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可怡 趙蘇玲
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政策演進、現實困境與未來展望
聶可怡1趙蘇玲2
(1.湖南工業大學 體育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2.吉首大學 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規范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考試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出臺目的是通過招生考試政策的巨大變革有效推進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高質量發展,文章系統總結了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歷程,分析當前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所面臨的困境,對未來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發展進行展望,包括定位發展目標、優化項目布局、提高運動隊招收門檻及質量等,旨在助力高校高水平運動隊高質量服務我國學校體育運動人才的培養和國家競技體育的發展需要,為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理論參考。
體教融合;高校體育;高水平運動隊;考試招生政策;目標定位;競技發展水平
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是落實“體教融合”政策的重要抓手,也是促進普通高校體育工作全面發展、推動中國競技體育事業的有力支撐。從1987年我國開始試行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至今已有近37年歷史,其政策也在不斷地變革與完善。2021年9月,教育部再次修訂了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招生政策,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規范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考試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1]。《意見》頒布后,社會各界反響強烈,議論之聲此起彼伏,分析政策出臺背景者有之,探討改革用意者有之,提出質疑者亦有之,“知乎”甚至刊載了評論者“是治理還是毀滅?”的追問。國家體育總局指出,新政策將促進高校高水平運動隊高質量發展,開創新的發展方向和未來趨勢。盡管改革初期可能會有爭議,但長遠來看,它將利于培養體育人才并滿足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的目標。這不僅反映了新時代“體教融合”的核心策略,也突顯了高校運動隊在指引青少年體育和展現多樣化體育人才培訓模式中的關鍵作用。文章從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政策演進視角出發,分析當前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所面臨的困境,引導社會各界更加理性地審視《意見》的改革意義,為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理論參考。
在新中國的體育領域持續壯大之際,高校的高水平運動隊不僅成為學校體育的核心部分,也是競技體育不可或缺的環節。受到計劃經濟的啟示,20世紀50年代的“舉國體制”確立了一套與中國特色相符的競技體育運作模式,為我國體育事業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堅實的政策支撐。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漸成熟,這種“舉國體制”在體育管理中的局限性也逐步浮現,尤其是政府作為競技體育的主要管理者和決策者,壟斷了大部分的體育資源,導致體育資源難以正常流動,運動員退役和再就業之間矛盾突出,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的發展不均衡[2]。1980年,《關于招收和分配優秀運動員等問題的聯合通知》頒布,國內眾多院校開始申請成立高水平運動隊。1986年,國家教體委同意在部分高等教育機構中試點高水平運動隊,激勵有條件的學院和大學建立自己的高水平運動隊。從此,我國的高水平運動隊在“舉國體制”的大背景下應勢嶄露頭角。
1.2.1 起步萌芽階段(1987—1995年)
1987年,原國家教體委共同發布了《關于普通高校試行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通知》,明確闡述了成立高水平運動隊的目標:一是為國家培育既有較高科學文化素養又具備優秀運動技能的人才,以參與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及各類國內外重要體育比賽;二是為退役的運動員提供進一步學習和進修的平臺,確保他們退役后的職業發展無阻[3]。在文件發布之后,國家教委批準了51所高校作為試點進行高水平運動員的招收。針對招生的目標、入學考試方式、教學與競賽管理等方面,都進行了初步的設定。進一步提出了從小學、中學到高校的連續性訓練體系構想,其中“體育結合教育”(簡稱“體教結合”)逐漸形成高水平運動員的培訓模式,自此,高校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工作全面展開。從全局視角觀察,高水平運動隊的價值尚未得到廣泛的認同。因為它尚未完全融入高校的教育體系中,所以其在推進學校體育事務上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4]。但值得肯定的是,這些高水平運動隊的運動員在各大國際賽事上取得了優異成績,為國家帶來了舉世矚目的國際聲望。
1.2.2 快速發展階段(1996—2005年)
1998年舉辦的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成為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快速發展的一個重大標志,并在國際上取得了積極的反響。在200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新時期體育事務的指導意見》中,特別強調了“需要進一步強化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這為21世紀高水平運動隊的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石。到了2003年,國家體育總局將參與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資格授權給了教育部,這也意味著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獲得了教育部的官方承認,為其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2005年4月,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建議》中指出,為普通高等學校設立高水平運動隊,既是培育高素質體育人才的關鍵途徑,也是在各種國內外大學生主要賽事中為國家爭取榮譽,更是實現我國體育持續發展的戰略要務[5]。同年,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招生標準在文化和體育考評方面都設定了更高的要求,對于自行組織招生的高校在招生人數上也作出了嚴格控制。這一階段,正是我國經歷教育和競技體系改革階段,而高校的競技水平在短時期內尚未達到質的飛躍,但在量上卻有較為突出的變化,急劇增加的院校數量也促使高水平運動隊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入了高等教育系統。
