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書籍設計的中間階段,元素、氛圍、形態、成本是設計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四個要素。對元素的選擇和應用,是設計實踐的具體體現;對氛圍的營造,可以體現出設計師所表達的圖書內容方向和對讀者情緒的影響;對形態的嘗試,可以呈現圖書的多種面貌,設計師可從中擇優選用。此外,對成本的控制也需要考慮,這是一種約束中的施展,也是思路的現實落地。
關鍵詞:元素;氛圍;形態;成本;書籍設計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4)09-0091-03
Abstract:In the middle stage of book design,the elements,atmosphere,form,cost are the four elements that designers need to focus on. The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elements are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the design practice,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tmosphere can reflect the direc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e book expressed by the designer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reader’s emotion,the attempt of the form,the book can present a variety of faces,designers can choose from the best. In addition,the cost of control also need to be considered,it is a constraint in the exercise,is the reality of thinking.
Keywords:Element;Atmosphere;Form;Cost;Book design
書籍不僅是一種精神文化載體,而且也是一種審美載體。如何更好地表達并體現出書籍的審美價值,是設計師需要著重考慮的議題。在書籍設計實踐中,設計師通常需要經歷設計之前、設計之中和設計之后三個階段。從出版角度來講,在設計的中間階段,元素的運用、氛圍的營造、形態的嘗試和成本的控制是設計師、責任編輯和技術編輯都應當重點考慮的四個要素。
在書籍設計的中間階段,元素的運用涉及到文字、圖片、色彩和圖案四個方面,設計師需要對這些元素深入理解,將之作為一項基本功,熟練使用;在充分認知設計對象的基礎上,運用好這些設計元素才能更好地展現出書籍的裝幀效果。
(一)文字。設計師在前期溝通、調研和理解設計對象的基礎上,需要根據圖書內容和目標讀者對象來選擇合適的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和語言的書面形式,文字是建構圖書內容最為重要的元素,其不僅展現了圖書的內容信息,也是書籍設計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因此,對文字的運用體現在內文的設計和書籍的裝幀兩個方面。文字的合理運用可以作為書籍設計的一個利器。當然,設計師需要對文字有充分的認識、理解,比如不同的字體、風格,漢字字體、數字字體、字母字體的不同形態和特征,字號的級別等,設計師需要結合書籍內容、版式設計、版心特點、目標讀者等因素來綜合考慮,以求獲得更合理、更和諧、更美觀的設計效果。
(二)圖片。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曾指出,“目前居統治地位的是視覺觀念。聲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組織了美學,統率了觀眾。在一個大眾社會里,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信息爆炸的當下,其實也是讀圖時代,讀者通過圖片可以更有效率地閱讀文本及相關資料,使讀者對內容的消化更科學、更合理、更便捷,同時提高閱讀的舒適度和愉悅感。
