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適應新基建背景下智慧交通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培養具備扎實理論基礎和良好實踐技能的人才,創建新基建背景下智慧交通“雙師型”教師隊伍勢在必行,也是實現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如今在建設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過程中存在著師資培訓制度不合理、校企雙方共建師資缺少著力點、師資引進渠道不暢、兼職教師管理不規范等問題,需要結合新基建發展下智慧交通所需的崗位人才技能,在拓展引才渠道、建立教師考核評價體系、開展差異性培訓、建設創新型團隊等方面進行改進。
關鍵詞" 新基建;智慧交通;“雙師型”教師
中圖分類號:G715"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4)09-00-04
0" 引言
新基建是隨著智慧經濟時代的發展誕生的一個全新發展概念,具備創新性、系統性、基礎性、整體性、綜合性、動態性的特點。它在充分吸收科技革命成果的同時,結合國家生態化、數字化、智能化、高速化等,基本能夠實現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國家基本建設與基礎設施建設的有效融合,具體涉及的領域包括5G—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綠色環保防災公共衛生服務效能體系、以大健康產業為中心的產業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新興技術產業孵化升級、新型城鎮化等基礎設施建設[1]。
四川省道路建設面對的地形情況比較復雜,高原、山脈、盆地、山澗、河谷等,要實現“互聯網+”助力“蜀道通”的智慧交通模式,就要充分結合四川省交通要素要求,全面推進數字化的建設、監測、管理、驗收等[2]。但僅靠基礎設施建設還不能實現“蜀道通”的目的,必須加入基建人才培養的目標。四川省要完成新基建要求的智慧交通建設發展目標,就必須培養出一批有真才實學、懂高新信息化技術的綜合性技術技能型人才,然而這類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師,所以最終問題解決的落腳點聚焦在了高等職業院校的“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建立一支高水平高質量符合新基建要求的智慧交通“雙師型”教師隊伍顯得尤為重要,同時會對交通行業智慧化發展提質增效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為“交通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1" 新基建背景下智慧交通“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1.1" 師資培訓制度不合理,存在籠統化
在國家大政方針指引下,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招聘教師時會選擇兩種類型的教師。第一種類型是從學校到學校的教師。此類教師缺乏企業工作經歷,同時在學校參與培訓的機會很少,而且大部分教師在上崗前接受的崗前培訓時間短、內容單一,無法滿足職業教育對“雙師型”教師的技能要求[3]。就職業院校而言,大多數的教師培訓都是由院校自行組織安排,培訓的內容和形式大同小異,不具備專業針對性,導致大部分的培訓走馬觀花流于形式。第二種類型是從企業到學校的教師。此類教師具備企業工作經歷,而且一般都是企業相對優秀的技術型人才,但是大部分是非科班出身的專業技術人員,缺乏教學經驗,他們從未系統學習教學基礎知識、基本教學理論、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法規等,沒有建立起最基本的教育知識體系,僅通過入職學校的短期教學培訓,根本沒有實戰教學經歷,就走上了三尺講臺,雖然這類教師具有精湛的技藝和較強的實操能力,但是沒有經歷系統的教育教學培訓,在授課方法和技巧、語言表達及邏輯性、教學組織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此類教師由于在企業工作過,對專業知識掌握比較好,存在不虛心請教的問題,不會主動跟在校專職教師進行教學方面的交流溝通,教學水平停滯不前,不能很好地提升,不能將知識和技能有效、系統、連貫地傳授給學生。在教育理論和專業理論方面的素養還有待提高。雖然大部分職業院校在招聘過程中兩種類型的教師都會兼顧,但是后期培訓內容和形式大同小異,不具備專業針對性,沒進行差異化培訓,導致教師的積極主動性不高,效果不理想。
1.2" 校企融合缺乏深度
企業與學校深度融合還存在問題,主要體現在校企融合平臺建設方面。校企融合平臺具有共建、共享、共治的特點,該平臺既可以滿足企業的經營活動,又可以滿足學校掛職鍛煉教師、開展各項培養學生實習、承攬項目等活動[4]。但是該平臺也存在自身的不足,一方面,校企融合平臺資源共享不充分,存在高校教師隊伍對企業需求信息掌握不及時和不全面的問題,導致“雙師型”教師隊伍中的科研團隊與企業在開展科研項合作的時候存在時間差問題,企業不能及時地反饋人才需求,科研團隊也很難結合行業需求變化,迅速改正教學方式與方法,甚至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很難快速地對癥下藥。另一方面,政府部門的監督管理缺失,導致校企融合平臺管理力量分散,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積極性不高;政府沒有行使監督的權利,缺乏對學生的保護,存在企業將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的問題;高職院校在內部管理上忽視社會市場因素,基本處于閉門造車狀態,在學校的專業、教學課程設置等方面未根據社會市場的需求進行及時動態改變和調整,存在滯后性問題,難以做到有效的管理。最后,企業積極性不高,存在運行壓力,合作并非首選,合作只是錦上添花;政府和高校管理存在各自為政的情況,制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發展。
