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在工業化、城鎮化和市場化的共同作用下,中國農村地區出現了人口、土地、經濟多個維度的“空心化”問題。農村“空心化”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城鄉產業發展差異、農村公共服務落后、村民思想觀念保守等。新時代,我國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意在解決“三農”問題,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通過建設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逐步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農村居民思想教育等方式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為農村實現全面振興提供新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空心化”;“三農”問題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2-0227-03 中國圖書分類號:D422 文章標識碼:A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市場化的加速推進和不斷深入,農村“空心化”問題出現。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使鄉村振興戰略成為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選擇。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空心化”問題作為制約我國農村地區發展的障礙因素,黨中央始終對其保持高度重視。
1 農村“空心化”問題的多維表征
農村“空心化”問題含義復雜,綜合現有研究可將其理解為:在工業化、城鎮化和市場化共同作用下,農村地區人口“空心化”、土地“空心化”和經濟“空心化”三重特征相互作用影響下的社會不良現象。
1.1人口“空心化”
農村“空心化”問題最明顯的表征是農村人口流失。近年來,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涌入城鎮,農村人口的數量和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城鎮居住人口為90 199萬人,占總人口63.89%;鄉村居住人口為50 979萬人,占總人口36.11%,鄉村流向城鎮的流動人口為24 900萬人。與2010年相比,鄉村居住人口減少16 436萬人,鄉村居住人口比重下降14.21%,鄉村流向城鎮的流動人口較2010年增加10 600萬人[1]。與此同時,農村人口年齡結構也出現斷層。《中國統計年鑒2021》公布的數據顯示,鄉村50歲以上人口達到41%,而城市50歲以上人口占比30%,農村人口老齡化嚴重。人口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農村人口流失阻礙了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發展。
1.2土地“空心化”
農村土地空心化有兩方面的直觀表征,一方面是農村宅基地的廢棄,另一方面是農村耕地的荒蕪。第一,農村宅基地“空心化”。對于留居在農村的村民而言,由于農村宅基地相關機制不夠健全,大多數村民建新房時會選擇“建新不拆舊”的方式,導致農村住宅范圍不斷向外擴張、村莊用地規模持續擴大等問題。對于經濟條件較差的進城務工村民而言,“城鎮工作容易,但置業困難”,他們家中的宅基地隨著打工時期來臨出現了“季節性閑置”。對于有能力在城鎮定居的村民而言,由于其農村宅基地無法自由交易買賣只能被“長期閑置”。農村老舊房屋大面積廢棄,“人走屋空”的現象普遍存在。第二,農村耕地“空心化”。農產品生產的不確定性和農業收入偏低的現象使得適齡青壯勞動力大多選擇放棄農業生產而進城務工,留守在村內的多為勞動能力偏低的老人、兒童和婦女,從而造成了土地的撂荒和粗放式耕作,有限的土地資源被浪費和閑置。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農村耕地的“隱形撂荒”,雖然農業生產者并沒有直接放棄耕地,但是因為其將主要精力用于進城務工,不像以前那樣精細化耕種,使得土地沒有被充分利用,產出率較低。
1.3經濟“空心化”
農村經濟“空心化”是指“支撐鄉村可持續發展和文明轉型的資金、技術、知識、人才等資源大量流失,鄉村治理可利用的手段嚴重匱乏,從而使鄉村陷入發展困境?!盵2]城鄉收入差距是衡量農村經濟空心化的重要指標。長期的“以農補工”使得農村經濟發展速度遠落后于城鎮,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2017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倍差達到了2.71。近年來,農村居民收入雖然有所增加,但是2022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仍達到2.45。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使得農村居民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從農村向城鎮轉移。因此,農村產業發展陷入人力不足、財政困難、資源匱乏的困境。
2 農村“空心化”問題的原因分析
城鄉產業發展差異是農村“空心化”問題的根本原因,農村公共服務落后和農村居民思想觀念保守是其重要原因。
2.1城鄉產業發展差異
