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質量是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建設教育強國關鍵在于提升育人質量。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啟智學校積極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辦學初心,以提升育人質量為核心,以“教師專業發展促學生人性發展”為理念,強化課程建設,創新教學模式,以信息技術為抓手破解教育難題,全力為學生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努力交出“特殊教育普惠發展”的順德答卷。
【關鍵詞】 育人質量;培智教育;課程建設;教學模式;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 G764
【作者簡介】 申承林,特殊教育正高級教師,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啟智學校(廣東佛山,528300)。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必須“以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現代化為基本路徑,以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為核心功能,最終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質量是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建設教育強國關鍵在于提升育人質量。近年來,培智學校招收的學生障礙類型愈加復雜、障礙程度逐年加重,社會及家長對特殊教育育人質量提升的期待越來越強烈,區域特殊教育專業化發展需求不斷提升。全面提升育人質量是實現培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當務之急。
為了讓特需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過上更有質量的生活,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啟智學校自1999年開辦以來,堅持走專業化發展道路,以“教師專業發展促學生人性發展”為辦學理念,形成了“一個人的教育”全程體驗培養模式,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專業之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2020年學校圍繞育人質量提升的關鍵要素,開啟以提升育人質量為導向,以強化課程建設、創新教學模式、增強科技賦能為主要內容的“全要素”改革,努力交出“特殊教育普惠發展”的順德答卷。
一、強化課程建設,奠定育人質量提升基礎
2021年底,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的《“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提出“針對不同類別、不同程度、不同年齡殘疾兒童青少年的需要,科學評估、合理安置、分類施教”[1];2022年11月,教育部印發《特殊教育辦學質量評價指南》,指出“深化特殊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特殊教育辦學質量,促進特殊兒童全面健康適宜發展”[2]。為實現特需兒童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學校啟動分部改革,依據學生障礙類別、程度及年級段,成立中度障礙教學部、重度障礙教學部、孤獨癥教學部、高中實驗部,深化各教學部課程研究及建設(見表1),著力提升育人質量。
(一)貫徹落實課標,實現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融通發展
教育部發布的《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以下簡稱實驗方案)和《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 年版)》(以下簡稱課標)為培智學校提供了課程建設和實施的依據。實驗方案指出,“在課程實施中,各地在使用國家課程方案時,可根據當地的社會、文化、經濟背景,社區生活環境以及學生在這些環境中的特殊需求,開發校本課程,體現課程的多樣性”。學校經過20余年的實踐探索,確立了人性化教育理念,構建了集課上、課下、生活和家庭為一體的系統化的校本課程,形成了“一個人”的教育模式。在充分遵循課標理念、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學校基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及個體差異,整合課標中的教學目標,構建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的立體式融通結構,形成三維課程群。其中,基礎性課程面向全體學生,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學領域與課標一致;校本課程以“人性化”理念為指導,同樣面向全體學生,涵蓋課上、課間及生活區,教學內容為課標的延伸;個性化課程面向特定障礙類型和程度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支持。
(二)探索重度智力障礙兒童教育,開發“融合+”三級成長課程
進入“十四五”,學校重度、極重度障礙學生所占比例不斷攀升,殘疾類型更加復雜。重度障礙教學部基于重度智力障礙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及規律,探索24小時全天候教育模式,形成了一套“融合+”三級成長課程,其中:基礎性課程和補償性課程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學生動作發展;發展性課程促進學生認知發展;綜合性課程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此外,形成配套環境資源,培養學生生活自理能力,使其能更好地融入社會。
(三)破解孤獨癥兒童教育難題,形成全程全域教育模式
為了更好地服務孤獨癥兒童及其家庭,學校孤獨癥教學部著眼孤獨癥兒童終身發展,基于兒童發展理論和孤獨癥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圍繞孤獨癥核心障礙,探索形成了以發展自我意識為核心的涵蓋自我與社會、語言與溝通、情緒與情感、規則與行為、生活與技能、感知與運動六大領域的課程體系,構建了基于生活情境的全程全域教育模式,突破了側重技能習得、行為矯正的原有康復模式,最大限度地為孤獨癥兒童適應學校生活、融入社會生活提供支持。
(四)推進特殊教育學制延伸,構建高中階段“1+1+N”培養模式
辦好高中階段特殊教育,是幫助特需學生成功融入社會、能夠自食其力和人生出彩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實國家提出的“非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兒童青少年入學機會明顯增加”的關鍵路徑。學校高中實驗部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政策,堅持“真教育”理念,以“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重素養、多形式”為原則,采用“1+1+N”(其中,兩個“1”分別指勞動素養和文化素養,“N”指綜合素養)的培養模式,著重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身體素質、文化素養等,讓學生成長為適應社會生活、能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
二、創新教學模式,探尋育人質量提升路徑