1.3" 校企雙方共建師資缺少有力的抓手和載體
“雙師型”教師隊伍是高職院校和新基建背景下智慧交通行業建立實時聯系的橋梁,能夠準確契合交通行業對崗位人員的需求。“雙師型”教師不僅具備理論知識,還具有在企業實踐的工作經歷。
“雙師型”教師可以通過參加企業培訓或者從企業直接招聘獲得企業經歷,他們可以及時了解企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并及時反饋給學校,學校結合企業需求快速調整專業和課程結構設置,及時修改人才培養方案[5]。
“雙師型”教師在了解到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后,可以為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和員工培訓,為企業節約用人成本,同時也為高職院校帶來相關的資源支持。但就目前的產教融合案例來看,校企雙方共建師資這方面還缺少有力的抓手和載體,制約了實現產教融合,共同培育師資力量的目標難以達成。
1.4" 師資引進渠道不暢通
“雙師型”教師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教師資源在引進渠道上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高等職業院校在“雙師型”教師引進機制方面必定會遇到教師培養理念轉變的困難,會面臨不可小覷的挑戰。針對某些地方高等職業院校集中出現的問題,“雙師型”教師引進機制的建立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工作,面臨的工作難度也是不可估量的,需要學校各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特別是對于在整體發展和管理水平存在很大問題的地方高等職業院校而言,想要為“雙師型”教師引進機制構建提供全面的保障,還需要克服諸多困難,而且很可能會給學校的整體工作造成很大的負擔與挑戰。即便是高等職業院校構建起“雙師型”教師引進機制后,后期運作也會面臨許多問題,比如,與“雙師型”教師相關的科研項目偏少,研究的學術成果前景不明朗,“雙師型”教師考核制度以及晉升制度不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存在缺失等問題。
1.5" 兼職教師管理不規范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為了提高學生實踐技能,專門從企業聘請優秀的技術型人才來學校為學生授課,就是所謂的兼職教師。一方面,能夠勝任教學的此類兼職教師數量偏少,且他們的工作本來就繁忙,收入相較高校而言偏高,兼職上課可能完全出于對教師這份職業的敬仰。另一方面,兼職教師本來有一份正式工作,他們和學校之間通過臨時契約綁定在一起,關系存在不穩定性,很難激發兼職教師的積極主動性,很難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同時高校通常不會考核兼職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僅僅是按勞支付課時費而已。
2" 新基建發展下智慧交通所需的崗位人才技能
2.1" 新基建發展下智慧交通領域人才需求及崗位技能要求
隨著新基建和智慧交通的快速發展,要適應日益變化的市場與行業的需求,必須契合市場規律進行深入調研,掌握企業對崗位人員的執業要求,擬定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重點體現在如何為企業培養“強技能型雙創”人才。“強技能型雙創”人才培養模式就是把崗位技能作為第一要務,綜合培養學生創新和創業能力的素質教育,以專業技能為前提,以激發學生創新創業品格和提高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按照差異性個體發展需求,培養“精技術、強能力、高素質、善創新”的優秀人才。
2.2" 新基建發展下學情與職業規劃訴求分析
基礎教育改革背景下學生學情發生重大變化,學生對信息化技術與傳統交通行業的認知度、參與度日益增高,學習方法與手段趨于多元化,理解力、創新力的提升有利于智慧交通行業發展,但抗挫折能力和對高新行業的挑戰能力還較為欠缺,需結合行業特點培養學生抗挫折能力。
3" 新基建背景下智慧交通“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對策建議
3.1" 建立優質“雙師型”教師隊伍的來源、組成及培訓體系
3.1.1" 建立“雙師型”教師可持續優質來源
根據新基建背景下智慧交通建設發展的趨勢特點,依托校企融合發展平臺,遴選優秀的以智慧交通為主要產業的企業作為合作對象。政府相關部門應該確保教師發展的方向,同時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健全相關機制;學校方面應該竭盡所能拓寬“雙師型”教師來源,提高教師隊伍質量;企業方應該大力提倡產教融合,允許教師掛職,參加企業的優秀員工選拔;社會層面應該合理利用輿論,制定“雙師型”教師標準體系,完善相關的資格認定工作。通過多方合作共同探討建立符合雙方需求的校企融合“雙師型”教師發展新模式,保證“雙師型”教師隊伍人員來源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3.1.2" 利用校企融合高新技術實訓平臺,達到“雙師型”教師模塊化教學目標
