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敏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它具有悠遠歷史的沉淀,更包含了新時代的內涵。初中語文教學不僅要求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還要發揮語文課程立德樹人的功能。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初中語文教學相結合,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初中語文;銜接策略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智慧、倫理道德和文學藝術,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具有重要意義。而初中語文教學是學生接觸和學習語言文化的主要階段,其如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已經成為教育界的研究熱點,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重視的一環。因此,在班級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傳統文化教學模式優化的重視程度,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開展多樣化的引導教學,使學生能夠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
一、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傳統文化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同時,在我國整體文化體系中,傳統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語文教學能夠抵制開放的文化環境對傳統文化的沖擊。同時,滲透傳統文化有助于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很多內涵豐富的傳統文化都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和優美的詞句表達出來的,這種方式相比強硬的口號更容易令人接受和理解。
其次,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傳統文化以其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和思維模式,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比如,在學習古典詩詞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詩人們對自然、對生活的細膩描繪,培養自身對美的感知能力。此外,傳統文化中的故事、傳說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讓學生在課堂之外創作出獨具一格的作品。同時,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也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深入了解傳統文化,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本民族文化底蘊,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從而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這種自豪感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力,為學生成長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現狀
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當中,在落實教育目標的同時實現文化傳承。結合初中語文課堂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狀來看,多數語文教師在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會以語文教科書內容以及教學內容為出發點,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切入點,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加強語文課堂文化教學體系構建。但在此過程中,部分語文教師沒有充分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功能,其原因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部分語文教師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意義的正確認知,課堂教學以完成課程教學目標為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應用意識較弱,因此在挖掘與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具有關聯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存在諸多問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單一的課外教學資源,難以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部分語文教師雖然能夠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應用價值,并具備一定的運用思路,但應用經驗較少,在實際應用時缺乏深入的挖掘,導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難以得到全面體現。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語文課堂的策略
(一)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文化資源
語文教材是學生多方面知識的來源,更是學生校園生活中的忠實“伙伴”。教師將優秀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課程進行有效融合時,要重視語文課程內容在學生理想信念建設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引導作用,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識與品質觀念。
例如莫懷戚的《散步》,作者把“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寫得鄭重其事,從字面上看這是形容他們走得小心,唯恐哪一步有閃失,特別是母親經不起摔跌非穩當不可。從深層意義上來說,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話,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著中年人承受著扶老攜幼的責任和對家庭的使命感,從“慢慢的、穩穩的行走”中可以看出人到中年的心情:親人的平安、健康、快樂就是最大的心愿。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感受到孝道和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通過閱讀這篇文章,學生能感受文章字里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學習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的文化修養和道德底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二)充分發揮傳統古詩文的文化價值
我國現存古詩文數量巨大,出現在初中階段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都是具有人文、文學、藝術、審美等教育意義的經典作品。另外,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我國的古詩文教學對初中階段的學生有重要影響,教材中的古詩文普遍具有哲理性。這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優良品德,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古詩文教育不僅對民族復興有積極作用,還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培養。在新課程改革中,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還有向學生普及我國傳統文化的目的。古詩文中不僅包含了眾多人生哲理,也包含了很多智慧和情感,比如思鄉、對生活的期待、對山河的熱愛等情感。古詩文通過簡練的文字描述了種種壯麗的景色,也通過寥寥幾句傳達出寓意非凡的哲理。因此,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不僅要學好當代文學,還需要充分了解、掌握古詩文。
