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梁曉曉,1982年生,廣西貴港人,高級講師,高級“雙師型”教師,一級電子商務師,研究方向為產教融合研究、信息化教學研究、創新創業教育。
摘 要:在產業發展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背景下,構建數字經濟產業學院成為許多商科院系實施校企協同育人的重要舉措。廣西物流職業技術學院數字經濟產業學院從專業設置、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實訓條件、教學實施、質量效益六個維度設置專業群建設質量關鍵評價指標,并提出基于數字經濟產業學院提升專業群建設質量的具體路徑,包括對接產業發展趨勢優化專業群專業、關注數字經濟動態調整專業群課程、依托產業學院平臺培育“雙師型”團隊、打造數字應用場景形成實訓常態化、夯實教學常規管理探索數字化教學、對標質量效益指標提升專業群聲譽,從而提升電子商務專業群建設質量。
關鍵詞:數字經濟;產業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群;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09-0095-05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電子商務產業數字化元素大量涌現,如AI主播、人群畫像等,對高技術復合型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如何以“雙高計劃”為契機,構建高水平專業群成為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高職院校要深入剖析數字經濟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對電子商務人才的素質與技能需求,以專業群建設質量提升的關鍵評價指標為著力點,研究提升專業群建設質量的路徑。廣西物流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以“政府主導、行業指導、校企共建”為原則,構建了以電子商務專業為核心的數字經濟產業學院,以期為推動高職院校構建電子商務專業群提供借鑒。
一、廣西物流職業技術學院數字經濟產業學院的建設背景
(一)“政校企行”四方聚力共建產業學院
2023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8部門聯合印發《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指出要推動校企共建共管產業學院、企業學院,延伸職業院校辦學空間。廣西物流職業技術學院立足區域數字經濟發展實際,會同貴港市發展改革委、貴港市商務局、貴港市西江工業園、廣西壯族自治區國資國企鄉村振興研學中心、廣西縣域電商發展促進會等部門,按照“政府主導、行業指導、校企共建”的原則,合作共建數字經濟產業學院[1]。成立了由政府官員、行業專家、企業技術人員等組成的智庫組織,為產業學院的建設提供咨詢、指導和監督,其中成立的數字經濟產業學院理事會[2],負責制訂和執行學院的戰略規劃、把控發展方向,以促進該產業的發展和增加經濟效益。產業學院與企業之間建立密切合作伙伴關系,校企以共同建設、共享資源、共同發展為原則[3],使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就業創業、文化傳承融合共生,構建產業學院校企命運共同體。
(二)構建“產學研創”產業學院服務平臺
圍繞《貴港市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以“專業基礎相通、技術領域相近、職業崗位相關、教學資源共享”為原則[4],廣西物流職業技術學院構建了以自治區級示范特色專業電子商務專業為龍頭,以物流管理、市場營銷、跨境電子商務、工商管理相關專業為支撐的數字商貿類專業集群。專業群動態跟蹤數字經濟產業發展趨勢,適時調整專業群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規格,推進專業群建設與數字經濟發展同頻共振。數字經濟產業學院在產業、學術研究和創新創業領域建立了服務平臺,“產業”主要通過微信小程序“桂物優品”、淘寶皇冠店“廣西好味道”、微店“普菲服飾”等平臺,線上銷售廣西本土特色產品,提升品牌的影響力;“學術研究”是指依托廣西壯族自治區國資國企鄉村振興研學中心、廣西縣域電商發展促進會、貴港市產業學院研究院等部門共同開展產業研究,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并探索服務區域數字經濟的路徑;“創新創業”是指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技術比賽等,校企共同開發創新創業項目。“產學研創”產業學院服務平臺的搭建旨在促進產業、學術與創業的融合與發展,賦能相關的社會服務[5]。
(三)創新“崗課賽證”融通人才培養模式