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盵3]農村產業以農業為主,但我國農業生產普遍采用傳統方式,且受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特征影響,農村居民“看天吃飯”。此外,缺乏現代科學技術支持,很難大幅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從事農業的農村居民經濟收益偏低,不愿留在農村繼續從事農業生產,導致農村“空心化”問題出現且逐漸加劇。改革開放后,我國頒布了一系列利好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政策。市場化經濟體制的改革使得農村資源持續向城市輸出,促進了城鎮工業化發展。開放外資、減少稅收、鼓勵民營企業發展等政策的頒布,推動工業快速發展。限制人口流動政策的放松使得農村勞動力逐漸向城鎮轉移,有效減緩了城鎮勞動力短缺的難題。但是,這些政策也使得農村居民持續外流、農村土地普遍閑置、農村經濟增長乏力,導致農村“空心化”問題進一步加劇。
2.2農村公共服務落后
農村公共服務落后是導致農村“空心化”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農村就業、社保、養老等基本民生服務落后,農村青壯年的就業機會較少,農閑時不進城打工就沒有收入。農村教育、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務質量偏低。教育資源不足使得農村學校生源、教師流失,農村學校難以為繼;醫療條件欠缺使得農村居民生病無法及時就醫;文化設施缺乏使得農村青壯年被城市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吸引,逐漸向城市轉移。與此同時,農村環境保護等公益性基礎服務水平較低,農村“污水亂流、垃圾亂倒、家禽散養”等問題普遍存在,化肥、農藥等的使用使農村水源、土壤受到污染,農村居民身體健康受到威脅。農村生產安全、社會安全等公共安全服務保障力度不足,農村家庭暴力、兒童棄養、虐待老人等事件時有發生??梢姡r村公共服務落后使得農村的吸引力較弱,導致了農村“空心化”問題出現并不斷加劇。
2.3農村居民思想觀念保守
農村居民思想觀念保守是農村“空心化”問題的另一重要原因。我國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小農思想較為嚴重。部分農村居民受封建思想影響,不信任政府,對政策抱有抵觸情緒和懷疑態度,不愿入住農村新型社區;部分農村居民有貪小便宜的想法,利用不健全的農村宅基地機制,鉆法律空子多占土地,造成農村舊居閑置、土地浪費等現象頻發;部分老一輩農村居民在“讀書無用論”觀念的影響下,阻礙農村青年學習和采取更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合作模式。這些保守、落后的觀念加劇了農村“空心化”程度。
3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空心化”問題的解決對策
為了適應新時代背景下我國主要矛盾的變化和城鄉發展帶來的新挑戰,黨中央積極探索解決我國農村問題的新方案。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推動農村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新時代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的總抓手。鄉村振興戰略并非僅僅以發展農村經濟為目的,還包含文化、生態等多方面的全方位發展。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要想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需要在治理方案上進行改革和創新。
3.1建設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
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根基是產業,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必須建設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提高農村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和實力,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使得農村現有居民不再外流,甚至吸引先前流出農村的居民“回流”。第一,國家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發展現代農業,投入資金研發生態農業,推動農業和高新產業、工業等創新融合發展,鼓勵支持企業下鄉建廠。借助“互聯網+”“物聯網”、數字賦能等科學技術,推動農業生產規?;?、標準化和市場化。第二,政府要制定幫扶農村居民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有效政策,提高農村居民農業生產方面的知識技能,使其在生產上擁有可以科學使用現代化機械設備、挑選種植更有經濟效益的農作物等技能,培育高素質、高技能農民。第三,農村要通過創新農旅結合、生態農莊、鄉村康養等項目,形成農村新興產業發展模式,推動農村居民靈活就業,增加其收入來源。第四,提高農村居民農業生產積極性,多渠道銷售農產品,打造特色產品,發揮特色產品優勢。