然而,在圖片的運用方面,設計師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1.圖片的質量。圖片的構圖、質感、亮度、清晰度、飽和度、冷暖度、對比度等都會對圖書的質量產生直接的影響。在書籍設計的時候,對圖片的處理要高度重視。2.圖片與文字的關系。圖片與文字的關系需要依據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視覺規律來安排,避免出現有文無圖、有圖無文、文圖完全無關、文圖部分無關等文圖不統一、不協調的情況。3.圖片在設計與印制方面的問題。在設計書籍的時候,設計師應當避免出現圖片之間或者圖片與文字之間疊加、錯位,圖片上的文字缺失,顏色未調整好等情況的發生;在印制上也要注意,要嚴格按照印制工藝要求來規范進行,避免出現例如用低克數的紙張代替高克數紙張,書脊空膠、皺褶、破損,內文白頁、多頁、臟頁、連頁,印墨偏色、不勻,切口不齊等諸多問題。
(三)色彩。在設計書籍的時候,對于色彩的重視,再怎么強調都不過分,因為色彩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姜澄清在《中國色彩論》中談到:“不論是對色彩的取舍、對色彩價值的評估、對某種色彩的追求,還是某一時代風行某一種色彩,表面看,是色彩問題,而深層的原因,則是文化問題、社會問題。”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色彩具有特定的意義和象征效果,反映出特定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具有濃重的文化意味。比如,傳統中國人的紅色情結(窗花、對聯和燈籠等都是紅色載體),自古以來中國人都將紅色視為吉祥和喜慶的象征,在各種喜樂之日對紅色的鐘愛和運用都達到了極致;而在西方,整個婚禮現場中白色是最大范圍的運用色彩。黃色在古代中國是皇家御用之色,代表著皇權,尊貴至極,然而在西方竟然有完全相反的含義,被運用在下等、低賤及身敗名裂者的服飾上。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色彩是書籍設計意圖的重要表現手段,對于觀念、價值等方面的體現有著其他元素無法比擬的優勢。色彩有多重價值屬性,色彩在傳達其文化價值的同時,也突顯出其重要的經濟價值(即“色彩經濟”)和美學價值。那么,在設計中如何運用色彩,是個非常現實的問題。荷蘭畫家凡·高曾經說過,沒有不好的顏色,只有不好的搭配。設計師若想做好設計,需要很多條件,如扎實的專業能力、極高的工作熱情、敏銳的藝術感受和靈活的處理方式等。設計師需要多看、多學優秀的作品,不僅限于書籍裝幀領域的設計作品,也可擴展至攝影、服裝、工業設計、舞蹈、戲劇、影視等其他藝術門類,從而擴大自身的視野,增長見識,拓寬設計的思路。此外,認真學習經典名畫的色彩美學也是一個較好的途徑和方式。比如,莫奈的繪畫作品,其色彩的運用非常豐富,很多作品中都大量運用了藍色、綠色和紫色,又在其間點綴了一些黃色和紅色,整體上以冷色調為主,透露出清新、唯美、浪漫的風格。而凡·高的作品中,色彩更偏向于高純度和高飽和度,并擅長運用撞色,體現其奔放、夸張和熱烈的特點。
在具體的書籍設計中,設計師可以根據書籍的內容、讀者對象等方面來擬定風格,選擇相對應的色彩基調。比如童書,常常會使用馬卡龍色,那么設計師也完全可以采用凡·高繪畫作品中的提取色,營造出一種歡快、活潑的風格;同時,運用這類色彩還可以體現出一定的新穎感和趣味感,非常適合用于童書設計。
(四)圖案。此處的圖案指的是,在書籍上用以起到裝飾或引導作用的圖形、紋飾、線條、色彩等。圖案的分類較多,每一類也都會有豐富多樣的形式。比如線條,作為一種表現形象的基本手段和造型要素,其具有非常直觀的特點,并從中體現出多樣的審美性——水平線給人以平靜、開闊、放松、平衡之感;曲線有一種柔美、優雅、延伸、浪漫之感;垂直線帶給人挺拔、奮發、剛直、雄偉之美;斜線使人產生動感、歡快、激情、強烈之感;等等。而僅從對比形式上來講,線條就有長短、曲直、粗細、方圓、疏密、濃淡、虛實、聚散、剛柔、動靜等多種表現特征。紋飾,指紋樣裝飾,根據不同的依據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比如根據素材可分為人物、動物、植物、風景等紋飾;根據組織形式可分為獨立紋樣(包括適合紋樣、單獨紋樣)和連續紋樣(包括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等);還有傳統紋樣、現代紋樣等其他分類,不再贅述。