基于數字經濟時代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新理念和新要求,電子商務專業群以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為目標,以課程體系建設為核心,以技能大賽為抓手,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為載體,構建“崗課賽證”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一是通過課崗融通提高人才適配度。課崗融通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職業發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讓學生在不同崗位上開展實踐,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興趣和優勢,從而在未來的職業中做出明智的選擇。此外,課崗融通可以培養學生的跨領域技能,讓學生在不同專業領域進行崗位實習或工作,可以使學生具備更廣泛的適應能力并積累實踐經驗。二是通過賽證融通提升人才的專業性。參與賽事可以鍛煉學生的專業領域技能,包括理論知識、實際操作、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三是通過課證融通提升人才競爭力。獲得相關課程的證書可以證明學生在電子商務領域有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提高其在招聘和晉升中的競爭力。
二、專業群建設質量關鍵評價指標
專業群建設質量對學生成長和專業發展至關重要。質量的提升可以確保學生獲得準確、全面的專業知識和實用的專業技能,從而增強他們在相關領域的競爭力;引入前沿的理論和實踐,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因此,專業群的建設質量事關專業的進步和創新。可以從以下六個維度分析專業群建設質量(見表1)。
表1 專業群建設質量評價指標
一是專業設置。主要是評價專業設置是否具有針對性,是否緊密結合產業和社會需求,是否與行業發展趨勢相匹配,能否培養適應職業發展的人才。
二是課程建設。評估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和適應性,是否與專業目標和發展方向相匹配,能否提供實踐性強、技能培養全面的課程內容,包括課程結構、內容的完整性和實用性,是否與行業需求和趨勢相符等。
三是師資隊伍。考察專業群的教師是否具備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教師是否具備豐富的工作經驗和教學能力,師資團隊結構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不同層次、不同專業方向的教師,能否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
四是實訓條件。評估實訓基地的建設情況,包括校內和校外的實訓基地;評估實訓基地設備的完備程度,包括實訓室的大小、布局、設備及工具的數量和質量等;評估設施是否能滿足學生實際需求,是否能適應產業的發展需要。此外還要考慮實訓資源是否豐富,包括專業圖書和數字化資源。
五是教學實施。評估教學常規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包括教學計劃的制訂和執行情況,課堂管理和教學秩序的維護情況;評估學生頂崗實習管理情況,包括實習計劃和目標的制訂、實習指導、實習過程的管理和反饋、實習監督和安全、實習成果和效果等的情況;考察專業群教學模式改革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評估教學管理創新成效等。
六是質量效益。評估專業群的辦學規模;評估人才培養質量,包括學生雙證率、競賽成績、就業與創業情況等;考察專業群所在學校的聲譽和知名度,以及專業群的行業認可度;評估專業群的社會服務能力,包括給社會提供的技術支持、專業群資源共享等的情況。
三、基于數字經濟產業學院的電子商務專業群建設質量提升路徑
(一)對接產業發展趨勢,優化專業群專業及教學
政校企行共建數字經濟產業學院,可以整合各方資源,實現資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學和科研水平。為此,要保證電子商務專業群的建設質量,適時優化專業群專業是關鍵。
第一,要及時了解電子商務行業的發展趨勢和變化,包括新技術、新模式、新政策等方面的內容。專業群通過與相關企業、行業協會等建立合作關系,參與行業研究和項目合作,了解最新的發展動態。應對照教育部《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增設合適的專業。比如,2023年廣西物流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群基于貴港市鄉村振興的需要,增設了市場營銷(鄉村振興)方向的專業,進一步充實了專業群的專業類別。第二,更新課程設置,根據行業趨勢和需求,及時更新和調整電子商務專業的課程設置。專業群應增加與新技術、新模式相關的課程,如電子商務平臺運營、移動支付、大數據分析等。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重視實訓環節,讓學生能夠真實地接觸和運用行業中的技術和工具。如廣西物流職業技術學院數字經濟產業學院建有直播間、視覺營銷實訓室、網店運營實訓室,這些都為學生開展實踐提供了場所。第三,與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學生通過實習能夠深入了解行業運作和實際工作,提高專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同時,建立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和合作關系,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和資源,并通過實習檢驗專業與社會需求的貼合度。同時,注重與企業的溝通和合作,了解企業對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總的來說,要緊跟電子商務相關產業趨勢,關注新技術、新標準的要求,動態優化電子商務專業群專業及教學。