“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是高等職業院校實現培養真才實學、懂高新信息化技術的綜合性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動力源泉,因此,除了要求“雙師型”教師具備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和教師資格證書以外,還應該把建立一支素質良好、結構合理的高規格“雙師型”教師隊伍作為奮斗目標,而非僅是“職業資格證書+教師資格證書”兩本證書的簡單相加,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建立校企融合高新技術實訓平臺和智慧交通產業基地,如智慧梁場、智慧隧道,讓學生通過校企融合平臺深入行業前端,學習先進技術,讓“雙師型”教師從擅長專業領域出發,重構教學模塊,依據產業實踐經歷,厘清重難點,并配以正確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達到教學和育人目標。
3.1.3" 實施“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差異性培訓,時刻保持行業技能的先進性
通過遴選優秀、先進的智慧交通高級技術人才,建立“雙師型”教師數據檔案庫,與企業建立良好的人才流動、培訓機制,既降低了企業培訓人才的成本,提升了智慧交通技術的發展,同時也能較好地為院校服務,提升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
研究符合“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綜合培訓模式,調研“雙師型”教師授課特點和教學現狀,合理制訂培訓計劃,針對智慧交通行業發展速度快、技術新等特點開展先進技術培訓,對教師缺乏教學經驗等問題開展教學能力培訓,對技能實操不夠規范等問題進行標準化培訓等,提升“雙師型”教師隊伍整體教學水平。
3.2" 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考核評價體系,推動創新型團隊建設
3.2.1" 建立“三共”“雙師型”教師隊伍考核評價體系
構建“三共”“雙師型”教師考核評價體系,“三共”即共同選拔、共同培養、共同評價。在教師評價標準中,除了對教師理論教學水平進行測評以外,還應該注重考核教師實驗實踐指導能力,與此同時增加教師實踐指導能力在評價標準中的權重。在評價標準中,不僅教學事業部門要參與教師的教學評價,學生也應該加入對教師的評價,具體到課堂授課及指導實驗實踐的考評,考評內容包括授課態度、授課方法、授課內容、實驗課程設置、實踐技能等,從學生層面直接反映教師教學效果,從而督促教師提高授課水平與指導實驗實踐技能水平,而且企業也應該定期考核其技術的全面性和先進性。此外,鼓勵“雙師型”教師隊伍積極指導學生參與各級智慧交通領域相關技能大賽,“以賽促教”“以賽促改”不斷推動創新型教師團隊整體建設。建立完善的“雙師型”教師選、培、聘、評、升等環節的管理及保障制度,解決教師后顧之憂。
3.2.2" 推動“雙師型”教師團隊與結構化創新
團隊融合建設
因為“雙師型”教師多數來源于企業,在本職崗位或專業技術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但回歸課堂之后出現自己理解講不出來、教授方法單一、重難點不清晰、教學進度與計劃不匹配等問題,這就需要搭建創新型教學團隊,根據團隊分工對模塊任務進行拆解,細化教學步驟方法,研究課程教案,使學生能夠系統掌握智慧交通先進技術,具備適應未來崗位需求的專業能力。結合結構化教師創新團隊,建立“雙師型”教師模塊化教學數據庫,利用教學評價形成“模塊—教師”的匹配關系,執行“模塊授課等級執照”制度,提升結構化教師創新團隊整體實力。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基建智慧交通背景下,要實現智慧交通建設發展目標,培養一批有真才實學、懂得現代信息化技術的綜合性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是整個項目的核心環節。“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不僅可提高智慧交通建設發展水平,而且能促進新基建發展更上臺階。因此,要實現新基建智慧交通模式建設目標,其工作的重點與突破點是建設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增加教師社會服務能力必須通過高效供給、高質供給的方式實現,建立健全相關激勵機制,促進新基建智慧交通行業發展,同時提高新基建智慧交通職業教育水平,為交通行業智慧化發展提質增效貢獻一份力量。
5" 參考文獻
[1]任軍輝,張衛龍,武瑞宏,等.新基建背景下的智能勘察設計發展研究[J].現代城市軌道交通,2022(9):15-20.
[2]郝鵬,申鐵軍.交通強國背景下山西省智慧交通發展趨勢研究[J].四川建材,2022,48(2):157-158.
[3]吳顯嶸.產教融合視角下高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河北職業教育,2019,3(5):25-28.
[4]李曉娟.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提升的困境及路徑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22,21(2):73-80.
[5]張藝,孫維連,王磊.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5(1):46-49.
*項目來源:四川省教育廳重點教改項目(GZJG2022-529);四川省高等職業教育研究中心專項科研項目(GZY22B32)。
作者簡介:祁鵬,博士,高級工程師;許晴,通信作者,講師,工程師,國家注冊建造師;蒲紅莉,講師,國家注冊建造師。