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羽虹 黃澤
摘要:目的:文章以南通大學為研究對象,探討建筑學專業在學科建設上的發展方向,為建筑學專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指導。方法:從交叉學科的視角出發,根據建筑學所在藝術學院天然的學科交叉基礎和優勢條件,探討交叉學科建設思路,以理論和實踐為支撐,實現建筑學的長足發展。結果:深入剖析該校建筑學專業的發展現狀,明確了改革發展的新方向。建筑學專業在學科建設上既有優勢,又面臨挑戰。結論:目前項目已進入第二階段,即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的并行實施階段。學校通過發布《南通大學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和開展“周周有教研”活動,為建筑學專業的教學與改革發展提供了政策與實踐支持,期待在未來能實現建筑學與各類學科的深度融合與共同發展。
關鍵詞:建筑學;教學改革;交叉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9-00-03
0 引言
近年來,建筑行業進入了發展成熟期,市場規模增速進入中低速增長階段,建筑設計人才市場逐漸飽和。各高校面臨建筑學專業招生及學生就業困難,多所高校進行了學制調整、內部學科結構調整等一系列改革。當下加快建筑學與各類學科的交叉學科建設是學科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
1 南通大學建筑學專業現狀
南通大學建筑學專業設置在藝術學院下,建筑學與藝術學院的組合是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的積極實踐。然而由于建筑學與藝術學院其他專業在招生渠道、授課知識體系以及教學模式上存在著顯著差異,因此二者的交融并未達到預期深度。
南通大學建筑學專業尤為重視建筑設計方面的訓練,課程涵蓋結構設計、造型設計、模型制作與制圖等多個細分領域。然而,在藝術學相關課程的設置上,僅在大一、大二階段設置了素描、色彩以及為期一周的水彩寫生等基礎課程,對學生的藝術審美和表現方面的能力培養相對有限。在建筑文化類課程安排上,雖然涵蓋中國建筑史、外國建筑史、中國民居等內容,但實際教學中存在一系列問題。首先,課程內容重復,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其次,部分課程的課時安排較少,如中國建筑史的學時從原先的64學時縮減至48學時,使得學生難以深入掌握建筑歷史文化的理論知識。最后,建筑史和建筑設計課程之間的銜接不夠緊密,導致學生無法將建筑歷史文化知識應用于建筑設計實踐中,最終設計成果形式單一,缺乏文化內涵和表現力。
藝術學院作為建筑學專業的依托,自然擁有學科交叉的深厚基礎和獨特優勢。在推動建筑學專業不斷拓展和深化發展的過程中,強化建筑學與藝術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至關重要。要充分利用專業教師的研究專長,探討如何構建建筑學科的科研團隊,并開展交叉學科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工作,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本文借鑒國內高校在交叉學科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結合南通大學實際情況,探索構建以建筑學專業為核心,具有南通大學特色的交叉學科體系,以期實現學科之間的深度融合,為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和綜合能力的建筑學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2 國內各類高校建筑學專業的改革
2.1 國內各類高校建筑類學科改革現狀
部分高校已展開不同深度的交叉學科建設研究,建筑學科具備多學科交叉的天然優勢。少數高校交叉學科工作已取得長足進展,包括華南理工大學的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西部綠色建筑國家重點實驗室,都是多學科集成研究平臺。2018年,天津大學開設了建筑遺產保護技術課程,邀請北大、故宮從事科技保護的老師,以及計算機圖像、建筑物理、低空遙感等為古建筑遺產保護提供知識和技術的專業老師授課[1]。目前,天津大學已經建立了一個由建筑、計算機、建工、精儀、材料等多學科教師組成的古建筑遺產保護科研團隊,他們始終堅持以基礎科學研究為主導,以解決該領域的核心問題為目標,并且持續開展古建筑遺產保護的教學、科研與實踐活動。
與天津大學在學科交叉方面的成熟發展相比,當前多數高校仍處于探索和實踐階段。為了推動建筑學與藝術學等學科的深度融合,多所高校紛紛舉辦研討會,探討交叉學科的未來發展。如2021年4月,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聚焦建筑學與藝術學的交叉點,探討二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交叉融合的必要性。同年6月,合肥工業大學也舉辦了類似的學術研討會,旨在推動建筑與藝術類學科的創新發展。這些會議從不同維度深入探討建筑設計、城鄉規劃等領域的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的問題,為未來的學科交叉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此外,同濟大學在2022年5月牽頭組織了多個學科群,圍繞建筑科學與建成環境、國土空間可持續發展與智能規劃、智慧景觀與生態綠色發展等方向進行深入交流。