設計師應當對圖案有一定的認知和理解,例如饕餮紋、夔紋、云雷紋等,在具體的設計中要根據設計對象靈活運用,從而更好地體現出圖書的文化信息和審美特征。
當然,在設計實踐中,設計師所運用的元素也不僅限于文字、圖片、色彩、圖案這四種,還有版式(用于引導讀者以更舒適、更合理的方式來閱讀圖書的編排形式,具有風格感、協調性、形式美),圖表、符號、間空、頁碼等其他方面。所有元素的運用,終極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呈現圖書的面貌,讓讀者的閱讀體驗更流暢、更愉悅。
在書籍設計中,良好的氛圍營造可以使圖書呈現出一種獨特的“微環境”,不僅可以對讀者產生視覺沖擊力,而且可以給予其心理上的暗流涌動般的情感觸動。巧妙營造氛圍,可以使圖書產生熠熠生輝的效果。
書籍其實是一個溝通橋梁,是內容呈現的一種方式,是把作者的精神成果展現出來,通過一定的方式與讀者產生對接,在打動讀者的情況下(包括造成購買和閱讀行為),將內容傳達給受眾。這一方式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就是為此書塑造特定的氛圍。書籍設計中的氛圍,更多的是指設計師給予書籍的情調和氣氛。而氛圍的營造,不僅僅是視覺方面的,還包括嗅覺、聽覺、觸覺等多方位的感受和體驗。線條、色彩、紙張、材質和不同的工藝等都可以塑造出特定的圖書氛圍,這也是在合理運用元素的基礎上對設計師提出的更高要求。
每一本書都有其特定的內容,然而不同的內容給讀者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比如,驚悚小說會給人一種緊張、恐怖之感,而青春文藝小說則給人一種自然、清新的情愫,歷史小說又給讀者一種滄桑、厚重的文化感。在書籍設計中,設計師可以根據其內容來營造出特定的情緒和氛圍,使之與讀者的認知水平和情感經驗相契合,讓讀者與書產生某種內在的、無聲的、隱形而又強烈的關聯,從而影響其產生內心觸動、加深印象,或直接造成購買行為的發生。氛圍的呈現對一本書起著重要的烘托作用,如同影視劇中的音樂和色彩等的綜合運用給觀眾帶來的整體感受和沖擊一樣。
榮獲2022年 “最美的書”稱號的《許宏的考古“方”》,就是書籍設計上氛圍營造的典型例子。該書作者為著名考古學者許宏先生,書的內容是以隨筆方式展現其作為考古人的側面生活。設計師劉運來及其團隊在充分理解圖書內容的基礎上,采用豐富的考古元素符號,在內文設計中采用鏤空模切的工藝,打造出一種層出疊見的效果,使讀者可以感受類似考古工作者發掘相關地層的氣氛,巧妙地營造出一種特有的考古現場的氛圍,匠心獨具。其外包裝采用的是瓦楞蜂窩紙,其肌理感、復古感十足;加之書籍贈送的壓凸銅牌狀古紋飾書夾,是為錦上添花,整體塑造出特有的考古微環境,讓讀者一眼傾心。
對特定氛圍的巧妙營造,可以說是設計師對其作品的一種風格塑造方法,是書籍設計中審美表達的一個有力工具。設計師對圖書內容的認知和理解會內化為其設計語言,通過書籍設計的外觀形式來表現出來。需要提及的是,對氛圍的營造是一個整體的設計思路,而并非具體的設計路徑,其表現形式和手段均呈多樣化。如上述《許宏的考古“方”》這個例子中所展示的,可以通過色彩、紙張、材質、版式、紋飾等多種方式來綜合實現。比如,色彩上用深藍色來表現冷靜、神秘的情緒和意境;材質上,采用麻布面的裝幀材料,容易給人一種溫暖、柔和、親切的感覺;版式上,拘謹的版式會給讀者造成一種緊張、局促的心理感受。如此等等。氛圍的營造,作為一個整體性的把握,可以充分體現書籍設計師的審美思想和設計表達。
值得注意的是,對氛圍的營造,其本質上是一種對美的營造和設計,是一種創造。朱光潛先生曾論述“創造的定義就是:平常的舊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綜合”。那么放在這里,可以說文字、圖片、色彩、圖案這些設計元素就是各種“舊材料”,而氛圍就是用這些設計元素創造的“新綜合”。而美在其中體現的是一個基本原則。美在設計中呈現的是一種和諧,其具有積極、愉悅、平衡、對比等特點,亦有感染性、豐富性、形象性和獨特性等多種特征。作為一種文化傳播媒介,圖書兼有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因此,以美的角度思考,并以美的原則滲入設計,從而營造出特定的氛圍,對書籍的外在形式、圖書整體品質方面都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書籍最后的呈現方式,形態的探索和研究至關重要,這是書籍設計的中間階段極為重要的內容。在設計的時候,形態方面應當嘗試多種面貌,可以在后期的調研和調整的時候再最終確定下來。