1.2.3 規范化階段(2006—2013年)
2006年,為了進一步推動學校體育發展,教育部與國家體育總局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強化學校體育并持續提升學生的健康品質的建議》,強調需要有效解決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學與訓之間的沖突,對其項目進行優化調整,調整后項目種類增至27個,并確定其招生手段為單獨招生與統一招生。2008年,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對體育專業再次進行了優化布局,確定了38所院校被允許招收民族傳統體育專業,66所學院獲得了招收運動訓練專業學生的許可。鑒于特殊類型招生中日益顯現的問題,教育部對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招生政策進行了相應調整[6]。至2011年,全國共有268所學院獲得了試辦高水平運動隊的授權,并且開始每年進行運動項目的調整和新增。在吸取了前兩個階段的經驗后,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諸多方面在這一階段得到了改善,比如:招收規模進一步擴大、賽事數量攀升、高水平運動員逐漸得到大眾關注。
1.2.4 強化階段(2014年—至今)
我國高水平運動隊穩步進入規范化軌道后,國家要求高水平運動隊要進一步強化和完善,為我國的體育發展提供更為強勁的動力。2014年,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指出未達到基本標準的學校將被公告并給予一定時限進行整改,在整改期間,這些學校的高水平運動隊將暫停招收新隊員[7]。通過分析教育部《關于做好普通高等學校部分特殊類型招生工作的通知》及《教育部辦公廳關于2019年高水平運動隊建設項目調整的通知》,可以看出高水平運動隊招生的新趨勢:鼓勵條件成熟的高校成立足球隊,新增冰雪運動項目,已在高校體育專業開設的運動項目(足球和冰雪項目除外),高水平運動隊將不再繼續招新[8]。在新形勢下,2021年9月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規范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考試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對于強化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招生政策、深化改革并增強管理規范性提出幾點意見,改進了高水平運動員的招生條件[1]。2021年10月25日,國家體育總局發布《“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強調平衡文化學習與專業培訓,強化競技體育人才的培育。根據上述系列文件可以發現,在這一階段我國將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重點放在質量、布局及管理上,我國競技后備人才的儲備力量不斷強化。
在過去近30年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相關文件中,大多數文件主要從其作用和意義上闡述“是什么”。2017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意見》中首次指出了建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初衷[9]。但文件頒布后多數專家認為此描述過于寬泛,目標定位不明確,導致這個目標在落實過程中產生了很大的偏差。許多高校創建高水平運動隊的初衷并非為了培育出杰出的運動員或為國家培訓體育精英,而是為了通過競技成績提升學校知名度。因此,存在替考、現役或已退役的職業運動員頻繁參與高校比賽的情況,運動員的比賽資格問題在高校競賽中始終備受爭議。由于定位不清,“吃現成飯”成為目前高校在高水平運動隊招生上的普遍現象,以最少的資源和時間迅速取得效果,追求最大的回報;部分教練在運動員選材觀念方面只注重競賽成績,忽略入學后的持續培養,這與國家期望培養全面的競技體育人才的目標相悖。
首先,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仍未充分履行培養競技體育人才的職責,培養出為國家爭取榮譽的杰出運動員很少。盡管我國在每四年一度的奧運會上表現出色,但大部分表現優秀的運動員均來自國家隊。過去,我國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在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方面也有亮點,如在上屆東京奧運會中,清華大學培養的學生運動員楊倩榮獲首金,被網友調侃道,“是學校放暑假來東京拿兩枚金牌的吧”,但此類成功尚屬個別案例。其次,高校高水平運動隊似乎成為退役運動員的安身之所。由于大部分退役運動員符合優秀運動員的保送政策,免試進入大學學習文化知識,同時接收的高校也可以憑借運動員的聲望擴大知名度,獲得社會效益,因此入校進修成為許多退役運動員的首選,比如鄧亞萍退役后進入清華學習,姚明退役后在上海交通大學求學。最后,“學訓”矛盾依舊是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心頭痛。部分運動員由于專業選擇不明確,導致學業壓力增大,體育和學業之間出現隔閡,學生“棄體從文”造成資源浪費。
目前,我國高水平運動隊的運動員主要來自四大渠道:國家或省市退役隊員、體育學校學生、普通高中體育特長生和具潛力的非專業普通高中生。筆者通過近幾年高校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擬錄取名單發現,盡管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取得了進展,但在招收生源上仍存在問題。其一,我國高水平運動隊招收生源中的優質資源緊缺。退役隊員有專業背景和競賽經驗,但其中有不少因傷病或年齡問題不能成為主力;體育學校的學生大多是國家隊隊員掛靠部分大學;擁有運動潛質的普高體育特長生在文化成績上卻沒有優勢,而具有文化和體育雙重天賦的普高生寥寥無幾。其二,聲望越大、實力越強的學校往往能招收到更為優秀的運動員。例如,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作為近幾年的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簡稱“CUBA”)的冠軍隊伍,這兩所頂級高校的運動員都是全國籃球高中聯賽的“尖子生”。其三,招生體制不完善。由于沒有統一的高水平運動隊招生標準,高校存在較大自主權,筆者通過走訪也發現部分高校高水平招生考試的考官也并非專業出身,不公平性和可操作性大。
