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菲菲

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西堡小學秉持“尚美教育,成就最美人生”的辦學理念,力圖培養懷揣質樸真誠之心的學生。在實踐中,學校結合自身實際,將勞動教育與各學科課程有機融合,創新性地構建了“一納、二貫、四維、五驅動”尚美勞動課程體系。通過踐行五育融合理念,學校期望以勞動賦能學生發展,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啟智、以勞健體、以勞育美的教育效果。
頂層設計,搭建立體場域
學校注重頂層規劃,搭建立體化的勞動教育場域,在完成橫向與縱向雙線目標的過程中,實現對學生勞動素養的系統培養。橫向目標聚焦于引導學生從“知、情、意、行”四個維度全面認識與體驗勞動。“知”即勞動認知,幫助學生形成對勞動的基本理解與認識。“情”即勞動情感,重在使學生喜愛勞動、樂于參與勞動。“意”即勞動意志力,強調塑造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行”即勞動實踐,是學生將所學知識與情感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關鍵環節。其中,“知、情、意”重在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行”則側重提升其勞動實踐能力。縱向目標主要圍繞“一納、二貫、四維、五驅動”課程體系設置。“一納”,即將勞動教育納入學生培養全過程。“二貫”,即貫通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各方面。“四維”,即聚焦培養勞動意識、樹立勞動觀念、提升勞動能力、創造勞動成果四個維度,構建形成性評價體系。“五驅動”,即通過學科識動、生活樂動、崗位帶動、田園趣動、公益善動五種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促使其在身體力行中磨礪意志品質,敢于直面困難與挑戰并完成勞動任務,在勞動教育的“知”與“行”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全面貫通,勾畫系統課程
架構課程體系,明確教學內容。學校注重系統化管理,開發了以學校、家庭和社會為主要勞動場域的三個課程群。具體而言,“學校小課程”涵蓋了學科融合、科技美工、責任承包、農耕趣事等多個主題模塊。在這些模塊下,進一步細化為魔幻科技、炫彩美術、奇妙科學、文創IP和二十四節氣等具體課程,以滿足學生在不同領域的學習需求。“家庭暖課程”注重培養他們的生活技能和家庭責任感,包括生活自律和家務能手兩個子課程模塊。在此基礎上,開發了收納達人、扮靚自我、大廚比拼和清潔衛士等具有較強實用性的課程。“社會大課程”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和發展規劃,涵蓋職業體驗、農場勞作和志愿服務等子課程,旨在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社會、融入社會,并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路徑交錯,方式多元。其一,實施課程整合。如將農耕趣事等課程與農歷節氣、詩詞歌賦、田園古韻相融合。通過聽、觀、賞、尋、品、記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傾聽自然之聲,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之精髓。又如將職業體驗、文創產品與科技美工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積極、快樂的勞動心態。通過遷移感受,激發他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為其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此外,學校還整合了志愿勞動課程,基于職業體驗、文創產品等課程主題,組織學生參與愛心義賣、清潔環境等志愿服務活動。通過參與實踐,他們能夠深刻認識到勞動的價值,逐漸樹立了感恩社會、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意識。
其二,組織主題勞作。劃定“責任承包”的紅領巾種植園,分別為每個年級設計了明確的種植主題,引導學生參與翻地、播種、除草、施肥、采摘等農耕勞動。接著,保證各個班級的勞動活動主題明確,并較好地契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此外,學校積極挖掘鄉土資源,并與興沃勞動實踐基地、稻香花海勞動實踐基地等多個研學基地建立合作關系。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親近自然、回歸生活,深刻體悟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其三,重視自立成長。通過舉辦“生活自理”主題活動,如“收納達人”和“扮靚自我”等,引導學生從整理日常物品和儀容儀表開始,逐步擴展到學會“整理”家庭生活、“整理”處事思路,從而增強其生活技能、培養其系統化思維。同時,通過“家務能手”主題活動,如開展“大廚比拼”和“尋找清潔衛士”等比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增強他們自主參與勞動的意識。這些活動不僅可以促進親子交流,更能幫助學生提升創造美好幸福生活的能力。
更新載體,實現項目升級
學校引進“掌上土地”種子種植包,并以此為載體,啟動“農業+科技”融合的項目化勞動教育活動。此舉旨在通過建立起可移動的“種植園”以及“班級植物角”,打造尚美勞動教育實踐新模式。在開展“掌上土地”種子種植包項目化勞動的過程中,我們力圖做到學校有方案、年級有特色、班級有亮點,精心規劃了年級序列化研究內容,如一、二年級種植谷物,三、四年級種植果蔬,五、六年級種植花卉和中草藥。該課程貫穿植物生長發育的全過程,讓學生親身參與從觀察種子、播種、育苗、移栽、養護、收獲到加工果實的各個環節,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效聯結、室內學習與室外實踐的有機融合。
為了確保項目的有效實施,每門課程均設有完善的課時系統,并配備項目課件、教案和實操PPT等輔助材料。學校邀請項目專家定期指導,保證學生獲得專業、前沿的勞動教育指導。此外,重視種植環節的豐富性和記錄工作的嚴謹性,引導學生參與種植全過程并記錄農作物的生長節點,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在豐收之際,組織成果展示與分享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尊重、熱愛勞動的情感。學校與農業科研機構合作,以推動勞動教育與農業生產的緊密結合,使學生深刻理解農業生產與科技的緊密聯系。學生在親手種植、揮灑汗水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了勞動素養、涵養了良好品格。
多元評價,服務終身發展
科學、合理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是確保勞動課程有效實施的重要保障。學校根據勞動教育的目標和具體內容,設計了一套系統的評價標準,并將勞動素養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同時,以過程性評價激發學生的勞動積極性,以終結性評價客觀評估其勞動素養發展狀況。
學校根據家校社三大勞動場域中的三類課程及特色項目,設計了《尚美少年勞動評價手冊》。該手冊能夠全面涵蓋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整個過程及其實踐成果,評價主體不僅涉及學生和家長,還包括教師和社會專業人士,充分發揮了評價的激勵和導向作用,提升了勞動教育的有效性。此外,學校還特別設計了“尚美少年勞動打卡徽章”,通過綜合考量學生自評、家長評價、教師評價以及社會評價的結果,評定學生在勞動行為、勞動態度和勞動成效三個維度的表現,為符合標準的學生授予勞動徽章,以此肯定他們的勞動成果,進一步鞏固良好的勞動習慣,并增強他們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意識。
通過“一納、二貫、四維、五驅動”尚美勞動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實施,學校期望構建一個全面、系統、深入的勞動教育體系,由此培養具有較高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尚美少年。同時,我們也將繼續探索勞動教育的新路徑,以適應時代發展和學生需求,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