1.掌握基本知識,打好閱讀基礎
我國古詩文中的字和詞與當今詞語有著較大的差異,如果學生沒有掌握相應的基本知識,就很難在古詩文學習中找到方向,甚至不能深刻地體會古詩文的含義。因此,教師在運用傳統文化實現教學目標之前,要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相應的古詩文字詞用法和句式,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三峽》這篇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這一句用了合敘的手法。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這個手法進行相應分析和學習。前面語句中多個詞語,在后面出現相應的詞語進行匹配,這樣整個句子出現平行結構關系。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對這句話拆解、組合、翻譯,就變成了“若不是在正午時分,那就看不到太陽;若不是在午夜時分,那就看不到月亮”。學生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之后,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思考:“為什么這么用?這么用有什么好處?”讓學生主動探究,充分體會古詩文用詞之優美,體會古人的審美情趣。
2.通過古詩文背后的故事了解和感受古人的精神情懷
作者創作古詩文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背景和心境下,很多時候體現了一種對內心情感的抒發。所以教師應當先讓學生了解古詩文背后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情懷。而這種精神情懷通常也體現了古代階層的價值取向,是對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
比如,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教師就要通過課件讓學生明白此文章的創作背景:作者蘇軾因故被貶黃州之后,表現了他跟張懷民的知音之情,以及很少有人理解他帶來的感慨,又表達了自身理想追求難以實現而苦悶的情緒。這體現了中國古代士大夫階層的一種精神取向。
(三)組織文化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語言、文字、思想、藝術、手工等方面表現出來,文化內涵不同,核心情感不同,學生對于文化素材的認識與理解也存在著較大差別。在實施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要強調文化資源的開發與應用問題,結合傳統文化設計多元文化活動,讓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扎根;活學活用,深度交流,推動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課堂有效融合。
以語文活動“設計座右銘”為例,教師可要求學生結合已掌握的傳統文化知識來自由發揮,以此培養學生的文化應用能力,推動學生傳承傳統文化。教師鼓勵學生在古文、詩詞、成語等傳統文化當中挖掘資源,進行座右銘設計。教師可以在古詩詞當中挑選經典名句,如用“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來教育學生要永不放棄,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來教育學生要勇攀高峰,不斷進取。在古代人文故事中搜集文化資源,如用“太公垂釣”“毛遂自薦”的故事,教育學生要不斷提升自我,靜待時機,用“高山流水”“吞炭漆身”的故事,教育學生要尊重友情,尊重他人的付出。
(四)課外擴展延伸
課外擴展延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化知識,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課外擴展延伸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在正式課堂教學之外,為學生提供額外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這些資源可以是相關書籍、文章、音頻、視頻等,也可以是參觀博物館、展覽等實地考察,還可以是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和比賽。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地選擇和推薦適合的資源和活動。
例如,在語文教學中,筆者將語文傳統文化與勞動實踐相融合,開展漯河育才學校祈福納“香”的綜合實踐活動——香包DIY。活動開始之際,教師引領學生們閱讀語文閱讀主題叢書“風俗畫卷”,讓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追根溯源,了解香包的由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師展示生活中不常見的香料,讓學生通過觀察、觸摸、嗅聞來全面認識香料,了解香料的不同作用,按照配方選擇自己喜歡的香料。教師還組織學生認真觀看視頻,分組討論香包縫制的步驟,教師分步指導,一一演示,充分做好縫制前的準備工作。在縫制開始之際,學生們相互幫助,熱情高漲,縫制屬于自己的小香包。本次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們了解了我國香包的歷史起源及發展歷程,而且還豐富了學生的人文情懷,也讓學生在整個活動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增加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喜愛。在香包制作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想象力和動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這種自主學習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課外擴展延伸的教學方法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對文化現象進行思考和探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相關討論和分析,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批判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參與各種相關活動,學生可以積累豐富的經驗和感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四、結 語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通過應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學生構建具有濃厚人文氣息的教學氛圍,可以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進行進一步豐富與拓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學生對語文的認識。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合理融入傳統文化,創新課堂教學方法,營造人文教學氛圍,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功能。
(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第三中學)
參考文獻
[1] 包烏力吉倉,王瀟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融入策略[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3,11(3):78-81.
[2] 李淑霞.文化指引 豐富心靈:初中語文教學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J].中國民族博覽,2023(8):233-235.
[3] 劉玉平.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策略[N].科學導報,2023-04-18(B02).
[4] 俞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聾生語文教學中融入運用的策略[J].漢字文化,2023(6):49-51.
[5] 吳東軒.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意義與策略[J].漢字文化,2022(19):107-109.
[6] 吳曉櫻.傳承與創新:初中語文傳統文化有效教學的方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1(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