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俐 張偉
摘 要:教材事關學生的學習質量與長遠可持續發展。但筆者對我國職業教育教材研究現狀進行可視化分析后發現,職業教育教材選用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在此背景下,筆者分析了教材選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邏輯根源,闡述了職業教育教材選用改革的實踐成效。
關鍵詞:教材選用;現狀;實踐
課 題:本文系2021年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項目“‘1+X證書制度下物流裝備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GDJG2021021)、2020年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1+X證書制度背景下高職學分制管理體系的創新設計與實踐”(課題編號:2020GXJK498)的研究成果。
教材是學校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是“三教”改革的重要內容。從學校角度分析,從一定意義上說,教材選用比教材建設更重要,如何選用最優秀、最適當的教材,是學校在教材工作方面最優先、最重要的任務。為了解我國職業院校教材研究現狀,筆者首先利用數據挖掘軟件CiteSpace繪制我國近40年的職業教育教材研究文獻的知識圖譜,對教材研究現狀進行可視化分析。
(一)文獻來源
筆者在CNKI期刊數據庫中分別以“教材+職業”“教材+中職”“教材+高職”三組關鍵詞為組合檢索條件對所有期刊進行篇名檢索,得到有效文獻數據4027條,年均發表文獻約100條。
(二)關鍵詞提取
關鍵詞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文獻的主題內容,提取文獻關鍵詞有助于了解文章的研究主題及趨勢。
筆者通過關鍵詞提取得出2個結論:第一,職業教育教材研究重點關注高職教育、教材建設和教材自身研究等方面;第二,前100個關鍵詞中沒有“教材選用”及同類關鍵詞,可見,人們對教材選用的關注度不高。
(三)關鍵詞聚類分析
為更深入地了解教材研究主題和軌跡,筆者利用 CiteSpace對4027條文獻進行關鍵詞聚類,初步生成12個聚類,通過對聚類進行二次歸類得出當前教材研究的3個研究主題。
1.關于教材建設與開發的研究
以聚類“#1 教材開發”“#2 教材建設”和“#3教材編寫”等為代表,主要研究職業院校各類教材(實訓教材、校本教材、一體化教材、校企合作教材以及活頁式教材等)的建設、編寫與出版等。
2.關于教材自身問題的研究
以聚類“#0 教材”“#7高職教材”和“#8立體化教材”等為代表,主要對教材呈現方式、原則、問題以及對策等問題進行研究,分析當前教材現狀等。
3.關于職業教育教學與教材的研究
以聚類“#4職業教育”“#5教材改革”“#9高職英語教材”“#10新模式”和“#13《數學》”等為代表,主要研究職業教育及課程教學中的教材使用等問題,開展教材與課程、教學融合的研究。
分析發現,我國職業教育教材研究主題明顯側重于教材建設與開發,對“教材選用”研究較少。教材選用得當與否,直接關系到學校所培養人才的質量和人才的時效性,關系到每個學子自身素質和發展潛能的挖掘和提高。
縱觀近40年的職業教育教材研究現狀,部分職業院校在教材選用上存在一些問題,上述研究主題“關于教材自身問題的研究”聚類也有呈現,主要涉及教材選用流程、審核與評價機制、教材建設質量以及教材應用方式等方面。
(一)教材信息不對等,教材選用范圍有限
教師選用教材有多種方式,如在網上搜索后直接選用、經其他教師推薦后選用、直接延用之前用過的教材、選用“職稱教材”“包銷教材”等。由于教材出版信息與教師掌握的信息不對等導致可選教材的范圍有限。
(二)選用流程不規范,缺乏有效的教材審核機制
選用教材過程缺少集體研究環節,僅憑任課教師個人選定版本,任課教師對教材選用具有絕對權力,不利于高質量教材進入課堂,缺乏教材審核機制。
(三)缺乏教材選用的評價機制
有些教師認為教材選用是“場面”工作,體會不到教材編寫者的思路和意圖,對教材是否適合課程教學和學生使用等問題不關心,教材對課堂教學的積極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學校缺乏對教材選用效果的評價機制。