目前培智學校招收的學生障礙類型95%以上為中重度智力障礙,其余為重度、極重度智力障礙。如何針對學生實際開展有效教學成為培智學校教育教學亟需破解的難題。學校以“三全育人”為理念,以“時時、事事、處處育人”為策略,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綜合化的育人體系,搭建以體驗為核心的“三維立體”育人模式,充分發揮“物”的文化塑型作用,形成“時時是教育之時,處處是教育之處,人人是教育之人”的教育態勢,多途徑、寬通道實現育人目標[3]。
(一)時間維度:時時是教育之時
學校秉持“教育人性化、生活教育化”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教育活動,形成特需學生“24小時全程體驗培養模式”。作為一所寄宿制特殊教育學校,學校校園生活為特需學生提供了真實的生活情境,能夠使其建立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助其獲得豐富的人際體驗,把握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宿舍區作為真實的生活場景,在功能上與家庭生活相似,因此遵照學生的一日生活節律安排教學活動符合學生學習特點,能夠使教育價值最大化。目前學校已建立以生活實踐為主體的個人衛生、用餐、清潔、運動、主題教育等多彩的宿舍區育人課程,實現時時都能對學生進行教育。
(二)空間維度:處處是教育之處
馬克思曾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比伺c環境向來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學校著力打造直觀性、互動性、教育性強的校園環境,充分發揮空間環境浸潤的育人功能。壓水井是學校教育生活化的典型代表,學生通過真實的壓水澆花活動,實現身體動作協調統一,達到運動康復的目的,也促進認知、社會行為及情緒情感的發展;戶外康復區根據教學需要,設置了真實的斑馬線與紅綠燈場景,讓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習得安全知識,進而將所學泛化到社會生活中;盥洗室、教室等場所內的水龍頭分為感應式和自開式兩種,滿足學生不同社會場景的應用學習需要。校園環境充分體現了將教育生活化、處處是教育的立體育人理念?;凇?4小時全程體驗育人模式”,重度障礙教學部和孤獨癥教學部打造了用于生活和教學的,集用餐、洗漱、休息于一體的綜合育人空間。學生通過每日真實生活情境體驗,將所學運用到家庭中去,助其今后回歸家庭生活、減輕家庭成員照料負擔。
(三)團隊視角:人人是教育之人
團隊視角是將影響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相關人員設計到教育培養的模式中,以真實關系為線索,融入以立體育人為核心的體驗式課程實施中來。學校開發各類育人資源環境,將與學生有關的其他社會角色如校內清潔與保安、勞動隊師傅等轉化為育人資源。借助家庭中的親戚朋友、社會中的社會工作者、專業康復人士、各類服務人員以及企業雇主等力量,讓環境中的人員所構成的社會關系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并通過各種樞紐及溝通機制的建設,統一各種教育因素,使其能相互協作。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形成合力,使每位教職員工、家長、社會人士將工作與育人緊密相連,找準自身在教育、管理、服務學生總體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實現人人是教育者,為學生成長與發展提供良好的土壤。
三、增強科技賦能,優化育人質量提升策略
教育部2018年頒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指出持續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以特殊教育信息化帶動特殊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難題,是發展特殊教育事業的必由之路。學校對未來特殊教育的新樣態進行研究,開發并升級了基于多視角的圖形操作系統、虛擬現實(VR)教學資源以及評價體系[4]。
(一)研發圖形操作系統,實現學生多感官聯動學習
圖形操作系統以皮亞杰的動作思維理論為依據,使學生可以通過點讀的方式觸摸電腦屏幕,追視并讀出點擊的內容,實現操作性條件反射及反饋,發展中重度智障學生的智力,增加其社會生活知識,促進其思維發展。該系統共有43個程序、880張圖片,可以為不同年級、不同課程提供輔助教學支撐。近年來,根據課標要求,學校將生活語文和生活數學的核心知識點梳理整合后編排到圖形操作系統中,對圖形操作系統再次進行優化,為課程教學注入新活力[5]。
(二)打造“啟智靈境”智慧教育空間,拓展學生學習情境
“啟智靈境”智慧教育空間是一款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到特殊教育課堂教學中的軟件系統,由前端VR一體機、后端數據采集與分析平臺、師生互動App3個部分組成。該系統包含80個VR教學應用內容,教學知識點與課標對應,且融入學校校本課程的相關內容,涵蓋認知、語言、動作、社會交往等多個領域,真正實現可檢驗、可預測、可追蹤的智慧學習,使信息技術能切實服務學生?!皢⒅庆`境”智慧教育空間的研發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智力障礙學生認知教育和安全教育環境受限、方法單一、重復訓練成本高、訓練情景設置難等問題。
(三)構建“啟智寶典”學生能力發展水平監測平臺,促進學生評價可視化
為履行區特殊教育指導與資源整合等職責,借助信息技術推動區域特殊教育普惠發展,學校構建了智力障礙學生能力發展水平監測平臺——“啟智寶典”?!皢⒅菍毜洹敝荚诮⒅橇φ系K學生能力發展水平標準,了解區域內特需學生身心發展水平,提供針對性較強的教育支持。該平臺能夠對智力障礙學生進行分類,并按類別從感知覺能力、運動能力、語言能力、情緒與行為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多維度采集數據。平臺可對數據進行分析,為區域特殊教育教學評價提供數據支撐與量化標準,為智力障礙學生的教學服務提供數據參考與實踐指導。
面向未來,學校將繼續做特殊教育專業化發展的堅定實踐者和推動者,持續推進教育教學“全要素”改革,努力實現“辦中國特色特殊教育專業化發展示范?!钡膽鹇阅繕耍瑸榻ㄔO教育強國、助力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貢獻特教力量。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教育部等部門“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2022-01-25)[2024-03-28].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25/content_5670341.htm.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特殊教育辦學質量評價指南》的通知[EB/OL].(2022-11-07)[2024-03-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31/202211/t20221107_975922.html.
[3]孫其華,陳瑞昌,陳寧,等. 物型課程:理論探索與實踐路徑[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21.
[4]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2018-04-25)[2024-03-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5]梁敏儀. 一個人的教育:順德區啟智學校特殊兒童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趙華麗)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21年廣東省特殊教育內涵建設示范項目“特殊學?!磥硖厥饨逃ㄔO”和2022年廣東省特殊教育內涵建設示范項目“特殊教育示范學?!钡碾A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