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君 李桂紅
摘 要:在“互聯網+”背景下,網絡科技的更新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理念、構建了新方式,并創設了新場域。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強調技術賦能、實現聯通融合、促進供需精準匹配、催生多樣性形態、優化資源配置等重要特征。在現實層面,基于“互聯網+”,我們需要通過共建共享來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供給;通過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體系、互聯互通,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載體、同向同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機制,進而形成“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變革;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4)02 — 0034 — 04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與應用,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正變成一種全球性力量,不僅改變著教學生活結構與形態,為教學生活塑造了全新的數字化、網絡化空間,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規模影響、改變著傳統教學思維方式,促逼教學思維方式的轉型與變革[1]。以5G技術、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為載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步入“互聯網+”時代。在這個背景下,基于“互聯網+”可以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技驅動力,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組織體系、話語體系和機制體系,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配置能力,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務水平,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智慧化和精準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深刻變革。
一、“互聯網+”推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變革與發展
(一)創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2]為滿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要求,在一定意義上,“互聯網+”通過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代主題的著力點,從而賦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發展理念。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勢、新特點,“互聯網+”創新教育服務供給,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提供現實運行基礎并營造新的感知空間。由此可見,“互聯網+”緊扣教育信息化前進方向,作為一種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式發展的新動能,所呈現出來的科技變革力量正在改變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形成新的內容供給和互動機制,并生成新的話語體系和新的實踐載體。
(二)構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
“互聯網+”擴展了教育信息化中對“端”的界定。不僅是傳統的終端設備,并進一步將學生在互聯網環境中學習所必須的“認知工具”也作為更重要的要素提了出來[3]。通過這一認知工具構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在實質的層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之所以發生變革,是順應互聯網科技革命的必然選擇。在網絡平臺中,新方式通過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政治認知介入、思想政治情感介入、思想政治價值介入、思想政治整體介入,形成更加廣泛與持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體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充分性和深刻性,在一定意義上,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現實效果。
(三)創設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場域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空間不斷優化,在虛擬空間中獲得更多實踐的可能,創設了新的場域。在互聯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下,創設出虛實共生的新場域,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時狀態進行監控與描述。基于這一新場域,實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時資源數據、歷史資源數據、派生資源數據的互聯貫通與融合集成,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物理場域向虛擬場域延伸。依托空間場域的延伸,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動能,促進教師、學生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載體,環境相互之間緊密配合并同向同行,最終實現其效用的最大化。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
(一)強調技術賦能
在“互聯網+”背景下,強調技術賦能是呈現的新趨勢,包含著技術平臺、技術資源、技術環境,由此帶來的是新工具、新方法、新載體。在互聯網技術賦能加持下,網絡信息技術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線上線下的技術融合,呈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據化、精準化、智能化的特征,拓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不斷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化。在互聯網技術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遵循著“技術賦能的思維、如何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聚焦中心任務”等三個核心要素。這三個要素為互聯網科技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提供思路支撐,為“何為技術賦能、如何建構技術賦能、如何引導技術賦能”提供重要指引。而這些也促進技術元素、科技元素、平臺元素、主題元素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式。
(二)實現聯通融合
“互聯網+”不僅提供了技術賦能,而且帶來了聯通融合的空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可以利用互聯網共享課程資源,還可以共享教師資源,并且可以依托互聯網整合聯通社會可用資源。在此過程中,呈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事、物的互聯互通與開放共享。從聯通融合的特征來看,多渠道教育資源經過充分挖掘后,形成強相關性,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眾籌、眾治、眾享,基于互聯網形成互聯互通的新格局,創設了超時空、多維立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同時,基于“互聯網+”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平臺建設,避免形成信息孤島,實現多源多維、跨場景應用的教育資源匯聚,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方式更加豐富,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提供支撐。
(三)促進供需精準匹配
基于“互聯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法、支持、評價等層面進一步精準化,由“大水漫灌”轉向“漫灌+滴灌”,從而實現精準發力。通過精準匹配,可以全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運行過程并精細設計,形成精準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航向,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始終圍繞中心目標開展,為廣大大學生提供優質精準的個性化服務。此外,依托“互聯網+”等現代化信息技術,能夠實現精準識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對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實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案、評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等,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持續優化改進。
(四)催生多樣性形態
