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穎
摘 要:琵琶是我國獨有的傳統民族樂器,音色優美動聽,具有很強的表現力與穿透力。琵琶材料、工藝、技術以及彈奏者水平等的不同,使琵琶的音色千差萬別。琵琶音色具有聲腔性、顆粒性以及對比性特征。在琵琶音樂表達中,不同的音色能夠展現不同的音樂形象、不同題材的作品與不同的音樂情感,因此琵琶的音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琵琶;音色特征;音樂表達
琵琶最早出現在我國秦朝時期,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獨有的傳統民族樂器,被人們稱為“彈撥樂器之王”,其音色優美動聽,并具有非常強的表現力[1]。縱觀我國音樂發展歷程,琵琶演奏在其中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2]。琵琶演奏藝術需要彈奏者將不同彈奏技巧和方法結合起來,發出各式各樣的音色與音質,準確傳達自身的情感,營造出良好的意境。因此,探討琵琶的音色特征對于增強琵琶彈奏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琵琶的音色豐富多樣,音色變化是琵琶彈奏藝術中不可忽視的關鍵部分,同時音色變化和情感之間也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3]。因此,分析與探究琵琶音色的特征,既有助于提高琵琶彈奏的水平,又可以提高琵琶的藝術表現力。琵琶的音色包含兩類,分別是變化音色與自然音色[4]。其中變化音色是借助彈奏技法對主體音色進行調整而得到的音色;自然音色則受到樂器架構與振動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彈奏者通過采用合理的彈奏方法,能夠使琵琶發出或渾厚或清澈的音色。本文重點探討琵琶音色特征及其在音樂表達中的作用,以不斷提高琵琶彈奏者對音色的控制能力,改善琵琶演奏效果。
一、琵琶音色
從字面意思來看,音色指的是發聲體聲音的特色,是通過發聲體物理振動引發的[5]。因為不同發聲體的材料、造型等存在差異,所以會產生不同的音色,人們通過聽覺就能夠準確辨別[6]。在樂器音色方面,因為樂器發音體的材料與制造方法多種多樣,會產生許多不一樣的聲音特性,所以不同樂器的音色具有較大的區別。
第一,在琵琶制作中,材料、加工工藝以及加工技術等的不同,都會影響到琵琶的自然發音質量,從而影響其音色。一個高質量的琵琶,音色必然十分優美,能夠做到高音洪亮、低音厚實,發出的聲音具有較強的穿透力,可以為作品彈奏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第二,琵琶是通過彈奏者的操作產生聲響,演繹出優美的音樂。當彈奏者的彈奏水平、采用的彈奏手法、對作品的認知與理解等不同時,也會呈現出不一樣的音樂效果。
琵琶的音色不僅受到彈奏技巧的影響,還與彈奏者的綜合藝術水平、對音色的理解和鑒賞能力等密切相關。在進行琵琶彈奏的過程中,彈奏者的審美觀念也會對琵琶的音色產生較大影響,彈奏者要基于美來領悟作品、傳達情感,從而彈奏出美的音色和音樂。
二、琵琶音色的特征
(一)聲腔性特征
聲腔性特征指的是琵琶音色會隨著歌唱性旋律的改變而出現變化,旋律所處的音區不一樣時表現出的音色也會不一樣,在特定情況下琵琶還可以模擬出人的聲音[7]。琵琶的聲腔性特征和漢字音調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既可以模擬出各種聲效與各個地域的地方話,又可以采用夸張的手法把戲曲與曲藝音調準確展現給聽眾。通過推、拉、揉等多種手法的使用,進一步提高了琵琶音色的變化幅度,使琵琶旋律表現出較為明顯的歌唱性特點。比如彈奏者使用拉弦手法可以有效傳達出傳統民族歌曲和戲曲表演中的行腔旋律,提高琵琶藝術演奏的聲線美與律動美。
(二)顆粒性特征
在琵琶演奏藝術當中,顆粒性是琵琶音色一個十分重要的外在表現特征。比如,琵琶彈奏中彈與挑的彈奏手法有著較大區別,然而在彈奏過程中往往要求二者的音色一致,如此便推動了琵琶點狀音響的出現,不僅可以準確體現琵琶的顆粒性特點,還可以充分反映出琵琶彈奏樂的與眾不同。可以現有顆粒性音色為載體,推動其朝線性音響等方向轉變,把彈、挑以及揉等彈奏技法整合到一起,使其擁有較高的集成性與靈活性,從而獲得豐富多樣的音色效果。