(四)校企合作教材質量有待提高
校企合作教材編寫質量高就意味著教材選用質量高,但大多數職業院校對校企合作自編教材缺乏必要的統籌規劃,缺乏市場和第三方機構審查和評價。同時隨著企業生產技術升級,校企合作教材的更新速度相對緩慢。
(五)教師對所選教材的應用方式存在偏差
教材同質化嚴重,各有優缺點,而且一種教材不會適合所有同名課程,不可能有某種教材對所有的學生都適用。教師選用教材后,沒有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和課程標準對教材內容和資源進行梳理、重組與補充,或者過分依賴教材,或者教材閑置,這都不符合職業教育的教學邏輯。
教材選用的問題比較多,隨著教材出版或修訂數量的不斷增加,甚至還會出現新問題,要堅持問題導向,分析問題背后的邏輯根源,進而建立完善的教材選用及評價機制。
職業教育要高質量發展就應高度重視教材選用質量,只有選用最優秀的教材才能為黨和國家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
(一)選用的教材要符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
選用的教材內容必須體現黨和國家意志,體現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體現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成果,傳承優秀研究成果和發展科技。
(二)選用的教材對課程教學具有積極作用
將優質教材引入課堂等于引入了優秀的研究成果,為學生長遠發展服務,給學生帶來正能量。如陳冬等提出教材要提供學生學習的范例,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與評價。
(三)選用的教材要具有可塑性和適宜性
再優秀的教材也無法滿足不同學校的課程教學要求,任課教師要根據本校的人才培養定位、課程教學模式以及學生特點,對已選教材的內容按教學要求進行必要調整與增補,教材內容要以模塊化、項目化形式呈現,提供配套資源或課程學習平臺。
《職業院校教材管理辦法》對職業院校教材工作提出了總體要求,各院校應按照相關要求,建立教材選用標準,嚴格落實教材審核機制。
(一)制定實施教師(課程團隊)教材選用標準
1.首選國家規劃教材和統編教材
國家規劃教材是經國家評審認定的優質教材,國家統編教材是國家層面組織編寫的高質量權威教材,所以,當課程教學內容與國家規劃教材和統編教材內容相同或相近時應當首選國家規劃教材和統編教材。
2.選用近期出版的新版教材
職業教育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緊跟社會經濟發展的教材才更適合職業教育,所以,應選用最近出版或修訂的最新版本的教材,如近三年出版的教材。
3.選用面向職業教育層次的教材
職業教育分多個層次,教材選用要研究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如應用型本科職業教育應選擇以應用為主的體現實踐創新的教材。高職各專業課程應選用適合高職課程的教材,中高職銜接專業中職階段的課程選用適合中職課程的教材。
4.認同教材編者的思路和意圖,實現教材與教學的統一
職業教育課程教學以實踐教學為導向,教師首先要認同編者的思路和意圖,然后才能選用該教材,實現教材體例與教學過程的呼應,將教材和課堂教學活動組織或教學模式進行有機融合。如周亞娟提出基于工作任務的項目課程教學是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構建一定的教學情境,圍繞工作任務的實施開展教學,那么相應教材的編寫就必須以教學改革的中心任務為中心進行組織和設計。所以,在實施項目化教學、任務式教學、案例教學等不同教學模式時,要選擇能體現相應教學模式的教材,實現教材和教學活動的統一。
(二)搭建信息化管理平臺,規范教材選用與審核流程
1.建立教材信息庫,嚴把教材選用質量關
規范教材選用標準,基于教務管理系統建立教材信息庫,定期更新教材信息,淘汰過時的、評價差的教材,從教材選用源頭嚴把教材質量,監控教材出入標準。教師將教學任務推送到教材信息庫,并且只針對自己的教學任務在線選用相關教材。
2.建立校級教材樣書庫
教師根據教學任務可推薦3本樣書,各院校應建立樣書庫,教師清晰了解樣書后再決定選用哪一本,樣書庫要及時更新。
3.建立教材審核與公示機制
職業院校應成立各級教材選用與審核小組,負責課程團隊教材選用指導及審核工作。課程教學團隊或課程負責人對教材選用負責,經審核小組審核后提交教務處進行公示和審批。