沈陽建筑大學作為建筑類高等學校,也在積極探索學科交叉的發展路徑。2023年該校以建筑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三個一流學科為主體,逐步展開與設計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學科的交叉融合工作。
2024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將建筑學院更名為建筑與設計學院,此次調整旨在整合原先存在但尚未得到充分認可的設計學專業,通過學院名稱的變更和專業資源的重新配置,推動建筑學與設計學之間的深度融合。
2.2 南通大學學科交叉改革的意義
南通,這座被譽為全國建筑之鄉的城市,自張謇時代便積淀了豐富的紅色資源。無論是古樸的民居建筑、滄桑的歷史建筑,還是莊重的紅色建筑、前沿的生態建筑,都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意蘊。南通大學致力于推動建筑學專業的建設與發展,促進建筑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這不僅有助于喚醒學生對南通歷史文化的記憶,深化其審美體驗,還是其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守護者的應有之責。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他進一步指出,“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①。建筑學正是這樣一個橫跨文科與工科的學科,它既強調邏輯理性思維,又注重直覺感悟、空間創造和發散想象力。打破建筑學傳統工科的思維局限,與藝術學、歷史學等學科交叉融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同時,通過對歷史建筑藝術的審美教育,可以進一步提升民族文化的影響力,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
3 交叉學科建設的思路與實踐
3.1 組建交叉學科科研團隊,完善理論體系
科研平臺在交叉學科建設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對于培養高素質人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加強建筑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科研平臺建設,不僅能夠促進學科間的交流與合作,還能有效提高科研平臺的利用率,滿足多學科教學任務和基礎科研需求,從而進一步優化學院的資源配置。
南通大學建筑學專業擁有一支科研背景深厚的專業教師隊伍,涵蓋建筑設計、建筑史、城鄉規劃、景觀(環境)設計、計算機技術與設計學、文化遺產、材料工程、設計藝術等多個方向。這一優勢條件為交叉學科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推動交叉學科發展,建筑學專業初步劃分出綠色建筑、城市設計與鄉村振興、城市更新與歷史建筑三個科研方向,覆蓋專業教師的科研背景,并鼓勵不同專業方向的教師積極參與其中。通過跨系、跨學科、跨專業深度合作,充分發揮學科群的整體效應[2],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充分發揮不同學科背景專任教師的研究專長和領域優勢。在科研項目中,既注重各學科的獨立研究,又強調相互合作,共同推動多個學科的發展進步。同時,積極尋找和支持新的學科增長點,為學院的科研事業注入新的活力。
3.2 提供一種可操作、可借鑒的課程教學形式
系統梳理教學目標,旨在充分利用藝術學院豐富的資源,深度整合建筑史論、建筑設計學、藝術學、美術學等課程,形成有機的教學體系。為此,計劃開設一系列新課程,如建筑藝術史、建筑與美術等,并通過教學實踐構建一種交互式螺旋狀的課程體系。具體來說,結合美術對建筑領域的已有研究,從古代建筑發展的獨特角度出發,深入探討建筑結構、造型以及裝飾細部的時代特征。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深化美術對建筑的理解,還能對美術作品中的建筑元素進行深入研究,嘗試還原建筑的原貌。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對古代建筑組群與空間、單體造型與結構歷史發展有一個全新認知。
為了推動交叉學科研究型課程的開設與發展,課程內容要與其他學科深度融合,并在課堂實施中引入更多探究性的主題活動。這樣的課堂以學生為中心,旨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研究探究與合作應用能力[3]。打破傳統學習方式的局限性,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新的學習路徑,進而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科學信念和創新精神[4]。
例如,在建筑學專業的大三階段,核心課程設計聚焦于建筑的空間性組織,特別是對集合性建筑和復合性建筑的學習。與此同時,計劃在中國建筑史課程中融入新的教學內容。聯系已有的歷史知識,辯證地討論中國建筑史,讓學生深入感受中國建筑的美,并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此外,注重分析中國建筑史與建筑設計案例的聯系,引導學生基于廣闊的歷史背景和辯證的角度分析案例價值,學會獨立審美,樹立高級的審美觀。通過這樣的學習,希望學生能在設計實踐中重新審視中國傳統建筑及其空間結構,并思考如何與現代設計創造性結合。
3.3 師生學術團隊活動、學科競賽聯合合作