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來說,“互聯網+”既提供了新的教育支持要素,又創設了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態。通過催生多樣性形態,打破原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態與架構,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與外延的拓展,獲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成與發展的新形態。這一新形態包含專題式教育、互動式教育、集成式教育和實踐式教育等,這些形態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多樣化,功效更加具象化。在更深層的意義上,網絡信息技術內涵非常豐富,能夠準確完整地刻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形態,并且重新設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形態及其未來發展趨勢,反映出從局部形態到整體形態的復雜性發展轉變。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單一面向轉向多重面向,實現轉型升級、多屏互動、形態多元。
(五)優化資源配置
在“互聯網+”背景下,可以形成多元立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并且呈現出多渠道、多方式、多層次的分布態勢。在網絡空間中,這些資源不斷集散、流動,形成資源共享的空間。同時,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可以科學地進行收集資源、存儲資源、傳播資源、分析資源等,不斷優化資源的配置和整合。在互聯網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配置不僅不受時間的限制,而且突破了空間的阻礙,得到充分地擴展和延伸,帶來了高效的參與度、關注度和影響力。這一優勢有效化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供給方面的問題,以超及時性、超交互性、超鏈接性形成資源配置的新機制,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資源不斷優化提供了有效的保證。
三、“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
(一)共建共享: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供給
長期以來,高校思政教育形成了固有的教育內容和模式。思政教育內容主動“破圈”,是打破傳統“思政圈”僵化局面的必要選擇,也是構建“大思政”格局的必然要求。“互聯網+”是一種開放性思維,也是一種動態性思維,注重挖掘優質資源并建立共享數據庫,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獲取多元化、多源性、多形態的內容支撐,從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相對封閉性空間走向廣域開放性空間,并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供給。“互聯網+”不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不斷演化的進程。內容供給新機制不是對傳統方式的否定,而是一種繼承與創新。這一技術創新涵蓋原資源供給主體與新資源供給主體的共建共享,原教育供給內容、方式與新教育供給內容、方式的共建共享。共建是推動共享的前提和方法,共享是推動共建的目的和標準,依托“互聯網+”把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建共享的切入點,讓技術創新推動內容創新,實現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創新供給與精準投放。此外,這一創新維度需要注重提供有價值、高價值的內容資源,不僅體現出普遍有用性,而且還要體現出更高層次和更多維度的價值獨特性,用品質、角度、深度、內容延展性形成親和力與吸引力,讓內容供給創新與大學生產生思想共鳴。
(二)共言共傳: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體系
網絡空間是一個開放交互式場域,人們通過各式各樣的話語表達方式參與議題,伴隨著公共話語的介入與發展,不但具備了傳統意義的公共領域或公共空間的特征與意義,而且在形式與結構等方面也被賦予了其新的內涵和屬性。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體系關涉話語主體的立場、話語主體的表達、話語體系的目標、話語體系的傳播等[4]。在“互聯網+”背景下,注重一種共言共傳的話語傳播理念,著力構建一種共同傳誦、共同傳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在此意義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建構不再囿于某一局部、某一階段、某一層次,而是形成一種全程融合式的整體性話語體系。這一話語體系包含概念體系構建、表述體系構建、分時空話語體系構建、實踐結構話語體系構建等,根據不同需要漸次展開,形成堅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三)互聯互通: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載體
教育內容離不開教育載體的支撐,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可以分為傳統載體和現代載體兩類。其中,傳統載體是指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教育活動、師生談話、傳統媒體等,現代載體的主要形式有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站、社交媒體、短視頻媒體、社區媒體等,現代載體是對傳統載體的一種拓展與延伸。實踐載體作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重要媒介,其所承載的教育內容能否吸引大學生、感染大學生,直接決定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科技日益發展,師生可以利用手機、電腦、電視等工具隨時隨地獲取信息,信息來源、信息途徑也越來越豐富。為了切實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高校應將載體進行細節化,通過搭建傳統載體與現代載體互聯互通的平臺,不斷發揮載體的功能與價值,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陣地,增強其輻射力和引領力的同時,為學生提供全域、全時思想政治教育服務,讓學生實時接受思想政治洗禮與熏陶,從而在潛移默化中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實踐載體的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四)同向同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機制
基于“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間、與外部環境之間要形成互動機制,這一機制緊緊圍繞并服務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任務。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依托“互聯網+”,互動機制不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內部,更需要建立多學科之間、多系統之間協同聯動紐帶,以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其他哲學社會科學類課程的有效協作,最大限度地發揮“協同效應”。此外,走向互動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新方向,通過同向同行的互動式牽引,以模塊化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化創新。在一定意義上,基于“互聯網+”,同向同行的過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動機制不斷優化的過程。而在互聯網科技創新引領下,以同向同行為基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動機制創新的形式是多樣的,是適應具體現實環境而產生,以服務于不同場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四、結語
通過同向同行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信息異步、銜接滯后等問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各部分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相互協作,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動機制的科學化、智能化和精準化。在這一過程中,互聯網信息技術凝聚起同向同行的力量,發揮互動優化的重要作用。正是基于這樣的智能化,不僅能節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成本,而且能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新,如此便能夠在具體的實踐中表現出機制的能動性。在這一機制創新過程中,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不斷走向有序化,凸顯“互聯網+”支持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動機制的系統性、協調性及價值性,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體社會效益的最優化。
〔參 考 文 獻〕
[1]羅儒國.“互聯網+”時代教學思維方式變革:境遇、趨向與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19(01):149-156.
[2]國家行政學院編寫組.中國新發展理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鄭勤華,陳麗,郭玉娟,謝雷.推動“互聯網+教育”創新發展的著力點:“互聯網+教育”創新發展的理論與政策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2,43(03):12-17+59.
[4]趙宬斐,賴樂涵.網絡空間公共話語表達范式轉向[J].教學與研究,2022(10):102-112.
〔責任編輯: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