形態,指的是書籍的外觀表現和形狀,涉及到圖書的外部和內部兩方面的構造和形式。書籍之所以有審美價值,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讀者追求的不僅是書籍所承載的信息內容,還包括書籍結構形態以及紙張材料、印刷、裝訂、特殊工藝在閱讀過程中帶給讀者的技術性象征和時尚符號審美感受”。(陸勇《技術的視覺化——高科技風格在書籍設計中的應用與發展》)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西野嘉章在其著作《裝訂考》中也談到,“優良的材質加上簡潔設計,就是好裝幀”。材質是書籍裝幀中形態表現的一個重要手段,指的是書籍設計時主要用于裝幀封面、封底和書脊的材料,包括紙、布、皮革、塑料、金屬、木、竹等。
紙質圖書,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實物,有其重量、大小、氣味和觸感等特點。其核心要素就是紙張,包括銅版紙、膠版紙、白卡紙、啞粉紙、硫酸紙等。不同的紙張有不同的特點(包括色澤、肌理、觸感等),設計師應根據圖書內容和設計需要來選擇合適的紙張。同時也應注意,材質不僅限于紙,對于書籍外觀的裝幀設計方面,織物、面料、皮革、塑料、金屬、木、竹、瓷、石等都可以根據需要打開思路來進行合理選擇。
舉個例子,上海譯文出版社的“插圖珍藏本世界文學名著”,在書籍設計的形態嘗試上樹立了榜樣的角色,被讀者稱之為“藏品級”名著。該系列圖書盡管每一本的具體風格不同,但是均呈現出色彩講究、版式精巧、材質上乘的面貌,其插圖選擇精彩、切口刷色精準、環襯印花精美,封面采用布面、皮革等材質,運用了刺繡、刮絲網印刷、火印等不同的工藝。
比如其中的《莫泊桑中短篇小說全集》,打開瓦楞紙箱包裝之后,呈現的是一個包含五本書的灰藍色函套,函套內五本書的書脊上都燙有統一的典雅花朵紋,并以羅馬數字標注各分冊(較之用阿拉伯數字更顯古典氛圍);天頭刷比函套更純、更亮的藍色;封面材質為灰白色的純棉布,上面燙著凸凹有致的湖藍色印花紋樣,而封底也是采用大面積燙藍,與封面風格一致,整體書籍外觀上只在書脊處體現有中文信息,表現出一種強烈的風格感。
而《名利場》則專門做了普通版和特別版,這兩個版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工藝方面。同該系列其他圖書一樣,打開飛機盒包裝之后,依然是一個函套,其采用的是野陶紙,粗礪的質感極富野趣意味,上面所做的上下兩處花紋,采用火印做出類似于陶瓷表面的紋飾效果,觸感很強。函套里面是上下冊兩本書(一本封面為深藍色,一本為深紅色,兩本的書脊處都采用的是水泥灰色,都是以西方經典的布面皮脊來處理),普通版的書脊采用水洗革來包裹,天頭為避免防塵而刷色;特別版的書脊采用的是油蠟皮,上面的圖案調整為銀色調,為的是更加突出真皮的質感。特別版的書心采用未裁的毛邊形式,讀者可以在閱讀期間自己動手裁開,形成一種手工參與的體驗,同時在其中感受紙質圖書的一種質樸天然之美。此外,特別版是僅有200冊的限量版,每本書上都印有唯一的編號,更顯稀缺珍貴。其堵頭布的粘貼、飾面、制殼和上書心等都是手工制作,工藝與材料的特殊,導致這款真皮毛邊限量版的《名利場》更具有收藏價值。
這套圖書用瓦楞紙盒來作為外包裝,每一本都有一個堅實而精美的函套,內文均精選了與內容相關的插圖,一部分圖書在環襯上做了極具美感的圖案設計,書內亦附贈有藏書票(包括版畫的、油畫的),甚至在其中還把一些精美的插圖進行人工點膠固定處理,以便于讀者取下來作為藏書票使用。這些都體現出書籍設計師和出版方的用心。“插圖珍藏本世界文學名著”通過色彩、插圖、工藝、材質、圖案等來進行書籍設計,加之(限量版)需要讀者的手工裁切等體驗的參與,以多層次、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審美表達。書,在此被塑造為高品質閱讀的形象,亦成為了一種藝術品。這套極具美感的精裝圖書,也因此一度被讀者贊嘆為“書籍裝幀的天花板”。