3.2逐步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要逐步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第一,提升農村就業、養老等基本民生服務水平,建設惠民農村。就業方面,政府建立幫扶農村居民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的農村夜校,提高農村居民產業生產方面的知識技能,提升居民整體從業水平。鼓勵城鎮企業在農村舉辦招聘大會、農村人才就業指導大會等,幫助農村居民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就業機會。養老方面,建設城鄉互幫互助式救助體系,加大對農村老年人養老的幫扶力度。第二,改善農村教育、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務質量,建設品質農村。教育方面,通過優化農村學校硬件設施、提高駐村教師的薪資待遇、建立城鄉教師輪崗制等舉措,緩解農村學校生源和教師流失問題。醫療方面,通過推進農村醫保全覆蓋行動、提高大病報銷比例、舉行城鎮專家和醫生下鄉義診活動等防止農村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情況發生。公共文化方面,通過構建縣、鄉、村、戶四級文化網絡建設體系、推進文化惠民活動常態化開展、增加鄉村文化管理崗位等激發農村文化振興活力。第三,推進農村環境保護等公益性基礎服務發展,建設宜居鄉村。環境保護方面,政府要加大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對農村人居環境存在的臟亂差問題進行集中重點整治。通過污水管道改造、廁所革命、農村電網改善、提升飲水安全等行動改善農村居民生活環境,并且制定后續保障機制,推進農村環境集中整治和長效管理雙軌并行。同時,利用農村優勢發展沼氣利用、秸稈還田、風力發電等產業項目,將農村生產生活垃圾變廢為寶。第四,建立健全生產安全、社會安全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安全農村。農業生產安全方面,完善農業生產保險制度、對畜牧業和種植業生產過程中可能因病蟲害出現的減產現象設置政府兜底政策等保障農村居民農業生產資金安全,增強農業生產穩定性;提升農業產品生產質量安全,推動農業綠色轉型升級,通過冷鏈運輸、質檢把控等方式提高農產品生產安全。社會安全方面,設立“兩站兩員”,推進“一村一警”全覆蓋,定期對農村居民進行安全教育,從而減少危害農村安全的事件發生,提高農村社會安全。可見,只有建立全民覆蓋、普惠共享的城鄉均等化公共服務體系才能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提升農村居民的獲得感和滿足感,從而有效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
3.3加強農村居民思想教育
要想根本改善農村“空心化”現象,不能僅通過改變外部環境和提供外力幫助,必須提高農村居民思想素質,加強農村居民思想教育,避免農村出現“以物質貧困為中心,忽視思想貧困”的現象[4]。通過保障農村思想教育物質資源充足、創新農村思想教育內容方法等方式可以改善農村居民的思想素質和觀念。首先在思想教育物質資源方面,政府設立專款專用的教育基金,加大對農村居民思想教育的資金投入力度;基層積極拓寬融資渠道,通過社會籌資、鄉賢捐款等方法確保農村思想教育物質資源充足。其次在思想教育內容方面,在開展農村居民思想教育時要加入社會主義法治、道德教育等內容,推進農村移風易俗進程,樹立農村社會主義新風尚。最后在思想教育方法方面,對農村居民進行思想教育,要根據其思想特點因材施教,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如方言融入、編排小品等進行思想教育,利用好新興媒體如短視頻、公眾號等傳播思想教育內容,從而讓農村居民更愿意接受思想教育。提升農村居民整體思想素質,為全面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提供堅實的思想保障。
4 結束語
改革開放后,城鎮發展速度遠超農村,農村“空心化”問題逐漸加劇,嚴重制約農村的發展繁榮。鄉村振興戰略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三農”工作的體現[5],是黨中央站在全局的戰略高度上提出的解決農村問題的總要求。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需要通過建設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逐步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農村居民思想教育等方式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只有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才能使農村真正實現全面振興,讓農村變成廣大農村居民可以有所作為的廣闊天地。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七號)——城鄉人口和流動人口情況[R/OL].(2021-05-11)[2023-01-05].https://www.stats.gov.cn/sj/pcsj/rkpc/7rp/zk/html/fu03g.pdf?eqid=a80191f800054f7d00000003647857c9.
[2]徐勇.掙脫土地束縛之后的鄉村困境及應對——農村人口流動與鄉村治理的一項相關性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02):5-11.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4]王東維,李秀秀.精準扶貧視域下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臨沂大學學報,2018,40(04):84-92.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9.
作者簡介:郎美琪(1993—),女,滿族,遼寧撫順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