(三)對比性特征
對比性特征指的是不一樣的音色可以傳達出不一樣的思想、情感與心理等,這是兩種及以上彈奏手法聯合使用后獲得的顯著效果,對比通常重點體現在音色的改變與表現等層面上[8]。比如著名的琵琶演奏曲《霸王卸甲》,其不同的彈奏片段有著不一樣的意境,這要求彈奏者科學合理地引入不同的彈奏手法,準確表現出各種音色之間的不同,從而使各個意境之間有著較為明顯的區別。比如,在彈奏“營鼓”部分時,音色較為低沉,借助掃拂與輪拂的彈奏指法,配合逐漸變快的節奏,生動形象地將戰爭打響前的緊張氛圍烘托出來;在彈奏“楚歌”部分時,通過音色和節奏的變化,把角色的心理動態與情感很好地表達了出來。另外,對比性特征還體現在用同一技法調控音色以獲得不一樣的音樂效果。再次以琵琶演奏曲《霸王卸甲》為例,在彈奏“楚歌”以及“別姬”兩個部分時,彈奏者都使用了輪指技法,然而對音色的處理卻有著較大區別,傳達出的音樂情感也是千差萬別。由此可以看出,同一技法能夠彈奏出不一樣的音色,從而使琵琶音色具有顯著的對比性特點。
三、琵琶音色在音樂表達中的作用
琵琶音色擁有很強的表現力,彈奏者在實際彈奏過程中靈活、合理地使用不同音色,可以把琵琶曲目中的內容與情感等準確傳達給聽眾。從彈奏者的角度來看,對音色的控制可以體現出其對彈奏曲目的認知與領悟,并將其生動形象地傳達給聽眾;從聽眾的角度來看,合適的音色能夠更好地調動聽眾的情感,并與彈奏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并領悟曲目中蘊含的深層次的思想情感。因此,音色在提高琵琶音樂表達效果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展現不同的音樂形象
一些琵琶曲目十分注重音樂形象的塑造,特別是在敘述類型的琵琶音樂曲目中,音樂形象往往非常直觀、具體。比如著名的琵琶音樂作品《草原小姐妹》刻畫了一個特征鮮明的主題,風格較為活潑,重點展現了草原小姐妹載歌載舞的場景,把她們打鬧、嬉戲的畫面描繪得生動形象,充分體現了人物純真、愉快的特點。作品當中的顫音表現出較強的蒙古族音樂特征,使聽眾在品鑒時猶如站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在該琵琶作品的演奏中,通過滑音和顫音的搭配,準確模擬出了馬頭琴的音色,依托各種具有民族特性的音階,準確傳達了作品的主題。此外,還要特別留意彈奏的手部造型,例如,當旋律處于高音區時,需要用到長輪指彈奏技法,若產生破音將會明顯降低作品意境的傳達效果,因此要調整手部造型,確保聲音穩定響亮。另外,琵琶彈奏者還會用到雙彈、彈挑等不同彈奏手法來傳達較為活潑的音色,因此其需要在彈奏過程中精準控制觸弦的角度和深度,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得較為理想的音色表現效果。
在琵琶演奏作品《秦俑》當中,在作品的前半部分,創作人員使用了大量的無調式寫法,琵琶彈奏者需要結合不同的彈奏手法,把作品蘊含的緊張情緒準確地反映出來,給聽眾帶來亦真亦幻的體驗。在彈奏過程中,琵琶彈奏者通過右手敲打面板,利用其發出的聲響音色來體現萬馬奔騰的宏偉景象,結合跳躍的泛音,進一步提高音色的明亮程度,呈現出勇士們做好萬全的準備來迎接戰斗的形象。
(二)展現不同題材作品
總的來說,琵琶音樂作品可以分為三種,分別是武曲、文曲以及大曲。這三種作品風格有著較大的差別,具體如下:武曲一般體現的是較為熱鬧的情景或者傳達奔放的氣勢等,風格較為粗獷;文曲通常情況下展現的是各種自然風光,風格更加細膩委婉;大曲介于文曲與武曲之間,同時體現了文曲與武曲的風格特征。三種琵琶作品的風格之所以會有較大的區別,主要是因為在彈奏過程中使用了不一樣的音色。在實際鑒賞與領悟琵琶音樂作品所蘊含的思想與精神時,可將音色作為關鍵依據,通過音色體會作品的情感。比如在演奏琵琶音樂作品《海青拿天鵝》時,彈奏者通過改變琵琶音色的方式,將故事的主題循序漸進地展現出來。在第一部分中,彈奏者結合掃弦手法和輪指手法,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了海青展翅飛翔的姿態;隨著旋律的不斷變化,彈奏者又基于音色特征引入了多種彈奏技法,生動展現了海青和天鵝激烈搏斗的場景。在該琵琶作品中,彈奏者利用掃、挑等多種彈奏手法展現出曲目的危機性與激烈性特征,與此同時也反映出琵琶彈奏技法和音色、曲目風格之間的緊密聯系。
