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林稼
【摘 要】個體的動機可以引導其行為指向特定的目標,并在一段時間內維持各種內部狀態和過程,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習動機具有動力功能、導向功能、調控功能、強化作用等,境脈學習理論對激發小學生體育學習動機具有重要啟示。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重視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生運動技能。
【關鍵詞】境脈理論 體育教學 學習動機
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在于體育動機,這種動機是學生個體內在過程的體現,而進行體育活動的行為則是這種內在過程的必然結果。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定理想的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對體育學習的濃厚興趣、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引導學生對成功和失敗進行歸因,從而激發學生內在的體育學習動機。境脈學習理論對激發小學生在體育學習方面的內在動機具有重要啟示。
一、境脈理論的內涵分析
“境脈”指的是文章所處的語境,人物或事件所涉及的各種相關情況、歷史淵源、社會背景以及所處的情境等。所謂的“境”,指的是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之間的相互作用,而“脈”,則是指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之間的聯系,當兩者聯結在一起時,便形成了一條脈絡,從而建立起全新的意義關聯,這也是學習真實發生的原因。
境脈教學注重全面理解事物所處的各種情境,以便更好地把握其全貌。它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創設具體情境,讓學習者主動地建構其知識結構體系。換言之,當學習者在探索新知時,他們的大腦會本能地在所處的環境中尋找新的知識,這些知識可能與其內部世界產生有意義或看似有益的聯系。
境脈學習是一種以問題解決為核心的全方位學習模式,通過綜合運用多種知識,學習者在不同的學習背景下,運用相應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將自身內在經驗、學習動能等條件與外部條件,如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環境、學習條件等,進行有效互動,以完善和修正對意義的理解,從而構建自我認知系統。
二、境脈理論對激發小學體育學習動機的優勢
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是兩種不同的驅動方式。外在動機與學生學習動機密切相關,它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習的外在驅動力指的是一種不受主體控制的外在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獲得獎勵、避免懲罰以及獲取機會等。學習者的內在驅動力主要源于其內在需求,包括但不限于對所學知識的熱愛、對新知識的積極探索以及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內在動機是一種更為持久和有效的驅動力,它包括內在驅動力和自信心等因素,這些因素與環境學習的三大特征有相似之處。
(一)情境化
好的教學方法應該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采用境脈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將學生的實際融入教學之中,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進而通過知識的推動,有效地實現學生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與綜合素質。
(二)系統性
在境脈學習中,教學內容和教學板塊并非是孤立存在的,教師要將知識脈絡串聯起來,并以此為起點,層層遞進,使學生在螺旋式上升的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目標的達成,體會解決問題的喜悅,從而明確學習的方向,增強自信心。
(三)互動性
境脈學習理論強調個體與群體之間的互動,在境脈學習理論的支持下,讓所要學習的內容、環境相互作用,讓學習者靈活選擇不同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并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情緒、態度和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基于境脈理論的小學體育學習動機激發策略
(一)設置情境學習,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的內驅力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設計富有趣味性、充滿運動氣息、互動性強的情境活動,營造互動的學習環境,能夠激發學生對體育學科的內在興趣,喚醒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保持學生學習的持久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和組織情境教學活動。
1.視聽化情境,提高學習效能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現代的體育教學觀認為,學生在學習體育時需要進行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以形成具身性的認知。這種認識對體育教師來說既是挑戰,更是機遇。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創設具有視聽體驗的情境,可有效提升學生在體育學練方面的效能。
例如,在教學“耐久跑”這一乏味的體育訓練項目時,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退縮”的情況,為了激發學生對耐久跑的熱情,發掘學生的潛能,筆者在學生進行耐久跑之前,播放了國內外耐久跑運動員激烈角逐的視頻,喚起學生對于持久奔跑的渴望。在進行耐久跑訓練的過程中,筆者播放了振奮人心的音樂作品,如《我要飛得更高》和《永不退縮》等歌曲,引導學生在奔跑的過程中不斷挑戰自我。在學生進行了長時間的奔跑之后,筆者播放了一系列舒緩的音樂作品,如《雨的印記》等歌曲,以緩解學生的身心壓
力……這些都是為了激發和調動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而設置的視聽化教學手段,它既可以起到激勵作用,又能提高學習效能。
2.問題化情境,啟迪思考探究
在體育教學中,構建具有問題導向的情境,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同時也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和欲望。那么,教師應該如何構建具有問題導向的情境?教師要精心設置疑問。在學生進行體育學練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設計相關問題并引導學生解決,以提升學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從而有效推進學生的體育學練進程。
例如,在教學“雙手胸前傳接球”內容時,由于學生難以從動作中理解“超越”的意義,學生對動作的本質就難以理解到位。為此,筆者利用問題教學法,即通過創設一些具體而有趣的問題情境來引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其主動參與到學習中。為了激發學生的思維,筆者重點讓他們理解“雙手胸前傳接球”的動作。
【問題情境】
情境:在籃球比賽中,你和隊友配合傳接球時,碰到一名防守隊員,你應該怎么辦?