“體教融合”近些年已然變成體育界與教育學術界的熱門話題,在家長群體中也引起了激烈討論,很多人將學體育的學生與高水平運動員混為一談,事實上,高水平運動員就是“體教融合”的結合體,而《意見》也重申了這一目標。從初期的培養“有高科學文化素質的運動員”,到“培養全面發展的高水平體育人才”,再到《意見》提出的選拔“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并且有高體育競技水平的學生”,“運動員”到“學生”的角色轉變側面反映了國家對高水平運動隊這一群體的需求在本質就是高文化素養和高競技水平的學生。以前許多高校在招生上更多考慮的是為校爭光,從而造成與國家在需求目標上出現偏差,《意見》提出后,國家將辦隊目標集中在了為奧運會提供人才支撐,從“為校爭光”到“為國爭光”,再次重申了新時代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核心使命。將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培養作為國家競技體育人才的第二梯隊,為奧運爭光和國際比賽作出貢獻,這不僅是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正確的發展定位,也是各高校的共同長期目標。
隨著高校運動隊成為奧運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人才的選拔來源,圍繞著高水平運動隊的工作重點,高校也在不斷積極調整和完善其體育項目設置。據最新數據統計,雖然有超過300所高校開展高水平運動員的招生工作,但真正能夠向國家輸送競技體育人才的院校卻屈指可數。不同高校之間在資源、設施和教學水平上存在差異,導致培養出的體育人才在能力上參差不齊,與國家的培養目標存在顯著的偏差。為了更貼合實際的競賽需求和地方特色,在試點學校的選點與布局中,需要更細致地分析每個學校的具體條件、地方特色、教育傳統以及地區重點發展項目,以實現體育項目配置更具有靈活性和針對性。《意見》規定對于缺乏師資、設備和場地、退隊率大于20%的高校高水平建設點作出取消招生的處理意見,以及未在奧運項目和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項目名單中的項目類別、缺乏相關專項技術等級標準認定、連續兩年沒有進行招生、連續三屆奧運和大學生運動會未參賽的項目也不再設置高水平運動隊招生計劃。《意見》進一步強調在現行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總體架構下,要對運動項目進行合理優化,確保體育人才的選拔與培養愈加高效、目標愈加明確。
當前,由于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的運動員年紀偏大、級別偏低,這限制了他們的培養潛力,導致競技水平長期停留在業余狀態。因此,《意見》調整了招生標準,招生等級從“國家二級運動員技術”提高到“國家一級運動技術”及以上,以增加優秀運動員的培養率。同時,為解決學訓矛盾并培養專業人才,高水平運動隊的運動員現需選擇“體育專業”而非之前的“自選專業”。2024年起,統一參與高考文化課考試,“專業測試+文化考試”相結合的考評形式作為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招生方式。提高招收標準不僅可以篩選真正熱愛體育的學生,而且有助于文化學習與運動訓練之間的互補,培養在技術和理論上都出色的體育師資和教練員隊伍,確保運動員畢業后具備競爭力,進而避免培養出“非文非武”樣式的畸形人才。深化融合教育與體育兩大系統共同擔負起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重任,在招生管理和監督體系上持續優化改革,重視運動員的來源渠道,不斷發揮學校體育三級人才培養體系的獨特優勢,減少優秀體育人才資源的流失與浪費,持續為國家競技發展輸送大批優秀體育人才。
[1]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規范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考試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9/24/content_5639071.htm,2021-09-24.
[2]陳松.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演進階段劃分與發展趨勢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8(1):111-115.
[3]國家教委.關于部分普通高等學校試行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工作的通知[S].教學字〔1987〕8號,1987-04-09.
[4]張學兵.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發展問題審視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20,42(5):67-71.
[5]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意見[S].教體藝〔2005〕3號,2005-04-18.
[6]劉海元.當前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若干問題探討[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8,30(5):422-427+449.
[7]教育部.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EB/OL].https://baike.so.com/doc/7865226-8139321.html,2014-06-11.
[8]教育部辦公廳.關于2019年高水平運動隊建設項目調整有關事項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s3279/201907/t20190724_392134.html,2020-11-04.
[9]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實施意見[S].教體藝〔2017〕6號,2017-07-06.
[10]馬兆明.我國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轉軌改制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6,36(1):98.
Policy Evolution, Current Difficultie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High-level Sports Teams in Universities of China
NIE Keyi, etal.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7, Hunan, China)
聶可怡(2000—),碩士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