(二)關注數字經濟動態,調整專業群課程內容
隨著數字技術在經濟當中的廣泛應用,電子商務產業也不斷地迎來變革,電子商務專業群要根據數字經濟的發展動態適時調整專業群課程內容。調整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增加新的課程,二是在原有的課程基礎上融入數字經濟相關知識。具體的做法包括以下幾種。
第一,增加數字經濟基礎知識內容,主要介紹數字經濟的概念、特點、發展趨勢等基礎知識,讓學生對數字經濟有更全面的了解;第二,深化互聯網技術與應用內容,介紹互聯網的基本原理、關鍵技術和常見應用,包括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讓學生了解數字經濟中技術支持和創新的重要性;第三,增加數字化運營與管理知識,通過探討數字經濟下的企業運營和管理模式,包括電子商務平臺運營、數字營銷、供應鏈管理等,培養學生的數字化運營和管理能力;第四,設置創業與數字經濟課程,介紹數字經濟背景下的創新創業機會,包括數字化創新、數字化創業的案例分析和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第五,增加法律與政策內容,包括網絡安全、個人隱私保護、數據權益等方面的法律和政策,使學生了解數字經濟的法律風險和合規要求;第六,了解數字化金融與支付特點,增加介紹數字經濟中的金融創新和支付方式內容,包括數字貨幣、移動支付、區塊鏈等,培養學生的數字化金融和支付能力。以上這些是數字經濟動態調整專業群課程內容的一些示例,具體的課程內容可以根據專業群的定位和學生的需求進行調整和補充。
(三)依托產業學院平臺,培育“雙師型”團隊
要提高電子商務專業群的教學質量,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基礎保障[6]。利用數字經濟產業學院可以有效地培育“雙師型”教師,采取的措施有以下五種。
一是將教師納入產業學院教學團隊,讓他們與專業技術人員一起參與實訓活動。通過與專業人員的互動和合作,教師能夠深入了解電子商務行業的需求和技術要求。二是開展針對教師的實踐導向培訓,包括行業知識、技能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培訓。培訓的目標是提高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更好地指導學生開展實訓。三是鼓勵不同學科的教師進行跨學科合作,共同培養學生的跨學科能力。通過跨學科合作,教師能夠相互學習和借鑒,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比如邀請中文專業的教師參與電商直播項目實戰,以提高直播文案的生動性和吸引力。四是讓教師對學生進行輔導和指導,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和開展實踐項目。通過與學生的互動,教師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需求,從而更好地進行教學和指導。五是讓教師參與實訓基地管理工作,包括項目策劃、資源調配和團隊協作等。通過參與管理工作,提升教師的組織和管理能力,更好地服務學生以及開展實訓活動。
利用數字經濟產業學院培育“雙師型”教師要注重實踐導向和跨學科合作,通過參與實際的實訓活動和管理工作,教師能夠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實訓。
(四)打造數字應用場景,形成實訓常態化
數字經濟產業學院承擔培養數字領域相關人才的任務,產業學院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資源打造數字應用場景,推動實訓常態化。
一是與相關產業合作,找到與之匹配的數字應用場景;二是建立數字應用實訓基地,提供相應設備、軟件和環境,以支持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和應用;三是設計并開展與數字應用場景相關的實訓項目,確保學生能夠在實際操作中學習和運用相關知識和技能;四是配備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師或相關領域專家,提供專業指導和輔導,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和提升技能;五是形成科學的實訓評估機制,主要評估學生在實際應用場景中的表現和成果,為學生和教師提供反饋和改進的機會;六是持續更新和改進,不斷跟蹤行業發展和數字應用場景的變化,及時更新實訓項目和內容,確保實訓的持續有效性。
(五)加強教學常規管理,探索數字化教學
加強專業群教學常規管理,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專業群教學常規的管理,確保教學工作的規范化、有序化進行。數字化教學是指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開展教學活動的方式,它能夠輔助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教學管理和教學評估,并給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的機會。可以從以下四方面開展探索。