問題:在籃球比賽中,你碰到防守隊員應該怎么做最合適?
實踐:學生說可以在他防守到位之前進行傳球。
追問:如果防守隊員是個高個子,你如何處理?
實踐:學生表示可以使用擊地傳球。
追問:如果有多名隊員防守呢?
實踐:學生認為可以在形成包夾之前將球快速傳出。
思考:對于今天的傳接球練習,你有哪些重要的認識?
在體育教學中,一個切入學生體育學練的核心問題,往往會成為決定學生體育學練效能的關鍵。如果教師沒有有效地設計問題,學生的思維必然會處于被動狀態,甚至導致對體育學練知識和技能的錯誤理解,進而影響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設計梯度任務,增強學生體育學習的自信心
境脈學習理論強調認知結構的系統性,這種系統性要求體育教學的設計必須遵循學生認知規律,以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全面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教師要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和心理特點制訂好梯度任務。梯度任務的設計可分為兩類。
1.組合式梯度任務
一節體育課的教學內容有時會包含幾個知識點,教師就可以設計2~3個組合式的活動來組織教學。繩梯練習主要用于發展學生的下肢靈活性,通過巧妙的組合練習拓展繩梯的練習方法,可以增加練習的挑戰性,使學生在多種有趣的練習中有針對性地發展多種身體素質,充分發揮繩梯的潛在功能。
例如,將繩梯組合敏捷欄、標志盤、呼啦圈、彈力帶、喇叭標志桶等進行有針對性的變向運球、護球手、突破速度等技術要點練習,多維度、多形式地提升學生的籃球技術,巧妙地運用繩梯的限制性條件來規范學生的技術動作,結合實戰,幫助學生結構化地掌握技能。
2.進階式梯度任務
在體育課程中,即使只涉及一個核心知識點,教師也可將其分解為多個教學層次,并設計出2~3個遞進式的活動,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進行籃球比賽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設計進階式的比賽,小階梯一:學生7人為一組,其中5人運球,兩人去進行搶球練習,3分鐘內看掉球的次數。小階梯二:縮小比賽場地,學生7人為一組,4人運球,3人搶球,1分半內看勝負。小階梯三:在半場內,學生5人為一組,3人運球,兩人防守,做一次過人動作并進行投籃,5分鐘比較3人的命中率。這種進階式的梯隊任務,注重整體性、關聯性和應用性,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技能運用能力。
(三)建構探究活動,培育學生體育學習的內驅力
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創設趣味性高、互動強的游戲活動,形成互動性境脈學習,引導學生逐漸掌握自主進行更高級認知活動的技能,并持續自我調節學習進程。教師在組織課堂活動時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發展水平確定不同層次的目標任務,使每個環節都具有層次性。
1.游戲型探究活動
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愛“玩”的心理來設置課堂教學的“學”。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最普通的標志桶,設置多種傳接球方式,講解時要有特定的練習要求,目標的設置要根據學情而定,讓學生在不失去興趣的同時達到練習的目的,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強化練習效果。
例如,在進行籃球傳接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結合快速啟動、加速、反復變向、急停等動作特點來提升學生的傳接球技術,具體練習可將學生分成兩人一組,距離3~5米站立,將4個標志桶擺放成“T”形、“X”形、“鉆石”形和“米”字形。同樣是傳接球的練習,效果完全不一樣,他們在學習傳接球時,只會感覺有趣、好玩,再也不會感覺枯燥、無趣了。
2.信息化探究活動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應以貼近學生生活的方式呈現體育運動技巧,以提高學生的接受度。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好奇心。如學習“前滾翻”時,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使學生深入了解其基本原理,并通過實驗或問題來探究:“在同一個墊子上,一個球體和一個方塊哪個更易于滾動?”以此來啟發學生思維,通過多媒體展示前滾翻的技巧,讓學生了解人體在進行前滾翻時呈現出完美的圓形,從而輕松完成翻轉動作。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該動作原理的理解,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及創新精神。教師可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和實驗方法,以更具創新性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鼓勵他們積極探索學習。但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他們通過實踐驗證自己的結論是否正確,并在自主練習中掌握體育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