筆者所在學校實施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從學分制管理體系來看,教材改革并不是主要的改革內容,但實際上教材改革是必改項目,不僅要確保教材選用與管理的規范化,還要確保教材選用質量。教材選用源自教學任務,教學任務的落實與執行依托教務管理系統,所以,為實施精細化教材選用與審核流程,設計了基于教務管理系統的教材選用五步驟。
(一)建立教材信息庫
教務處根據教學任務建立動態教材信息庫,教材信息庫中有與專業對應的大量教材,每本教材包括名稱、作者、出版社、ISBN、版次、獲獎情況等字段。隨著每學期教學任務的變化,教務處對教材信息進行更新,增加新出版教材,刪除舊教材,刪除評價不好的教材等。如果某課程因實訓設備型號配套而必須選用舊版教材,課程教學團隊需要提出申請。
(二)任課教師選用教材
學生選課結束后各課程教學班隨即組建完成,任課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任務在教材信息庫中在線選用教材(選用哪本教材由專業團隊或課程教學團隊確定,在線選用時由任課教師操作),任課教師在選用教材時須確認課程名稱、班級名稱、任課教師、選課人數和教材訂數等數據。
(三)校院系三級審核教材
任課教師選用教材后,教務管理系統自動推送給系部(教研室)主任進行一級審核,審核通過后再報二級學院主管教學副院長審核,審核不通過的(如不是課程團隊推薦教材等),返回至任課教師重新選用或者由系部(教研室)主任直接修改,最后報教務處審批,經過三級審核流程嚴把教材選用質量關。
(四)學生選購教材
充分尊重學生選購教材的意愿,允許學生自行選購任課教師選用的教材。教務管理系統默認所有選課學生選購教材,但如果學生不愿意選購可以退選。學生選購教材結束后,教務管理系統生成訂單并由供應商采購。
(五)實施教材評價與反饋
教材選用對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至關重要,不同教材各有優缺點,需要任課教師根據學生、課程目標、授課條件等進行重組調整,突出課程的實踐性、綜合性和創新性。為評價教材的教學效果,需要進一步完善教材評價機制,從教材的思想性、完整性、教育性、創新性、適用性等方面建立合理的教材選用評價指標體系。
教材選用事關學生的長遠可持續發展,需要國家、學校、出版單位共同承擔管理責任,建立教材選用與監控系統。不同學校的教材管理機制存在差異,為了整體提升教材選用質量,有必要從國家層面建立教材選用與監控系統,該系統主要功能分為3個方面:第一,與職業院校教務管理系統對接,獲取教師的教學任務數據,讓教師在系統中選用教材;第二,與出版社合作,根據職業院校專業目錄選擇優質教材,建立教材信息庫供各院校選用,排除劣質的、陳舊的教材信息;第三,國家對各院校的教材選用流程進行監控,建立獎懲通報機制,確保各院校選用優質教材,服務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另外,各院校都應完善教材評價反饋機制,實現教材優勝劣汰;積極推進活頁式校企合作教材的建設與選用,實現先進理念進課堂、先進技術進課堂、真實項目進課堂、優秀案例進課堂,提升教學內容的實踐性和先進性。
[1]盧曉東.21世紀初高等學校教材選用與教材建設[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4).
[2]徐剛,王洪志.彈性學制下高校教材選用模式的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0(5).
[3]高維江.擇優選用教材,確保教學質量[J].上海高教研究,1996(4).
[4]易潔.高職教材選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2).
[5]劉輝.圖式理論視域下EAP閱讀教材材料選用研究[J].外語研究,2014(6).
[6]陳冬,陳健,葉智慧,等.中外鉆井工程本科生課程教材選用情況調研[J].教育教學論壇,2018(10).
[7]周亞娟.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教材建設探索[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10).
(作者:李玲俐、張偉,佛山職業技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