一是加強教學資源管理。數字化教學可以幫助教師管理和組織教學資源,包括教材、課件、多媒體資料等。充分利用數字化平臺,教師可以更好地分享、更新和存儲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二是提高作業和考試管理的效率。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教學平臺進行作業和考試管理,學生在線提交作業,教師可以實時查看和進行評分,及時做出反饋。數字化教學平臺可以為教師提供自動批改的功能,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能輔助教師分析學生成績,自動生成學生成績報告并進行分析,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進行個性化的教學調整。三是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增加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數字化教學平臺可以提供各種互動工具和學習游戲,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在線討論、群組合作等方式學生可以參與到教學中,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四是賦能教學評估和反饋。數字化教學可以提供實時教學評估和反饋,教師可以通過在線測驗、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接收反饋意見,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
數字化教學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教學常規管理效率,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但數字化教學并非萬能,教師在探索數字化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學習和適應新的技術、改進教學方法。
(六)對標質量效益指標,提升專業群聲譽
提升專業群聲譽,要以質量效益指標為導向,找準專業群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提升專業群的聲譽是一個長期而持續的過程,可以通過以下路徑開展探索。
一是提升教學質量,加強教師教學能力培養,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綜合素質,關注標志性成果的產出,比如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現代學徒制試點、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等;二是增強專業群的學術影響力,鼓勵教師積極從事科研工作,提高專業群的學術水平,積極參與學術會議、發表論文等,建立專業群的學術聲譽;三是加強與產業界的合作,與相關產業界建立緊密聯系,開展實踐教學、加強實習基地建設,為學生提供與實際工作環境接軌的機會,提高專業群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四是加強與其他高校的合作交流,開展學術交流、聯合培養、合作研究等,與其他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借鑒和分享各方的優勢資源,提升專業群的影響力;五是加強校內外宣傳,積極宣傳專業群的特色,可利用校園媒體、社交媒體等渠道進行宣傳,提升專業群的知名度和整體形象;六是建立良好的校企關系,與企業建立密切聯系,進行產學研合作,提供實際問題解決方案,增加專業群的社會認可度和影響力。專業群聲譽固然重要,但不能只在乎結果,還要注重過程的積累。
總之,基于數字經濟產業學院的電子商務專業群建設要重點考慮學生的發展,以生為本,并積極探索專業群建設質量提升的有效路徑,以更好地為區域數字經濟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陳日月,江偉,王昱東.基于產教深度融合的高職院校產業學院探索與實踐:以新吳天極數字產業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23):20-23.
[2]張蕾.基于“四位一體”產教融合模式的產業學院建設途徑探究[J].科技風,2023(30):91-93.
[3]余小艦,占躍華.高職數字經濟產業學院建設研究:以九江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大學,2023(25):119-122.
[4]楊清源,楊天山,林漫森.數字經濟時代高職院校智慧財經專業群建設路徑探索:以NC高職院校為例[J].廣西教育,2023(21):121-124.
[5]毛磊,朱義令,史茲國,等.數字產業學院影響高校專業轉型發展的機制及路徑研究:以南京曉莊學院財務管理專業為例[J].經濟師,2023(1):184-186.
[6]歐志敏,邱珊珊,邱秀芳.數字經濟背景下校企共建現代產業學院的實踐與研究:以廣東工貿京東數字經濟產業學院為例[J].科技經濟市場,2022(6):131-133.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教育評價改革專項重點課題“數字經濟背景下高職電子商務專業群課程體系與教學質量評價改革研究”(2022ZJY372)的研究成果。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