因而,設計師對圖書的形態應多學習、多思考、多嘗試,在不斷的摸索和實踐中探尋圖書最理想的呈現方式。通常情況下,我們認為設計師是書籍設計的唯一負責人,其實不然,在對形態的嘗試過程中,書籍的最終效果其實是設計師、責任編輯、技術編輯,甚至包括后期印刷機構的同仁共同努力的最終結果。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多層次、多方位的溝通與交流是十分必要的路徑。當然,在整個過程中,與作者本人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此外,還應當與設計同行、出版同仁和讀者多交流、多溝通。
合理控制圖書的設計成本,意味著設計師需要對開本、紙張、工藝等方面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礎上規范設計流程,盡最大可能來完美呈現設計效果。
書籍設計的最終目標是為圖書打造具備審美性質的外觀。然而,這是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而絕非無任何限制的天馬行空式操作。出版單位對書籍設計的成本通常是有具體要求的,大多數情況下,設計師必須在一定的成本控制下進行設計。
張志奇先生設計的《組織學圖譜》就是個例子。在設計本書封面的時候,由于成本有限,張志奇先生采用直接在粉色紙上繼續印刷紅色的方式來解決切口在模切時不露白的情況。而這一方式最終不僅把控住了成本,而且還非常巧妙地與切片的色彩保持了一致。此外,通過紙張折疊的方式體現切片的感覺,還意外豐富了封面設計的形態,使之充滿創意,一改醫學類圖書的冰冷感,體現出具有風格意味的溫情,是成本控制下實現設計美、做工良、品質優的典型案例。從中可以發現,書籍設計盡管是在一定的限制下進行的,但并不意味著不能產生優秀的作品。很多時候,也正是因為有了成本的控制,才會使得設計師在“燒腦”中產生巧妙的靈感,以高性價比的成本來實現最大程度的書籍形式美。
圖書的成本,除了內容方面,物化與外觀美化的呈現過程中,成本還會涉及到裝幀材質、正文編排、印版制作、制版印刷、裝訂樣式、外體包裝等方面。因此,也需要設計師、責任編輯與技術編輯充分溝通,力求實現成本控制下書籍外觀的高品質體現。
當然,紙質書籍的設計范圍,也并不僅僅只限于某本書或者某套書本身,設計師和責任編輯等人也可多元化考慮,比如,衍生產品的設計開發(筆記本、便簽、水杯等)。在成本控制下,對紙質書籍及其相關產品的設計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來進行。
在書籍設計的三個階段中,中間階段對設計師來說是實現其設計意志并付諸實踐最為重要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對于元素、氛圍、形態、成本的把控會直接關系到書籍設計的效果和質量,這四個要素并非各自獨立,而是相互關聯和影響。在這個過程中,設計師需要與作者、責任編輯、技術編輯等人進行充分溝通,通力合作,以提高書籍設計的整體效果和效率,使設計產生更高的附加值,從而更好地展現出圖書的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 。
參考文獻
[1](美)唐納德·A·諾曼.張磊,譯.設計心理學2:如何管理復雜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63.
[2]辭海編輯委員會.《辭?!罚ǖ谄甙妫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2981
[3]姜澄清. 中國色彩論[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85.
[4]朱光潛. 朱光潛談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70.
[5]陸勇.技術的視覺化——高科技風格在書籍設計中的應用與發展 [J]. 編輯之友,2021(3):85.
[6](日)西野嘉章.王淑儀,譯. 裝訂考 [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8:代序,328.
[7](法)德布雷. 陳衛星,王楊譯.普通媒介學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