對于高校師生而言,參加學術活動是了解學科前沿動態、啟發研究思路、激發學習興趣以及促進學術交流的重要途徑。因此,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學術講座尤為重要。這些講座通常由科研機構、企業單位以及其他高校的專家主講,圍繞交叉學科主題展開深入討論。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專業前沿問題,緊跟行業發展趨勢,從而拓展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
此外,定期舉辦多專業、多學科融合的研討會也是推動交叉學科發展的重要舉措。研討會為不同學科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提供了契機。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協同配合意識,可以考慮將研討會納入學分制管理,讓教師在時間相對靈活的模式下,更好地實現交叉學科的“因材施教”。
南通大學建筑系目前采用的是學生進入大五后,由畢業指導老師通過抽簽方式平均分配畢業生,負責指導其畢業設計的模式。然而,為了更好地推動學科發展,加強學生導師隊伍的建設,項目合作導師的引入尤為重要。通過構建由各領域專家組成的協作科研團隊,可促進學科進一步發展。
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加入教師的科研團隊,師生密切合作,共同開展科研活動。例如,2020級學生團隊成功獲得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他們對南通張謇相關的建筑遺產進行深入細致的實地調研,通過搜集和分析大量一手資料,為南通張謇建筑遺存的保護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建議。這一成果不僅為學科的交叉研究增添了優質內容,還展示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另外,考慮到建筑學、藝術學等學科競賽的豐富性,這些競賽對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具有顯著作用。因此,建議在學科競賽環節進行教師跨專業指導和學生跨專業組隊,以實現優勢互補,深化交叉學科教學的效果。這樣的做法有助于學生在更多學科競賽中展現自己出色的能力,并推動交叉學科的發展。
4 結語
目前,南通大學交叉學科建設相關項目已順利進入課題的第二階段,即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同步進行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學校專門印發《南通大學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為交叉學科的深入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支撐。同時,學校積極組織“周周有教研”活動,涵蓋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方案探討、新課程建設、集體備課、院院聯動等多個方面,各學院緊密合作,圍繞打造優質課堂、提升教學質量、培育高水平師資、培養一流人才等核心目標,開展了一系列豐富而有效的教研活動,并在全校范圍內推廣,為交叉學科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的交流和實踐平臺。
未來將繼續緊密圍繞學校的發展需求,立足本校實際,明確發展方向和思路。并不斷在實踐中反思,強化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以此推動交叉學科的持續進步與發展。通過不懈的改革與創新,力求實現本校建筑學專業與各類學科的深度融合與共同發展,為學校的長遠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為其他高校的交叉學科建設提供參考。
①摘自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018年出席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4月19日考察清華大學時的講話。
參考文獻:
[1] 李婧,楊菁,張龍.高等建筑教育與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天津大學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化遺產保護合作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4(4):1-4.
[2] 蘇君陽,楊旖萱,樸美景.學科交叉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北京教育高教,2023(1):44-48.
[3] 李斐,黃明東.“慕課”帶給高校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高等教育,2014(7):22-26.
[4] 趙錕,吉愛國,張冬梅,等.交叉學科研究型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初探[J].電子技術,2017(5):20-2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南通大學教改課題“四新背景下交叉學科建設研究——以建筑學為例”成果,項目編號:139423632124
作者簡介:劉羽虹 (1993—),女,博士,講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中外建筑史、建筑遺產;黃澤 (1978—),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理論、建筑與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