從琵琶作品的音樂風格來看,不同流派的彈奏者對音色的理解和掌控有較為顯著的差異。比如,浦東派武曲氣勢雄偉,文曲沉靜細膩;汪派的琵琶演奏風格偏向于古樸粗獷;崇明派的琵琶演奏風格則較為溫柔雅致。由于不同流派的彈奏風格有較大區別,因此各種類型的樂曲都有多種音色特征,并在此基礎之上形成了不同的琵琶音樂風格。從琵琶彈奏者的層面來看,因為不同彈奏者對音色的認知、理解以及追求等會有一定的差異,所以他們具有不同的演奏風格。因此,不同的音色可以展現不同題材的作品,獲得不同的演奏效果,并對琵琶作品風格產生較大的影響。
(三)展現不同音樂情感
在琵琶作品彈奏過程中,許多因素都會對作品情感的傳達產生較大的影響。通過改變彈奏力度、速度與調式等,可充分展現音樂作品中各種情感的沖突與碰撞,從而影響音樂作品的情感傳達效果。比如琵琶曲《訴——讀唐詩琵琶行有感》,這是我國著名作曲家吳厚元的作品,該作品以唐朝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為基礎,整個音樂曲目的情感傳達十分精準、到位,音色變化也非常突出。比如:在樂曲引子部分,借助含蓄、低緩的音色,再配合上滑音彈奏手法,營造了較為凄涼的氣氛,并為音樂作品后續的情感走向做好了鋪墊;在之后的快板樂段當中,通過拉弦彈奏技法傳達出作者在歷盡磨難以后內心的苦痛與對生命的敬畏。總體看來,這種情感表達方式具有很高的難度。
《狼牙山五壯士》是我國十分著名的琵琶作品,在該作品的第四部分中,彈奏者右手采用輪指手法和滾奏手法等,結合左手的揉弦手法,準確地傳達出了對犧牲者的惋惜、心痛之情。在該段樂曲的演奏中,彈奏者充分展現了琵琶的線性音色作用,情感傳達十分到位。盡管琵琶的音色較為柔和,但情感直抵聽眾的內心世界,使聽眾將悲傷轉化為力量。
在琵琶彈奏曲《霸王卸甲》中,創作者巧妙利用樂曲旋律,將其與彈奏手法、音色等相結合,充分傳達出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情感。比如在“別姬”部分,創作者基于旋律的下行和樂句的改變,引入多種琵琶彈奏手法,改變音色,使作品呈現出較為悲傷的情感;而在展現戰爭的部分,比如“點將”和“迎戰”,通過改變彈奏速度和力量,可傳達出激昂的精神與情感。
在琵琶彈奏的過程中,音色發揮了極其關鍵的作用,是聯系彈奏者和聽眾的重要橋梁,也是彈奏者在表演過程中必須準確把握的核心要素。正確理解和使用音色可以有效提高聽眾對該曲目的認知,從而準確傳達作品。這對整個藝術展現過程尤為重要。
綜上所述,在琵琶彈奏過程中,琵琶的音色非常關鍵。為了更好地發揮琵琶音色在琵琶音樂表演中的作用,彈奏者應該正確認識琵琶音色的產生方式、音色特征等,不斷提高自身的琵琶彈奏水平,加強對音色的理解與把握,從而為聽眾帶來更加精彩的琵琶演奏。
參考文獻:
[1]梁瑩.琵琶演奏中右手觸弦技術的運用及音色控制研究[J].戲劇之家,2016(2):86.
[2]賈璐遙.淺析琵琶重奏作品《早春變奏曲》的演奏技巧與音色處理[J].藝術評鑒,2021(1):53-55,59.
[3]蒲樂斐.余韻千年 古調今談:論琵琶音色、表現力與樂隊之關系[J].當代音樂,2021(12):128-130.
[4]薩仁花.琵琶演奏中音色和音質的控制策略探究[J].傳播力研究,2020(20):115-116.
[5]黎蕓.琵琶地域性音樂中腔韻的演繹:以琵琶左手推拉音技法為例[J].黃河之聲,2021(12):112-116.
[6]程龍,程秋睿.琵琶輪指中觸弦角度與力度對音色的影響:以樂曲《春雨》為例[J].當代音樂,2022(9):14-16.
[7]梁靜怡.琵琶演奏中音色的變化研究:以《天鵝》為例[J].黃河之聲,2022(19):155-157.
[8]林娜.琵琶演奏中音色的影響因素分析[J].北方音樂,2020(23):67-69.
作者單位:
甘肅省歌舞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