色文化歷史別樣的呈現,為紅色歷史增添了人文關懷,更能夠使今天的青年一代認識到革命歷史英雄的艱苦卓絕、不屈不撓,認識到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并啟發他們對祖國艱辛歷程的認知與思考。
(二)當代紅色音樂劇的時代意義
當代紅色音樂劇的時代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當代紅色音樂劇的不斷創新,豐富了我國綜合性藝術的內容、風格與形式,展現出別樣的藝術魅力,是中國戲劇創作領域發展實力的代表。其二,當代紅色音樂劇是一種歷史傳承。正是通過紅色音樂劇對革命先輩們的故事的再現,才使人們感受到一代代共產黨人在每個時期的奮勇前進。革命先輩們在不懈的努力中,將紅色的文化基因刻進了中華民族的骨子里,使后來的人們不斷地投身于祖國的建設,為我國的偉大復興做出巨大貢獻。
當代紅色音樂劇,用一種更加真實可感的方式,將距離當代生活較遠的革命歷史再現在人們眼前,感召著人們產生昂揚的奮斗精神,激勵著當今處在和平年代的人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繼續為新時代祖國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四、結語
當代紅色音樂劇是一種融合了多種藝術元素的綜合性藝術,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這種舞臺綜合藝術融合了東西方的音樂、戲劇、舞蹈等,又以我國紅色歷史為素材,在藝術表達、思想價值、文化意義等方面都非常突出。當代紅色音樂劇不僅豐富了中國音樂劇的內容、風格與形式,還有效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思政工作建設。在我國百余年的革命奮斗歷程中,還有很多值得刻畫和紀念的人物與事跡,這些都是當代紅色音樂劇的豐富資源,有待更多藝術從業者的開發。
參考文獻:
[1]王蘊燕.當代紅色革命歷史題材音樂劇的藝術特征研究[J].大眾文藝,2022(24):75-77.
[2]辛軒昂.論紅色音樂劇創作及其戲劇性探究[J].藝術評鑒,2023(8):122-125.
[3]王梓庭.紅色音樂劇的文化屬性與審美特征[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23(1):84-90.
[4]周容生.新時期我國音樂劇的創作與發展[J].四川戲劇,2017(1):126-130.
[5]潘超.論當代紅色題材音樂劇的藝術創作特征[J].戲劇文學,2021(3):68-72.
作者單位:
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